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儿童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 分别检测85例ITP患儿(ITP组)和32名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ITP组患儿外周血CD3+和CD4+细胞数量减少, CD4+/CD8+比值下降(P<0.01);CD8+细胞与对照组差异无意义(P>0.05)。CD19+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 CD16+CD56+细胞较对照组减少(P<0.01)。结论:ITP患儿淋巴细胞亚群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 淋巴细胞亚群紊乱是儿童ITP发生的免疫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白文杰  翟凤兰 《河南医学研究》2000,9(4):347-347,365
目的:检测ITP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及B细胞的比值变化。方法:采用荧光免疫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配制单个细胞,温育后加入抗体,计算阳性百分率。结果:患儿组T3、T4与健康组差异不显著,T8及B细胞患儿组与健康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ITP患儿可出现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3.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搪塞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自身免疫的病理机制,并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66例ITP患儿及38例健康儿童利用APAAP法检测外血T细胞亚群同时对66例ITP患儿及52民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竞争试验原理定量测定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含量。结果 所有病例CD3^+、CD4^+及CD4^+/CD8值下降,经统计学处理ITP组低于对照组;CD8值高于对照组。ITP组PAIgG的结果与  相似文献   

4.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年发病率为小儿群体的4/10~8/10万.其特点是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发育受到抑制.儿童ITP发病时病情重,多以皮肤黏膜出血为症状,血常规检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由于不易与其它表现为血小板减少的疾病相鉴别,故临床中对该病进行准确诊断及安全有效的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了解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30例ITP确诊患者为观察组,其中慢性ITP(CITP)组18例,急性ITP(AITP)组12例,以2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受试对象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用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果 ITP组CD3+、CD4+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CD8+细胞百分比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ITP组变化幅度大于AITP组(P<0.05)。结论 ITP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ITP免疫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ITP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及B细胞的比值变化。方法:采用荧光免疫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配制单个细胞,温育后加入抗体,计算阳性百分率。结果:患儿组 T3、T4与健康组差异不显著,TS及 B细胞患儿组与健康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ITP患儿可出现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了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免疫发病机理。方法:采用固相上板免疫血清学试验,检验26例急性ITP的外周血抗血小板抗体;用APAAP法检验33例ITP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同时测定19例健康儿童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急性ITP患儿的抗血小板抗体总阳性率为46.2%;CD3、CD4及CD4/CD8值明显下降(P〈0.01),CD8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  相似文献   

8.
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免疫功能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免疫功能。采用ABC-ELISA法、间接推数法等方法检测了32例ITP患儿及20例正常小儿的免疫功能情况。结果表明:ITP患儿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显著升高,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下降、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增高、T细胞亚不同程度变化。提示ITP患儿不但存在细胞、体液免疫功能紊乱,也存在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说明ITP患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儿的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 (FCM )与免疫散射速率比浊法分别测定 2 0例ITP患儿的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免疫球蛋白 (IgG ,IgA和IgM)和补体 (C3 ,C4)的水平。结果 :在治疗前 ,ITP患儿的CD3 ,CD4 和CD4 /CD8 比值、NK细胞均下降 ,CD8 升高 ,免疫球蛋白亦降低 ,对照组及恢复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B淋巴细胞 (CD9 )、补体(C3 ,C4)没有明显的变化 ;在治疗后 ,血小板恢复正常 (>10 0× 10 9/L)时 ,ITP患儿的CD3 ,CD4 和CD4 /CD8 比值、NK细胞、免疫球蛋白均回升至正常 ,CD8 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ITP患儿存在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紊乱 ,在治疗上应着眼纠正免疫紊乱。  相似文献   

12.
病毒感染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①目的 探讨病毒感染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发生的关系。②方法 采用PCR及PCR结合酶切的方法 ,分别检测 185例ITP病儿外周血中人微小病毒B19(HPVB19)、人巨细胞病毒 (HCMV)、Ep stein Barr病毒 (EBV)和人类第 6型疱疹病毒 (HHV 6 )的感染情况 ,并与 4 0例正常儿童进行比较。③结果ITP病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 ,HPVB19、HCMV、EBV和HHV 6的阳性率分别为 37.8%、2 8.1%、2 2 .2 %和4 3.8%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χ2 =7.5 6~ 17.2 7,P <0 .0 1)。④结论 儿童ITP的发生与HPVB19、HCMV、EBV和HHV 6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HBV感染并发ITP病儿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并发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儿临床特征、治疗反应和病程特点。方法将102例ITP病儿,分为两组,其中HBV-ITP组25例,非HBV-ITP组77例,病儿均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常规治疗量泼尼松、小剂量长春新碱等治疗,比较两组病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反应、病程特点等。结果HBV-ITP组与非HBV-ITP组治疗前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数量及骨髓检查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t=0.933、1.916,2χ=5.422,P>0.05);非HBV-ITP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较HBV-ITP组高,差异有显著意义(t=5.050,P<0.01)。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常规治疗量泼尼松、小剂量长春新碱治疗,HBV-ITP组疗效明显差于非HBV-ITP组(χ2=12.710、7.884,P<0.05,P=0.007)。HBV-ITP病儿较非HBV-ITP病儿易于发展为慢性。结论HBV-ITP病儿治疗反应差,病情易迁延、反复,容易向慢性转化。应进一步研究HBV感染对ITP发生发展的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过敏性紫癜病儿急性期免疫细胞功能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病儿急性期免疫细胞功能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以53例HSP急性期病儿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有无尿检异常分为。肾炎(HSPN)组和非肾炎(NHSPN)组,以3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外周血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CD4^+/CD8^+比值、CD4^+CD25^+细胞、NK细胞(CD16^+CD56^+)和B淋巴细胞(CD19^+)水平。结果HSPN组和NHSPN组外周血CD3^+细胞、CD4^+细胞、CD4^+/CD8’比值、CD4^+CD25^+细胞和NK细胞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CD8^+细胞和B淋巴细胞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F=6.80~46.40,q=2.81~4.25,P〈0.01、0.05),而HSPN组和NHSP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P病儿CD4^+CD25^+细胞水平与CD4^+细胞、CD4^+/CD8^+比值呈正相关(r=0.369、0.285,P〈0.01、0.05),与CD19^+细胞呈负相关(r=-0.279,P〈0.05),而与CD8^+细胞和CD16^+CD56^+细胞无相关性(r=0.009、-0.104,P〉0.05)。结论HSP病儿急性期存在免疫细胞功能异常,T细胞亚群紊乱,CD4^+CD25^+T细胞和NK细胞数量降低,导致B细胞呈多克隆活化,在HSP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应用OKT系列单克隆抗体对39例支气管哮喘病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各型哮喘病儿均有T细胞亚群异常,发作期病儿T抑制/杀伤亚群细胞降低和T辅助/诱导亚群细胞增高同时存在,而间歇期病儿仅有T抑制/杀伤亚群细胞降低;发作期和间歇期病儿T辅助细胞/T抑制细胞比值均显著增高,发作期和间歇期病儿外周血中双标记细胞也明显增高。提示T细胞亚群异常为哮喘病儿的原发改变,可能为其免疫失调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Evans综合征新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0~2006年收治的难治性ITP和Evans综合征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6例。两组病人均采用部分脾栓塞术治疗,治疗组在栓塞前给予脾动脉灌注长春新碱(2 mg)。结果两组患者暂时疗效(术后1月)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近期疗效(术后6个月)和远期疗效(术后2年)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部分脾栓塞术联合脾动脉灌注长春新碱治疗难治性ITP和Evans综合征,具有"1 1"大于"2"的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本文检测了28例ITP组患者的体液免疫指标,以及血小板粘附功能、聚集功能,并与正常组、对照组作了比较。观察了ITP患者的各类体液免疫指标的变化以及这些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ITP组患者各类体液免疫指标与血小板数量,以及与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之间的关系。揭示ITP患者PAIgG增高不但与血小板数量减少有关,而且与患者的血小板的粘附功能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8.
PAICA法检测ITP病人血小板特异抗体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人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人的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并探讨其临床意义;(2)方法:采用血小板相关抗体特性检测技术(PAICA法),检测52例ITP病人,31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人抗血小板GPⅡb/Ⅲa,GPⅠb/Ⅸ的特异性抗体,并与血小板相关抗体IgG(PAIgG)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3)结果:血小板特异抗体检测的可能性比值及阳性预测值较高,但阴性预测值较低,而PAIgG检测的可能性比值,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较低。(4)结论:血小板特异抗体检测对肯定ITP诊断有重要的意义,对排除ITP诊断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9.
过敏性紫癜病儿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①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 (HSP)病儿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水平变化及其在HSP发病中的作用。②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 38例HSP病儿及 16例正常儿童的血浆VEGF水平。③结果HSP病儿急性期血浆VEGF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t =3.5 2 9、4 .183,P <0 .0 1)。急性期有、无肾损害组血浆VEGF水平分别为 (2 30 .71± 74 .93)ng/L、(192 .70± 139.83)ng/L ,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t=0 .814 ,P >0 .0 5 ) ;急性期有、无胃肠道症状组血浆VEGF水平分别为 (2 80 .0 6± 16 1.4 9)ng/L、(15 2 .88±4 6 .4 3)ng/L ,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2 .79,P <0 .0 5 )。④结论 HSP病儿急性期血浆VEGF水平明显升高 ,提示VEGF参与了HSP血管炎症反应过程 ,在HSP发病机制中有重要意义。VEGF可能与HSP胃肠道损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婴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对比3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 总结2001年1月-2005年8月婴儿ITP43例的临床特点,其中重度以上31例分别应用丙种球蛋白(丙球组11例)、丙种球蛋白+激素(丙球+激素组10例)、激素(激素组10例)治疗,比较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情况。结果 婴儿ITP以重度、极重度多见,出血部位单纯,以皮肤出血点、淤点、淤斑为主;丙球组,丙球+激素组治疗后血小板变化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激素组治疗后血小板数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婴儿期ITP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自然病程短,对严重病例特别并发内脏感染者可首选丙球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