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杜春芸 《天津医药》2007,35(2):139-139
传统观念认为,神经再生仅局限于胚胎及出生后早期。成年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是不可再生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成年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的海马、嗅球部位仍然可产生新的神经元,海马神经元的再生是某些依赖于海马的学习功能所需要的,这些区域的神经再生持续于动物的整个成年期。很多因素促进神经元的再生,也有些因素抑制其再生。神经再生为神经系统损伤和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神经再生持续于哺乳动物整个成年期。成年神经再生受多种因素调节,包括神经营养因子、应激、炎性细胞因子以及G-蛋白偶联受体等。大量研究认为,神经再生障碍是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本文将围绕G-蛋白偶联受体将调控神经再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以提高神经再生为靶点的抗抑郁药的研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盛夏时节的6月21-22日,为沟通和交流“转化医学”的最新讯息,来自海内外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汇聚北京,共同参与“2014第五届中美临床与转化医学国际论坛”。在本次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员王正国教授,针对转化医学的理论和应用,作了精彩的英文报告。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药杂志》2007,16(16):1274-1274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是一本在神经再生研究领域具有国际水平的以国际通用语言英语为沟通平台的专业杂志。电子版由Elsevier(Singapore)Pte Ltd.出版,即时上传国际最大的学术数据库SD平台,与纸载体同步在全球范围内公开发行。CN11-5422/R,ISSN1673-5374,月刊。  相似文献   

5.
人物名片 杨咏威(Wise Young),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Keck国际合作神经科学中心主任和教授,世界脊髓损伤治疗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 美国《时代》周刊2005年曾经评选出对美国医学发展影响最大的18位学者,其中有两位华裔科学家,一位是提出艾滋病鸡尾酒疗法的何大一,另一位就是杨咏威。杨率先在脊髓受伤8小时内给予高剂量甲强龙治疗,可有效保护伤者20%的神经功能,是目前早期脊髓损伤的标准疗法,在医学界有“神经建造者”和“神经建筑师”之誉。  相似文献   

6.
正盛夏时节的6月21~22日,为沟通和交流"转化医学"的最新讯息,来自海内外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汇聚北京,共同参与"2014第五届中美临床与转化医学国际论坛"。在本次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员王正国教授,针对转化医学的理论和应用,作了精彩的英文报告。  相似文献   

7.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在细胞代谢,细胞增殖和细胞存活等多种细胞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mTOR在创伤和多种神经细胞系统疾病中,参与神经保护和神经再生功能的调节。在脊髓损伤急性期使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信号通路会产生神经保护作用,减少损害部位的继发性损伤。mTOR参与脊髓损伤后的多个病理生理过程,然而,mTOR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后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回顾以往研究中mTOR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后的神经保护和神经再生作用,讨论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第12届学术会议、中国药学会应用药理专业委员会第2届学术会议暨2006国际生物医药与生物技术论坛(香港)于2006年8月4日至10日在香港理工大学召开,这是本学会首次在香港特区举行的学术会议。会议邀请了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院士和教授为大会作学术报告和提供咨询活动,来自内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厂企业近200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正>传统观念认为,神经再生仅发生于哺乳动物胚胎期以及出生后早期,成年神经细胞不可再生。近年来关于神经再生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研究表明成年啮齿类和灵长类海马、嗅球等部位可产生新的神经元,具有一定再生能力。恢复成年神经细胞再生能力对于治疗一些顽固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以及抑郁症等有很大作用,所以探讨各种促进神经再生作用的内外因素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神经再生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药学会主办,复旦大学药学院、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承办的“第三届国际药物制剂论坛”,2007年10月19日至21日在上海市崇明岛召开。本次大会作为中国药学会百年庆典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受到了国内外药剂学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人士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和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等的大力支持。来自包括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在内的42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大会收到论文近200篇,国内外25位专家作了大会报告,30位青年学者作了分会场报告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