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压配型假体和填充型假体对股骨前倾角的影响。方法对64例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其中,32例患者使用强生Tri-lock假体(压配型);32例患者使用强生Summit假体(填充型)。术前及术后分别行CT扫描,计算患者术前自身股骨颈前倾角及术后股骨假体前倾角。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前倾角、术后股骨假体前倾角以及术前、术后前倾角的差值。从而比较不同假体对股骨前倾角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股骨假体前倾角均比术前股骨前倾角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ri-lock组与Summit组比较,术后股骨假体前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固定型股骨假体,无论是填充型还是压配型,其调整股骨前倾角的能力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的股骨假体前倾角比术前患者自身的前倾角增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CT测量股骨前倾角对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股骨前倾角在FAI不同亚型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的58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测量其股骨前倾角,并与正常成人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无论是病例组还是对照组,股骨前倾角在性别上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而在左髋和右髋上无统计学意义。股骨前倾角在FAI不同亚型和正常对照组的平均值分别为(18.90±6.17)°、(28.60±6.28)°、(22.88±8.83)°、(21.81±5.50)°,除混合型FAI组与正常组的股骨前倾角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两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CT扫描是FAI患者术前测量股骨前倾角的主要手段。FAI不同亚型的股骨前倾角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股骨前倾角过大或过小对FAI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螺旋CT三维重建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前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DH)手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45例(59髋),行双侧髋关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测量前倾角(FNA)、髋臼指数(AI)及髋臼壁的发育情况,与术中所见比较。结果45例患儿前倾角均加大,最大90°,最小40°,平均42.72°±12.06°,髋臼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加大,平均35.4°±9.5°,髋臼各壁不同程度发育不良,与术中所见符合。结论髋关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直观、全面及分解地显示髋关节的病理形态及发育不良的程度,更加精确地测量AI和FNA,提供了一个更具真实感的三维立体影像,对术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及手术入路,纠正前倾角及髋臼指数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者研究了21例以中心边缘角(CE 角)<20°确定为单侧或双侧髋发育不良的病人,年龄14~56岁,6例男性,15例女性。12例双侧,9例单侧。病人仰卧通过髋关节及股骨颈连续做5mm 层厚的横断扫描。13例病人为测量股骨前倾角(FeAV)通过股骨髁做2个10mm 层面扫描。FeAV 角以头颈线与髁后切线的夹角计算。CE 角是在骨盆正位片上测量,前髋臼扇形角(AASA)、后髋臼扇形角(PASA)及髋臼前倾角(AcAV)是按照以前所述在横断CT 图象上通过股骨头的中心测量。水平髋臼扇形角(HASA)以AASA 和PASA 相加计算。作者证实,发育不良髋的AASA、PASA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胫骨平台与半月板后倾角MRI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量、比较分析中国人胫骨后倾角与半月板后倾角,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侧截骨提供参考。方法:对60例健康志愿者行膝关节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MRI工作平台上进行操作,取冠状位内侧胫骨平台中间为测量平面,在该平面的矢状位对半月板及胫骨后倾角进行测量。结果:胫骨平台后倾角平均为9.87°±1.56°,半月板后倾角平均为0.96°±0.09°,半月板后倾角与胫骨平台后倾角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实验结果表明,中国人半月板的后倾角几乎为0°,并不随胫骨平台骨性结构的后倾而变化。膝关节胫、股骨关节面的最高接触面是股骨髁与半月板的接触。人工膝关节置换时进行胫骨侧切骨时可水平切骨,胫骨假体的安装亦可水平安装。  相似文献   

6.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臼前倾角的CT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臼前倾角的变化,为手术选择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手术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unnⅠ型28髋,DunnⅡ型19髋,DunnⅢ型22髋。选取手术后为优的17髋。正常髋关节12髋。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然后行髋臼三维重建,测量通过两侧Y形软骨中心O点的横断面测量髋臼前倾角。结果:髋臼前倾角度数正常组<术后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严重股骨颈前倾角畸形患者采用普通假体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本组男9例,女6例;年龄30~42岁,平均37岁.前倾角40°~50°,术前Harris评分(59±8)分,术中通过将股骨假体缩小前倾角20°~30°,同时将髋臼杯前倾角增大10°~15°,使其基本恢复正常对合关系,防止关节前脱位.术后定期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疗效Harris髋评分.结果 术后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2.5~3.7年(平均2.9年),关节假体稳定性良好,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术后2年Harris评分为(88±6)分,与术前相比,疗效显著(P<0.01).结论 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严重股骨颈前倾角畸形患者手术中通过对普通的股骨假体及髋臼杯安放的角度的联合调整,使关节置换术后人工假体与髋臼的对合基本恢复正常,疗效显著,同时避免了使用小柄股骨假体、转子下截骨或使用特殊前倾角股骨假体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X线诊断中腰椎峡部裂的腰骶角与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组为45例L5双侧峡部裂并L5脊柱滑脱,取站立侧位X线片采用Ferguson’s方法测量腰骶角度;对照组为100例无滑脱的同龄青年人,取站立侧位X线片采用同样方法测量腰骶角。比较两组腰骶角的差异及研究组腰骶角与L5滑脱的关系。结果研究组L5峡部裂并脊柱滑脱腰骶角平均为(43.42±6.76)°。对照组100例无滑脱腰骶角平均为(38.29±5.8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5)。研究组L5滑脱与腰骶角相关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系数:0.352,两者呈正相关。结论研究组腰骶角均值明显大于对照组,与L5脊柱滑脱有明确的相关性,与L5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发生及程度有直接的关系,是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促进)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头移位的解剖和生物物理学上影响其移位方向的因素尚不明。作者检查了22例此病患者,男21例,女1例,年龄53-76岁。每位病人均拍正侧位平片,并行髋关节和股骨髁层面的横断CT来计算股骨头前倾角。对平片冠状面上股骨头移位方向和前后位片颈干角和髋臼负重面角(WBS)做了测定。作者组内股骨头主要移位方向为前上和后内。股骨前倾角增大是发生骨关节炎的一个因素,有人提出,该角增大或减少使经髋关  相似文献   

10.
婴儿髋关节X线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测量婴儿髋关节X线平片 ,为婴幼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CDH)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测量67例婴儿髋关节正位片 ,指标包括双侧髋臼角、h值、f值、耻颈线 (Shenton线 )、髋颈线 (Calve线 )。结果 :5 0例健康婴儿右侧髋臼角 :男 2 1.88°± 3 .72°、女 2 5 .0 8°± 3 .49° ;左侧髋臼角 :男 2 1.92°± 3 .2 0°、女 2 4.96°± 3 .5 0° ,随月龄增加而减小。右侧h值 :男 ( 0 .89± 0 .14 )cm、女 ( 0 .82± 0 .12 )cm ;左侧h值 :男 ( 0 .91± 0 .11)cm、女 ( 0 .83± 0 .12 )cm ,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侧f值 :男 ( 0 .2 9± 0 .2 0 )cm、女 ( 0 .3 0± 0 .16)cm ;左侧f值 :男 ( 0 .2 8± 0 .18)cm、女 ( 0 .3 1± 0 .15 )cm ,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 >f。Shenton线、Calve线均连续。 17例 2 4个髋关节诊断为CDH之髋臼角 2 9.5 4°± 4.43° ,h值 ( 0 .3 8± 0 .3 2 )cm ,f值( 0 .61± 0 .2 5 )cm ,h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于行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重建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术前髌骨轨迹J形征分度对术后短期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连续诊断为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04名,平均手术时年龄为21岁。根据术前髌骨轨迹J形征分度将患者分为Ⅰ度组、Ⅱ度组和Ⅲ度组,术后采用髌骨切线位应力像评估髌骨术后稳定性,同时评估术前及术后Kujala评分,并比较其在上述三组间的差异。结果:Ⅲ度组患者平均股骨前倾角、胫骨外旋角和高位髌骨发生率均大于Ⅰ度组和Ⅱ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前平均Kujala评分为54分,术后为8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结果显示,Ⅲ度组患者的术后Kujala评分低于Ⅰ度组及Ⅱ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股骨前倾角≥30°的患者,其术后Kujala评分低于股骨前倾角<30°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随访期间无患者发生髌骨再脱位,但Ⅲ度组中有6人(18.8%)存在术后MPFL残存松弛,而Ⅰ度组和Ⅱ度组均无MPFL残存松弛现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行单纯MPFL重建或联合胫骨结节内移截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术前III度J形征对术后短期临床结果及髌骨稳定性存在负面影响。股骨前倾角增大、胫骨外旋角增大以及高位髌骨可能是复发性髌骨脱位出现Ⅲ度J形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MRI在婴幼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MRI在婴幼儿先天性髋脱位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合理的检查依据.方法 搜集47例3岁以内未经治疗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行MR髋扫描,全部脱位髋按照Ogden和Dunn的标准分为3类.除Ⅲ型脱位髋外全部髋依照Fisher等描述的方法测量骨性髋臼指数(BAI)和软骨性髋臼指数(CAI)以及骨性髋臼商(BAQ)和软骨性髋臼商(CAQ).结果 正常髋、脱位髋、Ⅰ型脱位髋、Ⅱ型脱位髋的BAI分别是(25.24±3.70) °、(38.12±4.07)°、(35.59±2.86)°、(39.64±3.97)°;CAI分别是(8.49±2.15)°、(17.25±2.41)°、(15.85±2.00)°、(18.08±2.26)°;BAQ分别是0.199±0.026、0.126±0.028、0.131±0.028、0.124±0.028;CAQ分别是0.195±0.027、0.120±0.027、0.120±0.023、0.121±0.030.Ⅱ型脱位髋的BAI、CAI与Ⅰ型脱位髋相比呈升高变化,BAQ、CAQ呈减低变化.经统计分析,测量的 BAI和BAQ分别与CAI和CAQ呈线性相关(r值分别为0.876和0.706).MRI提示CDH主要改变为骨性髋臼失去正常的圆形轮廓,髋臼软骨增生外移.结论 MRI是临床评价婴幼儿髋关节骨、软骨结构和重要软组织的有效方法,是诊断和指导CDH治疗的良好手段.  相似文献   

13.
髋、膝、足骨折及先天性或获得性畸形所致的扭转在外科矫形时对其轴向角度需要精确地测量,应用 CT 测量扭转角度是一个容易、精确、可再现的方法。扭转是指骨的纵轴扭转,确定股骨扭转是以股骨颈中心线与股骨髁间中心线之倾角,称股骨扭转角,如角度增大,显示股骨颈向头倾,称前倾或前扭,反之称后倾或后扭。生后正常股骨前倾约32°,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小,成人平均8—12°。  相似文献   

14.
正常成人髋臼前倾角的CT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髋臼前倾角是描述髋关节功能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笔者通过CT测量 10 0例成年人的正常髋关节 ,旨在建立国人髋臼前倾角的正常值标准。1 材料和方法在 6个月 (1997年 3月~ 1997年 9月 )的时间里 ,对 10 0例疑诊腹部或盆腔病变且无髋关节异常的患者 ,在行CT检查时加扫双髋关节。CT定位像上选择测量髋关节的CE角均大于2 5° ;CT定位像或横断面图像显示髋关节异常者排除本研究之外。 10 0例患者中 ,男 49例 ,年龄 2 1~ 78岁 ,平均 46岁 ;女 5 1例 ,年龄 2 0~ 72岁 ,平均 45岁。年龄分布见表 1。CT机型为岛津SCT 480 0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髋关节正位平片的检查和测量,探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并骨性关节病的X线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0例,共69个髋关节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退行性骨关节病的X线表现,测量其CE角(中心边缘角)、sharp角(髋臼角)和髋顶切线角。结果:CE角最大27°,最小-25°,平均11.2°。sharp角最大59°,最小49°,平均55.6°。髋顶切线角全部为零度和负角,零度28髋,负角41髋。继发退行性骨关节病,表现为髋臼顶及边缘骨质增生硬化,髋臼和/(或)股骨头囊变,以髋臼更为明显。结论:X线正位平片可良好地显示髋关节骨结构,结合CE角、sharp角、髋顶切线角等相关测量,骨盆正位片目前仍是放射科诊断髋臼发育不良并骨性关节病最简单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微创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 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9月采用Intertan或短重建钉(TAN)内固定微创治疗的112例老年性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结合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按照AO分型,31-A.1型34例,31-A.2型61例,31-A.3型17例.对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2例患者中7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27个月(平均15个月),其中Intertan组41例,TAN组37例.Intertan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分别为58.9±6.9、2.70±0.47min)明显短于TAN组(分别为75.6±5.9、4.40±0.47min),术中出血量(107.6±6.7ml)明显低于TAN组(127.8±6.8ml),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73%)高于TAN组(6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9%)低于TAN组(1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tertan和TAN两种微创固定方法 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中Intertan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出血少、髋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7.
股骨颈前倾角CT测量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锋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10):833-835
目的 :比较目前常用的两种股骨颈前倾角的CT测量方法的价值。方法 :取股骨标本 2 9个 ,分别采用Murphy法 (股骨头颈轴与股骨髁轴线间的夹角 )与Hernandez法 (股骨颈横断面轴线与股骨髁轴线间的夹角 )CT测量股骨颈前倾角的值 ;同解剖法测量前倾角的值比较。结果 :解剖法测量结果 :12 .2 0 6± 4 .872 ;Murphy法测量结果 12 .4 82± 4 .4 6 1,与解剖法比较P >0 .0 5 ;Hernandez法测量结果 :9.4 82± 4 .4 5 3,与解剖法比较P <0 .0 1;Murphy法与Hernandez法测量结果比较P <0 .0 1。结论 :CT测量Murphy法更接近解剖值、更准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AD)的X线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89个AD的标准骨盆前后位X线片影像资料,选择髋关节测量方法中的中心边缘角(CE角)、髋臼角、Sharp角、髋臼指数、股骨头覆盖率、髋顶切线角、沈通氏线,运用DR软件系统进行测量分析。结果:89个髋CE角范围0°~33°(不含负角),平均20.8°;髋臼角范围12°~46°,平均24°;Sharp角范围40°~57°,平均47°;髋臼指数范围28%~69%,平均47%;股骨头覆盖率范围34%~81%,平均65%;髋顶切线角零度和负角占90%,正角占10%;沈通氏线不连续占86%,连续占14%。结论:成人AD的X线表现为髋臼变浅,臼口部变大、顶唇短缺,臼顶变平或向内下倾斜,臼顶最高点外移,倾斜度增大,股骨头覆盖不全、裸露区增大、形态改变及不同程度的脱位,继发髋关节退行性变或股骨头坏死。骨盆前后位X线平片是诊断成人AD简单而实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髋关节CT检查时降低管电流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儿童髋关节CT扫描45例,分常规剂量组、低剂量Ⅰ组(<6岁)和低剂量Ⅱ组(6~12岁)。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扫描长度,计算出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由专家对不同扫描参数的软组织窗和骨密度算法重建的骨窗图像质量分别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常规剂量组、低剂量Ⅰ组和Ⅱ组的CTDIvol分别为35.4、15.8、17.3 mGy,DLP分别为(442.75±23.51)、(197.91±18.46)和(216.01±14.25) mGy·cm。各组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髋关节CT检查时应采用低剂量扫描技术,既减少辐射剂量,又能保证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与股骨近端防旋转内固定(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本院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DHS组和PFNA组,每组48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下地负重时间及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标准.结果:手术时间PFNA组(80.35±34.92)rmin短于DHS组(95.54±23.42)min,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PFNA组(234.82±82.31)ml明显少于DHS组(385.71±312.34)ml,有统计学意义;完全负重时间PFNA组(68.73±15.98)d明显短于DHS组(81.92±34.92)d;9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4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三个月PFNA组明显高于DHS组(P<0.05).DHS并发症发生率(12.67%)高于PFNA组(4.16%).结论:对于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较DHS内固定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骨折愈合时间短,便于早期下地活动,有利于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