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为吻合血管神经第1跖趾关节移植重建肘关节提供解剖学基础。法:2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第1跖趾关节的血管神经分布及关节的构造,24只足部动脉铸型标本对关节支作对照观察。结果:第1跖趾关节的血供有背胫侧、背腓侧,跖胫侧、踊腓侧和关节后5部分关节支,腓侧关节支多和粗于胫侧,关节支外径0.3~0.5mm。关节支发自第1跖背动脉、腓侧趾背动脉、第1跖底动脉、趾底动脉和横动脉近侧支。关节的神经支与动脉相似,主要发自腓深神经、腓浅神经内侧支、第1趾足底总神经和趾底固有神经。结论:吻合血管神经的第1跖趾关节移植适用于修复重建单纯性肘关节缺损或强直,供区移植骨融合对足的外形功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下胫腓关节及其稳定复合体进行解剖研究,分析下胫腓关节损伤的相关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收集由福尔马林固定的5例完整的成人尸体(共10侧),模拟临床下胫腓关节损伤并进行暴力试验,解剖观察下胫腓联合韧带的稳定复合体。 结果 下胫腓的稳定复合体由胫腓下联合横韧带、前韧带、后韧带和胫腓骨间韧带构成;Cotton试验中最先撕裂的是胫腓下联合前韧带,随之接连受损的是骨间膜与下胫腓骨间韧带,胫腓下联合横韧带与后韧带均保存较为完整。 结论 下胫腓关节及其稳定复合体发生损伤时,下胫腓关节会发生分离,应及早进行关节及其稳定复合体的修复重建。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腓骨上段转位代股骨、胫骨外侧髁缺损,重建膝关节的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54侧腓骨上段、股骨和胫骨外侧髁的形态。观测44侧股二头肌腱和比目鱼肌起点的形态及血供。2侧下肢标本腓骨上段带股二头肌腱或比目鱼肌转位摹拟术式。结果:①腓骨关节面中部上下径22.8±7.1mm;前后径23.9±2.1mm;向内下斜61.3°±6.4°;②股骨外侧髁关节面中部前后径38.0±3.3mm;左右径28.0±3.1mm;③胫骨外侧髁关节面中部前后径37.1±2.7mm;左右径24.6±2.8mm。结论:带股二头肌腱腓骨上段转位插入股骨内修复股骨外侧髁缺损,带比目鱼肌蒂腓骨上段转位插入胫骨内修复胫骨外侧髁缺损,术式设计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下胫腓联合稳定复合体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下胫腓联合稳定复合体的解剖研究,分析下胫腓关节损伤的机制,为临床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8侧标本上,对下胫腓稳定复合体进行层次解剖及通过暴力实验制作下胫腓关节损伤模型以模拟临床多见的下胫腓关节损伤症状。 结果 下胫腓稳定复合体由四条韧带组成,分别为胫腓下联合前韧带、胫腓下联合后韧带、胫腓下联合横韧带及胫腓骨间韧带组成。模拟实验中,足向外翻向后旋转时,胫腓下联合前韧带首先撕裂而胫腓下联合后韧带和胫腓下联合横韧带保存完整。 结论 当下胫腓稳定复合体损伤时,会出现下胫腓关节分离,对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患者应将完全断裂的韧带早期修补重建。  相似文献   

5.
背景:有研究表明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可以通过膝关节后外侧入路进行处理,但尚无明确的解剖学研究对此入路进行深入的评估和分析。目的:评估膝关节后外侧倒"L"形径路在累及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新鲜冰冻成人尸体8具,双膝16侧。均行后外侧倒"L"形径路解剖。解剖中观察显露范围,并测量重要解剖结构参数。结果与结论:该径路可以充分暴露平台后外侧、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等。作者团队在操作上对上胫腓关节、腓骨头及膝关节后外侧角结构无明显干扰。腓总神经在切口内暴露长度平均为56.48 mm,与腓骨轴成平均14.7°倾斜。其绕腓骨颈处距腓骨头尖平均为31.26 mm,距关节线的平均为42.18 mm。骨间膜裂孔距关节面距离平均为48.78 mm。腓动脉自胫后动脉发出点距关节面平均为76.46 mm。结果证实,经解剖学证实后外侧倒"L"形径路能够满足后外侧骨折解剖复位支撑固定的需要,通过改良皮肤切口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对腓总神经暴露。由于有腘动脉分支胫前动脉穿越骨间膜裂孔及腓动脉自胫后动脉分出,径路向远侧深部剥离时需小心进行,放置支撑钢板时可能穿越血管下方,有一定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新鲜标本下胫腓联合韧带的解剖学特点,为下胫腓联合韧带相关损伤及韧带重建提供解剖学依 据。方法: 选取新鲜胫腓下联合标本,剥离新鲜标本的下胫腓联合的肌、血管及筋膜组织,对下胫腓联合前、后、 横韧带进行解剖学测量,包括胫腓下联合前、后、横韧带的近端长度、远端长度、平均宽度、与水平面的夹角、 冠状面的夹角等相关解剖学数据。结果: 下胫腓联合前韧带近、远端平均长度为(8.51±0.70)mm、(19.03±1.35) mm,平均宽度(15.98±1.17) mm,与水平面、冠状面夹角分别为(42.27±3.43)°、(20.50±4.69)° ;下胫腓联 合后韧带近、远端平均长度为(9.32±0.62)mm、(16.92±1.76)mm,平均宽度(14.36±0.88)mm,与水平 面、冠状面夹角分别为(40.96±3.16)°、(13.10±1.99)°;下胫腓联合横韧带近、远端平均长度为(18.46±2.48) mm、(21.87±2.52)mm,平均宽度(4.56±0.17)mm,与水平面、冠状面夹角分别为(30.60±3.65)°、(13.48±1.60)°。 对左右、男女的下胫腓联合前、后、横韧带的解剖学数据进行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了解下胫腓联 合韧带各解剖结构及其特点,有助于指导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修复和重建,帮助外科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改善 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带血管蒂的第 5腕掌关节移位修复和重建手的功能性关节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 2侧冷冻成人上肢标本 ,显微解剖观测第 5腕掌关节的结构特点、关节面的形状、血供来源、神经支配、韧带的构成及长、宽、厚度 ,并测量关节的活动度。模拟设计以腕背动脉网及其分支为蒂的第五腕掌关节移位术。结果 :①第 5腕掌关节为鞍状关节 ,具有屈伸 3 9.16°± 4.2 4°的活动范围。②第 5腕掌关节的血供来自掌深弓尺侧返支、第 4掌背动脉近端的关节支和尺动脉手背支、腕掌网和腕背网的分支。③第 5腕掌关节由尺神经支配 ,掌侧为尺神经深支的分支 ,背侧为尺神经手背支分支。结论 :可设计以掌背血管筋膜为蒂的逆行和以桡动脉腕背支筋膜为蒂的顺行第 5腕掌关节移位 ,用于修复和重建拇指腕掌关节和第 2~ 5掌指关节  相似文献   

8.
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为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30侧成人下肢标本,对腓骨短肌腱进行形态学观测.结果在踝关节平面上1cm处,腓骨短肌腱上长(12.5±2.2)cm,下长(9.5±1.0)cm,腓骨前后径为(2.1±0.5) cm,胫骨前后径为(3.4±0.4)cm,胫、腓骨前缘之间距离为(2.8±0.4)cm,腓骨短肌腱距腓骨外缘(1.3±0.3)cm,胫骨内缘距离腓骨外缘(5.3±0.4)cm.结论 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踝关节外侧韧带和距下关节韧带修复重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为踝关节外侧韧带和距下关节韧带损伤修复重建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 2侧经防腐固定、8侧冷藏新鲜标本上解剖观测踝关节外侧韧带和距下关节韧带及小趾趾长伸肌腱、第 3腓骨肌腱、腓骨短肌腱、伸肌下支持带 ,在新鲜标本上摹拟修复术。结果 :小趾趾长伸肌腱、第 3腓骨肌腱、腓骨短肌腱、伸肌下支持带解剖位置恒定 ,与踝关节外侧韧带和距下关节韧带相毗邻 ,具有一定的长、宽、厚度 ,可形成移植供体。结论 :①陈旧性踝关节外侧韧带和距下关节韧带的损伤 ,原位修复较难 ,用肌腱转位修复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②可用腓骨短肌腱修复距腓前和跟腓韧带损伤 ,小趾趾长伸肌腱和第 3腓骨肌腱转位修复距下关节韧带 ,伸肌下支持带可用作加强缝合 ,术式经标本摹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第二、三跖趾关节移植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在30只足标本上观察了第二、三跖趾关节的动脉供应,其中20只足标本还观察了关节的神经支配。每个关节规律地有背胫、腓侧,跖胫、腓侧和跖趾关节后五部分动脉关节支。作关节移植时,若以一条跖背动脉为蒂可有胫侧6支以上或腓侧7支以上的动脉关节支供血。神经蒂可选用趾背总神经或趾底总神经。  相似文献   

11.
Puncture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 is a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for various jaw disorders. This study used a cadaveric model to evaluate the procedure from two entrance points with respect to hit ratio and possible complications, such as extraarticular extrusion of injection fluid. Ten heads, embalmed with Thiel's method, were investigated. A straight line drawn with a colored pen connected the center of the tragus and the lateral canthus. The first portal “A” was located at a distance of 1 cm anterior and 2 mm caudal from the center of the tragus. Portal “B” was located 2 cm anterior and 1 cm caudal starting from the same reference point. Punctures “A” and “B” were performed alternately on the right and left sides. Specimens were dissected and the local distribution of the injected latex was recorded. With Approach A, four punctures (40%; 4/10) reached the TMJ, whereas with Approach B, six injections (60%; 6/10) entered the TMJ.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ested puncture methods (P = 0.0317) and body sides (P = 1). With each method, for example, 35% (7/20) each, the injected latex was either periarticular or retromandibular. In a further 20% (4/20), it was located subperiosteally alongside the ramus of mandible. The latex was injected into the infratemporal fossa and the external acoustic meatus in one case each (each 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echniques. The adjacent anatomy has to be kept in mind during TMJ puncture as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remarkably high, suggesting that ultrasound guided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could improve the hit rate. Clin. Anat., 33:683–688, 2020. © 2019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12.
探讨如何既可达到牢固的固定,同时又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脊柱的运动功能,这将是未来脊柱内固定生物力学发展的趋势。人工寰齿关节的研制是既能重建寰枢关节稳定性,又能保留寰枢关节旋转功能的可行性技术。作者从人工寰齿关节的生物力学学研究、人工寰齿关节设计要求及原理、人工寰齿关节置入的可行性分析、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适应证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人类胫腓关节坡度对关节本身的稳定性有影响。本文采用两种方法分别对 10 9侧胫腓关节坡度进行了测量 ,结果显示 ,腓骨干纵轴与关节面的夹角 (∠ A)为 59.93°± 9.2 9°,左右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 P=0 .2 5) ,该角度越大 ,坡度越平坦 ;角度越小 ,坡度越陡直 ;关节面与水平线的夹角 (∠ B)为 30 .2 5°± 9.32°,左右侧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 ( p=0 .2 5) ,该角度越大 ,坡度越陡直 ,角度越小 ,坡度则越平坦。两种方法测量结果之间呈负相关 ( r2 =- 0 .157,t= 4 .4 7,P<0 .0 0 1)。研究的解剖和临床意义在于了解人胫腓关节的坡度和估价胫腓关节的稳定性 ,尤其是对胫腓关节不稳 (半脱位 )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正常人的髋关节间隙(男性100人,女性102人).并对其中的关节上间隙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之关系进行了比较.男性和女性的髋关节上间隙、内侧间隙、角分线间隙的大小.均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左右侧的侧别差异.同一个体的髋关节上间隙,其左右侧间隙之差在0.01~0.50mm者为59%,在0.51~1.10mm者为41%.髓关节上间隙在男性右侧与年龄之间,显示出随年龄增加而间隙增宽的微弱正相关关系.男女性髓关节上间隙与身高之间,各组均未显示明显的差异,间隙的大小与体重均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自体关节移植修复外伤性掌指关节缺损伤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20年1月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收治的外伤性掌指关节缺损伤患者15例。术前患者完善各项常规检查,行患侧手及关节移植供足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检查,改善患者全身营养状况,纠正低蛋白血症和贫血;围手术期严禁吸烟,术前进行床上大、小便训练;亚急诊期患者行创面分泌物培养排除创面感染;二期手术患者术前用延长支架将待移植的关节延长到合适的关节移植间隙。术中对受区清创,止血,探查骨关节、伸屈肌腱、指血管和指神经损伤情况及关节皮肤缺损情况,测量骨关节缺损长度。根据患者受伤情况选择应用自体第2跖趾关节游离移植、自体废弃指的掌指关节移植修复、自体腕掌关节半关节移植修复3种方法进行修复。术后绝对卧床1周,绝对禁烟,保温灯保温;予抗感染、抗血管痉挛、抗凝血、全身支持等治疗;术后2周拆线,逐步进行康复训练,定期拍X线片检查骨愈合情况,骨愈合后拆除克氏针。术后1周对移植关节及携带的皮瓣和患指的血运情况进行观察,并观察是否出现血管危象;术后2周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术后12周观察移植关节的骨愈合情况;术后门诊随访6~24个月,观察患者手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本组15例外伤性掌指关节缺损伤全部修复良好,术后移植的关节及携带的皮瓣均成活良好,修复的患指血运良好,皮瓣及患指均未发生血管危象,全部创面均甲级愈合。术后随访平均(14.5±4.6)个月,移植关节的骨接合端均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性愈合,局部无压痛、无纵行叩击痛、无异常活动。移植的掌指关节活动度:背伸0~10°,屈曲60°~90°(平均75°)。手功能恢复评价优10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 结论自体关节移植修复外伤性掌指关节缺损伤,可良好恢复患指的掌指关节功能,保留患指的完整性,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以往 Salzer 对股骨下端恶性肿瘤在瘤段截除后,把小腿旋转180°上移用踝关节代膝关节,由于足部外形欠佳和安装假肢的不便,应用受限.我们通过下肢标本的解剖学研究,设计了膝部瘤段截除后,用同侧带胫前动、静脉的踝关节移植代膝关节,避免了上述缺点.  相似文献   

18.
踝、距下关节外侧韧带的计算机三维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踝、距下关节外侧韧带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方法: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1.2mm厚的薄层断面标本,在SGI工作站上,对踝、距下关节骨骼及外侧区韧带进行了三维重建。结果:重建结构均能单独显示、任意搭配显示或总体显示,可在三维空间位置上绕任意轴旋转任意角度,并且,所有结构在任意角度,并且,所有结构在任意方向上的径线和角度均可适时测量。结论: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断面标本制作技术和contours marching cubes算法,较之以往的三维重建研究,图像显示效果更好,较清晰地反映了各结构的解剖关系。  相似文献   

19.
Synovial joint formation has been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the formation of the anlagen of the opposing bones and the interzone and the later formation of the joint cavity. Here we review current theories on the mechanism by which these events are achieved in the joints of the developing limb. Developmental Dynamics 237:2284-2294, 2008. (c) 2008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