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司匹林可改善胎盘微循环,预防胎盘功能障碍导致的一系列不良妊娠结局。国内外指南普遍推荐妊娠早期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LDA)能够预防子痫前期(PE),特别是早产型PE(37孕周分娩),但对小于胎龄儿(SGA)、流产、死胎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低分子肝素(LMWH)具备安全抗凝血的作用,但在预防PE、SGA、死胎、流产方面的作用微小或无作用,妊娠期长期应用均不增加胎盘早剥和产前产后出血的风险。本文综述指南推荐的PE危险因素以及早期筛查模型,讨论LDA和LMWH应用的理论依据以及两者预防效益的研究进展,帮助产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对LDA和LMWH的使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孕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是广泛使用的预防子痫前期的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存在扩大阿司匹林使用适应证、高估预防效果的情况.文章将结合循证医学证据,介绍目前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的局限性、精准选择适应人群的意义,避免孕期模式化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3.
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小剂量阿司匹林能够预防高危孕妇发生子痫前期,减少其不良妊娠结局。推测小剂量阿司匹林通过抗血栓作用,改善胎盘微循环及妊娠结局。现有的研究证据也表明,未发现孕期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有明确的危害,特别是针对高危孕妇,获益大于潜在的风险。然而,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的最佳剂量和时机、高危人群的有效覆盖尚无法断定。  相似文献   

4.
子痫前期是一种严重影响母儿预后及远期生存质量的妊娠期特发性疾病,病理性高凝状态及胎盘血管重铸障碍为其发病基础,合理的抗凝治疗可能改善子痫前期的妊娠结局。低分子肝素(LMWH)和小剂量阿司匹林已经在多个研究中证实了在妊娠期间使用的安全性,是目前妊娠期间常用的抗凝药物。LMWH对子痫前期的预防和治疗尚存在争议,但研究提示早发型或有严重并发症的子痫前期可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小剂量阿司匹林用于子痫前期高危孕妇的预防及治疗已经得到了各个指南的共同推荐。LMWH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子痫前期目前仍存在争议,各个实验之间异质性较大,需要较大样本量的有严格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明。重组人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r-TM)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药物,目前动物实验已经证实可能有逆转子痫前期的潜力,有望为子痫前期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妊娠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高凝状态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产科并发症以及不良妊娠结局。故抗凝治疗非常关键。SLE孕妇由于体内免疫复合物沉积和系统炎性反应损伤了胎盘结构,造成子宫胎盘灌注不良,从而导致血栓素A2(TXA2)与前列环素比值的失衡,这与胎盘血栓血管性病变密切相关。阿司匹林通过调节血栓素和前列环素的平衡,抑制血小板活性,扩张血管,从而降低不良妊娠结局以及预防产科并发症的发生。推荐SLE及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高危产妇在整个孕期使用低剂量(40~160 mg/d)阿司匹林。血小板聚集实验是监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效果的重要指标。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安全性仍未知。肝素/低分子肝素可根据产妇有无复发性流产史和血栓史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6.
低分子肝素(LMWH)是分子量小于8kD的肝素,与未分级肝素(UFH)相比具有孕妇用药安全性好、副反应少等优点,近年来在生殖领域广泛应用。LMWH的抗凝作用已明确,其在发挥抗炎、抑制补体活性、调节滋养细胞侵袭方面的作用机制研究也日趋深入。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多个临床指南指出对于血栓前状态(PTS)引起的复发性流产(RSA)均推荐使用LMWH或联合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LDA),LMWH能明显改善这些患者再次妊娠活产率,改善妊娠结局。对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及反复种植失败(RIF)的患者在临床中虽多尝试性使用LMWH治疗,但研究取得的临床效果不尽相同,其临床应用仍备受争议。关于LMWH治疗反复生化妊娠及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目前的研究较少,仍需后续大量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7.
本指南是国际妇产科超声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SUOG)的临床标准委员会制定并推荐的中孕期常规超声检查的指南和共识声明,反映ISUOG认可的目前中孕期常规超声检查最佳的实践操作方法。经腹部超声评估胎儿生长发育和解剖结构,确定胎先露和胎盘位置,胎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脐带插入,评估羊水量;阴道超声检查明确胎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测量宫颈管长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抗磷脂综合征患者的孕期治疗与母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990年1月至2013年7月妊娠合并抗磷脂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期共13例患者符合抗磷脂综合征的诊断。其中,按诊断时间分孕前诊断10例,孕期诊断3例;按类型分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12例,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1例。13例患者中3次以上胎停育或胎死宫内病史者8例。孕期治疗以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2例,以低分子肝素治疗3例,以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强的松治疗3例,以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3例,由于血小板减少以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治疗1例,单独丙种球蛋白1例。母儿结局:13例患者均获活产新生儿,围产死亡率0%。足月分娩11例,早产2例,平均体重(2 921.43±1326.6)g。胎儿宫内生长受限2例。重度子痫前期1例,妊娠高血压1例。结论孕期适当的干预治疗可改善妊娠合并抗磷脂综合征患者的妊娠结局,应重视并提高对妊娠期出现的抗磷脂综合征的及时诊断及必要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产科抗磷脂综合征可导致早期复发性流产、死胎、胎盘功能不全和子痫前期等。小剂量阿司匹林和低分子量肝素为一线治疗方案,但仍有30%的病例治疗失败。难治性产科抗磷脂综合征、灾难性抗磷脂综合征的治疗可以使用羟基氯喹、糖皮质激素、静脉免疫球蛋白和血浆置换。抗磷脂综合征妊娠已成为产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妊娠16周前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肝素预防子痫前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CNKI、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02年1月至2019年1月。选择对存在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孕妇在16周前预防性使用阿司匹林及阿司匹林联合肝素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利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软件对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肝素预防子痫前期疗效进行Meta分析。结果:根据上述方法共纳入8篇RCT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相比,阿司匹林联合使用肝素可降低子痫前期发生率(RR 0.69,95%CI 0.50~0.96,P=0.03),提高活产率(RR 1.05,95%CI 1.01~1.10,P=0.02),两组小于孕龄儿、早产、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及早发型子痫前期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0.74,95%CI 0.54~1.00,P=0.05;RR 0.91,95%CI 0.72~1.14,P=0.42;RR 0.72,95%CI 0.27~1.87,P=0.50;RR 0.94,95%CI 0.54~1.66,P=0.84;RR 0.63,95%CI 0.31~1.26,P=0.19)。阿司匹林联合肝素可降低抗磷脂抗体阴性组子痫前期发生率(RR 0.67,95%CI 0.46~0.96,P=0.03)。结论:妊娠16周前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及肝素相比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可有效预防子痫前期发生,提高活产率,不会增加其他不良妊娠结局发生,且对于抗磷脂抗体阳性及阴性孕妇作用有所差别,但尚需要国内外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文献来证实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子痫前期的发生与免疫失调有一定的关系。母胎界面免疫耐受异常使滋养细胞侵袭性下降,子宫螺旋小动脉的“重铸障碍”,导致病理性胎盘形成;自身免疫异常如抗磷脂抗体通过干扰依赖磷脂的各种凝血与抗凝血因子的功能,使凝血功能紊乱,胎盘微血栓形成,导致胎盘灌注量的下降。子痫前期的早期干预措施包括:对于有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孕妇妊娠中期开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妊娠早期和中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各种免疫治疗和抗氧化治疗的效果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12.
早产是造成新生儿死亡和患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早期预防和干预早产一直是产科领域的研究热点、难点。近年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可通过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胎盘循环、降低炎症反应、调节免疫耐受等多方面对抗早产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文就阿司匹林参与预防早产发生发展可能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高血糖与母儿预后不良相关,因此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合理的血糖干预十分必要.近年来,多个国际指南推荐孕期可应用口服降糖药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国内外专家学者也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发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用口服降糖药可有效控制高血糖,改善妊娠结局,但远期安全性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妊高征时,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的改变,以探讨阿司匹林预防妊高征的机理。方法:设正常对照组、安慰剂对照组及阿司匹林组,测各组孕期及产后t-PA和PAI活性的变化。结果:孕28周前、孕37~38周及产后,妊高征组t-PA活性均低于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孕28周前和产后的PAI活性在妊高征组与治疗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孕37~38周时,妊高征组PAI活性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孕期连续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母体纤溶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可能通过抑制孕晚期母体PAI活性增加、t-PA活性下降预防妊高征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小剂量阿司匹林改善围产期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大量临床试验正在评价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先兆子痫和胎儿生长迟缓的效果。复习世界文献,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300多例妊娠,无大的不利后果。然而在更多结论性证据出现前,妊娠期不要无选择的使用任意剂量的阿司匹林。为了防止致畸的可能性,阿司匹林的应用在孕13周后开始。这些病人的监护应包括:出血的先兆症状和体征、胎儿生长和羊水连续超声检查,连续胎儿心电图检查和新生儿出血并发症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阿司匹林是一种具有抗炎和抗血小板特性的环氧化酶抑制剂。妊娠期低剂量阿司匹林主要用于预防或推迟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的发生,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1]。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的其他适应证主要包括预防死产、胎儿生长受限、早产和早期流产等。  相似文献   

17.
<正>正常妊娠时,孕妇血液处于凝血和抗凝系统平衡的血栓前状态(PTS)。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特别是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衡,凝血系统处于病理性高凝状态。失衡的PTS,为抗凝治疗提供了依据。近年对小剂量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LMWH)在子痫前期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有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患者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和LMWH,可预防子痫前期的发生,改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18.
抗D免疫球蛋白预防RhD同种免疫的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轻且发生率很低。但我国至今尚无此方面的临床规范或指南。现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抗D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机制、剂量效应与安全性、产前抗体筛查的时机与合理性、产前常规抗D免疫球蛋白应用的合理时机与剂量、产前需要额外给予抗D免疫球蛋白的情况以及产后预防等关键问题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9.
子痫前期是母儿围产期死亡及医源性早产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妊娠期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改善子痫前期发病过程中前列环素(PGI2)/ 血栓素A2(TXA2)比例失衡所致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预防子痫前期的发生。建议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在妊娠早期结束后尽快开始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在有效预防子痫前期发病的同时并不增加胎儿及产妇的出血风险,从而获得良好的母儿结局。  相似文献   

20.
既往观念认为,孕期锻炼可能增加流产、早产等并发症的风险。现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孕期进行适当的锻炼不仅可减少妊娠期相关并发症,还可促进母胎健康及改善围产儿预后。目前我国尚无权威的孕期锻炼专家共识或指南。现就加拿大妇产科医师协会(SOGC)联合加拿大运动生理学会(CSEP)最新发布的《2019年加拿大孕期锻炼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解读,以为临床医生及相关护理人员对指导孕期合理锻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