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交叉电项针联合吞咽训练促进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吞咽功能及肺部感染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气管切开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和吞咽训练,对照组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取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等穴;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交叉电项针治疗,采用双侧风池穴、翳风穴、地仓透颊车、廉泉穴,电极左右交叉相连;每天针刺1次,每周6次,14 d为 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即28 d)。在纤维内镜下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价,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困难严重程度量表(FEDSS)、渗漏-误吸量表(PAS)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28 d后,2组患者的FEDSS、PAS、CP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叉电项针联合吞咽训练可改善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的吞咽功能,促进咳嗽反射的恢复,有助于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间接吞咽训练对重型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吞咽功能、拔管成功率及格拉斯哥评分(GCS)的影响。方法 将重型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B组分别为对照组,C组为观察组,3组均行基础治疗。A组行间接吞咽训练,B组行针刺治疗,C组采用针刺联合间接吞咽训练治疗。3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6次,休息1 d,共治疗4周,疗程结束后比较3组拔除气管套管的成功率、吞咽功能痊愈率和总改善率及GCS评分变化。结果 (1)疗程结束后,C组的拔管成功率为64.29%(18/28)明显高于A组的32.14%(9/28)和B组的34.48%(10/29)(P<0.05);(2)疗程结束后,3组GCS评分均较前升高,其中C组评分高于A、B两组(P<0.05),A、B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疗程结束后,C组的痊愈率和总改善率明显高于A、B两组(P<0.01),且A、B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联合间接吞咽训练能改善吞咽功能及促进意识恢复,能显著提高重型脑损害后气管切开患者拔管成功率,优于...  相似文献   

3.
施红  华小凤 《新中医》2020,52(2):138-140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联合康复训练应用于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住院且行气管切开患者80例,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康复训练与中医护理,观察疗程为6周;记录2组肺部感染人数,评价2组呼吸系统症状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统计2组拔管成功率。结果:肺部感染率观察组为2.5%,对照组为1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呼吸系统症状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5%,对照组为6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患者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喘息、胸膈满闷、咳痰等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拔管成功率观察组为67.5%,对照组为4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气管切开后治疗期间实施康复训练与中医护理,可较好地改善患者呼吸系统症状,加速患者康复,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提高拔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电针对卒中后气管切开留置套管患者膈肌功能的作用。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1例脱落)。两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和呼吸训练,对照组辅以"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穴取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留针3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天鼎、风池、C3~C5夹脊穴行电针治疗,连续波,10~20 Hz,每次30 min。两组均每日1次,每周6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索诺声便携式彩超(M-Turbo)测量两组患者膈肌活动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膈肌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加(P<0.01),且观察组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能促进卒中后气管切开留置套管患者膈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气管切开是重症颅脑损伤救治中的重要措施,早期气切保证气道通畅,有利呼吸机应用,避免缺氧造成的脑再次损伤。但气管切开后增加了感染机会,特别是重型颅脑伤病人留管时间长,肺部感染的机会随之增加,甚至反复感染。为此应及时拔管。我科自1996年2月开始采用改良拔管法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给氧方式对重型脑出血患者血气和肺部感染发生的影响,以选择最佳的气管切开给氧方式,提高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重型脑出血患者32例,分别采取自身对照和回顾性对照分析的方式,先在气管套管口插入吸氧管给氧,并覆盖双层盐水湿纱布,6h后测定血气分析变化;然后改用自制气管切开罩给氧,6h后测定血气分析变化。并与以往42例重型脑出血患者气管切开后导管给氧比较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2组比较显示其血气分析在酸碱代谢平衡、氧分压及碱剩余方面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同时在二氧化碳分压方面亦有显著性差异;且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气管切开后,气管切开罩能有效改善肺的通气功能,提高氧含量,维持机体酸碱平衡,预防和治疗呼吸性碱中毒和呼碱代酸中毒,减少电解质紊乱的发生,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气管切开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行气管插管7~10 d后,仍需进一步救治的一种呼吸支持手段.患者气管切开后一旦病情好转,则需尽早拔除气管套管,若未能抓住机会,适时拔除,则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使患者失去康复机会.目前临床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行气管切开后怎样尽早拔除气管套管,恢复患者正常气道.  相似文献   

8.
气管内冲洗治疗气管切开合并肺部感染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 1996年以来先后收治院内外由于颅脑及神经肌肉疾病行气管切开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 2 5例 ,采用气管内冲洗治疗 ,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 2 5例 ,男 19例 ,女 6例 ,年龄 2 0~ 6 5岁 ,其中 8例为重症肌无力危象 ,5例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6例急性脊髓炎 ,6例为颅脑外伤和急性脑血管病。全部病例均并有严重的呼吸道感染 ,体温 38~39.5℃ ,肺部可闻及不同程度的痰鸣及干湿性罗音。2 方  法准备 1台管道吸引器及 1台电动吸引器 (备用 )、吸痰盘、 10条左右的一次性吸痰管 ,根据需要备好抗生素及…  相似文献   

9.
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气管切开是一项解除呼吸道梗阻、保持气道通畅可行而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此项治疗尤为重要.我院 1996年 10月~ 2001年 12月对 68例此类患者行气管切开术,通过对易感因素分析,并进行有效预防,较好地控制了肺部感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补肺汤加减辅助治疗脑卒中气管切开肺部感染(脾肺气虚证)的疗效及对免疫炎症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2 g/次,静脉滴注,每12 h1次,并给予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对照组经胃管给复方甘草口服溶液,10 mL/次,3次/d;观察组采用补肺汤加减,1剂/d,分早、晚2次经胃管给药。两组疗程均为连续治疗14 d。于治疗1 d,治疗7 d和治疗14 d进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急性病生理和长期健康Ⅱ(APACHEⅡ)评分;记录肺部感染控制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时间;检测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检测治疗前后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IL-10水平;进行安全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7 d和14 d,CPI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控制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7 d和14 d,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Treg细胞,CD4~+细胞和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CD8~+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IgA,IgM水平均较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PCT,TNF-α,IL-1β,IL-6和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期间未发现与补肺汤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在西医抗感染和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补肺汤加减能更有效控制脑卒中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严重程度,减少咳嗽、咳痰,缩短了肺部感染的病程和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并能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气管切开病人肺部感染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福花 《河南中医》2005,25(7):88-88
气管切开是解除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阻塞、改善呼吸困难的一种急救措施。我院2001年10月~2004年6月,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病人30例,通过对病人的痰液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并控制肺部感染的发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ICU内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原因分析与中西医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萍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6):751-752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患者的急救手术,能解除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阻塞,改善呼吸困难,但术后肺部感染的机会较多。ICU内肺部感染是指患者进入ICU72h后发生的院内感染[1]。  相似文献   

13.
王海燕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6):176-177
目的:总结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措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方法:对5年来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加强气道湿化、及时吸痰、严格无菌操作、合理用药及营养支持可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EDP)联合体位改变对脑卒中气管切开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气管切开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两项治疗:(1)EDP治疗;(2)体位改变。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下列指标:(1)每组患者治疗后的前3日排痰量,第1、2周平均每日排痰量;(2)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所需时间;(3)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天数;(4)每组患者治疗前后平静呼吸时膈肌活动度。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天、第2天、第3天排痰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第1周、第2周每日平均排痰量减少(P<0.05)。对照组第1周每日平均排痰量无明显变化(P>0.05),第2周每日平均排痰量减少(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观察组治疗第2周每日平均排痰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及抗菌药物使用天数明显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3周后,观察组膈肌活动度显著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膈肌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膈肌活动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DP联合体位改变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气管切开卧床患者膈肌活动度,减少痰量,缩短肺部感染者发热时间,促进肺部感染的恢复,减少抗菌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15.
16.
<正>肺部感染在医院感染中占首位,是ICU抢救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预防控制肺部感染对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费用,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意义重大。气管切开患者需气道湿化、氧疗、吸痰,应做好这几个环节的护理工作,是预防控制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病人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总结预防和护理经验。结果:只要做好预防和护理工作就能使病人早日康复。结论:气管切开术后的预防和护理好坏直接影响其肺部感染率,只有加强预防和护理,才能大大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型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及对其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重型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神经外科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对比观察2组肺部感染情况及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肺部感染率与感染控制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干预1周、2周时GCS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明显提高且提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依从性及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重型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其肺部感染情况及意识情况,明显提高患者对医护工作的依从性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刘美荣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9):156-156
气管切开术是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合并肺部感染或呼吸功能衰竭时采用的一项紧急抢救措施,是维持自主呼吸,保证有效通气和充足氧供的关键,可以减少呼吸道无效腔,迅速改善通气功能,增加有效通气量,便于吸痰。因此加强术后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尤为重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IUC收治的气管切开的肺部感染患者44例给予综合护理干预作观察组,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ICU的患者44例给予常规护理作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及并发症.结果:在护理效果及并发症等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