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背部T3-T9段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GERD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各30例。针刺组针刺督脉背段T3-T9段棘突下(含穴位及非穴位),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8周。西药组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每次20mg,每日2次,共治疗8周。两组治疗前后进行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评分(RDQ)和GERD症状程度评分并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RDQ和GERD症状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针刺组治疗后RDQ和GERD症状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针刺组RDQ愈显率为70.0%(21/30),GERD症状程度评分总有效率为93.3%(28/30),西药组分别为43.3%(13/30)和66.7%(20/30),针刺组均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针刺督脉背段T3-T9段棘突下治疗GER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患者针刺督脉背段T 3~T 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前后压痛变化规律,并观察其疗效。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收集60例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30例、西药组30例。针刺组予针刺督脉背段T 3~T 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治疗,隔日1次,西药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口服,每次20 mg,1日两次,治疗疗程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胃食管反流病问卷(RDQ)评分以及其中的胸痛评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比较T 3~T 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压痛阈值的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后针刺组与西药组RDQ评分以及其中的胸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针刺组较西药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②西药组治疗后T 4、T 5、T 7、T 8、T 9棘突下的压痛阈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针刺组治疗后T 5~T 12棘突下的压痛阈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或P<0.01),治疗后针刺组与西药组进行比较,针刺组在T 6~T 9棘突下的穴位压痛阈值高于西药组较明显(P<0.05);③针刺组愈显率为76.67%(23/30),西药组为30.00%(9/30),临床疗效针刺组优于西药组(P<0.01)。结论:针刺督脉背段T 3~T 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治疗胃食管反流性胸痛较西药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更优,可以明显减轻胸痛程度。  相似文献   

3.
杜艺婷  余勇  喻永明 《光明中医》2023,(20):4003-4006
目的 探究针刺督脉背段联合膈肌生物反馈训练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9月于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疗的68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联合组(34例)采用针刺督脉背段联合膈肌生物反馈训练,用药组(34例)给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比较2组疗效、RDQ评分、GERD-HRQL评分以及抗反流屏障改善情况。结果 联合组的总有效率高于用药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CDP、EJGP高于用药组(P<0.05);联合组的RDQ、GERD-HRQL评分均明显低于用药组(P<0.05)。结论 针刺督脉背段联合膈肌生物反馈训练对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增强患者抗反流屏障作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针刺配合捏脊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3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捏脊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疗效.方法:31例患者均采用针刺配合捏脊疗法进行治疗,每周3次,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显效8例,占25.8%;有效11例,占35.5%;缓解9例,占29.0%;无效3例,占9.7%.有效率为90.3%.结论:针刺配合捏脊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背段T_3~T_(12)棘突下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西药组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口服,针刺组予针刺督脉背段T_3~T_(12)棘突下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临床疗效,比较胃食管反流病问卷(RDQ)评分、胃食管反流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GERDHRQL)评分及T_3~T_(12)棘突下压痛阈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1)针刺组、西药组愈显率分别为60.0%、26.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组优于西药组(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RDQ、GERD-HRQL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针刺组RDQ、GERD-HRQL评分均低于西药组(P0.05)。(3)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针刺组治疗后T_3~T_(12)各棘突下压痛阈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西药组T_3~T_(12)各棘突下压痛阈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针刺组T_3~T_(12)各棘突下压痛阈值均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针刺督脉背段T_3~T_(12)棘突下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满意,较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胃降逆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和胃止嗽汤,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兰索拉唑及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两组患者均治疗4个疗程。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95%CI=78.07%~95.27%),对照组为71.67%(95%CI=60.27%~83.07%),两组综合疗效比较(u=2.777 7,P=0.007 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治疗后及随访半年(ITT分析),咳嗽症状、RDQ、LCQ积分比较(P0.05或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95%CI=6.28%~13.72%),对照组为26.67%(95%CI=15.48%~37.86%),两组比较(χ~2=5.565 9,P=0.020 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随访半年(ITT分析),治疗组复发率为23.33%(95%CI=12.69%~34.02%),对照组为41.67%(95%CI=29.20%~53.91%),两组比较(χ~2=4.596 4,P=0.034 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的证据可靠,其收益为OR=0.39(95%CI=0.15~0.99),NNT=7(95%CI=3.39~212.77)。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OR的95%CI值均1。  相似文献   

7.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在督脉背段的压痛反应规律,为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针灸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以GERD患者76例为观察组,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采用"人体力学压痛测定仪"测定压痛阈值的方法观察GERD患者和健康人在督脉背段的压痛情况,检测范围为第1胸椎至第12胸椎(T1~T12)棘突下,包括督脉经穴和经上非穴。发现观察组在T5~T7节段棘突间隙(即神道、灵台、至阳三穴)的压痛阈值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GERD患者在T5~T7节段棘突间隙存在显著压痛,可作为GERD辅助诊断的重要参考,并为针灸治疗GERD选穴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张瑛 《浙江中医杂志》2013,(10):724-724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是因胃酸和其他胃内容物反流进人食管,导致以咳嗽为突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引起成年人慢性咳嗽的最常见病因之一。笔者近年来采用和胃温胆汤治疗GERC患者35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四逆散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行性咳嗽(GER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给四逆散加味治疗,对照组给奥美拉唑、多潘立酮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93.9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1月,治疗组复发0例,对照组复发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四逆散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疗效确切,且可明显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督脉穴为主治疗帕金森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李小军 《中国针灸》2003,23(8):445-446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行性.方法针刺配合口服常规西药剂量的一半与常规西药剂量治疗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刺督脉穴为主治疗帕金森病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半夏泻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以胃病在先,咳嗽为继发,治宜通降疏导气机,胃以通为顺,以降为和。半夏泻心汤的组方原则为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为和解之剂。辛温通散,苦寒降泄,使脾胃和降相因,肺之宣降有序,则咳嗽自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应用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本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共100例,以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半夏泻心汤加味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接受治疗基础上联用腹针。结果: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具有优越性,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应用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进行治疗能够有极为突出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督脉为主的方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意义.方法:针刺督脉为主配合关节局部取穴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29例,与传统取穴方法治疗的29例作疗效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肢体Ashoworth张力评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张力评分评定差异有显著性(P<0.05);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督脉为主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较传统的针刺方法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比较通督调神针法与西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每组30例.针刺组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取督脉穴百会、风府、神庭、水沟、大椎、神道为主穴,每日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4周;药物组予以口服百忧解20 mg,每日1次,连续服药4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末运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分,比较两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4周后,针刺组HAMD评分(18.93±6.49)、MESSS评分(17.47±6.56)均低于药物组(26.07±8.66,22.43±8.26),BI评分(65.67±8.97)高于药物组(49.67±8.6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针刺组抑郁症总有效率96.7%(29/30)、神经功能缺损总有效率93.3%(28/30)、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有效率100.0%(30/30),均优于药物组的83.3%(25/30)、80.0%(24/30)、80.0% (24/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法不仅能改善PSD患者抑郁症状,同时能够改善PSD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效优于西药百忧解.  相似文献   

16.
针刺督脉穴用于海洛因依赖脱毒治疗的临床对照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督脉穴在海洛因依赖脱毒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将70例海洛因依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美沙酮10 d递减疗法,配合针刺督脉穴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美沙酮10 d递减疗法.两组均采用戒断症状评定量表进行评定记分和症状分级.结果:治疗组实际完成脱毒治疗31例,对照组26例.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戒断症状记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逐日戒断症状记分,治疗后出汗、焦虑和肌肉骨骼疼痛症状的分级,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针刺督脉穴对海洛因依赖戒断综合征症状有辅助治疗作用,能有效缓解戒断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督灸配合针刺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门诊AS患者30例,辨证均为肾阳亏虚型,均采用督灸配合针刺疗法治疗。评价强直性脊柱炎生存质量量表(SQOL-AS)、Bath 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性指数(BASFI)、疲劳评定量表(FAI)和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治疗后患者BASDAI[(0.427±0.381)分对(6.107±1.375)分;t=28.986,P<0.01]、BASFI[(0.753±0.504)分对(7.480±1.152)分;t=36.580,P<0.01]、FAI[(40.067±14.746)分对(146.967±26.283)分;t=24.520,P<0.01]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性降低,ESR 也较治疗前显著性降低[(19.833±13.929)mm/h 对(31.567±20.065)mm/h;t=3.708,P<0.01]。治疗后 SQOL-AS 的躯体功能[(33.000±1.930)分对(12.033±1.790)分;t=62.165, P<0.01]心理状态[(25.367±2.059)分对(14.067±2.303)分;t=30.139,P<0.01]、社会功能[(21.267±4.025)分对(8.767±1.977)分;t=26.643, P<0.01]和健康总体感知[(22.733±2.690)分对(9.767±2.738)分;t=25.729,P<0.01]分项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性增高。结论督灸配合针刺可改善AS患者躯体功能,降低疾病活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透灸配合针刺与单纯针刺治疗肩凝症的临床疗效,分析透灸配合针刺对肩凝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肩凝症患者随机分为透灸针刺组与单纯针刺组,每组30例。穴取肩髃、肩贞、肩髎、阳陵泉、条口透承山、阿是穴,透灸针刺组用透灸配合针刺治疗,单纯针刺组仅用针刺治疗,每次40~50min,每天1次,每周5次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的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总积分及各项积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onstant-Murley各项积分(日常功能活动、关节活动度、疼痛积分、肌力)、Constant-Murley总积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透灸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针刺组(P0.05);透灸针刺组VAS评分低于单纯针刺组(P0.05),Constant-Murley总积分以及日常功能活动、关节活动度、疼痛积分高于单纯针刺组(P0.05)。结论:透灸配合针刺治疗肩凝症的综合疗效优于单纯针刺,透灸针刺组通过改善肩凝症患者日常功能活动、关节活动度,减轻患者疼痛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探讨针灸结合中药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电脑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从建库至2017年10月所收录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半随机对照试验,利用Cochrane 5.1.0提供的标准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与风险评估,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有效率、复发率、血浆胃动素(MOT)、症状积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计纳入18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1)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OR=3.14,95%CI(2.24,3.40),P0.01]。2)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复发率低于西药组[OR=0.31,95%CI(0.14,0.68),P0.01]。3)患者血浆MOT提升方面,针灸结合中药优于西药组[SMD=61.02,95%CI(44.18,77.87),P0.01]。4)患者症状积分改善方面,针灸结合中药组优于西药组[SMD=2.99,95%CI(1.58,4.39),P0.01]。[结论]在总有效率、复发率、症状改善、血浆MOT方面,针灸结合中药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和中健脾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将9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胶囊+和中健脾方安慰剂治疗,中药组予和中健脾方+奥美拉唑安慰剂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临床疗效,比较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生活质量量表(GERD-HRQL)、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1)最终完成试验者共85例,中药组43例,对照组42例。(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RDQ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RD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药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37%、80.95%;组间临床疗效比较,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GERDHRQL、PSQI、HAD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GERD-HRQL、PSQI、HAD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中健脾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精神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