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研究艾灸对胃热证、胃寒证大鼠胃组织代谢物的影响,阐述艾灸对胃热证、胃寒证代谢调节机制,并验证"热证可灸"的科学性。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胃热模型组、胃寒模型组、艾灸胃热组、艾灸胃寒组,每组6只。采用辣椒液加乙醇灌胃法复制胃热证大鼠模型,冰水加NaOH灌胃法复制胃寒证大鼠模型。艾灸组温和灸"足三里""梁门"穴,20 min/次,1次/d,连续干预7 d。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并记录体质量,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胃组织病理形态,采用~1H-NMR技术对胃组织进行代谢组学检测,用模式识别方法筛选出差异代谢物,通过在线分析网站MetPA筛选相关代谢通路。结果:两模型组大鼠体质量逐渐下降,从第4天开始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P0.01);两艾灸组大鼠体质量逐渐增加,从第10天开始明显高于各自的模型组(P0.05,P0.01)。空白组胃黏膜皱襞完整,结构清晰;胃热模型组可见胃黏膜柱状上皮结构破坏严重,炎性细胞浸润,颜色晦暗;胃寒模型组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艾灸组胃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经~1H-NMR技术共筛选出16种与胃热证胃黏膜损伤相关的代谢物,14种与胃寒证相关的代谢物。艾灸对胃热证大鼠胃黏膜中13个代谢物产生调节作用:上调异亮氨酸、肌酸酐、胆碱、乳酸盐(P0.05),下调胆碱磷酸、甘氨酸、丙氨酸、尿嘧啶、酪氨酸、苯丙氨酸、次黄嘌呤、腺苷、烟酰胺(P0.05);可对胃寒证大鼠胃黏膜中8个代谢物产生调节作用:上调肌酸酐、乙醇胺、胆碱、腺苷、烟酰胺(P0.05),下降甘氨酸、磷酸肌酸、酪氨酸(P0.05)。MetPA显示艾灸能调节胃热证大鼠胃黏膜中10条代谢通路、胃寒证大鼠胃黏膜中7条代谢通路,这些代谢物和代谢通路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和炎性反应。结论:"热证可灸"具有代谢物变化基础;艾灸对胃黏膜损伤修复涉及其对氨基酸代谢、能量平衡和炎性反应的调节作用;艾灸对不同证型大鼠胃黏膜的代谢调节具有共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艾灸对脾虚胃溃疡模型大鼠胃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1/2)蛋白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四君子汤组、艾灸非穴位组和艾灸组,每组10只。采用大黄浓缩液灌胃法建立大鼠脾虚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无水乙醇灌胃法制备脾虚胃溃疡大鼠模型。四君子汤组予以四君子汤灌胃,艾灸组大鼠隔日交替灸"足三里""中脘"或"脾俞""胃俞",艾灸非穴位组灸艾灸组穴位的对照点,每日1次,共治疗8d。按脾虚动物模型标准观察大鼠脾虚症状,按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组织EGFR的表达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ERK1/2蛋白的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造模大鼠脾虚症状明显,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增加(P0.01),光镜下胃黏膜损伤严重,胃组织EGFR、p-ERK1/2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君子汤组、艾灸非穴位组和艾灸组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降低(P0.01,P0.05),光镜下胃黏膜损伤改善,且胃组织EGFR和p-ERK1/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艾灸非穴位组相比,四君子汤组和艾灸组胃黏膜损伤指数呈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光镜下胃黏膜损伤恢复较艾灸非穴位组好,胃组织EGFR和p-ERK1/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5)。结论:激活EGFR/ERK信号转导通路是艾灸启动机体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之一,艾灸治疗脾虚胃溃疡可能是通过提高胃组织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的表达,两者均结合并激活EGFR,激活后的EGFR介导ERK磷酸化从而激活EGFR/ERK信号转导通路,因而起到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增殖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艾灸“足三里”和干姜提取液对正常大鼠胃能量相关因子的影响,采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索其对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方法 通过艾灸大鼠“足三里”穴位和灌胃干姜水提液,检测胃组织的能量相关因子、体质量、体温、血清生化指标等,评价艾灸和干姜对胃能量代谢的影响,并通过血清代谢组学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 艾灸足三里可显著升高胃组织Na+-K+-ATP酶、Ca2+-ATP酶、Ca2+-Mg2+-ATP酶、SDH活性。灌胃干姜提取液可显著升高Mg2+-ATP酶、Ca2+-Mg2+-ATP酶、SDH活性。两种方式显著降低大鼠体质量,且对肝肾功能没有显著的影响。艾灸足三里后发现5种差异代谢物,分别为N-乳酸酰亮氨酸、异亮氨酸、D-谷氨酰胺、2-花生四烯酸甘油磷酸胆碱、PC(202(11Z,14Z)/140)。给予干姜提取液后发现5种差异代谢物,分别为黄嘌呤、视黄酯、2-花生四烯酰甘油磷酸胆碱、花生四烯酸、3-羟胆酸。结论 艾灸足三里可通过调节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来调控胃的能量代谢,干姜提取液通过调节视黄醇代谢、嘌呤代谢、脂质代谢来调控胃的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组织Notch受体1及靶基因Hes 1、Math 1表达的影响,从Notch信号通路角度探讨其治疗UC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埋线+艾灸组、埋线组、艾灸组,每组6只。采用5%三硝基苯磺酸+50%乙醇混合溶液灌肠法复制UC模型。模型成功次日开始治疗,穴位取"上巨虚""天枢""大肠俞"。艾灸组艾条温和灸10 min, 1次/d,共14次。埋线组用简易埋线针进行穴位埋线,1次/周,共2次。埋线+艾灸组于艾灸后6 h埋线。HE染色法观察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变化;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黏膜组织Notch 1、Hes 1和Math 1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正常组大鼠结肠上皮完整、结构清晰,杯状细胞丰富,腺管结构正常。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结构模糊,上皮大量破损、脱落,杯状细胞缺失,腺管破坏,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各治疗组较模型组结肠损伤有不同程度改善,埋线+艾灸组最为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黏膜组织Notch 1、Hes 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Math 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结肠黏膜组织Notch 1、Hes 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P0.05),埋线+艾灸组、埋线组Math 1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各治疗组结肠黏膜组织Math 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埋线+艾灸组结肠黏膜组织Notch 1、Hes 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埋线组、艾灸组(P0.01,P0.05),Math 1 mRNA表达水平高于艾灸组(P0.01),Math 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埋线组、艾灸组(P0.01)。结论:穴位埋线+艾灸对UC大鼠结肠损伤修复具有促进作用,其可能通过降低结肠黏膜组织Notch 1、Hes 1表达水平,上调Math 1表达水平,抑制Notch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从而调节结肠上皮分泌细胞系和吸收细胞系间分化的平衡而起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艾灸"足三里""梁门"对胃热证、胃寒证模型大鼠胃黏膜病理及脑皮质组织代谢物谱的影响。方法 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胃热模型组16只、胃寒模型组16只。胃热模型组采用辣椒液、乙醇灌胃方法复制胃热证大鼠模型,胃寒模型组采用冰水+氢氧化钠(NaOH)灌胃方法复制胃寒证大鼠模型。造模后将各模型组随机抽取6只作为艾灸胃热组、艾灸胃寒组。空白组、胃热模型组、胃寒模型组不予干预,艾灸胃热组、艾灸胃寒组大鼠于"足三里""梁门"穴行温和灸干预,每次20min,每天1次,连续干预7天。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对脑皮质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分析所得数据及代谢通路。结果胃热模型组、胃寒模型组胃黏膜组织符合胃热证、胃寒证的病理表现,艾灸胃热组、艾灸胃寒组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较模型组改善。代谢组学发现12个与胃热证密切相关、11个与胃寒证密切相关的脑皮质代谢物。艾灸能调节胃热证9个、胃寒组5个代谢物的紊乱。艾灸主要调节脑皮质的牛磺酸-亚牛磺酸代谢、烟酸-烟酰胺代谢、磷酸肌醇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代谢对胃热证胃黏膜损伤起修复作用;经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磷酸肌醇代谢对胃寒证胃黏膜损伤起修复作用。结论艾灸对胃热证胃黏膜修复的主要效应机制涉及经中枢对抗氧化应激、氨基酸代谢和维持细胞形态的调节作用,对胃寒证胃黏膜修复的主要效应机制涉及经中枢对生物体内氨基酸代谢、维持细胞形态调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艾灸预处理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血清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胃黏膜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MT)、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 70)的影响,探讨艾灸预处理对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中保护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将48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模型组、艾灸非穴组、艾灸穴位组。束缚冷应激法制作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在造模之前,艾灸组选取足三里、中脘、脾俞和胃俞等穴位行艾灸预处理8 d,艾灸非穴组选取非穴对照点进行预处理。以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PGE2与CGRP的含量,酶免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MT与HSP 70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增加(P0.01),血清PGE2、CGRP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和艾灸非穴组比较,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可使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损伤明显减轻(P0.01),血清PGE2、CGRP含量升高(P0.05),胃黏膜组织MT、HSP 70含量升高(P0.05)。结论: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预处理可减轻束缚水浸应激所造成的大鼠胃黏膜损伤,通过上调胃黏膜损伤过程中保护因子(PGE2、CGRP、MT和HSP 70)而达到其保护胃黏膜的作用,这可能是艾灸温补脾胃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艾灸"足三里""肾俞"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炎性因子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每组12只。模型组及艾灸组采用风、寒、湿环境因素+弗氏完全佐剂(CFA)复合造模方法复制AA模型。艾灸组于"足三里""肾俞"进行艾灸干预,每穴20 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21 d。观察各组大鼠干预前后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AI)评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干预后结肠组织炎性因子白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 mRNA及蛋白表达,采用16SrRNA测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干预后肠道菌群。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跖肿胀度、AI评分升高(P0.05);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足跖肿胀度、AI评分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IL-1β、TNF-α、IL-6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结肠组织IL-1β、TNF-α、IL-6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OTUs数目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OTUs数目增多(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impson指数升高、Chao1和Ace指数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Chao1、Ace指数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未分类的梭状芽孢杆菌属、乳杆菌属、普氏菌属、未分类的普氏菌属及未分类的紫单胞菌属相对丰度升高(P0.05),未分类的毛螺旋菌属相对丰度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未分类的梭状芽孢杆菌属、乳杆菌属、未分类的普氏菌属相对丰度降低(P0.05),未分类的毛螺旋菌属相对丰度升高(P0.05)。结论:艾灸"足三里""肾俞"能够改善AA大鼠关节症状,抑制炎性因子表达,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艾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SCF、足三里穴局部Cx4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进行艾灸足三里穴和足三里穴旁开对照点,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胃窦SCF及穴位、穴位旁开对照点局部Cx4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SCF及穴区局部Cx43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穴位组SCF及Cx43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艾灸非穴组SCF及Cx43蛋白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与艾灸非穴组相比,艾灸穴位组SCF及Cx43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艾灸干预能够显著升高FD大鼠胃窦SCF及足三里局部Cx43蛋白表达水平,改善胃动力,调节胃肠道活动。  相似文献   

9.
Liu M  Chang XR  Yan J  Yi SX  Lin YP  Yue ZH  Peng Y  Zhang H 《针刺研究》2011,36(6):403-408
目的:观察艾灸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影响,探讨艾灸修复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每组12只。束缚冷应激法制作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在造模之前,艾灸组选取"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行艾灸预处理8d。酶联免疫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EGF、TGF-α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EGFR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TGF-α的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胃黏膜EGF、TGF-α的含量及EGFR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P<0.01)。结论:预先艾灸"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可上调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EGF、TGF-α的含量及EGFR表达,可能与其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艾灸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影响,探讨艾灸修复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每组12只.束缚冷应激法制作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在造模之前,艾灸组选取“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行艾灸预处理8d.酶联免疫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EGF、TGF-α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EGFR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TGF-α的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胃黏膜EGF、TGF-α的含量及EGFR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P<0.01).结论:预先艾灸“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可上调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EGF、TGF-α的含量及EGFR表达,可能与其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艾灸预处理对无水乙醇灌胃所致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穴位组、艾灸对照点组),艾灸穴位组选取足三里穴、中脘穴,艾灸对照点组则选取足三里穴、中脘穴旁开1cm处的对照点,预处理8d后,空白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其余3组予无水乙醇灌胃,1h后取材,光镜下观察各组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TGF-α及PCNA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中TGF-α、PCNA的含量明显增高(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穴位组大鼠胃黏膜中TGF-α、PCNA的含量较高(P0.01或P0.05);与艾灸穴位组比较,艾灸对照点组大鼠胃黏膜TGF-α、PCNA的含量较低(P0.01或P0.05)。结论:艾灸预处理通过增强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中TGF-α、PCNA的表达,促进胃黏膜的增殖修复,且这一过程具有一定的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体质量、大便性状、出血情况、肠黏膜组织形态及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和埋线联合应用对UC大鼠的抗炎修复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埋线组、埋线加艾灸组,每组6只。采用三硝基苯磺酸联合乙醇灌肠法复制UC大鼠模型。穴位选取双侧"天枢""大肠俞""上巨虚"。艾灸组给予温和灸,每次10 min,每日1次,共干预14次。埋线组给予穴位简易埋线,每周1次,共干预2次。埋线加艾灸组干预方法同艾灸组、埋线组,埋线干预于温和灸干预6 h后进行。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体质量、大便性状、出血情况,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估;HE染色法观察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黏膜IL-6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饮食减少,活动、精神差,易激惹,毛发少泽,便稀或不成形,肛周红肿伴脓血分泌;治疗后3个治疗组一般情况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AI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埋线加艾灸组、埋线组、艾灸组DAI均明显降低(P0.01,P0.05);埋线加艾灸组DAI明显低于埋线组、艾灸组(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结肠组织结构完整清晰;模型组结肠黏膜上层缺损严重,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各治疗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均有所改善,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其中埋线加艾灸组改善最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黏膜组织IL-6阳性表达及蛋白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埋线加艾灸组、埋线组、艾灸组结肠黏膜组织IL-6阳性表达及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P0.05);且埋线加艾灸组IL-6明显低于埋线组、艾灸组(P0.01)。结论:埋线联合艾灸能有效降低UC大鼠DAI,改善结肠黏膜的病理损伤,下调促炎因子IL-6的表达,从而达到对UC大鼠结肠黏膜的抗炎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艾灸对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含量及滑膜组织膜型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mPD-L1)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RA抗炎效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各15只。采用弗氏完全佐剂法对模型组和艾灸组造模,空白组同法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0.1 mL作为对照。在造模后第7 d,艾灸组采用麦粒灸"肾俞""足三里"穴各5壮,日1次,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空白组及模型组不施灸。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外周血中IL-10、IFN-γ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滑膜组织mPD-L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血清中IFN-γ含量高于空白组(P0.05),艾灸组低于模型组(P0.05),艾灸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血清中IL-10含量低于空白组(P0.05),艾灸组高于模型组(P0.05),艾灸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滑膜组织mPD-L1表达高于空白组(P0.05),艾灸组滑膜组织mPD-L1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艾灸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治疗实验性RA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艾灸调节滑膜组织mPD-L1的表达,进而调控炎症因子IL-10、IFN-γ的表达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持续光照下艾灸对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大鼠足容积、血清褪黑激素、血浆IL-1β、IL-4含量的影响,探讨褪黑激素在艾灸抗炎效应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以佐剂性关节炎(AA)作为RA疾病模型,艾灸实验性RA大鼠"肾俞"、"足三里"两穴,采用24h光照作为干预研究手段,观测大鼠足容积,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血清MT和血浆IL-1β、IL-4含量。结果:大鼠右后足容积,模型组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艾灸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24h光照+艾灸组与艾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大鼠血清MT水平,模型组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艾灸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24h光照+艾灸组显著低于艾灸组(P<0.01);血浆IL-1β含量,模型组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艾灸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24h光照+艾灸组与艾灸组无显著性差异;大鼠血浆IL-4含量,模型组略高于空白组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艾灸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24h光照+艾灸组显著高于艾灸组(P<0.01)。结论:艾灸能够有效抑制RA大鼠足肿胀、抑制血浆IL-1水平、升高IL-4水平,具有明确的抗炎作用;MT与RA炎症过程中密切相关,MT对抗炎因子IL-4可能有抑制作用,MT在艾灸治疗RA炎症中可能不是发挥抗炎作用,而是起到致炎作用。艾灸、持续光照可能通过抑制MT分泌,从而促进抗炎因子IL-4分泌而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艾灸保护胃黏膜损伤的免疫学机制。方法:将4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穴位组(模型+艾灸穴位)、艾灸非穴组(模型+艾灸穴位对照点),每组10只。艾灸穴位组和艾灸非穴组于造模前8天即予艾灸干预,穴取"足三里""中脘""关元""脾俞""胃俞"穴或以上穴旁开对照点,模型组仅捆绑不治疗,均每日1次,连续16d。采用幽门螺杆菌(Hp)灌胃建立大鼠Hp胃炎模型,观察大鼠胃黏膜苏木精-伊红(HE)染色镜检炎性反应程度,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热休克蛋白72(HSP72)及胃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TLR2mRNA、TLR4mRNA、CD14mRNA)、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核因子κB、IκBα核因子κB的抑制蛋白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涂片革兰氏染色检测出Hp,胃黏膜组织HE染色镜检炎性反应程度评分积分值增高,血清HSP72含量及胃组织TNF-α、IL-1β含量明显升高,单核细胞TLR2mRNA、4mRNA、CD14mRNA、MyD88mRNA、NFκB表达增加(P0.01),IκBα表达降低(P0.05);经艾灸"足三里"等穴预处理者,艾灸穴位组大鼠胃黏膜组织HE染色镜检炎症程度积分值减低,血清HSP72含量升高,胃组织TNF-α、IL-1β含量及单核细胞TLR2、4mRNA、CD14mRNA、MyD88mRNA、NFκB表达降低(P0.01),IκBα表达升高(P0.05);艾灸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穴位预处理可诱导血清HSP72的高表达,通过与TLR2、4受体结合启动受体后信号转导途径,调控下游信号物质的释放,从而调节机体相关免疫物质的释放,减轻Hp胃炎大鼠胃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艾灸足三里通过调节Nrf2/HO-1信号通路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胃黏膜保护作用与脊髓的关系。方法:SPF级SD大鼠50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艾灸组和手术+艾灸组,每组各10只。采用无水乙醇结合阿司匹林混悬液灌胃建立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艾灸组艾灸大鼠双侧“足三里”穴,药物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溶液(0.2 mg/kg)灌胃,连续治疗8 d;手术+艾灸组予以脊髓横断手术,术后进行胃黏膜损伤造模及艾灸治疗。治疗结束后,应用Guth法计算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UI),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形态学变化,ELISA实验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SH-Px)的水平变化。Western-blot和RT-PCR检测胃黏膜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合酶-2(COX-2)、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大鼠UI值显著降低(P<0.01),胃黏膜组织损伤明显改善,明显降低了血清中MDA、NO水平,升高了SOD、GSH-Px的水平(P<0.01)。显著下调了胃黏膜组织中iNOS和COX-2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上调了Nrf2和HO-1的表达水平(P<0.01)。手术+艾灸组大鼠UI值、血清中MDA、NO水平及胃黏膜组织中iNOS和COX-2的表达较艾灸组升高,血清SOD、GSH-Px的水平及黏膜组织Nrf2和HO-1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艾灸足三里可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有效改善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脊髓参与了其修复作用及信号传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艾灸与针刺对FD大鼠胃肠动力障碍的调节作用。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足三里组和电针足三里组,除正常组外,其余三组大鼠采用夹尾刺激法造成FD大鼠模型,然后分别给予艾灸足三里组和电针足三里组大鼠相应的艾灸和电针干预,对比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食量、体重、胃内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的变化。结果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大鼠精神萎靡,少动,皮毛色泽黯淡、枯燥,粪便稀溏或时干时稀,食量、体重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均明显偏低(P0.01),胃内残留率升高(P0.01),小肠推进率延缓(P0.01)。艾灸足三里组和电针足三里组大鼠食量、体重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均明显较高(P0.05或P0.01),胃内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趋于正常水平。结论艾灸与针刺足三里对FD大鼠胃肠动力障碍均具有调节作用,但两者的作用效果并未见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艾灸"足三里"穴对疲劳大鼠外周和中枢白细胞介素(IL)-6、IL-10及IL-10/IL-6的影响,探讨艾灸缓解疲劳的调节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每组7只。以21 d负重力竭游泳法制备疲劳大鼠模型。艾灸组大鼠造模第1天用小艾炷灸双侧"足三里",隔日治疗1次,每次每穴艾灸3壮,治疗11次。观测大鼠一般状态和体质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腓肠肌与额叶皮层的IL-6、IL-10水平,并计算IL-10/IL-6比值。结果:造模第7、14、21天,模型组体质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造模第14、21天,艾灸组体质量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腓肠肌及额叶皮层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模型组血清、额叶皮层IL-10/IL-6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腓肠肌和额叶皮层IL-6明显降低(P0.05);艾灸组血清、额叶皮层IL-10明显升高(P0.05);艾灸组血清、额叶皮层IL-10/IL-6明显升高(P0.01)。结论:艾灸可明显缓解运动性疲劳,其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外周和中枢促炎因子IL-6、提高抗炎因子IL-10和IL-10/IL-6比值,减轻外周和中枢炎性反应,改善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分泌失衡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与艾灸单独或联合使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穴区局部组织的梅克尔细胞标记物(CK18、CK19)、肥大细胞及相关神经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针刺组、针刺+艾灸组,每组10只。采用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联合多因素复合法连续12周复制CAG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对艾灸组、针刺组、针刺+艾灸组大鼠“足三里”“中脘”进行艾灸、针刺、针刺+艾灸干预,15 min/次,1次/d,连续干预14 d。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足三里”穴区组织CK18、CK19、肥大细胞、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肽-Y(NPY)、缓激肽的表达。结果:正常组大鼠胃黏膜偶见散在炎性细胞,腺体结构清晰,排列整齐;模型组胃黏膜及黏膜下层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腺体萎缩且结构排列紊乱;艾灸组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出血点较多,腺体结构排列紊乱;针刺组有炎性细胞浸润,散在出血点,腺体萎缩明显;针刺+艾灸组黏膜结构相对完整,有少量炎性细胞,偶见萎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局部穴区CK19、NPY、缓激肽表达及肥大细胞计数均上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秩边穴和水道穴对急性脊髓不完全损伤大鼠脑皮质代谢物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2只。采用改良Allens法将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制成T10急性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大鼠手术摘除T10椎板暴露硬脊膜后立即缝合。造模结束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仅进行抓取和固定;电针组大鼠予以电针秩边穴和水道穴,每天1次,连续治疗1周。电针干预结束后断头处死所有大鼠,采集大鼠脑皮质和T9~T10椎体对应节段脊髓1 cm。将取得的脊髓组织制成切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对取得的脑皮质进行磁共振波谱分析,比较3组大鼠脑皮质代谢物的浓度。结果:至处死前各组均无大鼠死亡。假手术组大鼠脊髓结构完整,神经细胞形态正常、分布均匀,细胞膜、细胞核及组织间隙均正常;模型组大鼠脊髓形态不完整,损伤区域有神经组织残缺,存在较多出血,组织疏松水肿,部分细胞核固缩,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周围基质消失呈空泡状;电针组大鼠脊髓形态结构基本完整,组织中散在血细胞,组织水肿较轻,神经细胞形态基本正常,空泡变性较轻。3组大鼠脑皮质中异亮氨酸、谷氨酸、N-乙酰天门冬氨酸、甘油磷脂胆碱、肌醇、维生素C、乳酸、苏氨酸、肌苷浓度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63±0.20,1.13±0.12,1.35±0.01,F=43.195,P=0.000;9.51±0.40,8.66±0.74,9.94±1.25,F=6.728,P=0.004;2.54±0.22,2.21±0.19,2.38±0.45,F=3.332,P=0.048;9.47±1.26,8.10±1.34,9.38±0.88,F=5.070,P=0.012;3.66±1.10,3.17±0.89,4.55±1.81,F=3.365,P=0.047;2.45±0.33,2.15±0.21,2.34±0.17,F=4.388,P=0.020;9.03±1.56,10.01±0.63,9.22±1.01,F=3.562,P=0.040;4.12±0.28,3.21±0.13,3.69±0.44,F=4.972,P=0.013;6.35±0.96,9.18±0.81,8.38±0.34,F=45.032,P=0.000)。假手术组和电针组异亮氨酸、谷氨酸、N-乙酰天门冬氨酸、甘油磷脂胆碱、肌醇、维生素C、苏氨酸浓度均高于模型组(P=0.000,P=0.000;P=0.003,P=0.007;P=0.001,P=0.035;P=0.017,P=0.011;P=0.045,P=0.023;P=0.016,P=0.026;P=0.000,P=0.001),乳酸和肌苷的浓度均低于模型组(P=0.017,P=0.030;P=0.000,P=0.000);假手术组异亮氨酸和苏氨酸的浓度均高于电针组(P=0.009;P=0.010),肌苷浓度低于电针组(P=0.005);假手术组和电针组谷氨酸、N-乙酰天门冬氨酸、甘油磷脂胆碱、肌醇、维生素C、乳酸的浓度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22;P=0.469;P=0.850;P=0.106;P=0.325;P=0.684)。结论:电针急性脊髓不完全损伤大鼠的秩边穴和水道穴,有利于其脊髓损伤恢复,并可提高其脑皮质中异亮氨酸、谷氨酸、N-乙酰天门冬氨酸、甘油磷脂胆碱、肌醇、维生素C、苏氨酸的浓度,降低乳酸和肌苷的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