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合并冠心病及脑心卒中75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风合并冠心病与脑心卒中的病情以及醒脑开窍针法对二者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750例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的中风患者,根据患者的合并症以及住院时发生脑心卒中的划分,对比无三大合并症与单纯合并冠心病的病情和针刺疗效,同时对比无并发症中风患者与脑心卒中患者的病情和针刺疗效.结果:中风合并冠心病患者在年龄、病位侧、中风性质、过程中变化、并发病方面与无三大合并症患者有差异.而脑心卒中患者在病位、治疗前评分、生化、中风证型、病位侧方面与无并发症患者有差异.结论:中风合并冠心病与脑心卒中对中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针刺疗效无明显影响.但二者对病人的其他方面各有影响,且两者的影响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2.
针刺治疗中风合并冠心病321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对中风合并冠心病患者不同严重程度的疗效差异。方法运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划分严重程度、确定疗效等级。结果针刺治疗中风合并冠心病总有效率为82.6%;轻型占47.7%,针刺有效率为97.4%;中型占34.6%,针刺有效率为80.20:重型占17.8%.针刺有效率为47.4%;三者相比.有明显差异。结论不同程度中风合并冠心病的针刺治疗效果不同.可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做出针刺效果的预后估计。  相似文献   

3.
针刺对脑——心卒中患者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傅立新  赵铭辉 《中国针灸》1997,17(5):261-263
本文将80例脑-心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醒脑开窍"针法组、传统针法组各40例,观察针刺前后心功能状态,并设正常组50例进行比较。治疗前80例脑-心卒中患者心功能指标部分异常,主要表现为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异常、心搏量及血管顺应性降低、心脏后负荷增高。针刺后上述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但以"醒脑开窍"针法改善更为明显(P<0.01,P<0.05)。提示"醒脑开窍"针法对脑-心卒中患者异常心功能具有明显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4.
针刺锥体区治疗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观察针刺锥体区对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为治疗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有效针刺治疗方法提供科学的临床依据。方法:随机抽取60例住院病人,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以修改的Ashworth量表、Fugl-Meyer评价法、Barthel氏ADL.指数等做指标,在醒脑开窍法的基础上,观察评定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醒脑开窍针法加针刺锥体区治疗卒中偏瘫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疗效(有效率90.0%),优于单纯醒脑开窍针法组(有效率66.7%);针刺锥体组与单纯醒脑开窍针法组在运动功能水平、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结论:针刺锥体区能明显缓解卒中患者肢体的痉挛程度,是对醒脑开窍针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5.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78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与常规针刺法比较,疗效间是否有差异。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用醒脑开窍针法,一组用常规取阳明经为主治疗。通过分析观察疗效比较。结果:2组治疗均有效。但治疗组在总显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有明显疗效,治愈率高,对于恢复患者的生活能力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6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以醒脑开窍法组方配合患侧申脉、照海穴进行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疗效显著。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可以有效改善中风后足内翻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蜡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肢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符合标准的62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采取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蜡疗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肢痉挛Ashworth张力评分、下肢痉挛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比较,疗效肯定,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蜡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确切,安全可行,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体针法治疗.两组均以治疗14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均较治疗前好转,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对照组为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优于传统体针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舍曲林和常规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两组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有效率为91.4%,两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能明显改善中风后抑郁患者抑郁程度、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醒脑开窍针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遗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醒脑开窍穴位注射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结果:治疗组功能恢复明显,有效率达97.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遗症其致残率低,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郭晓艳  石学敏 《四川中医》2013,(11):126-127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中风后手挛萎疗效的影响。方法:将32例中风后手挛萎患者以醒脑开窍法配合患侧合谷、上八邪穴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采用Ashworth量表和FMA量表评分比较.本法疗效显著。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可有效缓解手部痉挛性程度,改善手功能。  相似文献   

12.
针刺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郝勇  刘海沛  王舒 《中国针灸》2004,24(4):235-237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多发性硬化(MS)的疗效.方法:应用醒脑开窍针法结合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MS患者 28例,观察其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神经功能体征等变化.结果: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华佗夹脊刺可改善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病情,总有效率达81.8%.结论: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华佗夹脊刺治疗MS疗效较好,有临床研究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醒脑开窍针法配合经筋排刺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 10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配合经筋排刺法,对照组用醒脑开窍针法.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肩关节运动功能及神经系统缺损程度.结果 治疗组在总疗效、改善肩关节运动功能及神经系统缺损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醒脑开窍针法配合经筋排刺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疗效优于单纯使用醒脑开窍针法.  相似文献   

14.
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80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醒脑开窍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为治疗组80例,单纯醒脑开窍针刺组为对照组80例。结果:两组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中风偏瘫均有效;但两组显效率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醒脑开窍结合康复训练能更明显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伴有吞咽障碍的脑卒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使用无差别的神经科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单纯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估患者的吞咽障碍改善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2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对症、支持和抗感染治疗,针刺组40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对照组40例口服盐酸舍曲林加常规针刺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采用国际公认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两组疗效的差别。结果:两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5%,对照组有效率为67.5%,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疗效可靠,没有明显药物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醒脑开窍针法与耳针疗法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接受卒中的标准治疗,同时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和呼吸功能训练。醒脑开窍针法组60例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耳针组60例予耳针治疗。2组均治疗3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吞咽造影评分,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降低(P0.05),且醒脑开窍针法组低于耳针组(P0.05);治疗后2组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吞咽造影评分均升高(P0.05),且醒脑开窍针法组高于耳针组(P0.05)。醒脑开窍针法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6.7%,耳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5.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醒脑开窍针法和耳针均能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且醒脑开窍针法疗效优于耳针疗法。  相似文献   

18.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恢复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海岛居民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中风恢复期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醒脑开窍针法组(治疗组)56例和传统针法组(对照组)50例,均每日针2次,每周治疗5天,连续治疗6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对中风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是治疗海岛居民中风恢复期更有效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分析醒脑开窍针法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中经络证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中风中经络证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6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中经络证患者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赵琦 《四川中医》2011,(10):120-121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与对照组传统针刺法进行比较。结果:醒脑开窍针刺组自发谈话、理解、复述、命名能力评分均有显著性提高,且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组。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对治疗中风后失语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