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针改善肥胖大鼠胰岛素抵抗作用及对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和机制。方法选用30只刚断乳的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挑选6只普通饲料喂养为正常组,另一组24只高脂饲料喂养,将造模成功的1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比较各组大鼠体重、体脂、血脂、血糖、胰岛素等相关指标的差异,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骨骼肌中IR、IRS-1、IRS-2、PGC1α、CPT-1 mRNA表达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骨骼肌p AMPK/AMPK磷酸化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的体重和脂肪垫重量均显著降低,血脂、血糖、胰岛素水平显著下降。骨骼肌IR、IRS-1、IRS-2、PGC-1α、CPT-1 mRNA的表达量显著上升。电针使AMPK磷酸化水平显著提高,激活AMPK的活性。结论电针可以降低肥胖大鼠的体重、体脂、血脂、血糖、胰岛素水平,促进肥胖大鼠骨骼肌IR、IRS-1、IRS-2 mRNA的表达,激活胰岛素主要信号通路。同时促进PGC-1α、CPT1 mRNA的表达,激活AMPK/PGC-1α信号途径,逆转因高脂诱导而受损的线粒体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周边区皮层、海马及电针部位骨骼肌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鸢尾素(Irisin)、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潜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1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阻塞大鼠模型。电针组电针患侧“曲池”“足三里”,1次/d,每次20 min,共7 d。采用Longa评分及平衡木评分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及运动功能损伤情况,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缺血周边区皮层、海马及电针部位骨骼肌PGC-1α、Ⅲ型纤连蛋白域包含蛋白5(FNDC5)和BDNF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onga评分及平衡木评分升高(P<0.01),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升高(P<0.01),缺血周边区皮层及海马PGC-1α、FNDC5、BDNF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P<0.05),骨骼肌PGC-1α、FNDC5、BDNF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电针对骨骼肌萎缩模型大鼠的干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和电针组,各10只,建立骨骼肌萎缩模型。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每天进行固定。检查腓肠肌湿重、干重,骨骼肌肌纤维直径、面积,采用ELISA检测泛素蛋白连接酶肌肉环指蛋白1(MURF1)、PGC-1α、Ⅲ型纤连蛋白组件包含蛋白5(FNDC5)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kt、mTOR、p-Akt及p-mTOR。结果:电针组骨前肌湿重、干重、干重/体重、骨骼肌肌纤维直径和面积高于模型组,低于假手术组(P 0.05);模型组骨前肌湿重、干重、干重/体重、骨骼肌肌纤维直径和面积低于假手术组(P 0.05)。电针组骨骼肌相关蛋白MURF1表达低于模型组,PGC-1α、FNDC5表达高于模型组;电针组骨骼肌相关蛋白MURF1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GC-1α、FNDC5表达低于假手术组(P 0.05);模型组骨骼肌相关蛋白MURF1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GC-1α、FNDC5表达低于假手术组(P 0.05)。电针组Akt、mTOR、p-Akt及p-mTOR表达高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P 0.05);模型组Akt、mTOR、p-Akt、p-mTOR表达低于假手术组(P 0.05)。结论:电针对骨骼肌萎缩模型大鼠干预效果显著,能改善大鼠骨骼肌萎缩状况,通过激活Akt/mTOR通路,调控骨骼肌相关蛋白MURF1、PGC-1α和FNDC5表达,从而抑制骨骼肌萎缩。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共激活因子α(PGC-1α)信号通路,观察针刺"足三里"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大鼠骨骼肌细胞线粒体氧化应激的影响,阐释针刺"足三里"防治CFS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每组10只。采用多因素造模法复制CFS模型。足三里组电针双侧"足三里",非经非穴组电针双侧非经非穴,每日1次,每次20min,持续10d。检测造模前后、治疗后大鼠抓力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骨骼肌三磷酸腺苷(ATP)合酶、AMPK、磷酸化AMPK(p-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Ⅰ(SIRT 1)以及PGC-1α蛋白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骨骼肌ATP合酶、SIRT 1以及PGC-1αmRNA的表达。结果:造模后,模型组、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大鼠抓力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足三里组大鼠抓力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骼肌ATP合酶蛋白表达、ATP合酶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5,P0.01),p-AMPK/AMP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T 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PGC-1α蛋白及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足三里组大鼠骨骼肌ATP合酶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1),p-AMPK/AMPK上调(P0.05),SIRT 1蛋白及mRNA、PGC-1α蛋白及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P0.01)。结论:针刺"足三里"可使CFS大鼠骨骼肌AMPK表达明显增加,提高SIRT 1的表达,进一步直接或间接激活PGC-1α,提高线粒体的ATP合成,改善机体线粒体氧化应激反应,维持机体能量代谢,从而起到对CFS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电针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DIO)大鼠白色脂肪组织(WAT)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解耦联蛋白1(PGC-1α/UCP-1)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针灸减肥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造模组(40只),高脂饲料喂养建立营养型肥胖动物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穴位组和非穴位组(8只/组)。穴位组取“足三里”“天枢”穴,非穴位组取“足三里”“天枢”穴旁开5 mm区域的非穴位区进行电针,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治疗8周。每周测量1次各组大鼠体质量、体长,并计算Lee's指数;采用生化法检测大鼠的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IL-C)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WAT中PGC-1α、UCP-1蛋白表达。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Lee's指数、TC、TG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HDL-C水平及PGC-1α、UCP-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和非穴位组比较,穴位组大鼠的Lee's指数、TC、TG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HDL-C水平及PGC-1α、UCP-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电针可以有效调控WAT中PGC-1α、UCP-1的表达,这可能是电针通过促进WAT“棕色化”达到减肥效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b1对肥胖模型小鼠体质量、体成分、血脂、骨骼肌耐力及胰岛素敏感性等指标的影响,研究其药理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对骨骼肌AM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8周龄C57BL/6J小鼠高脂喂养12周诱导肥胖模型,将成模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二甲双胍组,人参皂苷Rb1组,以正常饲料喂养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给药干预8周。每周定期检测小鼠体质量、摄食量;第3和7周行小鼠跑台实验;第4和8周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第8周用磁共振成像清醒动物体成分分析仪检测小鼠体成分;实验结束后取材,检测血脂4项及游离脂肪酸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骼肌组织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α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PGC-1)α的mRNA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脂肪组织AMPKα、p-AMPKα,PGC-1α蛋白的表达。结果:人参皂苷Rb1组小鼠体质量(自给药第5周起)、摄食量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小鼠(P 0. 05),有一定的时效关系。人参皂苷Rb1可显著降低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并降低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P 0. 05)。人参皂苷给药8周可降低肥胖小鼠体脂肪含量,并增加筋肌含量(P 0. 05),增加小鼠骨骼肌运动耐力(P 0. 05),改善其口服糖耐量。人参皂苷Rb1能上调肥胖小鼠骨骼肌组织AMPKαmRNA及蛋白表达,且p-AMPKα蛋白表达亦明显增加(P 0. 05),同时提高肥胖小鼠骨骼肌组织PGC-1α的mRNA及蛋白表达(P 0. 05)。结论:人参皂苷Rb1能通过激活骨骼肌AM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达到减轻肥胖小鼠体质量,降低血脂水平,提高骨骼肌耐力,并增加其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运腹通经推拿法对肥胖大鼠骨骼肌SIRT1/PGC-1α通路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5只)和模型组(45只),空白组采用普通饲料喂养,不进行干预;模型组采用喂养高脂饲料的方法造模,造模成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对照组(15只)和推拿组(30只)。模型对照组继续采用高脂饲料喂养,不进行其他干预,推拿组继续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同时采用运腹通经推拿法(摩法、运法、推法、点法、振法)进行干预。4周后观察各组动物体质量、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骨骼肌SIRT1、PGC-1α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模型对照组的空腹胰岛素含量、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P0.01),骨骼肌SIRT1、PGC-1α蛋白表达与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表明实验造模成功;推拿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空腹胰岛素含量与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降低(P0.05,P0.01),骨骼肌SIRT1、PGC-1α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表明运腹通经推拿法能够有效调节肥胖大鼠的空腹血清胰岛素含量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加强骨骼肌SIRT1/PGC-1α通路功能。结论运腹通经推拿法能够有效改善肥胖大鼠的胰岛素抵抗现象,其可能的机制之一是加强了骨骼肌SIRT1/PGC-1α通路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腹部推拿对肥胖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与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喂养普通饲料;模型组喂养高脂饲料造模,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推拿干预组。两组均继续采用高脂饲料喂养,推拿干预组采用腹部推拿疗法进行干预。4周后观察各组动物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骨骼肌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Y共活化因子lα(PGC-1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对照组的FPG与TC、LDL-C、FINS、HOMA-IR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P<0.01),TG、HDL-C、ISI及骨骼肌AMPK、PGC-1α、SIRT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推拿干预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FPG、TC、LDL-C、FINS、HOMA-IR均显著降低(P<0.05,P<0.01),TG、HDL-C、ISI及骨骼肌AMPK、SIRT1、PGC-1α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腹部推拿疗法能够有效调节肥胖大鼠的胰岛素抵抗现象,其可能的机制之一是改善和加强了骨骼肌SIRT1/PGC-lα通路的作用,更好发挥其调节糖脂代谢及胰岛素分泌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脾虚模型大鼠骨骼肌线粒体SDH活性、骨骼肌PGC-1α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及四君子汤对其影响,探讨脾虚证能量代谢障碍机制。方法采用皮下注射利血平(0.5mg·kg~(-1)·d~(-1))方法建立脾虚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大鼠分为四君子汤组和脾虚组,每组各7只,另设正常组7只。四君子汤给药组灌胃四君子汤10g·10ml~(-1)·kg~(-1),脾虚组和正常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每日1次,持续3周,记录大鼠的一般状况,3周后检测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提取骨骼肌线粒体,检测大鼠骨骼肌线粒体SDH活性、骨骼肌PGC-1α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脾虚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SDH活性显著降低(P0.01);大鼠骨骼肌PGC-1α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脾虚组相比,四君子汤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SDH活性升高(P0.05),大鼠骨骼肌PGC-1α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脾虚模型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存在功能损伤,呼吸链酶活性降低,导致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下降,机体生物合成、能量代谢障碍;健脾益气中药可提高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水平,改善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双侧"足三里"穴对脾气虚模型大鼠骨骼肌组织PGC-1α/SIRT3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脾气虚组、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均采用劳倦过度和不规则饮食复合法建立脾气虚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足三里组给予电针双侧"足三里"穴治疗,非经非穴组予以电针双侧非经非穴点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共治疗7 d。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采用大小鼠抓力测定仪测量大鼠前肢抓力;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骨骼肌PGC-1α、ERRα、SIRT3及SOD2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骨骼肌PGC-1α、ERRα、SIRT3及SOD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脾气虚组和非经非穴组大鼠形体消瘦,体质量下降,进食量减少,皮毛枯槁脱落,懒动,大便稀溏;抓力显著下降(P 0. 05);骨骼肌组织中PGC-1α、ERRα、SIRT3及SOD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 0. 05)。与脾气虚组相比,足三里组大鼠活动性增加,进食量增加,体质量略增加,被毛掉落减少,便溏情况有所好转;大鼠抓力明显增大(P 0. 05);骨骼肌组织中PGC-1α、ERRα、SIRT3及SOD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 0. 05),非经非穴组未见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脾气虚大鼠骨骼肌内PGC-1α/SIRT3信号通路的异常表达,参与线粒体生物合成及抗氧化的调控作用进而发挥健脾益气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鼠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辅助活化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 γ coactivator-1α,PGC-1α)以及解耦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1,UCP-1)在针刺减肥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三月龄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高脂组(40只)和普食组(即对照组,10只),以高脂饲料喂养建立营养型肥胖动物模型。高脂组中造模成功的24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针刺组和非穴位组,每组各8只。针刺组取"足三里""天枢"穴,非穴位组取"足三里""天枢"穴旁开5 mm区域的非穴位区作为针刺点,采用电针干预,5次/周,共8周。测量大鼠体质量,计算BAT的脂体比,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BAT中PGC-1α和UCP-1蛋白表达。结果:①治疗后,针刺组大鼠体质量显著降低,其余三组大鼠的体质量均有所增加。且针刺组大鼠体质量变化值高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大鼠体质量变化值显著高于非穴位组(P0.05),非穴位组大鼠体质量变化值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的BAT的脂体比明显增加(P0.05),非穴位组大鼠的BAT的脂体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穴位组大鼠的BAT的脂体比低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BAT中PGC-1α、UCP-1蛋白含量升高(P0.05),非穴位组大鼠BAT中PGC-1α、UCP-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穴位组该蛋白表达低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天枢"穴能有效上调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BAT中PGC-1α、UCP-1蛋白的表达,提示"足三里"、"天枢"穴与肥胖症关系密切,可能是是电针通过促进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以减轻体重的效应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α)、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及造模组,其中正常组10只。将除正常组外的大鼠采用夹尾刺激法配合不规则饮食构建FD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各10只。正常组、模型组大鼠与电针组一样束缚固定,但不进行电针干预。电针组给予电针足三里进行干预,每日1次,共10 d。观察各组大鼠日常表现,采用q RT-PCR检测各组大鼠胃窦组织中AMPKα和m TOR mRNA的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胃窦AMPKα、m TOR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窦AMPKα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 0.05),mTOR m RNA以及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P 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胃窦中AMPKαm RNA以及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 0.05),mTOR 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 0.05)。结论电针足三里可改善FD大鼠的胃肠消化,增加FD大鼠胃窦AMPKα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FD大鼠胃窦mTOR m RNA以及蛋白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中成药》2014,(7)
目的探讨津力达(人参、黄精、苍术、苦参、麦冬、地黄等)对胰岛素抵抗大鼠骨骼肌脂质水平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36只分成正常组、高脂组、吡格列酮治疗组和津力达治疗组。检测大鼠血清血糖、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和胰岛素;同时测定骨骼肌组织的TG、FFA及长链脂酰辅酶A(LCACoA)水平;RT-PCR检测骨骼肌线粒体核基因的表达,Western-blotting法测定骨骼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α(PGC-1α)、肉碱脂酰转移酶1(CPT1)的表达;电镜观察骨骼肌线粒体形态。结果与高脂组相比,津力达组和吡格列酮组的大鼠治疗后明显地降低了空腹血糖、胰岛素、FFA、TG、TC水平,骨骼肌脂质沉积得以改善,上调了葡萄糖输注速率(P<0.05)和线粒体核基因及PGC-1α和CPT1蛋白表达(P<0.05);电镜显示经津力达和吡格列酮治疗后均能改善线粒体状态。结论津力达能够明显改善因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和伴随的骨骼肌脂质沉积以及线粒体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对单纯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肥胖的作用机制及不同强度电针的效应差异。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强电针(5 V)组、弱电针(2.5 V)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用高脂饲料喂养。电针组取"足三里"三阴交"穴,采用不同强度电针,每日1次,每次15 min,连续治疗14 d。观察大鼠体质量、Lee’s指数、血脂和血糖的变化,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大鼠附睾脂肪组织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体质量、Lee’s指数、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糖(Glu)及MCP-1 mRNA、TNF-αmRNA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低于正常组(均P<0.01);强电针组和弱电针组肥胖大鼠电针治疗后体质量、Lee’s指数、TG、TC、LDL-C、Glu及MCP-1 mRNA、TNF-α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P<0.05),HDL-C明显升高(P<0.01,P<0.05),且强电针组优于弱电针组(P<0.05,P<0.01)。Glu含量两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三阴交"穴对单纯性肥胖大鼠有一定的良性调节作用,强电针组比弱电针组效果好,其作用机制与对脂肪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5.
祝叶  田峻  邵雨薇  赵娟  贾绍辉  舒晴 《针刺研究》2023,(8):727-735+790
目的:观察电针通过调控中枢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促进白色脂肪(WAT)褐色化的效应,探讨电针改善肥胖的可能中枢机制。方法:3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HM3D组、电针+HM4D组,每组6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8周制备肥胖大鼠模型。各组大鼠均予双侧孤束核(NTS)注射相应的腺相关病毒结合特定药物激活特定受体。选取双侧“足三里”“丰隆”和“关元”“中脘”给予电针治疗(2 Hz,1 mA,连续波),每次10 min,每周3次,共8周。测定各组大鼠干预前及干预后第2、4、6、8周的体质量,WAT质量,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NEFA)含量;用HE染色观察腹部WAT脂滴形态;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NTS中GLP-1,下丘脑腹内侧核(VMH)中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皮下脂肪中解偶联蛋白1 (UCP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的mRNA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TS中GLP-1,VMH中AMPK、p-AMPK,皮下脂肪中UCP1、PGC-1α的蛋白表达;应用免疫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对2型糖尿病大鼠骨骼肌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磷酸化水平的影响,从而探讨电针治疗2型糖尿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2型糖尿病肥胖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将成模后的14只ZDF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每组7只;另将7只ZL大鼠设为空白组。干预4周,检测空腹血糖(FBG),并以Western Blot法检测IRS-1酪氨酸与丝/苏氨酸磷酸化的水平,观察骨骼肌全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FBG、血清胰岛素(FINS)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显著降低(P<0.05),且电针组可显著降低大鼠骨骼肌IRS-1丝/苏氨酸磷酸化水平,提高大鼠骨骼肌IRS-1酪氨酸磷酸化表达(P<0.05)。电针组比空白组及模型组GLUT4蛋白表达水平增高(P<0.05)。结论:电针可降低2型糖尿病ZDF大鼠FBG、FINS、HOMA-IR,同时电针可有效上调骨骼肌GLUT4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改善其胰岛素抵抗状况,其机制可能与电针调控骨骼肌IRS-1磷酸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脾气虚模型大鼠心肌PGC-1α/NRFs/TFAM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非经非穴组。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均采用劳倦过度和不规则饮食复合法建立脾气虚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针刺组给予电针双侧"足三里"穴治疗,非经非穴组予以电针双侧非经非穴点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共治疗7 d。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PGC-1α、NRF1、NRF2、TFAM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心肌组织PGC-1α及NRF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和非经非穴组大鼠心肌组织PGC-1α、NRF1、NRF2、TFAM的mRNA表达以及PGC-1α和NRF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心肌组织PGC-1α、NRF1、NRF2、TFAM的mRNA表达以及PGC-1α和NRF1的蛋白表达水平有所升高(P0.05),非经非穴组未见显著性差异(P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可以上调脾气虚大鼠心肌组织PGC-1α、NRF1、NRF2、TFAM基因以及PGC-1α和NRF1蛋白的表达水平,可以通过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提高线粒体呼吸功能,进而调控能量代谢而发挥健脾益气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DIO)大鼠白色脂肪组织(WAT)中白介素-6(IL-6)和波形纤维蛋白(vimentin)的影响,探讨针灸减肥的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3月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模型组、电针组、假电针组(每组8只)。以高脂饲料喂养建立营养型肥胖动物模型。电针组电针"足三里""天枢"穴,疏密波,频率2Hz/15Hz,强度1mA,假电针组取"足三里""天枢"穴旁开5mm区域的非穴位区作为针刺点,不加电针,2组均30min/次,5次/周,共8周。治疗期间,对照组、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所有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各组大鼠体质量每周测量1次。HE染色法观察WAT中脂肪细胞的形态学改变;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WAT中IL-6、vimentin蛋白含量。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著升高(P0.05);与假电针组和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WAT的脂肪细胞直径显著增大(P0.05);与模型组、假电针组比较,电针组大鼠WAT的脂肪细胞直径显著减小(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WAT中IL-6、vimentin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假电针组和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WAT中IL-6、vimentin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电针能有效下调DIO大鼠WAT中IL-6、vimentin的表达,可能是电针通过调节肥胖模型慢性炎性反应以减轻体脂的效应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针"丰隆"穴对高脂血症大鼠巨噬细胞中ABCA1及PPARα的作用,为指导临床治疗高脂血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体质量为180-200g的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饲料组、电针治疗组。对电针治疗组大鼠"丰隆"穴行28d电针治疗后,检测各组大鼠血脂水平,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中ATP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及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PPARα)的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电针治疗组大鼠血浆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高脂饲料组比较,下降明显(P0.01)。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中ABCA1、PPARαmRNA及蛋白表达,电针治疗组较高脂饲料组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电针"丰隆"穴可下调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并通过对巨噬细胞中ABCA1、PPARα的良性调节作用,以改善大鼠的高脂状态。  相似文献   

20.
桑叶提取物对食源性肥胖大鼠的减肥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桑叶提取物对食源性肥胖(diet induced obesity,DIO)大鼠的减肥作用及初步作用机制。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制备DIO模型大鼠,造模8周后,连续13周灌胃给予桑叶提取物高、低剂量(10,5 mg·kg-1)。末次给药后,测定大鼠体重、24h摄食量、饮水量、Lee's指数、肝体比、脂体比;酶联免疫法检测睾周脂肪脂蛋白脂肪酶(LPL)、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睾周脂肪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p-AMPKα),C/EBPα及PPARγ表达;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睾周脂肪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表明桑叶提取物高、低剂量组均能降低DIO大鼠体重、Lee's指数、肾脂体比及睾脂体比;其中高剂量组能降低总脂体比;2个剂量组对摄食量、饮水量均无明显作用;但可以减少脂肪LPL水平;降低C/EBPα,PPARγ蛋白表达;同时升高脂肪p-AMPKα蛋白表达,减小脂肪细胞体积。提示桑叶提取物对DIO大鼠有减肥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脂肪p-AMPKα表达,下调PPARγ,C/EBPα及LPL表达,抑制前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减小脂肪细胞体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