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颌第三磨牙在下颌升支内开始发育时,它的(牙合)面与下颌平面呈一定的角度(以下均称下第三磨牙角度)。下第三磨牙萌出后要获得正常的(牙合)关系,必须经历一个直立的运动,而这种运动或多或少地取决于下第三磨牙的原始角度。本研究的目的是要确定该牙角度何时变化和如何变化。作者研究了第三磨牙发育的纵向记录材料,选择了有显著角度变化或根本无变化的三组第三磨牙。第一组包括11个直立的第三磨牙,其开始萌出的角度是45°或更大些。第二组有8个第  相似文献   

2.
引起下颌前牙拥挤的原因常涉及到未萌出的第三磨牙的压力。为此,作者通过两项实验研究,测量了未萌出的下颌第三磨牙产生的近中压力。试图说明下颌第三磨牙与前牙拥挤之间的关系。实验假设推测第三磨牙近中萌出压力对牙间力的影响类似于第二磨牙轴向载荷时产生的近中向(牙合)力。此力将增加与第二磨牙近中的邻接紧密度。从而在一侧拔除了第三磨牙,消除了此力后,这一侧的邻接紧密度将减小,以证实第三磨牙近中萌出压力的存在;或一侧拔除了第三磨牙后,两侧折邻接紧密度没有变化,以证实第三磨牙近中萌出压力不存在或很小。第一项实验在平均年龄20.6岁的14名男性和6名女性患者中进行。受试者双侧第三磨牙均未萌出,但在X线全景片上可观察到第三磨牙已与第二磨牙发生接  相似文献   

3.
下颌第三磨牙在下切牙拥挤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三磨牙是否引起。加得前牙的拥挤和前突,是否导致正畸矫治过程中磨牙支抗的表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了下颌第三磨牙存在,萌出和下切牙渐进性拥挤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下切牙渐进性拥挤的发生机理加以简要归纳。最后,本文认为早期拔除和三2睡以及来预防牙列拥消除牙列后部的近虽向力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4.
第三磨牙是否引起、加重前牙的拥挤和前突,是否导致正畸矫治过程中磨牙支抗的表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了下颌第三磨牙存在、萌出和下切牙渐进性拥挤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下切牙渐进性拥挤的发生机理加以简要归纳。最后,本文认为早期拔除第三磨牙以用来预防牙列拥挤或消除牙列后部的近中向力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磨牙区拥挤与下颌智齿牙根发育形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下颌第三磨牙牙根发育完成的22-35岁成年正畸患者的曲面断层片1056张,观察下颌第一、第二及第三磨牙牙根分叉和聚拢的分布情况,探讨下颌第三磨牙阻生与完全萌出与其牙根聚拢程度的关系。结果从下颌第一磨牙至第三磨牙,牙根聚拢程度有增加的趋势。下颌第三磨牙阻生与否对于牙根的分开与聚拢没有显著影响。结论下颌第三磨牙牙根形态变异较大,牙根的分开与聚拢与末端磨牙区拥挤与否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6.
接受正畸治疗的青少年患者的第三磨牙处于发育阶段,第三磨牙的萌出情况备受正畸医生和患者家长的关注。与第三磨牙萌出有关的牙颌因素较多,包括磨牙后间隙、第三磨牙倾斜角、拔除第二磨牙、拔除前磨牙、垂直骨面型、矢状骨面型、第三磨牙牙龄、第一二磨牙倾斜角、第三磨牙牙冠宽度和性别等。本研究总结分析其相关文献,以期为临床预测第三磨牙萌出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磨牙倾斜角度和萌出间隙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影响第三磨牙阻生或萌出的一些客观因素。方法选择86例(男37例,女49例)平均年龄25.4岁,上下颌第三磨牙均存在的患者,将其分为萌出组和阻生组,利用曲面断层片对患者上下颌第三磨牙的近中倾斜角、牙冠近远中径、磨牙后间隙、磨牙后间隙和牙冠近远中径的比值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上颌萌出组萌出间隙较阻生组大1.95mm,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长轴交角相差12.53°,萌出组第三磨牙近远中径比阻生组小0.69mm,有统计学差异。下颌萌出组萌出间隙L-ES(R)较阻生组平均值大3.33mm;第三磨牙与牙合平面交角阻生组较萌出组大32.48°;萌出组与阻生组的磨牙后间隙/牙冠近远中径平均值分别为1.05、0.85,3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下颌第三磨牙近远中径相差0.3mm,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第三磨牙萌出受萌出间隙和磨牙间交角的影响,对于上颌第三磨牙,磨牙交角影响更大,对于下颌第三磨牙无足够的间隙萌出,是导致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阻生下颌第三磨牙部分萌出时,常易并发冠周炎,食物嵌塞,龋病和龈炎,甚至造成切牙拥挤。由于这些并发症,常常拔除第二磨牙以利第三磨牙萌出。有人主张在牙冠开始钙化前拔除第三磨牙,来避免上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1例未萌出的上颌第二前磨牙引起邻近的第一磨牙严重吸收的病例。患者,11岁,因Ⅱ类错(牙合)畸形伴双牙弓拥挤而进行矫正。全景X 线片上可见到第三磨牙、上颌左侧尖牙和右侧第二前磨牙未萌出。根周X 线片显示未萌出的前磨牙已明显地导致邻近磨牙的吸收。拔下的上颌右侧第一磨牙检查,发现其3个牙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统计分析下颌第一、第二、第三磨牙牙冠近远中宽度、牙体长度、分根情况以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下颌无缺失牙,下颌第三磨牙牙根发育已完成的全颌曲面断层X线片249张进行测量分析。结果:牙体长度下颌第一磨牙至第三磨牙依次递减;牙冠近远中宽度下颌第一磨牙最大,第二、第三磨牙无差别;分根率下颌第一磨牙至第三磨牙依次递减,根分叉程度下颌第一磨牙最大,第二、第三磨牙无差别;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组牙体长度大于第三磨牙阻生组,并且与其牙冠近远中宽度成正相关,分根率也偏大;下颌第三磨牙相对宽度在单根、双根组间有差别;下颌第三磨牙牙冠宽度/磨牙后间隙长度比值与下颌第三磨牙相对长度比成负相关关系。结论:下颌第一磨牙冠根形态最好;第二、第三磨牙冠根形态有较大的相似性,只要有足够的空间,下颌第三磨牙牙根就能得到良好的发育。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第三磨牙通常 1 8岁以后才出现[1 ] 。为了解第三磨牙萌出现状 ,我们对第三磨牙萌出时间进行调查 ,分析如下。对象与方法1 资料来源于 1 999年昆明医学院新生入学体检及中专班学生体检。共抽检 1 32 6人 ,男 50 4人 ,女 82 2人 ,年龄 1 6~ 2 4岁。2 受检者坐牙椅上 ,医生用口镜、镊子检查第三磨牙萌出情况及阻生位置 ,并予记录。3 第三磨牙已萌出者询问萌出时间、萌出时的症状 ,第三磨牙缺失者询问是否拔除。结  果1 1 32 6人性别、年龄分布及第三磨牙萌出情况见表 1。表 1  1 32 6人性别、年龄分布及第三磨牙萌出情况年龄(…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22岁,藏族。因右上后牙反复疼痛1年余就诊。检查:全口牙列,16残冠,叩痛,未见第三磨牙萌出。全口曲面断层片(图1)检查发现:4个第三磨牙牙胚位置基本正常,双侧下颌第三磨牙牙胚根尖孔尚未完全形成。右侧下颌第三磨牙远中有1额外牙,形态与邻牙相似稍小。系统检查未见其他发育异常。诊断:16残冠;右下颌磨牙区额外牙。  相似文献   

13.
下颌第二膳牙拔除后第三磨牙能否萌出到理想位置存在许多争议。本文目的是观察下颌第二磨牙拔除后,第三磨牙的生长发育及最终位置。 材料与方法 作者选用需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的63例患者(男27,女26),平均年龄约14岁(11~17岁)。拔牙后每年复诊直至下颌第三磨牙完全萌出,观察时间3~10年。在拔牙前及第三磨牙萌出完成时分别摄取标准60°头侧位片(左或右),用7项指标(下颌第三磨牙拔牙前近远中向角度,拔牙前颊舌尖距离,拔牙前7—8间隙大小,下颌第三磨牙萌出完成后近远中向角  相似文献   

14.
正畸治疗时常会选择拔除无法保留或保留预后较差的第一或第二磨牙,或者主动减数健康的磨牙以利于纠正颌骨不调的问题.此时第三磨牙的牙根发育状况,能否顺利萌出并成功代替第二磨牙行使功能,以及如何正畸牵引阻生的第三磨牙,均是正畸治疗的难点.本文就减数磨牙矫治设计中影响第三磨牙发育及萌出的相关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恒牙期安氏Ⅰ类拥挤病例正畸治疗时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已完成正畸治疗的临床病例分析,探讨恒牙期安氏Ⅰ类拥挤病例的最佳正畸矫治时机.方法选择106例临床已完成矫治的恒牙期安氏Ⅰ类牙列拥挤病例进行回顾分析,观察治疗开始时和治疗结束时第二恒磨牙的萌出情况,比较治疗开始时第二恒磨牙萌出情况不同患者的治疗时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开始时仅有28.4%的患者第二恒磨牙完全萌出建牙合;治疗结束时仍有30.2%患者第二恒磨牙尚未萌出或萌出不全;治疗开始时第二恒磨牙未萌出患者的治疗时间比第二恒磨牙萌出不全或建牙合患者的治疗时间明显延长.结论对于单纯牙源性安氏Ⅰ类拥挤患者,目前开始综合性矫治的时间偏早,此类病例正畸治疗的时机宜在第二恒磨牙口腔内萌出之后.  相似文献   

16.
材料和方法 研究对象为28例来自哥本哈根大学牙科专业一年级学生(男8例、女20例),平均年龄20. 6岁。共计45颗下颌第三磨牙,其中未萌出牙30颗和部分萌出15颗。均经全景X线片作2次TME预测器测定,另外所测变量为牙倾角及其倾斜度、第三磨牙冠近远中宽度、下颌升支和第二磨牙远中之间隙,第三磨牙与第一或二磨牙(牙合)面间的夹  相似文献   

17.
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可分为萌出前期:下颌第三磨牙在下颌升支底部发育,咬合面向近中倾斜;萌出期:牙胚沿牙体长轴移动,伴近中移动;萌出后期:下颌第三磨牙萌出到咬合功能位置后,终身伴有轴向和近中向的移动。影响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的因素包括下颌升支前缘的改建性骨吸收,下颌牙弓和牙槽向前的生长量,下颌体矢状向的生长量;影响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的因素包括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牙根发育状况和患者的矢状骨型等。评价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和萌出角度的手段有X线头颅侧位片、全颌曲面断层片和锥形束CT。拔除前磨牙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尚无定论。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受多因素影响,目前尚不能进行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下颌骨几个变量与第三磨牙阻生的关系,以了解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的发病机理.方法:曲面断层X线片83张,将146侧无缺牙、无多生牙且牙列无明显拥挤者测量下颌第三磨牙倾斜角(θ)、下颌角(a)、下颌骨嵴缘夹角(β)、磨牙后间隙长度(BX)、下颌骨牙槽长度(OB)和第三磨牙牙冠宽度(MD)并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磨牙后间隙长度、下颌骨牙槽长度和第三磨牙牙冠宽度与第三磨牙阻生相关,下颌角和嵴缘夹角角度与阻生牙无关.结论:下颌第三磨牙阻生与下颌骨发育相关,磨牙后间隙的长度、磨牙后间隙长度与第三磨牙牙冠宽度比值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减数第一(M1)或第二磨牙(M2)矫治后牙根未发育完成的第三磨牙(M3)在萌出建过程中牙轴倾斜度调整的随访研究,探讨减数磨牙对第三磨牙牙轴自我调整的影响。方法:共选择减数M1或M2进行矫治病例31例,初诊年龄平均13.5岁,矫治结束时年龄平均15.5岁,随访时年龄平均19岁;所有病例均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分别对矫治前(T1)、矫治结束(T2)、随访时(T3)的第三磨牙有关线距及牙轴倾斜度测量值进行分析。结果:矫治结束与随访时的磨牙后间隙均大于M3宽度,矫治前的磨牙后间隙小于M3宽度,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矫治结束与随访时的上颌M3牙轴倾斜度较矫治前显著增大,但随访时与矫治结束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矫治结束与随访时的M3与M2(M1)牙轴夹角的绝对值及下颌M3牙轴倾斜度较矫治前显著减小,但随访时与矫治结束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其余测量项目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减数第一或第二磨牙后,为第三磨牙提供了足够的萌出间隙,这就为第三磨牙的自我调整提供了前提条件。第三磨牙的牙轴倾斜度在矫治期完成了大部分的调整,其牙体长轴与近中磨牙牙体长轴逐渐趋于平行,有利于第三磨牙萌出后发挥正常咀嚼功能,避免牙周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在曲断片上分析(牙合)平面作为参考平面对测量下颌第三磨牙间隙的影响.方法 选择65例错(牙合)患者正畸前的曲断片(男28人,女37人),年龄19.5岁~26.8岁.下第三磨牙完全萌出组44侧,阻生组69侧.用配对t检验分析(牙合)平面定点误差对下颌第三磨牙间隙测量的影响.用随机区组分析比较各(牙合)平面测量第三磨牙间隙的差异.结果 (牙合)平面的定点误差较小(P≥0.05);下第三磨牙萌出组和阻生组以不同(牙合)平面测量第三磨牙间隙都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尽管(牙合)平面的定点误差小,但不同(牙合)平面对下颌第三磨牙间隙测量值有明显影响.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occlusal plane (OP) on the lower third molar space measurement on panoramic radiographs. Methods Subjects in the study consisted of 65 adult (28 males, 37 females) and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ird molar fully erupted group and third molar impacted group. 44 erupted mandible quadrants and 69impacted mandible quadrants on panoramic radiographs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P as the reference planes on the third molar space measurement on panoramic radiographs by block designs.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noted among different occlusal planes (p<0. 05) on the third molar space measurement both in fully erupted group and in impacted group. Conclusions Lower third molar space measurement was sensitive to various inclination of OP on panoramic radiograph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