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轻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与外周血细胞计数及胸部影像学变化。方法对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55例进行中医证候诊断,分析比较不同临床分型各中医证候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计数及胸部影像学病变部位、病灶形态、病变程度等变化特点。结果9例轻型新冠肺炎患者中,寒湿郁肺证7例(77.8%)、湿热蕴肺证2例(22.2%);46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中,寒湿阻肺证9例(19.6%)、湿毒郁肺证37例(80.4%)。普通型新冠肺炎湿毒郁肺证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低于寒湿阻肺证(P<0.05),淋巴细胞绝计数不但绝对值水平明显低于寒湿阻肺证(P<0.01)且低于检测范围下限患者例数亦较寒湿阻肺证多(P<0.05);在胸部影像学变化中,湿毒郁肺证患者病变部位累及双肺者多于寒湿阻肺证(P<0.05),寒湿阻肺证以少量小病灶多见,而湿毒郁肺证则以较多大范围病变明显(P<0.05)。结论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主要中医证候分别为寒湿郁肺证、湿毒郁肺证。普通型新冠肺炎湿毒郁肺证患者,易出现外周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且胸部影像学病灶数量多、病变范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中医辨证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文献分析,并结合专家意见,制定"河南省新冠肺炎中医临床调查表",收集524例新冠肺炎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舌脉等信息,并进行辨证分析,探讨不同年龄段(≤45岁、46~60岁、60岁)及不同临床分型(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 524例患者中男性304例,女性220例;轻型/普通型349例,重型144例,危重型31例;中位年龄45(33,55)岁;中位症状持续时间10(6,15)天。患者主要临床症状(百分比20%)包括发热、恶寒、乏力、呼吸困难、气短、喘息、气促。舌苔以苔腻(175次)、苔白(149次)和苔黄(127次)为主,舌质以舌质淡(170次)和舌质红(151次)常见,脉象方面以数脉(112次)和滑脉(100次)常见。中医证型主要以寒湿郁肺证(119例,22.71%)、湿热蕴肺证(113例,21.56%)、疫毒闭肺证(76例,14.50%)、湿阻肺胃证(70例,13.36%)、湿遏肺卫证(63例,12.02%)为主。各年龄段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寒湿郁肺证、湿热蕴肺证、疫毒闭肺证、湿阻肺胃证、湿遏肺卫证、内闭外脱证在不同临床分型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南省新冠肺炎患者以青中年居多,以普通型和重型为主;中医证型以寒湿郁肺证、湿热蕴肺证、疫毒闭肺证、湿阻肺胃证、湿遏肺卫证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方法:将入院当天、入院第5天、入院第10天、入院第15天作为观察点,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及舌象,判定不同时间患者的中医证候,统计不同时间点中医证候变化规律。结果:入院当天,寒湿阻肺证17例,湿热蕴肺证9例,肺脾气虚、湿邪蕴肺证9例;入院第5天,寒湿阻肺证17例,湿热蕴肺证减少1例,湿邪阻肺证3例;入院第10天,寒湿阻肺证减少1例,湿热蕴肺证减少4例,湿邪阻肺证出现13例;入院第15天,各证型均减少。0~5 d以证候的持续存在为主,有1例患者由湿热蕴肺证转为湿邪阻肺证,有2例患者由风邪夹湿证转为湿邪阻肺证。6~10 d有4例湿热蕴肺证转为湿邪阻肺证,1例寒湿阻肺证转为湿邪阻肺证,1例疫毒闭肺证转为湿邪内阻证,4例肺脾气虚、湿邪阻肺证转为湿邪阻肺证;11~15 d以中医证候恢复正常为主。结论:济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寒湿阻肺证最常见,其次为湿热蕴肺证、肺脾气虚、湿邪蕴肺证。传变速度较慢,多数未传变,部分病例表现为热祛湿存。  相似文献   

4.
从湿、热、毒、虚四个阶段,结合国家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认为其可分为轻型的寒湿郁肺证、湿热蕴肺证,普通型的湿毒郁肺证、寒湿阻肺证,重型的疫毒闭肺证、气营两燔证,危重型的内闭外脱证,以及恢复期的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同时,探讨各个阶段的诊疗施策及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行文献研究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和相关网站,纳入有关COVID-19患者中医证型的研究文献。运用SPSS 2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筛选出合格文献11篇;纳入病例791例;经合并整理得出15种证型。最常见的五个证型依次是:湿邪郁肺证(22.06%)、湿毒郁肺证(17.68%)、邪热壅肺证(14.97%)、湿热袭肺证(14.45%)、寒湿郁肺证(10.45%)。15组证型频数两两比较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湿邪郁肺证、湿毒郁肺证、邪热壅肺证、湿热袭肺证是新冠肺炎临床研究中的重点高频证型。文献共涉及单证16种,经聚类分析后,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包括寒湿、湿邪、邪热、湿热、湿毒5个单证,第二类包括风邪、阴虚、血虚等11个单证。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涉及证型较广,主要证型为湿邪郁肺证、湿毒郁肺证、邪热壅肺证、湿热袭肺证。寒湿、湿邪、邪热、湿热及湿毒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辨证分型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尚无特效药物。本文基于温病学说,结合四川省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临床实践,系统论述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传变特点和证治思路。认为新冠肺炎的病因是湿浊疫毒,基本病机为湿浊化疫、蕴毒传变、气机痹阻,临床可分为湿浊郁表、肺失清肃,湿浊中阻、痰热内蕴,疫毒闭肺、毒损肺络,湿毒蒙心、伤阴耗血,余邪滞留、气阴两伤五个阶段,并论述了相关治疗策略,这将有助于COVID-19的中医药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南阳新冠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确诊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西医治疗给予a-干扰素雾化吸入、抗病毒克力芝口服,以及对症支持等疗法,必要时氧疗;中医治疗参照国家及南阳市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辨证分为寒湿郁肺、湿热蕴肺、热毒壅肺、脾虚湿盛四型,随证加减治疗。结果:19例患者经治后,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明显改善,所治病人无转危重症者,平均住院(16.36±4.95)d,均痊愈出院,有效率10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可改善症状,有效防止病情恶化,提高疗效,增强患者免疫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结合根据山东地域特点制定的《山东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对新冠肺炎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预防等进行探讨。湿邪贯穿于本病发生、发展的始终,病位在肺,始于肺卫,进而波及脾胃、大肠。病机以湿、毒、热、瘀、虚为主,湿毒并感,始以湿证为主,继则毒盛于肺、湿蕴化热或致瘀。病变过程中需重视阴伤之病机。治则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祛邪采取宣肺泻浊、醒脾化湿、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法,扶正重视益气、养阴、健脾护胃。重视初、中期治疗是减少重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防治全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使临床医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医各家对新冠肺炎的认识,我们将各医家对COVID-19的相关论述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分析。发现各医家均认为COVID-19属中医"疫病"范畴,其病因为疫戾之气,但因各医家所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不同,所诊治患者体质及病程阶段各异,故对于疫戾性质从寒湿、湿毒、湿热、温热、湿燥论者各异,总以湿毒和寒湿为主;治则以祛邪为第一要义,同时亦需全程顾护正气;分期分型辨证论治结合整体论治,内治法和外治法相结合,共同发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的防治优势。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针对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名、病因及辨证,广大中医学者提出了诸多的观点。新冠肺炎依据其病性的寒热和兼杂之邪,分属于寒湿疫、湿温疫、湿毒疫、湿毒夹燥疫等,其病因以“湿邪”为主,常兼夹寒、热、燥之邪,分别有温湿疫邪、寒湿疫邪、疫邪夹燥等,其辨证多从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膜原理论辨证,并结合三因制宜等。新冠肺炎证候多变,但其病因病机符合中医“疫病”的规律,其病位主在肺,多累及脾胃,以湿邪为主的病理特点贯穿疾病的始终,以“湿、毒、寒、热、燥、瘀、虚”为证素要点,可按照预防、治疗、恢复3个阶段采取辨证论治。该文从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名、病因及辨证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完善新冠肺炎的中医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新冠肺炎属于疫病,疠气从口鼻而入,与六淫邪气相合(以湿邪为主),可化寒、化热、化毒、化燥,主要伤及肺脾功能。病机认识上不同学者有寒湿与湿热的差异,与受邪轻重、气候差异、患者体质等有关。分期辨证可有效整合不同辨证方法,初期可从辨口气、辨鼻气、辨鼻涕、辨面色、辨小便来区分寒热。中期热盛于湿易从阳化燥、化毒,或湿胜于热从阴化寒而出现多种病变,临床根据寒、湿、热(毒)病邪的多少而随证治疗。中医诊治新冠肺炎既要突出中医理论特色,也要积极彰显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深圳市25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结合《温疫论》等中医文献对瘟疫的认识,从疫病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及临床特征等角度,提出新冠肺炎属"瘟疫",并认为"寒疫""寒湿疫"难以解释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非其时而有其气"、温疫多夹湿、温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湿热疫的特点与演变及患者临床特征均可为新冠肺炎为"湿热疫"提供证据。同时辨析新冠肺炎为"湿热疫"还需要注意湿热疫是寒温之辨的结合,恶寒、身痛可为湿热疫初起症状,白苔或白滑腻苔是湿热疫初起舌苔特征,使用西药后出现的变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罗虎  赵志敏  辛奕君 《河南中医》2020,40(6):831-83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核心病机为"湿、毒、瘀、闭",病位在肺、脾,具有传染性强、传染无差别性、症状相似性的特点。目前,大多医家认为,新冠肺炎的病机与湿邪密切相关,湿毒是其病理核心。笔者认为,其湿邪分为内外夹湿,外湿来源于气候和地理,内湿来源于饮食和机体。新冠肺炎的病机虽与湿、毒、瘀相关,但有寒热之分。因此,对于新冠肺炎的穴位贴敷治疗,临床应根据证型的不同而选取不同的穴位与中药。湿热型常用穴位:肺俞、定喘、曲池、合谷、外关、天突、丰隆穴,常用药物:黄柏、黄芩、干鱼腥草、白芥子,以上药物用蜂蜜调成膏状。寒湿型常用穴位:肺俞、定喘、足三里、膈俞、脾俞、大椎,常用药物:白芥子、细辛、甘遂、吴茱萸,以上药物用生姜汁调和。  相似文献   

14.
《国医论坛》2021,36(5):19-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且多身热不扬,无壮热或烦热,部分病例不发热,不伴恶寒,多伴纳差、恶心、便溏等消化道症状,舌质多暗或边尖稍红,舌苔厚腻。湿温病势缠绵难愈,病变脏腑以脾胃为主,病邪可弥漫三焦,初期湿中蕴热、邪遏卫气,中期邪在气分,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的不同,湿热化燥可深入营血;后期湿热消除,胃气未醒,脾虚不运为主。新冠肺炎与湿温的临床特征相似。新冠肺炎主要病机是湿热疫毒非时之气犯表困脾。治疗上从脾论治,以清肺排毒汤攻补兼施,升降相因,寒热并用,宣清导浊,共奏健脾化湿之功效。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已得到公认,但其病因究竟是湿、温热、疫毒,还是寒湿疫、湿热疫等争议颇大。湿热郁滞,弥漫三焦,症状多端。湿热合邪,轻重转化,复杂多变。故从湿热致病的多重性可以较好地诠释新冠肺炎临床表现的复杂性与多变性。湿热形成既可能与武汉地区去年冬季潮湿多雨有关,也可能是在感受了温热性质的疠气基础上,兼杂了"秽浊"之邪所致。徒清热则湿不祛,徒祛湿则热难清,在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湿热的孰轻孰重,施以不同的清热利湿之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特点和体质类型,为中医早期干预和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设计中医证候量表,采用中医证候量表和体质量表对90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和中医体质调查,通过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总结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结果患者症状发生频率前5位的是:发热(83.3%)、倦怠乏力(62.2%)、纳呆(53.3%)、肌肉酸痛(52.2%)、干咳少痰(51.1%);舌质主要见淡红舌(56.7%)、红舌(35.6%);舌苔主要见薄白苔(36.7%)、白腻苔(20.0%)、黄腻苔(20.0%);85例患者完成脉象统计,以沉脉类(51.8%)、滑脉类(21.2%)多见。出现频率超过10%的体质类型分别是痰湿质(50.0%)、气虚质(41.7%)、血瘀质(27.4%)、湿热质(11.9%)。常见证型为寒湿袭肺型(34例,37.8%)、湿阻中焦型(48例,53.3%)、脾肺气虚型(8例,8.9%)。病程3天者以寒湿袭肺型为主,病程3~7天者以湿阻中焦型为主,病程7天者以脾肺气虚型较为多见。结论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型以湿阻中焦型、寒湿袭肺型为主,患者主要体质类型为痰湿质、气虚质、血瘀质、湿热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舌象变化,探讨新冠肺炎病机特点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78例经胸部CT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患者,观察从早期至恢复期的舌象变化,分析各个时期、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之间舌象特点。结果:新冠肺炎患者早期舌象主要表现为舌红(61.5%),苔薄白/略腻(60.3%);中期主要表现为舌红(41.0%)或暗红(35.9%),苔白(厚)腻(29.5%)或黄(厚)腻(23.1%)、薄黄/略腻(23.1%);恢复期主要表现为舌暗红(53.8%),苔薄白略腻(66.7%)。不同年龄段之间,青年患者整体舌质偏红(53.6%),苔偏薄(82.1%);中老年患者舌质偏暗红(44.0%),苔偏薄(70.0%)。不同性别之间,男性舌质偏红(46.3%),苔偏腻(95.2%);女性舌质偏暗红(43.2%),苔偏腻(94.6%)。结论:从新冠肺炎患者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舌象分析可知,新冠肺炎早期病机以寒湿犯肺、湿郁化热为特征,中期病机以疫毒闭肺、里热炽盛为特征,恢复期偏于虚、瘀,毒邪未尽;青年患者以实邪为主,中老年患者多虚实夹杂;男性患者以湿热多见,女性患者湿中多夹瘀。湿、热、瘀、毒是新冠肺炎主要致病因素,湿邪贯穿整个疾病过程。  相似文献   

18.
2019年12中旬以来湖北武汉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国内知名专家认为湖北新冠肺炎患者舌体偏胖大,有齿痕,厚腻苔甚至腐苔者多,以“湿”为主,以寒湿疫为主。广东中山气候较温暖夹湿,故与湖北疫情不同。赖海标教授根据会诊情况,总结分析,广东中山新冠肺炎的救治特点应以“肺脾同治”为主。中医药的早期、全程参与对广东中山新冠肺炎救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宁夏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宁夏地区患者的中医临床特点和症候分布规律,为进一步优化中医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 53 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诊疗信息和临床资料,通过统计学分析流行病学的发病特点和中医证候规律。结果 53 例患者中,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确诊患者具有明确的疫区旅居史或疫区人员接触史;发病主要以普通型居多;不同疾病程度的患者在性别分布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症状以咳嗽、发热、咳痰为首发症状居多,其次为消化道症状(包括便秘、纳差、腹胀等);中医证型以湿热疫毒蕴肺证(52.83%)、寒湿疫毒袭肺证(16.98%)为主;在舌色、苔质、苔色、脉象等方面,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宁夏地区患者的中医证型以湿热疫毒蕴肺证、寒湿疫毒袭肺证为主,病因病机以“寒、湿、热、毒”演变为主,以清肺排毒汤加减治疗后体现了湿热病邪已去、正气逐渐恢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周永学 《陕西中医》2020,(4):411-414
通过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六版)》和各省市颁布的防治方案研究,认为本病病因为湿热疫毒,病名应该确定为“湿热肺疫”或“湿毒肺疫”。治疗新冠肺炎要针对病因以祛湿清热的祛邪治法为主,要引导病邪和能加重病变的病理产物从与外界相通的窍道排泄于外,并要时时顾护人体正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