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伴哮喘患者经微波治疗后,肺通气功能及呼吸阻力受到的影响和变化。 方法 选取变应性鼻炎伴哮喘患者43例,分别在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测。微波治疗,功率选择30 W,启动时间4 s,针对下鼻甲黏膜下、中鼻甲前段以及鼻丘进行微波多点凝固。 结果 总有效率100%,显效30例(69.8%)、有效13例(30.2%)。未发生不良反应或并发症。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一秒呼气/用力肺活量(FEV1%)、用力呼气量75%流速(FEF75)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力呼气量25%流速(FEF25)、用力呼气量50%流速(FEF50)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微波治疗变应性鼻炎伴哮喘患者,肺通气功能有效改善,呼吸阻力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问卷调查结合肺功能发现变应性鼻炎(AR)合并哮喘和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AHR)的意义。方法 306例无哮喘的AR患者行问卷调查、肺功能乙酰甲胆碱激发试验(methacholine challenge test,MCT),诊断哮喘或AHR。比较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和用力呼气中段流速(FEF25-75%)值,绘制ROC曲线。结果 127例有哮喘症状,24例肺功能舒张试验阳性,32例MCT阳性,哮喘漏诊率18%,阳性回答的哮喘发生率44.1%;无阳性回答179例,41例经MCT诊断AHR,发生率13%。各组MCT阳性的FEV1%和FEF25-75%均显著低于阴性组;ROC曲线显示FEF25-75%较FEV1%对哮喘或AHR诊断的准确性高。结论调查问卷利于AR合并哮喘及AHR筛查,小气道功能受损更能提示AR合并哮喘或AHR,可优先行MCT。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患者肺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UNICAP100变应原测定仪检测64 例无哮喘症状AR患者(AR组)的血清特异性IgE值,并应用荧光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吸入物变应原,同时检测其肺通气功能并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检测64例无AR症状患者(对照组)的肺功能,对两组患者肺功能进行比较.结果:AR组患者肺功能异常37例(57.81%),其中阻塞性肺通气障碍8例,小气道功能异常12例,气道阻力增高31例;对照组中肺功能异常15例(23.44%),其中阻塞性肺通气障碍2例,小气道功能异常4例,气道阻力增高11例.两组间肺功能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患者中肺功能异常患者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肺功能正常的AR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无哮喘症状的AR患者的肺功能,可筛查出异常患者并及时行支气管激发试验,对AR并发哮喘患者的早期发现与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南京地区支气管哮喘患者合并变应性鼻炎的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支气管哮喘患者合并变应性鼻炎的情况,计算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变应性鼻炎的发生率,并对其变应性鼻炎的治疗现状作一初步分析。方法问卷调查106例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的南京地区患者,详细了解其临床表现及治疗现状,建立相应的个人数据库档案,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年龄3~72岁,平均年龄为31±20.9岁,男57例,女49例;其中70例(66.0%)并发变应性鼻炎,年龄5~72岁,平均年龄为33±20.7岁,男38例,女32例。106例患者中,36例(34.0%)直系三代内有气道炎症相关性疾病家族史。结论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发生率为66.0%;气道炎症相关性疾病家族史34.0%;目前对于支气管哮喘和变应性鼻炎的治疗现状均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5.
变应性鼻炎与气道高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与气道高反应性的相关性。方法 :用 1∶ 1 0 0 ( w/v)蒿属花粉对 50例变应性鼻炎和 2 0例正常者做支气管激发试验 ,分别测定两组第 1秒用力呼气量 ( FEV1) ;测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 ECP)。结果 :支气管激发试验前 ,两组支气管均无症状 ,鼻炎组FEV1为 ( 70± 2 0 ) % ,对照组为 ( 85.6± 8.9) %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1 ) ;支气管激发后 ,鼻炎组中 2 3例胸部有紧迫感 ,1 0例有哮鸣 ,5例有喘息 ,1 2例无症状 ,激发阳性率为 76%。对照组均无支气管症状。激发后鼻炎组 FEV1为 ( 60± 2 0 ) % ,对照组为 ( 85.6± 8.9) %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5)。鼻炎组 ECP为 ( 30 .37± 1 8.92 ) μg/L,对照组为 ( 5.2 4± 3.2 3) μg/L,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5)。结论 :变应性鼻炎不仅鼻粘膜有变态反应所致的慢性炎症 ,而且大部分气道也有慢性炎症反应而导致气道高反应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江苏省南通地区遗传因素对变应性鼻炎及支气管哮喘患病相关性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抽样法,对本地区95 300人进行了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患病相关性遗传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人群患病情况采用SPSS11.5进行卡方检验,遗传度采用Falconer公式计算.结果 变应性鼻炎患者并发支气管哮喘的比例为25.92%(296/1142),支气管哮喘患者并发变应性鼻炎的比例为40.49%(296/731).变应性鼻炎患者Ⅰ、Ⅱ、Ⅲ三级亲属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分别为8.19%(280/3418)、3.08%(154/5002)及3.16%(85/2687);支气管哮喘患者Ⅰ、Ⅱ、Ⅲ三级亲属变应性鼻炎的患病率分别为15.81%(466/2947)、4.61%(229/4967)及2.51%(134/5345),均高于一般人群支气管哮喘及变应性鼻炎患病率(分别为1.20%和0.77%,P<0.05).支气管哮喘患者三级亲属变应性鼻炎患病的加权平均遗传度((x)±s,以下同)为94.2%±1.9%;变应性鼻炎患者三级亲属支气管哮喘患病的加权平均遗传度为81.8%±2.1%,均大于60%,二者患病相关性与遗传高度相关.结论 支气管哮喘与变应性鼻炎患病具有明显相关性,与多基因遗传有关,支持二者是同一气道,同一疾病的学说.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耐受不良三联征对肺通气功能的改变及哮喘控制情况。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住院的阿司匹林三联征患者36例(AIT组),收集合并变应性鼻炎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和一般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各35例(鼻炎合并哮喘组和哮喘组)。比较三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呼气峰流速(PEF)、哮喘控制测试(ACT)、哮喘控制问卷(ACQ)。结果 AIT组FVC、FEV1、FEV1%FVC、PEF均低于哮喘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T组与鼻炎合并哮喘组比较,FVC、FEV1、P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FEV1%FV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T组ACT评分为14.2±4.5,ACQ评分为2.7±1.5,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鼻炎合并哮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T患者有较严重的气道炎症和较高的气道反应性,其肺功能明显下降且对哮喘控制不佳。FEV1%FVC是一个有效、灵敏的观察指标用来检测和评价AIT。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灌洗液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molecule-1,ICAM-1)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与气道反应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54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在特异性变应原鼻激发试验(specific allergen nasal provocation test,SANPT)后1h的鼻腔灌洗液中ICAM-1和IL-6的浓度。对54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和36例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进行肺功能检查和非特异性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并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其鼻腔灌洗液中ICAM-1、IL-6水平与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率(FEV1)的相关性。结果 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灌洗液中ICAM-1、IL-6的浓度分别为(272.75±32.25)pg/ml、(52.11±16.54)pg/m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58.82±32.88)pg/ml和(25.64±10.14)pg/ml,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均<0.01)。变应性鼻炎患者肺功能FEV1为(83.90±4.87)%,鼻炎合并哮喘患者为(78.82±7.41)%,健康对照为(90.25±4.69)%,三组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均<0.01)。变应性鼻炎患者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率为64.8%,鼻炎合并哮喘患者为83.33%,健康对照组无阳性,三组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比较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合并轻-中度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别采用鼻喷、口吸及鼻喷+口吸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治疗90例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合并轻-中度哮喘患者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总IgE、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水平、肺功能变化及鼻炎、哮喘记分.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后血清总IgE、ECP、IL-5水平和鼻炎、哮喘记分均明显下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鼻喷组治疗后肺功能各指标较治疗前虽有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口吸组治疗前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1)由(2.04±0.45)L提高到(2.47±0.54)L,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比值由(72.73±5.59)%提高到(75.42±5.94)%;FEF25%-75%由1.69±0.52提高到2.06±0.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FEV1由(2.32±0.56)L提高到(2.76±0.58)L;FEV1/FVC由(73.80±4.17)%提高到(76.04±4.49)%;FEF25%-75%由2.09±0.45提高到2.34±0.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间肺功能指标比较,FEV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采用SNK-q法进行两两比较.认为鼻喷+口吸联合组治疗后FEV1与鼻喷组、口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共失访9例.结论 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分别经鼻喷、口吸及鼻喷+口吸联合三种方法 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轻-中度哮喘患者,可以明显缓解鼻炎及哮喘症状,在症状记分和血清学检测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济宁市变应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情况。方法通过体格检查及问卷调查5000人,确诊为变应性鼻炎98例,了解其临床表现及治疗现状。结果98例变应性鼻炎病人中,男56例,女42例,年龄21~73岁;其中合并支气管哮喘者41例(41.8%)。结论变应性鼻炎有近半数者合并支气管哮喘,其发病率为41.8%,提示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