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弓状韧带的解剖及其在后腹腔镜解剖性肾切除手术中作为肾动脉定位标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7月行后腹腔镜解剖性肾切除术297例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76例,女121例,年龄26~82岁,平均54.6岁。左侧174例,右侧123例。肾癌186例,肾盂癌74例,输尿管癌37例。术中采用"用多少,开多少,宁少勿多"的原则按需打开部分肾后间隙,显露腰大肌、腰方肌及膈肌等后腹腔解剖标志。识别内外侧弓状韧带,以内侧弓状韧带为导向,寻找并显露肾动脉。Hem-o-lok处理切断后,于其内下深面稍做游离,即可显露肾静脉,同法处理,总结后腹腔镜下内侧弓状韧带与肾动脉的解剖定位关系。结果后腹腔镜下可清晰识别三个肌性标志,即腰大肌、腰方肌及膈肌;及二个韧带标志,即外侧弓状韧带及内侧弓状韧带。内外弓状韧带在腔镜下呈现"海鸥"样外观,内侧弓状韧带水平向中线方向走行,正对肾动脉。以内侧弓状韧带为定位标志,297例手术快速寻找肾血管,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同时也减少了因损伤肾血管出血而中转开放的几率。结论遵循"用多少,开多少,宁少勿多"的原则游离肾后间隙能依托肾周自身的悬吊固定结构显露肾血管,减少操作通道的数量;内侧弓状韧带是后腹腔镜上尿路手术中肾动脉的重要定位标志,以之为导引寻找肾动脉,能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2.
后腹腔镜技术在肾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下肾脏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5例肾癌患者施行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采用全侧卧位,用4个套管针,镜下切开显露肾周筋膜背面,在肾动静脉根部分别用钛夹钳夹及丝线结扎后切断,低位切断输尿管,沿肾周筋膜外完整切除肾脏及肿瘤,清扫肾门旁、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旁淋巴结,小切口取出肾脏。结果 手术时间75-250min,平均110min;出血50-300mL,均未输血。术后恢复良好。疼痛较轻。元明显并发症。结论 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安全可靠,便于肾动静脉处理及淋巴结清扫,肾周筋膜外完整切除取出肾脏符合肿瘤治疗原则.可减少转移。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解剖学上,腹膜后间隙区域的筋膜解剖及其界限一直存有争议.正确理解腹膜后间隙的解剖,有助于准确评估病变的病因、性质,预测其蔓延的范围,以及指导该区域积液引流及肾移植等外科治疗.目前关于肾筋膜的解剖和内侧附着尚存争议,而多排螺旋CT可良好显示腹部的解剖结构.目的:采用多排螺旋CT观察肾后筋膜内侧附着点的解剖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3-06/2007-11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中心完成.对象:回顾性分析累及腹膜后间隙炎性病变病例52例的CT资料.方法:应用 Toshiba Akuilionl6 排螺旋CT进行扫描.52例病例中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5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其中阑尾炎17例,输尿管炎症1例,肾周间隙脓肿2例,肾旁后间隙脓肿3例,胰腺炎29例.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双侧肾后筋膜的内侧附着点的解剖.结果:在肾上极水平,双侧肾后筋膜内侧均附着于腰方肌筋膜.46例显示左侧肾后筋膜内侧在肾下极水平或锥下间隙水平附着于腰大肌筋膜外后方;50例显示右侧肾后筋膜内侧在肾下极水平或锥下间隙水平附着于腰大肌筋膜外后方.结论:肾后筋膜的内侧附着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层面,肾后筋膜的附着点不同.  相似文献   

4.
既往国内外治疗肾下垂的方法很多,如肾脏复位后外用垫保持;手术时用纱布填塞肾窝下方的方法;用缝线穿过肾实质固定法;将肾周围之筋膜及脂肪与腰方肌缝合法等。我们采用腰大肌瓣悬吊术,即取一束腰大肌瓣,切断下端,向上翻转,穿过肾纤维膜遂道,将肾拉至正常位置后与十二肋固定在一起,其优点是固定确实,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卧床时间缩短,并能将肾脏恢复正常解剖位置。我院于1988年8月以来,采用腰大肌瓣悬吊术,治疗肾下垂9例均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我们术前术后的护理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在局限性肾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治疗局限性肾癌患者66例,与同期行开放性肾癌根治术患者51例进行对比。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值变化、肌酐值变化、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间、肾窝总引流量、引流管持续留置时间等指标。结果后腹腔镜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相比,手术时间长,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延长,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肾窝引流管总引流量少,可以缩短术后住院日。后腹腔镜手术组的出血量少,术前及术后肾功能中肌酐的变化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行肾固定术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 北大医院于2005年5月至2009年8月行后腹腔镜肾固定术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0~29岁,伴有腰部疼痛或血尿症状,均行立卧位超声和(或)静脉肾盂造影明确诊断。腹腔镜手术过程中在Gerota筋膜内充分游离肾脏,在肾上极、中极、下极背侧与腰大肌筋膜缝合固定3针。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2.6 h(2.4~3.0 h),出血量均<50 ml,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2.8年(0.5~4.5年),立卧位超声示肾脏位于正常位置。与术前相比,2例患者术后不适症状完全消失,1例患者症状缓解90%。结论 采用后腹腔镜肾固定术治疗症状性肾下垂效果好,术中采取肾上极、中极、下极背侧与腰大肌筋膜缝合固定3针,手术操作便捷、损伤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分析肾癌患者实施腹腔镜下上尿路解剖与腹膜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肾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肾癌根治术联合药物进行治疗,试验组在腹腔镜下分析上尿路解剖结构,对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抗生素用量及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肾癌患者采用腹腔镜下上尿路解剖与腹膜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治疗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功能性孤立肾复杂性右肾癌离体肾肿瘤剜除加自体肾移植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手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指导,完善术前准备;手术后成立特护小组,给予特级护理,绝对卧床2周,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动态观察移植肾功能,准确实施支持,积极预防出血、尿漏、感染等并发症.结果 患者手术顺利,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恢复良好;术后第7天拔除右肾窝引流管、右髂窝移植肾上极引流管,术后第9天拔除右髂窝移植肾下极引流管,切口愈合佳.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三周出院.出院后定期随诊,尿量及肾功能基本正常.结论 体外工作台离体肾部分切除加自体肾移植术适用于肿瘤累及肾门的多发性或体积较大的复杂性孤立肾肾癌,手术前详尽地设计手术及护理方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后围手术期的护理是患者顺利恢复健康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CT表现,探讨其侵犯途径和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CT扫描资料和临床资料完整的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连续性病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15例;经临床综合指标及抗炎治疗随访显效而诊断者6例。着重观察:①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CT表现;②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途径。结果①肺癌腰肌转移2例,肝细胞癌腰肌转移1例,胃癌腰肌转移1例,腰肌肉瘤1例,腰肌黏液腺癌1例,淋巴瘤侵犯腰肌1例,均为单侧;腰椎结核并腰肌冷脓肿10例,其中5例为双侧;腰肌脓肿4例,均为单侧;②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途径为:直接侵犯同侧肾旁后间隙或先侵犯同侧肾周间隙后突破肾后筋膜侵犯肾旁后间隙或两种方式混合出现;③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表现为:与腰肌病变相连的肿块影;肾旁后间隙内结节影、索条影;肾旁后间隙内密度增高;肾后筋膜增厚。结论CT可准确显示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解剖学细节。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下实施外科手术已在全世界外科广泛应用,与传统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有安全可靠、视野广阔、可以同时进行疾病诊断和病灶治疗、创伤小、减轻病人痛苦、恢复快、没有明显手术疤痕等明显优点。2005年4月我院成功地为3例乳糜尿患者实施了腹腔镜主肾蒂淋巴管结扎术,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手术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例,均为男性,年龄45~50岁,症状为乳糜尿,均在腹腔镜下用钛夹将患侧肾蒂淋巴管夹闭,手术时间为2.5~4h,术中出血约50~80m l,术后3d患者下床活动,术后8d出院,无并发症发生。2手术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于腋中线髂峭上方一横指处横切皮肤12~15m m切开肌膜,用食指及弯钳钝性分离肌肉,进入腹膜后间隙,在腹膜后间隙用食指分离制造一个人工间隙,穿入10m m T rocar,插入腹腔镜,充C O2,在电视监视下分别在腰背三角前上,右下方分别穿刺置入5m m T rocar;沿腰大肌向头端分离游离至上极,上极充分游离后再向下游离,分离出肾脏管及淋巴管;用钛夹将肾周淋巴管逐个夹闭止血后,放置引流管;放出腹膜后残留的C O2气体,清点器械、敷料后逐层关闭各个切口。3护理配合3.1术前准备3.1.1术前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