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体孟氏裂头蚴病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孟氏裂头蚴病是孟氏裂头绦虫的蝴虫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种疾病。本文仅对我院外检中发现的7例人体孟氏裂头迹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本组病例中,男3例,女4例;年龄卜一59岁;寄生部位2例在眼部,2例在颈部,2例在大腿,1例在乳房;病程最短15天。最长6年之久,3例有用生蛙肉泥敷门G)患病处病史;2例感觉奇痒或虫爬钻感,2例眼部敷生蛙肉泥后,充血水肿加重。大体观察:送检组织大约IX0.scm大小,多附有脂肪或肌肉,切面灰白,常见不规则腔隙,4例可见虫体,长约4Cm。镜下观察:呈炎性肉芽肿的改变。病灶中可见大小不等、形状不…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HaeⅢ显示了孟氏裂头绦虫染色体G分带,获得了较好的G带带纹。运用显微分光光度计对染色体G带作了扫描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成熟节片为材料,采用简易的细胞培养,秋水仙素处理,空气干燥法制片,结果表明曼氏迭宫绦虫的染色体数目为27(n=9,3n=27),可配成9组,核型的姐成是: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2个(No5,6、7、8),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9个(No1、3、4)和端部着丝粒染色体6个(No2、9)。  相似文献   

4.
李瑞永  许东哲  金哲洙  蔡春玉 《吉林医学》2011,32(14):2817-2817
<正>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生活方式、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近年来人体孟氏裂头蚴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且常因对疾病认识不够造成临床诊断困难和误诊。现就我院1999年~2010年收治的6例确诊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孟氏裂头蚴病由曼氏迭宫绦虫中绦期裂头蚴在人体内寄生所致,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孟氏裂头蚴病多见于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也可见.本病在我国亦有报道,但乳腺部位的病例较少见.乳腺孟氏裂头蚴病临床表现与乳腺肿瘤类似,易造成误诊.1991—2018年间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了5例乳腺孟氏裂头蚴病确诊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体外短期培养,空气干燥法技术,研究了泡状带绦虫染色体组型和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泡状带绦虫染色体数目为18(2n=18,n=9),染色体组型由7对中部着丝粒,一对亚中部着丝粒和一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观察了该虫第一次减数分型前期的形态学特征和单倍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成熟节片短期培养,空气干燥法制片,首次分析了短膜壳绦虫的染色体组型。短膜壳绦虫染色体数目为2n=12,染色体组型由2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3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  相似文献   

8.
1982--1990年,我国共报道孟氏裂头蚴病200例,其中江苏省7例。1990~1997年我院收治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盂氏裂头蚴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主要是蛙类和蛇类。1959年,贵州省曾发现刺猬也可有裂头蚴寄生,我省尚未见有关报道。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果子狸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标本制作法、C带分带技术,观察和分析了染色体组型和C带特征.结果表明:果子狸染色体数2n=44,按染色体形态可分为A、B、C、D组,2号和10号染色体为NORs染色体.  相似文献   

11.
756例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周血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与死胎、畸形、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 为产前检查和预防流产提供科学根据。方法对武汉市东西湖区妇幼保健院和武钢总医院妇产科门诊1990 年1 月至2003 年8 月就诊的756例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做淋巴细胞培养, 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756 例患者共检出异常核型27例。其中, 平衡易位10例、罗伯逊易位4例、9 号臂间倒位6 例、嵌合体6 例、Yq 1 例; 其中女性17 例,占异常核型62 .96%; 男性10例, 占异常核型37 .04%。结论染色体核型异常是导致死胎、畸形、习惯性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进行细胞学遗传学染色体检查, 有助于这类夫妇的生育指导。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The results of chromosme analysis of 5 cases from our genetic counseling showed that among these patients, 4 had two or more repeated spontaneous abortions. 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with the karyotypes 46, XX, t(1;11)(q42;q13), 46, XY, t(l7:19)(q21;pl3.3), 46.XY, t(4;5)(p13;q35) we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literature abroad. The karyotypes 46, XX, t(l6;18)(q24;q21), 46,XX, t(3;8)(p21;q24.3) we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literature at home, A discussion is made on the origin of chromosome aberration and the cause of repeated spontaneous abortions.  相似文献   

13.
用经放射线照射的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尾蚴感染的小鼠血清,对转移到硝化纤维素纸(nitrocellulose paper)上的曼氏血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进行免疫检测,发现该血清明显识别成虫21KDa 可溶性抗原。将与此抗原结合的抗体洗脱,并用洗脱的抗体对曼氏血吸虫生活史各期的可溶性抗原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DISA),结果均为阳性。从而表明,曼氏血吸虫成虫21KDa 可溶性抗原是曼氏血吸虫成虫的确定抗原(defined antigen)。此抗原不是期待异的,而是曼氏血吸虫生活史中各个时期的共同抗原。本研究结果也说明,曼氏血吸虫成虫21KDa 可溶性抗原为曼氏血吸虫成虫的表面抗原。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小鼠乳腺癌实体瘤的细胞遗传学特性,我们进行了染色体G,C带核型分析。含46条的占56%,含40条的占44%,共发现6条标记染色体,出现频率为10/10。这种稳定出现的超二倍体和假二倍体核型及恒定出现的标记染色体,提示肿瘤细胞恶性变过程中占有生长优势的细胞经体外接种,悬浮培养,分离,再培养有可能克隆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复杂核型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临床特征,初步阐明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33例复杂核型AL患者为研究对象(复杂核型组),从同时间诊断的248例非复杂核型AL患者中随机抽取43例患者作为对照(非复杂核型组)。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分析临床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同期非复杂核型组比较,复杂核型组患者性别、年龄、治疗前的血液学指标、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及髓外浸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杂核型AL在AL患者中的构成比为11.7%(33/281)。复杂核型组和非复杂核型组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59.4%(19/32)和85.0%(34/4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复杂核型和非复杂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CR率分别为47.6%(10/21)和79.3%(23/2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核型复杂程度高和核型复杂程度低的复杂核型AL患者CR率分别为41.2%(7/17)和80.0%(12/1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Kaplan-Meier生存分析,复杂核型组和非复杂核型组AL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RFS)和中位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162和462d(P=0.002)及256和769d(P<0.0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复杂核型组和非复杂核型组患者中位OS分别为125和741d(P<0.01)及293和939d(P=0.00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杂核型AL在AL患者中的构成比较低,一般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异,但疗效及预后较差;复杂核型AL患者染色体复杂程度越高,疗效越差。  相似文献   

16.
严重少精子症和无精子症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男性严重少精子症和无精子症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对364例严重少精子症和无精子症患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严重少精子症和元精子症异常染色体检出率分别为6.29%(9/143)、11.76%(26/221)。严重少精子症以染色体易位为主77.78%(7/9),无精子症以染色体数目畸变占大多数88.46%(23/26)。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严重少精子症和无精子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治疗前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Y染色体的临床效应。方法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G显带技术对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结果在检出的246例大Y染色体核型患者中,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其妻有自然流产史105例,占42.68%;其妻有不良生育史118例,占47.97%;精子异常11例,占4.47%;不育12例,占4.88%等。结论大Y染色体具有一定的临床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曼氏迭宫绦虫的4次跨膜蛋白(SmTSP)潜在的生物学特征和参数进行分析,从而获得其具有的潜在生物学功能和应用价值.方法:利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http://blast.ncbi.nlm.nih.gov/)和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的蛋白分析专家系统(http://www.expasy.org/)提供的在线分析工具对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的理化性质,跨膜结构和三维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同时利用Vector NTI suite和TreeView software生物信息分析软件进行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利用CBS Prediction Servers BepiPred进行最大胞外环(LEL)的B细胞线性表位预测.结果:从文库中得到的SmTSP是全长基因,编码的蛋白是24.8 kDa,理论等点为7.88,是一个稳定的蛋白分子.编码该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共有4个跨膜区,分别是TM1 aa16~38、TM2 aa58~ 80、TM3 aa87~109、TM4 aa200~222.LEL中含有CCG结构、PXSC结构、GC结构和含有9个二聚体结合位点的保守特征结构.SmTSP全长序列与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相似性均能达到72%,但是与吸虫之间的相似性仅达到31%~59%,然而与人类相似性仅有23%,与小鼠的相似性最低,仅有17%.在进化树分析中,SmTSP与绦虫的亲源性在对比序列中是最近的,吸虫类次之,但是与埃及裂体吸虫和牛裂体吸虫、其他寄生虫(美洲钩虫和秀丽隐杆线虫)的亲源性相对较远,与哺乳动物亲源性最远.LEL有3个B细胞表位,分别是13 aa~21 aa、41 aa~63 aa和70 aa~76 aa.此外与人类四次跨膜蛋白的LEL中B细胞表位数量、分布的位置和编码的氨基酸都不同.结论:SmTSP可能是一个定位于虫体表膜并且具有应用前景的疫苗候选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