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水平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05-2017-04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入院110例BPPV患者,另选取5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尿酸、空腹血糖、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压,对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组尿酸、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空腹血糖、血压、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低水平低密度脂蛋白OR(95%CI)2.329(1.243~4.364)、低水平同型半胱氨酸OR(95%CI)1.084(1.005~1.169)是BPPV的危险因素,未发现UA是BPPV的危险因素(OR=0.995)。结论基于本人群的研究提示BPPV患者血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未发现UA是BPPV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轻度颅脑外伤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t-BPPV)与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i-BPPV)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42例t-BPPV患者(t-BPPV组)与35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iBPPV)患者(i-BPPV组)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Dix-Hallpike和/或Roll试验诊断,并采用耳石复位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转归。结果与i-BPPV组比较,t-BPPV组骨质疏松率、高血压比率、中度眩晕率、后半规管受累率降低,重度眩晕率、残余症状率、双侧半规管受累率及水平半规管、前半规管、多半规管受累率显著升高(P0.05~0.01)。t-BPPV组(47.6%,52.4%)出现自发性眼震及半规管管轻瘫的比率显著高于i-BPPV组(4.7%,26.6%)(均P0.01)。i-BPPV组治愈率(90.3%)显著高于t-BPPV组(57.1%)(χ~2=35.8,P0.05)。t-BPPV组复发率(40.0%)显著高于i-BPPV组(16.6%)(χ~2=14.61,P0.05)。结论 tBPPV患者有较为严重的眩晕症状,更多累及水平半规管、前半规管或多半规管,且常伴有自发性眼震或/和半规管轻瘫。t-BPPV组治疗成功率较低,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经验。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8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3个月。结果 88例患者中,单侧后半规管性BPPV 53例,单侧水平半规管性BPPV 22例,单侧上半规管BPPV 3例,混合型BPPV 6例,主观性BPPV 4例。结论良性阵发性眩晕患者具有其不同的临床特征,应针对性选择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326例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诊治的32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不同类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作比较.结果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女性多见,50 ~60岁为发病高峰段,潜伏期为(1.52±1.22)s,无明显潜伏期患者43例(13.2%),眩晕发作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0 s,持续时间<60s患者312例(95.7%),持续时间60 ~180 s患者13例(4.0%);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比,潜伏期较长,分别为(1.74±1.21)s、(0.96±1.06)s(t=5.546,P<0.01),而在性别构成、病程、眩晕持续时间上均无明显差异;后半规管壶腹嵴顶耳石症患者年龄较后半规管耳石症患者更年轻,持续时间更长;与水平半规管耳石症相比,水平半规管壶腹嵴顶耳石症患者潜伏期、持续时间均较长,年龄更大.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以后半规管受累常见,与水平半规管相比,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潜伏期更长;水平半规管壶腹嵴顶耳石症与水平半规管耳石症相比年龄更大,潜伏期、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1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者进行BAEP检查,并以47名正常健康受试者作对照。结果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BAEP异常率为49.02%;(2)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右侧Ⅰ-Ⅴ峰间潜伏期延长,有统计学差异(P<0.05);(3)病例组左右两侧相比,右侧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AEP对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综合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05—2019-10收治的9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5例,常规护理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综合护理组给予综合护理。比较2组SCL-90心理症状量表评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状消失、不平衡感消失时间、眼震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评分;跌倒发生率。结果 综合护理组SCL-90心理症状量表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综合护理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综合护理组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综合护理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状消失、不平衡感消失时间、眼震消失时间短于常规护理组(P0.05)。综合护理组跌倒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可有效减少跌倒的发生,改善患者的心理功能。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提高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预防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发中的价值。方法将120例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在宝鸡市中心医院老年病科接受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的合并维生素D缺乏症的BPPV患者随机分为维生素D治疗组(60例)和无维生素D治疗的对照组(60例),并在开始维生素D治疗后1个月、2个月和6个月检测患者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和判断BPPV复发与否,平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无明显差异(10.8±4.3 vs 10.6±4.3,P=0.792)。治疗组患者在接受维生素D治疗2个月后的血清25羟维生素D升高至参考范围(30 ng·mL-1),并在6个月内维持正常水平,而对照组患者仍处于维生素D缺乏状态。在6个月的随访期内,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仅为3.3%,而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达30.0%(P0.001),两组患者间BPPV复发率的比值比OR=0.080(95%CI:0.017~0.363,P=0.001)。结论提高血清维生素D水平能够有效减少合并维生素D缺乏症的BPPV患者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前庭周围性眩晕中最常见的原因,经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眩晕症状消失,部分患者在成功复位后仍有残余头晕(RD),给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带来诸多困扰,RD产生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学者近年来报道的有关RD的发生率、相关影响因素,并归纳了RD常用的评估方法和治疗手段,以期为BPPV患者RD的规范化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前庭周围性眩晕中最常见的原因,经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眩晕症状消失,部分患者在成功复位后仍有残余头晕(RD),给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带来诸多困扰,RD产生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学者近年来报道的有关RD的发生率、相关影响因素,并归纳了RD常用的评估方法和治疗手段,以期为BPPV患者RD的规范化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状态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该院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被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98例,并招募100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受试人群均接受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结果 BPPV组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BPPV患者中,38例(38.78%)有焦虑倾向,10例(10.2%)被诊断焦虑症;对照组中6例(6%)有焦虑倾向,2例(2%)诊断焦虑症。BPPV患者中,27例(27.55%)可能抑郁,10例(10.2%)被诊断抑郁症,2例(2.04%)被诊断重度抑郁;对照组中5例(5%)可能抑郁,1例(1%)被诊断抑郁症。女性、发作频率较高、病程长是影响BPPV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BPPV患者发生焦虑和抑郁的概率较高。尤其是女性、发作频率高、病程长的患者。因此,需要早期对BPPV患者的精神障碍进行评估和干预。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女性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和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并符合标准的58例女性原发性BPPV患者和84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者均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对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进行检测。结果 BPPV组中,骨密度正常18例(31.03%),骨密度下降40例(68.97%),其中骨量减少26例(44.83%),骨质疏松14例(24.14%)。对照组中,骨密度正常44例(52.38%),骨密度下降40例(47.62%),其中骨量减少30例(35.71%),骨质疏松10例(11.91%)。2组骨密度下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PV组骨密度T值-1.08±1.65明显低于对照组-0.41±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可能与骨密度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患者焦虑障碍的发生率、特点及药物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78例BPPV患者进行测评分析,并将其中51例伴有焦虑的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及抗焦虑药物干预组(干预组),1月后再进行HAMA评分。结果78例BPPV患者中51例(65·38%)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女性、老年、文化程度较高的BPPV患者焦虑程度分别高于男性、中青年及文化程度较低的BPPV患者( P<0·01);51例伴焦虑的BPPV患者接受治疗1月后其焦虑程度均有明显减轻(P<0·01),但干预组焦虑缓解更为明显(P<0·05)。结论多数BPPV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合理的药物干预能有效改善BPPV患者的焦虑状态。  相似文献   

1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在头位改变时出现的以短暂眩晕发作为主要特征的外周前庭性疾患,耳石复位治疗具有独特的疗效。体位限制对耳石复位后的治疗及预后是否有效尚未明确。前庭康复对反复发作的BBPV及其预后有一定疗效。BPPV引起的眩晕/头晕、姿势不稳等不适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心理状态,更多表现为焦虑状态,因此心理评估及心理干预在BPPV的康复治疗中愈显重要。现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复位手法、体位限常】、前庭康复及心理评估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特征性表现为头部位置变化所诱发的短暂性眩晕和眼震。依据耳石沉积部位的不同,BPPV分为不同的临床类型,后半规管性BPPV(PSC-BPPV)是最常见的类型,各型之间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略有差异。美国神经病学会于2008年对关于BPPV的文献进行回顾,以循证医学为基础,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解决了治疗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和前庭性偏头痛 (vestibular migraine,VM)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和特点。 方法 收集2016年9月-2017年9月诊断为BPPV和VM患者各5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眩晕残障量表 (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评 定,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和DHI 、HADS评分的差异。 结果 治疗前BPPV组存在明显眩晕残障者32例(64%),存在焦虑抑郁者15例(30%),治疗后分 别为3例(6%)和2例(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和P =0.001);治疗前VM组存在明显眩晕 残障者38例(76%),存在焦虑抑郁者为28例(56%),治疗后分别为12例(24%)和8例(16%),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治疗前VM组DHI[55.00(44.00~70.00)vs 31.00(20.00~45.00),P <0.001]和HADS评分[13.50(6.00~20.00)vs 6.00(3.75~10.00),P =0.001]高于BPPV组,其中DHI评 分中情感、躯体和功能3个分项的评分也均高于BPP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VM组DHI[22.00 (12.00~34.00)vs 0(0~4.00),P<0.001]和HADS评分[7.50(2.00~10.50)vs 0(0~3.00),P<0.001] 仍高于BPPV组,其中DHI评分中情感、躯体和功能3个分项的评分也均高于BPP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 结论 VM患者焦虑抑郁严重程度高于BPPV患者,两组经治疗后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均有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β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女性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于本科治疗的165例绝经后女性原发性BPPV患者作为病例组,以及同期行健康体检的160例正常绝经的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DNA直接测序法检测ERβ基因G1082A、G1730A和CA重复序列多态性,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组及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ERβ基因G1082A、G1730A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CA重复序列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短CA重复序列可显著增加绝经后女性原发性BPPV发病风险(OR=1.446,95%CI 1.061~1.969,P=0.019)。结论 ERβ基因CA重复序列多态性可能与绝经后女性原发性BPPV易感性相关,短CA重复序列可能是绝经后女性原发性BPPV的易感基因;ERβ基因G1082A、G1730A多态性与绝经后女性原发性BPPV易感性均无明确关联。  相似文献   

2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头部运动或身体姿势变动诱发的短暂的眩晕发作,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性眩晕,约占眩晕患者的1/3[1].由于半规管的解剖不同,半规管受累的发生率各不相同,受累最多的是后半规管(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PC),有报道占90.1%[2],其次为外半规管,前半规管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