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酸反流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的影响。方法纳入120例GER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背俞指针疗法,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及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共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变化情况,检测2组治疗前后、随访6个月时LESP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24 h食管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均显著下降(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LESP均明显改善(P<0.05);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LE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俞指针疗法能通过改善LESP减少食管酸反流,且LESP改善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升降胶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方法]将51例经内镜确诊的GER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予升降胶囊,对照组予法莫替丁片和吗丁啉,疗程均为8周。分别检测和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内镜检查、24hpH监测和胃动素,观察上述指标治疗前后两组间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其症状积分、长时间反流次数、pH<4的反流时间、pH<4的反流总百分时间和血胃动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升降胶囊对GERD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5):228-228
有关专家在日前呈交于美国胃肠病学会第67届年会的 2份研究报告中指出 ,胃食管反流病GERD(又名胃酸回流 )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宾夕凡尼亚州立大学的 Groffrey S.Raymer医学博士等在其研究中发现 ,在 1,5 0 0多例严重睡眠障碍患者中有相当多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 GERD,而失眠症患者也经常会患消化性溃疡类疾病或裂孔疝。这表明在特定的睡眠障碍和特定的胃肠道病症之间存在有一定的相关联系。俄克拉荷马市 L ynn保健研究所的 William C.Orr等则通过比较 GERD患者和健康者的睡眠模式等证实 ,前者每周至少有 4天会感到胃灼热 ,至…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80例不同证型的GERD患者就中医辨证分型与食管24小时pH值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为进一步正确运用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提供依据。方法:对8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予以行食管24小时pH监测和胃镜检查。结果:痰气郁阻型患者43例,其酸反流次数、DeMeester评分、pH小于4.00的时间百分比、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等参数及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结论:本病的中医证型中以痰气郁阻型所占比例最高,提示痰气郁阻与酸反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江瑞 《新中医》2020,52(17):71-74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联合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GER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及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食管反流次数和反流时间,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停药2个月后统计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痛、胸胁胀满、心烦易怒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研究组上述5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24 h反流总次数及反流持续时间≥5 min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最长反流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研究组24 h反流总次数及反流持续时间≥5 min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最长反流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研究组复发率为11.67%,对照组复发率为28.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内服联合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GERD,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四君子汤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GERD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PPI治疗,观察组采用四君子汤联合PPI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24 h内反流情况(24 h内>5 min反流次数、4 h反流次数、最长返流时间)与pH<4总时间所占比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治疗效果,治疗前、治疗4周后临床症状(反酸、烧心、呕吐、胸骨后疼痛)积分改善情况及6个月内症状复发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均<0.05)。观察组患者24 h内>5 min反流次数、4 h反流次数、最长返流时间、pH<4总时间所占比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6个月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四君子汤联合PPI治疗GERD疗效显著,能改善临床症状,且能降低6个月内症状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降逆和胃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有胃食管反流患者69例随机分成两组。中药治疗组以降逆和胃方治疗,奥美拉唑为西药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的24h食管pH监测情况、胃食管反流的症状积分以及肺功能指标。结果:降逆和胃方治疗后患者长时间反流次数、pH<4的反流时间以及pH<4的反流总百分时间均明显下降(P<0.05);胃食管反流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5);肺通气功能指标明显改善(P<0.01)。结论:降逆和胃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有胃食管反流病有着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中医辨证分型与酸反流各项指标及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09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神经症状评分,选用24 h食管pH值监测的多项酸反流指标,运用多种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各主要证型与食管酸反流多项指标的差异,并分析中医证型与神经症状评分的关系。结果筛选出的主要证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痰气郁阻5型。总pH<4的时间百分率、总反流次数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痰气郁阻型。DeMeester积分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立位时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卧位时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神经症评分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胃热气逆型。结论RE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某些酸暴露参数之间存在明显关系;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9.
Zhang CX  Guto LK  Guo BR 《中国针灸》2012,32(6):491-498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达立通颗粒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5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电针组、达立通组及西药组,每组125例。电针组穴取足三里、中脘、内关、太冲、公孙,每日1次,共6周;达立通组予达立通颗粒6g口服,每日3次;联合组予上述电针及达立通颗粒治疗;西药组口服莫沙比利5mg,每日3次,奥美拉唑20mg,每日2次,阿米替林25mg,每日2次。评价4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48周食管24hpH<4及胆红素吸收值(Abs)≥0.14总反流次数、长时间反流次数、立位时间百分比、卧位时间百分比及总时间百分比,并观察症状积分、内镜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结束时各组食管内酸反流、胆汁反流、内镜评分和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均P<0.01),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上升(均P<0.01),联合组上述指标优于其他组(均P<0.05);与治疗结束时比较,治疗后48周上述指标在联合组和电针组无明显反复(均P>0.05),达立通组和西药组则明显反复(均P<0.05),联合组近期和远期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P<0.01),各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电针和达立通颗粒均能显著抑制食管内酸和胆汁反流,降低内镜评分,缓解胃食管反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联合应用效果更好,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这与其抑制胃酸分泌、促胃肠动力及抗抑郁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系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 GERD 是一种消化科临床常见病,其典型症状为烧心、反流,其他不典型或少见症状有上腹痛、胸痛、嗳气、腹胀、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等,此外还可伴有慢性咳嗽、咽喉炎、哮喘等食管外症状。 GERD症状多样,发病机制复杂,大部分患者抑酸治疗有效,但仍需长时间服药,少部分患者临床症状较难缓解。本病长期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GERD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优势。沈洪教授为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脾胃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对GERD治验俱丰,抓住胃、食管的生理、病理特点,辨证、辨病论治相结合,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师临证,受益颇多。  相似文献   

11.
小儿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近年来胃食管反流已被证实是儿科常见的主要临床问题,由于解剖生理特点,小儿GER以新生儿和婴幼儿发病最多,约占50%。多数GER患儿反流不严重,随着年龄增加反流逐渐减轻,1岁左右自然缓解。未引起不良后果视为生理性;当反流导致有症状表现和组织损害时即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为病理性反流,如果反流严重将影响正常生长发育或形成反流性食管炎,呼吸暂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埃索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 78例经内镜证实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 ,给予埃索美拉唑 4 0mg口服 ,每日 1次 ,观察治疗 2 ,4 ,6周时反酸、烧心等症状改善情况 ,并于 6周后复查胃镜。结果 治疗 2 ,4 ,6周症状显效率分别为 5 2 % ,81%及 84 % ,治疗 4及 6周时显效率明显高于治疗 2周时 (P均 <0 0 1)。治疗 6周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 92 %。 6周后Ⅰ级食管炎治愈率 (93% )高于Ⅱ级 (76 % )、Ⅲ级与Ⅳ级 (6 7% )(P <0 0 5 ) ,但各级食管炎改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埃索美拉唑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主要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在2005年至2008年这三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患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病例86例,其中43例为反流性食管炎(定义为A组),另外43例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定义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DeMeester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患者的症状评分在10分以下,则男性患者的DeMeester评分明显高于女性患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如果患者的症状评分在10分以上,则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DeMeester评分基本相同,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该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食管炎程度与食管酸反流程度应该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还应该进行进一步的试验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临床证候分类,为临床证候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1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问卷调查,应用频数和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反流性食管炎中医临床证候常见3个类型,分布特点为:类肝胃不和证(65例)>类肝郁脾虚证(25例)>类脾虚气滞证(20例),以实证为主,虚实夹杂证亦多见。结论:通过建立反流性食管炎的因子分析模型,揭示了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候特点,为本病的临床辨证规范化的建立打下了一定基础,并丰富了证候分类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难治性慢性疾病,并有着较高的复发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该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以抑酸为主,效果单一,且治疗后易复发。本文则从中医学出发,总结有关反流性食管炎的辨证论治现状及有代表性医家们的独特治疗经验,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返流性食管炎中医辨证与胃镜表现、胆汁返流及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对返流性食管炎14 2例的中医辨证和胃镜下表现、胆汁返流及HP感染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返流性食管炎分级与中医主要辨证分型有相关性 ,A级以肝胃郁热型 (71 6 % )为主 ,B级以胆热犯胃型 (4 4 % )为主 ;返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型与内镜下胆汁返流密切相关 ,HP感染多为实证。结论 :胃镜表现、胆汁返流、HP感染等因素在中医分型证治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辨病的基础上结合内镜所见加以辨证分型 ,能提高辨证用药的准确性 ,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动物模型的改进和完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改进"食管十二指肠端侧吻合术",完善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大鼠模型的构建.[方法]模型组(A组)采用"四壁四针"间断吻合术式,对照组(B组)采用改良后的"食管十二指肠端侧吻合术".[结果]模型组和对照组食管下段黏膜pH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成活率(85%)较对照组(65%)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食管下端黏膜肉眼表现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食管下段病理改变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改进术式的模型在增加存活率的基础上成功的诱发了反流性食管炎及Barrea's食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健脾理气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及对食管括约肌静息压、酸反流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6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健脾理气中药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RDQ量表评分、食管测压水平、24 h食管pH水平及SF-36评分变化情况,统计2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反酸嗳气、胃脘胀满、双胁疼痛、胸闷、食欲不振及大便不畅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反酸、反流、烧心及胸痛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食管测压水平、24 h食管pH水平及SF-36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理气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改善食管测压和24 h食管pH水平,提高日常生活质量,且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改进"四壁四针"间断吻合术式,完善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大鼠模型的构建。[方法]空白组不作特殊处理,对照组和模型组都采用"四壁四针"间断吻合术式。对照组造模5 d后取材,模型组10 d后取材。[结果]模型组大鼠成活率(83.4%)较对照组(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食管下端黏膜肉眼表现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食管下段病理改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术式的模型在增加存活率的基础上成功的诱发了反流性食管炎及Barrett食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