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TSES)对腹腔镜胆囊摘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tectomy,LC)全麻复苏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60例ASAI~II全麻下实施腹腔镜胆囊摘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全麻诱导前刺激双侧内关、合谷、足三里穴30 min;对照组患者在穴位上贴电极片,不做电刺激。观察记录拔管前5 min(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5 min(T3)、10 min(T4)、15min(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在5个时点采集颈内静脉血6 m L,检测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皮质醇(Cor)浓度;观察记录唤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时呛咳躁动的发生率,及术后24 h内头晕、寒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拔管前5 min比较,对照组患者MAP、HR及血浆E、NE、TN浓度在T2、T3、T4、T5时点均上升(P0.05);实验组在上述时间点均上升幅度较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唤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时躁动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拔管时呛咳的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内头晕、寒战的发生率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摘除术全麻复苏期可出现剧烈的应激反应,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此反应具有抑制作用,且减少术后24 h内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于波  丁玲玲  陆斌  王麒 《陕西中医》2020,(2):241-244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腹腔镜手术全麻患者脑保护及应激反应的作用。方法:选择96例在我院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随机的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在麻醉过程中应用TEAS,对照组(48例)不应用电刺激。两组均应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TCI全凭麻醉,观察麻醉药物使用量,术后第1、2、3天时谵妄发生率,术前、术中、术毕及术后第1、2、3天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S-100B蛋白(S100B)、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微小RNA497-5p(miR-497-5p)的表达。结果:观察组的麻醉药物使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d内谵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中、术毕、术后第1、2天时BDNF、S100B、GFAP、SOD和miR-497-5p的表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患者全麻时积极应用TEAS能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量,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减少脑损伤因子的形成,增加BDNF的分泌,降低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麻醉用药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进行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组)、假穴位组(S组)以及对照组(C组),每组30例.T组行经皮穴位电刺激,穴取合谷、外关、金门、太冲、足三里、丘墟;S组在非穴处行经皮电刺激;C组取穴同T组,只在相关穴位贴皮肤自粘电极,不通电.电刺激时间为麻醉诱导开始前直至手术结束.3组患者均在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诱导下行气管插管,术中应用异丙酚、瑞芬太尼维持至手术结束,记录各时间点血压、心率、脑电双频指数(BIS)值、麻醉用药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各组均能够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T组在插管后1 min、拔管及定向力恢复时的平均动脉压小于其余两组(均P<0.05).T组术中暴露鞍区和取瘤阶段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较其余两组低(均P<0.05),术后定向力恢复时异丙酚效应室浓度较其余两组低(均P<0.05).术后24 h内C组2例发生恶心呕吐,其余各组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提高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程度,降低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提高麻醉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处理对全身麻醉围拔管期应激反应的调控作用。 方法 将60例择期行乳房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按入院次序编号,凡偶数组为治疗组,奇数组为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在行全麻前电针刺激患侧合谷、内关穴20 min,术中刺激双侧合谷、内关、尺泽、列缺,于手术结束前30 min停止刺激尺泽、列缺,开始刺激气舍、水突穴。观察围拔管期心率、血压及血中儿茶酚胺和皮质醇浓度的变化及气道反应。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麻醉方法两组相同。 结果 两组在拔管后心率、血压、血浆儿茶酚胺及皮质醇浓度均较本组手术结束时升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围拔管期血浆儿茶酚胺浓度、皮质醇浓度、心率、血压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气道不良反应也轻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5.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健康受试者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健康受试者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成人志愿者60例,随机分为A组(穴位电刺激组)、B组(安慰刺激组)和C组(空白对照组)各20例,分别于电刺激前、电刺激30rain后记录BIS、HR和MAP,并测定相应时间点外周静脉血中血管紧张素Ⅱ和皮质醇的浓度。结果A组电刺激后BIS值、HR和MAP、血管紧张素Ⅱ和皮质醇浓度较基础值显著下降,B组和C组虽然电刺激后各指标也略有下降,但与基础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显著降低受试者的BIS值,使其明显放松而处于嗜睡状态,产生深度的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以“气机升降”理论为组方选穴原则的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治疗作用,探讨TEAS对患者自主神经和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4例择期行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双穴组、多穴组,每组68例。多穴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 TEAS足三里、天突、膻中、中脘、太冲、内关至术毕,双穴组仅TEAS足三里、内关,对照组不采取任何电刺激。对比3组患者的术后腹胀情况、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和恶心呕吐情况;采用十二导联心电图监测心率变异性,监测低频功率/高频功率比值(LF/HF)、全部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以评价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结果:术后6、24 h,多穴组和双穴组患者腹胀及恶心呕吐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且多穴组优于双穴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多穴组和双穴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且多穴组优于双穴组(P<0.05)。术后1、2 d,多穴组和双穴组患者L...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对开颅手术全麻中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择期开颅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采用以丙泊酚靶控输注为主的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加用TAES干预。穴位选择鱼腰、太阳、合谷及颧髎、风池,采用LH 402韩氏经皮穴位刺激仪行TAES诱导并维持到手术结束。两组均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中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结果:术中丙泊酚平均所需量观察组较对照组减少21.1%,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术中尼卡地平平均所需量减少45.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较对照组减少(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芬太尼及维库溴胺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ES与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联合应用,可减少开颅手术中丙泊酚用量,且可缩短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行开颅术的老年患者全麻拔管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60例行开颅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组,假电刺激(Sham)组,TEAS组患者从麻醉诱导前30min持续行TEAS,Sham组患者不做任何处理。记录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1)、拔管后即刻(T2)以及拔管后5 min、10 min(T3,T4)两组的血压(NI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静脉血中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Sham组比较,TEAS组患者在T2、T3、T4时的NIBP、MAP、HR,静脉血中的E、NE的浓度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降低(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抑制行开颅术的老年患者全麻拔管期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时机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后路开放性腰椎手术患者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后路开放性腰椎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术前TEAS组32例、术中TEAS组31例和假TEAS组31例。3组患者麻醉方法相同,并均于进入手术室后将两组电极片贴于患者双侧合谷和内关,连接电子针疗仪,术前TEAS组于麻醉诱导前给予TEAS 30 min(强度10~20 mA),术中TEAS组于手术开始即刻给予TEAS至术毕(强度15 mA),假TEAS组全程开启电子针疗仪但无电流输出。分别记录患者进入手术室时(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时(T2)、切皮后10 min(T3)、手术结束时(T4)、麻醉苏醒时(T5)和气管拔管时(T6)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采用ELISA法检测T0、T3、T4时血清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腹泻(PCD)的疗效。方法 将84例PCD(脾胃虚弱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2组均给予盐酸洛哌丁胺胶囊、蒙托石散口服,观察组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治疗3周后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3周后,观察组周自主排便次数、大便性状评分、临床症状评分、5-羟色胺水平和胆囊收缩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血管活性肠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可调节PCD脾胃虚弱证患者胃肠激素水平,改善腹泻症状。  相似文献   

11.
漆涛  张华梅 《山西中医》2011,27(2):30-32
目的:研究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硬膜外麻醉阻滞范围的影响。方法:观察两种麻醉方法对硬膜外阻滞范围的影响,共施行胆囊切除术120例,其中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组(A组)60例,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组(B组)60例。硬膜外麻醉用药种类、浓度(1.5%利多卡因)、给药程序及辅助用药相同,观察两种术前、术中及术后硬膜外导管中水柱的高度来间接观察硬膜外腔的压力变化。结果:A组减少硬膜外麻醉用药量(1.5%利多卡因)34.66%(约1/3);A、B两组硬膜外腔注入相同局麻药量(1.5%利多卡因9mL),A组较B组阻滞神经节段宽2~3个,A组水柱高度术中及术后平均较诱导前低3.37cmH2O、4.83cmH20,B组水柱高度术中及术后平均较术前高3.64cmH2O、3.19cmH2O。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硬膜外麻醉可使局麻药易于渗透或使硬膜外腔渗透压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全麻减轻妇科腹腔镜术后反应的效果。方法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1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2组,每组58例,对照组予以全身麻醉,研究组予以经皮穴位的电刺激联合全麻,比较2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不良反应及排气、排便时间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术后6 h、12 h、24 h和48 h的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6 h和12 h的恶心、呕吐症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予以经皮穴位的电刺激联合全麻方案,术后疼痛、呕吐和恶心明显缓解,且肠功能相关恢复快,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全麻行异氟醚控制性降压的临床使用可行性。方法:选择脑瘤择期手术患者4 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全麻,实验组经皮穴位电刺激加常规全麻,各2 1例。术中用HANS电针仪电刺激双侧颧、鱼腰、风池及合谷等穴位,同时加大异氟醚浓度,使平均动脉压(MAP)较麻醉前下降30 %~4 0 %,维持30~4 5min ,观察以下项目:①两组于剪脑膜后降压前、降压30min及血压回升稳定后30min各阶段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组织氧代谢、相应血气和动脉乳酸浓度等指标。②两组降压前、中、后呼气末异氟醚浓度的变化。③麻醉苏醒恢复状况。结果:①两组动脉及肺混合静脉血气值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且均在正常值范围中;两组间同一时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②与降压前比较,降压期间肺动脉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和组织氧供下降,氧摄取率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 5 ) ;DO2 、VO2 、ERO2 、SvO2 、CO、CI和ABL等指标降压中与降压前增减的百分数,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 5 )。③Sv、SI和LVSWI等参数绝对值,对照组、实验组之间同一时相比较无明显差异,而降压30min与降压前增减的百分数,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④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降压前、中、后呼气末吸入的异氟?  相似文献   

14.
郭丰  宋伟  王剑  袁岚 《江苏中医药》2016,48(9):60-62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七氟烷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Ⅰ~Ⅱ级择期七氟烷全身麻醉下行单侧或双侧甲状腺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A组(全程吸入七氟烷麻醉)、B组(全程吸入七氟烷麻醉加经皮穴位电刺激)。观察2组麻醉时间、拔管时间、术后VAS评分及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B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和拔管后MAP、HR低于A组(P0.05),术后VAS评分小于A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和七氟烷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减轻苏醒期心血管系统应激反应强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瑞芬太尼麻醉术后痛觉过敏的防治作用。方法:将2012年8月—2013年2月就诊于本院乳腺外科,在全麻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治疗组患者麻醉诱导前30 min选取内关、合谷、梁丘接受经皮穴位电刺激持续至手术结束,设定电刺激频率为2 Hz、连续波,以患者耐受程度适当调节电流强度,连续刺激至手术结束;对照组在相应穴位放置电极但不接通电源。两组患者术中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静脉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2μg/(kg·min),调节吸入七氟烷浓度以调整麻醉深度。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全麻复苏后1 h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术后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分)、评估术后痛觉过敏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麻醉复苏后1 h心率、平均动脉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脉搏氧饱和度差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全麻复苏后1 h和5 h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全麻术后痛觉过敏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显著降低瑞芬太尼全麻术后痛觉过敏的发生率,减轻麻醉复苏期术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全麻恢复期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P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2组患者均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匹维溴胺片等药物口服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2组均治疗3周后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3周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腹痛、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血清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和胆囊收缩素等胃肠激素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改善PCS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辅助静脉全麻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价值。方法将60例择期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麻醉诱导前20 min以韩氏刺激仪刺激双侧合谷、内关至气管导管拔除,对照组入室静卧20 min后诱导。记录患者入室后、麻醉诱导前BIS值以及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入室后、麻醉诱导前及插管时、分离甲状腺、术毕、拔管时静脉血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拔管时间;离室时间;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及费用;术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麻醉诱导前BIS值较基础值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围术期HR、MAP较观察组波动明显且E、NE浓度明显升高(P均<0.05)。观察组拔管时间和离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1),麻醉药物用量及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 TAES辅助静脉全麻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在更好地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抑制应激反应的同时,缩短了离室时间,减少了麻醉药物的用量,降低了麻醉费用,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郭丽丽  吴星  叶国妹 《新中医》2015,47(6):262-264
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小儿气管插管期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腹部手术的50例住院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5例。A组患儿在麻醉前先对双侧内关、曲池穴进行电刺激,B组仅将电极片贴于上述2个穴位,但不施以任何刺激,静置。然后再对2组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分别记录经皮穴位电刺激前(T0)、气管插管前即刻(T1)及气管插管后1 min(T2)、3 min(T3)、5 min(T4)各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BIS值。另外,于上述时间点采集动脉血检测皮质醇(COR)及血管紧张素Ⅱ(AGⅡ)的浓度。结果:在T0和T1,2组HR、MAP和BIS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3和T4,2组HR、MAP均高于T1(P<0.01),A组在T2、T3和T4的HR、MAP均低于B组(P<0.01)。A组在T2、T3和T4的BIS值与T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在T2、T3和T4的BIS值均高于T1(P<0.01),A组在T2、T3和T4的BIS值均低于B组(P<0.01)。A组在T2、T3和T4的COR浓度较T1时升高(P<0.01),AGⅡ浓度较T1时下降(P<0.01);B组在T2、T3和T4的COR较T1时升高(P<0.01),而各时间点的AGⅡ浓度无显著变化(P>0.05)。A组在T2、T3和T4的COR及AGⅡ浓度均低于B组(P<0.01)。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够调节小儿气管插管中的BIS值、HR、MA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与COR、AGII等应激反应激素水平,具有镇静、镇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的麻醉前预保温作用。方法:80例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穴位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入麻醉准备间后,穴位组选取大椎和命门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30 min后停止刺激,转入术间开始麻醉;对照组只贴电极,不刺激。两组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用双频谱指数控制麻醉深度。观察并记录入麻醉准备间前后、入手术间以及术中各时点的体温变化,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低体温发生率、血压、心率、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尿量、输液量、苏醒时间、苏醒期寒战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低体温发生率、血压、心率、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尿量、总输液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出准备间和入手术间时,穴位组患者体温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穴位组患者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 05)。穴位组患者苏醒期寒战发生率(3/40,7. 5%)较对照组(7/40,17. 5%)明显降低(P<0. 05)。结论:术前经皮电刺激大椎和命门有麻醉前预保温作用,可延缓术中体温下降的速度,能缩短苏醒时间,降低苏醒期寒战的发生率,但不能降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