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膜病变致脑膜强化的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脑膜病变致脑膜强化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对43 例MRI增强扫描表现为脑膜强化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MRI脑膜强化见硬膜型强化31例,软膜型强化12例;其中化脓性脑膜炎14 例,结核性脑膜炎、脑梗死各7 例,病毒性脑膜炎、脑膜癌病、血管畸形各5 例,与临床诊断一致;MRI平扫所见正常12 例,局部脑膜增厚11 例,脑内病灶20 例。结论 脑膜强化的类型与病因有一定关系,MRI增强扫描有助于发现脑膜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水平、矢状和冠状3个方位上对海绵窦进行断层解剖研究,了解海绵窦断层解剖特点。方法采用低温铣切技术对3例头颅标本进行水平、矢状和冠状位的铣切,利用数码相机获取数字资料,观察海绵窦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毗邻结构。结果海绵窦及其毗邻结构在断层层面上可清晰显示:(1)海绵窦的外侧壁有两层膜性结构,外层为颅中窝硬脑膜的延续,而内层为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分支构成的神经鞘膜。(2)外展神经穿过Dorello管后进入海绵窦内,与颈内动脉毗邻。(3)海绵窦内侧与垂体之间仅仅为疏松的膜性结构,是垂体腺瘤易于侵犯海绵窦的解剖学基础。结论海绵窦断层解剖研究对了解海绵窦断层解剖特点、指导海绵窦影像学诊断以及海绵窦区的手术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脑膜动脉与海绵窦瘘的临床诊断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 10 6例由脑膜动脉和海绵窦形成的动脉海绵窦瘘病人的资料分析 ,综述此类疾病的临床症状、治疗特点和诊断原则。将动静脉窦瘘分为四型 :第一型是由颈内动脉的脑膜血管支与海绵窦构成的瘘 ,占 45 4% ;第二型是由颈外动脉血管支与海绵窦构成的瘘 ,占 9 3% ;第三型是有颈内动脉也有颈外动脉血管支参与供血的海绵窦的瘘 ,占 38 1% ;第四型是联通整个颈动脉与海绵窦形成的动静脉窦瘘 ,占 7 2 %。依其供血源的不同 ,对病人可采用血管内治疗 (如颈外动脉血管支的球囊栓塞和海绵窦瘘孔的球囊栓塞 )可以进行放射外科或其它综合治疗可达到 78 9…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凸面脑膜瘤脑膜尾征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3例具有脑膜尾征的凸面脑膜瘤的基底缘及周围至少2.0cm硬脑膜.分段行光镜和电镜病理学检查。结果4l例(95.3%)肿瘤周围硬脑膜可见血管扩张或增生,40例(93.0%)肿瘤周围硬脑膜有纤维结缔组织增生:16例(37.2%)硬脑膜被肿瘤细胞侵袭,其中8例硬脑膜在肿瘤基底缘即0位置可见到肿瘤细胞侵袭,6例在0.1~0.5cm范围,2例在0.6~1.0cm范围仍见到肿瘤细胞侵袭,而瘤周硬脑膜〉1.0cm范围未见肿瘤侵袭。结论脑膜尾征对应硬脑膜的组织构成有三种:肿瘤细胞浸润,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丰富的血管和血管扩张。肿瘤细胞侵袭脑膜尾征对应硬脑膜主要集中于0~0.5cm范围,少部分集中在0.6~1cm范围,无〉1.0cm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颅内血肿及严重脑水肿形成的原因,探讨手术中颅内静脉保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05—2012-04收治的19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例患者术后头颅CT示术区瘤腔内出血,脑实质内血肿,行开颅血肿清除术;1例患者术后CT示严重脑水肿伴瘤腔内少量出血,经加强脱水治疗后改善;其余17例患者术后头颅CT提示不同程度脑水肿,经脱水治疗改善。结论术中颅内静脉损伤可能是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出血及严重脑水肿的主要原因之一。精巧的显微手术技巧,术中妥善保护好静脉,避免损伤,可减少术后血肿及严重脑水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7.
脑膜瘤"脑膜尾征"的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Ⅰ级脑膜瘤MRI硬膜形态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46例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对毗邻肿瘤的硬脑膜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其中20例幕上脑膜瘤进行肿瘤侵袭硬脑膜范围研究。结果脑膜瘤侵袭硬脑膜几率与WHO Ⅰ级病理亚型无关(P〉0.05)。35例DTS中,7例连续型DTS均无肿瘤侵袭,28例不连续型DTS均存在肿瘤侵袭(P〈0.05)。11例无DTS病人中4例存在肿瘤细胞,其余7例则无肿瘤侵袭。DTS与硬脑膜是否受肿瘤侵袭无相关性(P〉0.05,Fisher's exact=0.1)。肿瘤部位与硬脑膜是否受侵袭无相关性(P〉0.05,Fisher's exact=1.000)。距肿瘤边缘1.0cm范围内的硬膜标本肿瘤存在概率为100%。1.5cm、2.0cm处分别为35%和25%。结论连续型DTS提示炎症反应.不连续型则提示肿瘤侵袭硬膜。脑膜瘤对周围至少2.0cm范围内的硬脑膜存在浸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海绵窦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绵窦位于中颅窝底垂体的两侧。目前 ,大多数学者认为海绵窦不是静脉窦 ,而是静脉丛 ,且与颅外的静脉相通。海绵窦内颈内动脉与静脉丛为血管与血管的关系 ,并提出更名为‘鞍侧腔’为宜。在临床上常用的海绵窦外侧壁三角有Parkinson三角和Mullan三角 ,上壁三角有Hukuba和动眼神经三角。颈内动脉在海绵窦内呈‘S’形弯曲 ,分为五段 ,有三个分支。但小儿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无弯曲。在海绵窦内不仅有Ⅲ -Ⅵ对脑神经 ,还有交感神经丛穿过。海绵窦结构复杂 ,是现代颅底外科和解剖学受重视的部位。 相似文献
9.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3岁,以头痛5d伴右耳听力下降及眩晕2d,于2009年1月14日入院。以头双颞侧胀痛,进行性加剧,不伴恶心、呕吐,右耳有隆隆样耳鸣及听力下降,无肢体麻木、乏力、抽搐、震颤,无吐词不清、吞咽障碍。入院后内科系统查体无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无明确定位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78,(4)
本文选用高压聚乙烯膜、干燥羊膜、硅橡胶膜和冰冻干燥脑膜作为修补脑膜材料,经过动物试验,并应用于临床。作者认为前二者较好,可广泛用于脑膜和脊膜修补,高压聚乙烯膜须注意观察其付作用,干燥羊膜不能紧密缝合,可用于防止粘连。 相似文献
11.
海绵窦区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海绵窦病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在2~8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测量和记录海绵窦周围骨、硬膜、动脉和颅神经的关系以及海绵窦内的静脉间隙和交通等。结果海绵窦有丰富的静脉交通,不仅可使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和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也可与潜在的静脉引流开放促成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复发。结论 海绵窦的解剖对选择适当的血管内治疗途径和合适的栓塞材料也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脑出血及脑水肿形成原因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并发脑出血及脑水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术后复查CT示脑水肿,加强脱水利尿治疗后好转;2例术后复查CT示瘤腔内少量出血伴重度脑水肿,激素治疗并加强脱水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复查CT示脑内血肿伴中线结构移位,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有轻偏瘫及癫痫,经功能锻炼后肌力在Ⅲ~Ⅳ级。结论 术中静脉损伤可能是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脑出血及脑水肿的主要原因之一,术前充分影像学评估、术中按临床分型充分保护静脉、术后规范化管理,可降低术后脑出血和脑水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海绵窦(cavemous sinus,CS)常用三角的解剖结构,为CS病变直接手术提供安全入路。方法显微镜下对15例成人头部标本的CS常用三角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CS上壁内有内侧三角和动眼神经三角;外壁内及其附近有旁内侧三角、Parkinson三角、前外侧三角、前内侧三角、Glasscocki角和Kawase三角;后壁上有下外侧三角和下内侧三角。在10个三角中,上壁的内侧三角和外壁的Parkinson三角能暴露的CS结构最多,此二者结合起来几乎能显露CS的所有部位和结构。结论(1)CS三角为其病变直接手术提供了既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又能进入CS内的安全手术入路;(2)最常用的是内侧三角和Parkinsoni角;(3)Kawase三角是经颅中窝进入颅后窝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SPOPL蛋白(speckle-type POZ protein-like)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8例胶质瘤患者病例标本及瘤旁正常脑组织,其中低级别胶质瘤32例(WHOⅠ-Ⅱ),高级别胶质瘤36例(WHOⅢ-Ⅳ),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POPL蛋白表达,并分析临床指标与SPOPL表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胶质瘤组织中SPOPL的表达低于瘤周组织(t=8.754,P0.05),高级别胶质瘤中SPOPL的表达低于低级别胶质瘤(t=13.552,P0.05);SPOPL的表达与病理级别有关(χ~2=4.023,P0.05);Cox回归模型提示肿瘤病理级别、SPOPL蛋白表达差异是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POPL蛋白的表达与胶质瘤病理级别及患者预后呈负相关,其可能是反应胶质瘤生物学特征及患者预后的的一个新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塞病人血浆中NO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改进的Griess法测定了脑梗塞病人血浆中一氧化氮含量。结果表明,脑梗塞急性期组病人血浆中一氧化氮含量显著高于恢复期组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血浆中cGMP、内皮素、维生素E、维生素A以及脂质过氧化物等与一氧化氮相关物质的变化,探讨了脑梗塞急性期病人血浆中一氧化氮含量升高改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肝癌是否存在肿瘤干细胞目前还没有明确答案。已发现一些具有特异性的细胞标志物,但需进一步验证筛选。信号传导调控在肝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复发过程中究竟起到何种作用,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而针对肝癌对放化疗抵抗特性,也有许多研究分析值得关注。
目的:复习相关文献,就肝癌干细胞起源、干细胞标志物、信号传导调控、对治疗抵抗原理及相应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
方法:以“cancer stem cell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arkers, therapy”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6-01/2010-01关于肝癌干细胞标识、分子调控及治疗的文献;以“肿瘤干细胞,肝细胞癌,标志物,治疗”为检索词,机检索重庆维普数据库、清华同方数据库1996-01/2010-01相关文献。纳入30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分析讨论。
结果与结论:研究表明肝癌组织中存在肿瘤干细胞特性的细胞亚群,其来源可能是多源的,并与肿瘤转移特性密切相关。目前已发现的肝癌干细胞标志物如OV6、AFP、c-kit、EpCAM和CD90等,对干细胞识别筛选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Wnt,Shh,Notch和PI3K/AKT/mTOR等信号传导途径对肝癌干细胞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针对干细胞抗药特性,采取分子靶向治疗、分化治疗和抗体治疗,对肝癌治疗取得了初步疗效,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膜病理检查在疑似脑膜转移癌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9年3月—2020年07月收治的20例初诊为脑膜转移癌的患者,在为其行脑室腹腔分流(VP)、Ommaya囊植入和脑室外引流术时取脑膜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该组20例患者中共有15例患者的脑膜病理活检为异常,阳性率为75%,其中13例为脑膜转移瘤,另2例分别为胶质母细胞瘤和结核性脑膜炎。所有患者均无取标本带来的相关并发症。结论脑膜病理检查能提高脑膜转移癌的确诊率,为实施精准放疗和个性化化疗提供依据,是一种简单、安全并且能够确诊脑膜转移癌的重要方法。[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2):154-158] 相似文献
18.
脑膜间质非脑膜上皮的骨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患者女性,50岁。阵发性头晕2月,持续性头痛1周入院。查体:神清,语利,头皮无异常,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眼底视乳头无水肿,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深浅感觉正常,生理反射( ),病理反射(一)。既往无全身血液系统疾病,无颅内出血病史,无癫痫病史。颅脑螺旋三维CT(3D-CT),左额顶颅骨内板下异常菜花状高密度影,局部脑组织受压改变。头颅平片,左额顶骨板下异常高密度影,颅骨内外板正常。于2003年4月25日在全麻下行左额顶开颅肿瘤全切除术。术中见头皮和颅骨正常,硬脑膜与颅骨无粘连,肿瘤与颅骨无任何关系,完全位于硬脑膜下方,基底位于矢… 相似文献
19.
我科自1996~1999年共收治了10例中后段矢状窦旁脑膜瘤,这10例病人上矢状窦均已被肿瘤封闭。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病人,男7例,女3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34岁。5例为首次住院接受治疗,5例为复发性脑膜瘤再次入院治疗。2例肢体瘫痪,其中1例为70岁老年病人,右侧肢体全瘫,肌力为0级,且肿瘤已侵犯至头皮下;另1例左侧肢体不全瘫,左上肢肌力Ⅳ级,左下肢肌力Ⅲ级。 CT示肿瘤以一侧为主,均不同程度地跨矢状窦及大脑镰向对侧生长,上矢状窦被肿瘤填充封闭,显示矢状窦内密度与 相似文献
20.
脑膜修补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8~1990年间对胎儿硬脑膜,尼龙硅胶膜,猪腹膜进行动物实验研究并将特制猪腹膜,尼龙硅胶膜,颅骨骨膜颞肌筋膜及自体硬脑膜应用于临床。发现:光镜下及电镜下各种修补材料的基本结构大致相同,即在致密整齐或疏松紊乱的胶原纤维支架上,夹杂有少量成纤维细胞及增生血管,其基本特征与正常人硬脑膜相似,无明显的组织排异反应或变性坏死。本文着重探讨排异反应、脑膜脑粘连,癫痫,脑机能障碍及颅内感染等有关问题,并提出选择和设计脑膜修补材料的四个要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