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绝经期子宫内膜增厚患者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病理情况及临床处理原则。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绝经后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增厚而无症状者184例(无症状组)行宫腔镜检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并与同期伴有阴道出血或阴道排液的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99例(出血组)进行比较。结果无症状组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经宫腔镜检查病理多数为子宫内膜息肉(119例,64.67%)或黏膜下小肌瘤(17例,14.67%),符合绝经后正常表现16例(7.61%),仅有9例(4.89%)为子宫内膜癌患者。出血组子宫内膜增厚患者子宫内膜息肉28例(28.28%),黏膜下小肌瘤4例(4.04%),符合绝经后正常表现18例(18.18%),子宫内膜癌37例(37.37%)。结论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经宫腔镜检查病变阳性检出率高(>90%),以子宫内膜息肉为主。宫腔镜检查是探查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因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而行宫腔镜检查的2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62.2±7.5)岁,平均绝经时间(11.5±7.4)年,平均子宫内膜厚度(9.5±3.6) mm。术后病理提示:2例(1%)子宫内膜癌、1例(0.5%)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03例(98.5%)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包括子宫内膜息肉187例(90.8%)、萎缩性子宫内膜13例(6.3%)、增殖期子宫内膜1例(0.5%)、子宫肌瘤2例(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孕次、产次、绝经时间、体质指数(BMI)、糖尿病、高血压、应用他莫昔芬、子宫内膜厚度均对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无影响(P0.05)。结论: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低,严密随诊观察是可行的。如患者出现阴道出血或内膜厚度明显增加,需行组织学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绝经后妇女宫腔病变结果综合分析,提高绝经后妇女宫腔病变的早期诊断率,为进一步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对2 838例绝经后妇女进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可疑宫腔病变者行宫腔镜手术,根据病理结果分析宫腔病变的发病情况。结果 2 838例绝经后妇女中,宫腔积液635例;超声可疑宫腔病变354例,经病理确诊宫腔病变305例,其中内膜息肉245例,内膜癌27例,内膜增生32例,内膜间质肉瘤1例,对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的超声提示和宫腔镜病理诊断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kappa值0.754(P0.001)。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绝经后妇女宫腔病变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是绝经后妇女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之一,为宫腔病变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与子宫内膜病变的相关性,重点探讨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预测内膜恶变风险的内膜厚度阈值.方法:选择245例绝经后经阴道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厚度≥5 mm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绝经后出血(PMB)组(124例)和无PMB组(121例),均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活检,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结果:①PMB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复合回声(EEC)厚度对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四川省肿瘤医院术前接受超声检查的205例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以活检或子宫切除术后组织病理学为标准,回顾性对比分析Ⅰ型(121例)和Ⅱ型(84例)子宫内膜癌超声特点,对EEC厚度、是否有宫腔内积液或病变、子宫肌层肿物、子宫大小和附件肿物及绝经后阴道流血与发生子宫内膜癌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1例(10.2%)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EEC≤4 mm,其中Ⅰ型1例(4.8%),Ⅱ型20例(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9%Ⅰ型和25.0%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存在绝经后阴道流血症状且EEC≤4 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Ⅱ型子宫内膜癌中,EEC≥5 mm 56例,≤4 mm 20例,显示不清8例。20例EEC≤4 mm患者中发现≥1项异常超声表现:4例(20.0%)宫腔积液,5例(25.0%)宫腔占位病变,8例(40.0%)子宫肌层占位病变,14例(70.0%)子宫增大,2例(10.0%)附件区占位病变。结论子宫内膜线薄,特别是合并绝经后阴道流血症状时不能完全排除Ⅱ型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应刮宫或宫腔镜检查并行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复合回声(EEC)厚度对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四川省肿瘤医院术前接受超声检查的205例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以活检或子宫切除术后组织病理学为标准,回顾性对比分析Ⅰ型(121例)和Ⅱ型(84例)子宫内膜癌超声特点,对EEC厚度、是否有宫腔内积液或病变、子宫肌层肿物、子宫大小和附件肿物及绝经后阴道流血与发生子宫内膜癌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1例(10.2%)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EEC≤4 mm,其中Ⅰ型1例(4.8%),Ⅱ型20例(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9%Ⅰ型和25.0%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存在绝经后阴道流血症状且EEC≤4 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Ⅱ型子宫内膜癌中,EEC≥5 mm 56例,≤4 mm 20例,显示不清8例。20例EEC≤4 mm患者中发现≥1项异常超声表现:4例(20.0%)宫腔积液,5例(25.0%)宫腔占位病变,8例(40.0%)子宫肌层占位病变,14例(70.0%)子宫增大,2例(10.0%)附件区占位病变。结论子宫内膜线薄,特别是合并绝经后阴道流血症状时不能完全排除Ⅱ型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应刮宫或宫腔镜检查并行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服用他莫昔芬(TAM)对子宫内膜的病理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手术治疗患者共622例,术后197例服用TAM,其中59例患者因异常阴道流血或超声子宫内膜异常行宫腔镜诊刮术,将其分为绝经前组及绝经后组,以服药时间3年及5年为界值,分析子宫内膜病理情况。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包括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其余为良性子宫内膜病变及正常子宫内膜,根据子宫内膜病理结果分析绝经前及绝经后超声诊断异常子宫内膜增生的标准。结果乳腺癌术后服用TAM患者197例,其中59例行宫腔镜诊刮术,因异常阴道流血就诊者占32.2%(19/59),经病理证实有子宫内膜病变者占76.3%(45/59),其中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最高;绝经前子宫内膜癌发生率为3.4%(1/29),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发生率为20.7%(6/29);绝经后子宫内膜癌发生率为20.0%(6/30),无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发生。TAM服用时间超过3年或5年,子宫内膜癌及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均增加(P0.05)。绝经前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有关(P=0.035),当超声子宫内膜厚度达15mm时可作为诊断绝经前异常子宫内膜增生的最佳超声诊断阈值;而绝经后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无关(P=0.631)。结论乳腺癌术后服用TAM能够引起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增生,绝经前患者亦有子宫内膜癌及不典型增生的发生,不可忽视对服用TAM绝经前妇女子宫内膜的监测。服用TAM时间超过3年者,需更加警惕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生。绝经前超声子宫内膜厚度15mm可作为诊断异常子宫内膜增生的最佳超声诊断阈值;绝经后仍以超声子宫内膜厚度5mm作为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无出血症状的绝经后妇女超声子宫内膜增厚的意义。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因为阴道超声子宫内膜厚度≥4 mm而接受宫腔镜检查的无出血绝经后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分别有450例无出血和478例有出血绝经后妇女纳入了该研究,最常见的宫内病变均是子宫内膜息肉,无出血患者中共诊断出13例(2.9%)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和5例(1.1%)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有出血患者中共诊断出68例(14.2%)子宫内膜癌和4例(0.8%)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结论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超过10 mm者子宫内膜恶性肿瘤的风险显著升高,应重视子宫内膜厚度在4~10 mm且合并糖尿病、高龄、未产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宫腔细胞学检查(endometrial cytological test,ECT)联合阴道超声(transvaginal sonography, TVS)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绝经后有子宫内膜癌(EC)高危因素的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4mm伴(或)宫腔内高回声患者78例,行ECT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腔镜在诊断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行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检查的绝经患者,分析宫腔镜组(90例)与诊刮组(70例)的手术指征、术前超声与术后病理诊断等。结果:宫腔镜与诊刮术相比,在超声提示内膜厚或宫腔占位的患者中均有较高的病变检出率。其中6例宫腔镜诊为内膜恶性病变的患者,腹水中未找到瘤细胞。结论:宫腔镜损伤小、阳性检出率高,不易造成肿瘤细胞的盆、腹腔扩散,适宜广泛应用于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早期准确的诊断能够极大地改善患者预后。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的女性,如有阴道出血等症状,应积极按照子宫内膜病变的筛查流程;而无症状的女性是否应该积极筛查、如何进行筛查仍有争议。多数研究结果证明经阴道超声(TVUS)结合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时,可评估内膜病变,但是TVUS下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仍存争议。TVUS在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人群中的低特异性给临床处理造成困扰,且绝经后无症状人群行TVUS筛查能否提高子宫内膜癌总体5年生存率仍被质疑。随着医疗检查手段的不断发展,经阴道注水超声、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等新兴子宫内膜病变筛查手段似乎能够替代TVUS用来评估该人群的子宫内膜情况,或弥补TVUS的不足。分析临床常用的几种检查手段在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女性中的应用现状,总结现有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的病理内膜厚度阈值,综述该人群的临床处理评估策略。  相似文献   

12.
<正>1 病历摘要患者,25岁,因不孕2年,发现宫腔占位2月,于2019年9月9日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患者正常性生活未避孕未孕2年,2月前于外院行超声检查提示宫腔占位,考虑子宫内膜息肉,院外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病理检查提示:子宫内膜样腺癌伴鳞状分化。2019年7月23日外院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提示:子宫底内膜稍增厚,约4 mm, 病灶相应位置结合带T2W低信号存在,无明显中断,子宫肌层信号均匀,未见异常强化,  相似文献   

13.
宫腔镜诊治宫内占位性疾病10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静  陈勤芳 《生殖与避孕》2014,(4):292-294,316
目的:探讨宫腔镜检查与阴道彩色超声(TVB)对宫内占位性疾病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不孕、绝经后出血、阴道彩色超声提示宫腔占位等不同原因行宫腔镜检查的1 065例患者,根据宫腔镜检查结果,了解TVB诊断的准确率及宫腔占位性疾病的病理性质。结果:1 065例宫腔镜检查的患者术前TVB提示有宫内占位的为800例,经宫腔镜检查,术中见宫内占位900例,2种检查方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TVB提示有宫内占位的800例患者中,经宫腔镜检查证实有宫内占位750例,TVB与宫腔镜检查的阳性符合率为93.8%(750/800),假阳性率为6.2%(50/800)。术前TVB未提示宫内占位的265例患者中,经宫腔镜检查存在宫内占位的有150例,TVB的假阴性率为10.8%(115/1 065)。宫腔镜术后病理诊断提示,宫腔内膜息肉670例,占62.9%(670/1 065),子宫黏膜下肌瘤121例,占11.4%(121/1065),内膜简单性增生153例,占14.4%(153/1 065),内膜功能性增生93例,占8.7%(93/1 065),复杂性增生9例,占0.8%(9/1 065),不典型增生8例,占0.8%(8/1 065),子宫内膜癌11例,占1.0%(11/1 065)。结论:准确诊断宫内占位性疾病性质,须在宫腔镜直视下检查并取材进行病理诊断,此是宫内占位性疾病的最终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超声和宫腔镜联合检查诊断子宫异常出血的原因。材料与方法:经腹部超声检查测量子宫内膜厚度,超声和宫腔镜联合检查观察子宫腔内病变并在超声监测下诊断性刮宫。结果:75例患者中,子宫内膜厚度16mm者55例,其中子宫内膜息肉、子宫粘膜下肌瘤以及子宫内膜息肉合并粘膜下肌瘤43例,子宫内膜癌5例,子宫内膜增生7例;子宫内膜16mm者20例,其中子宫内膜息肉3例,宫颈息肉7例。结论:超声检查可以作为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超声和宫腔镜联合检查可进一步提高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B超检查显示子宫内膜增厚而无症状者的子宫内膜病理变化。方法:对绝经后B超显示子宫内膜增厚无症状患者(无症状组)及同期绝经后B超显示子宫内膜增厚伴有阴道出血者(出血组)进行诊断性刮宫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结果:无症状组子宫内膜增厚的86例患者中,非器质性病变44例(51.16%),良性病变42例(48.84%),无恶性及癌前病变;出血组子宫内膜增厚的79例中,非器质性病变48例(60.76%),良性病变17例(21.52%),恶性14例(17.72%)。无症状组随着年龄增大、绝经年限延长、内膜厚度增加,其良性病变呈上升趋势(P0.05);出血组随着年龄增大、绝经年限延长、内膜厚度增加,其恶性病变呈上升趋势(P0.05);其中无症状绝经后妇女B超示子宫内膜增厚者中内膜病变与内膜厚度和体质量指数(BMI)相关。结论: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不伴阴道出血时,多为良性病变,对于肥胖、内膜厚及绝经年龄较长患者更应重视。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伴有阴道出血时,恶性病变比例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息肉21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 2 1 3例子宫内膜息肉的回顾性分析 ,探讨子宫内膜息肉的病因、诊断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993年 1月~ 2 0 0 1年 1 2月我院通过手术病理诊断的 2 1 3例子宫内膜息肉病历。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 4 9 1岁 (2 6~ 82岁 )。 3例 (1 4 % )有激素替代的历史 ;1 0例 (4 7% )为乳腺癌术后服用三苯氧胺。 5 6例绝经后患者中 ,2 4例 (4 2 9% )绝经后出血 ;32例 (5 7 1 % )无症状 ,仅通过超声或手术后发现。 1 5 7例未绝经患者中 ,5 7例 (36 3% )有不规则出血症状 ;5 3例 (33 8% )周期正常 ,但经量增多 ;4 7例 (2 9 9% )月经正常。经超声诊断率为 6 5 3% (1 30 1 99) ,刮宫诊断率为 30 0 % (1 8 6 0 )。病理报告 1 6 5例 (77 5 % )合并正常内膜 ;2 4例 (1 1 3% )合并存在子宫内膜单纯增生 ;6例 (2 8% )合并存在子宫内膜复合增生 ;3例 (1 4 % )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 ;2例 (0 9% )合并子宫内膜癌 ;1例 (0 5 % )合并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结论 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常见的宫腔内良性病变 ,常表现为异常出血 ,也可无症状 ,常与子宫内膜的增生或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合并存在。妇科阴道超声作为无创性检查 ,可提示内膜息肉的存在 ,宫腔镜是诊断内膜息肉的金标准。处理首选宫腔镜下内膜息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绝经后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主诉 ,造成绝经后出血的原因可能为子宫内膜癌、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和炎症等。及时地对绝经后出血的患者进行诊断是很重要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阴道B超、针吸、诊刮和宫腔镜检查对绝经后出血的诊断 ,分析其各自的优缺点。方法 本试验取 2 0 0 1年 1月~ 2 0 0 3年 8月在我院就诊的绝经后出血的患者共 1 0 9例 ,每位患者均行阴道超声检查和分段诊刮术 ,其中 31名患者在行分段诊刮前行针吸术 ,74名在诊刮的同时行宫腔镜检查。结果 阴道B超提示子宫内膜厚度≤ 4mm ,无内膜癌和增生性疾病发生。针吸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小 ,对子宫内膜癌的检出率与分段诊刮相似 ,均为 6 6 7%。分段诊刮的病理和宫腔镜下诊断完全一致者占 71 6 2 % ,有近 30 %漏诊。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为 1 0 0 % ,特异性为 85 71 %。分段诊刮和宫腔镜结合对子宫内膜的病变检出率最高。结论 对于绝经后出血的患者 ,可先行阴道B超 ,如超声提示内膜厚度≤ 4mm ,在没有高危因素的情况下 ,可免于分段诊刮 ,但应密切随诊。在子宫内膜厚度 >4mm无高危因素下 ,可行针吸术代替分段诊刮。如阴道B超示有异常回声或存在高危因素 ,则应行分段诊刮和 或宫腔镜检查。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女性健康意识的提高,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越来越受到重视。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绝经后妇女中常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和绝经后阴道出血。经阴道超声测量绝经后妇女的子宫内膜厚度是常用的子宫内膜癌早期筛查手段。在医学上,对于无阴道出血症状的绝经期女性,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癌相关性尚不明确。无症状绝经期子宫内膜增厚的患者要根据是否存在高危因素个体化评估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适当的诊断不仅对子宫内膜病变的早发现早治疗有重要意义,也可避免造成绝经女性的过度恐慌和减少不必要的有创诊疗,在临床中有现实意义。综述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疾病的特点以及经阴道超声检查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9.
绝经后阴道出血是子宫内膜病变尤其是子宫内膜癌的危险信号,以往常规诊断方法是诊断性刮宫,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宫腔镜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宫腔镜直视下活检是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的金标准。但盲目进行宫腔镜检查会增加宫腔感染的机会和患者的负担。我们对阴道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5mm的患者均采用宫腔镜检查,对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病变尤其是子宫内膜癌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来源 2000年 5月至 2003年 12月收治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 160例, 50 ~70岁,平均 60岁,全部病例均未用激素替代疗法,合并糖尿病 4例、高血压…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息肉在育龄妇女和绝经后妇女均可能发生。以异常子宫出血和宫腔占位性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经阴道超声是首选的影像学评估方法。经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和影像学评估高度怀疑子宫内膜息肉者,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病灶切除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子宫内膜息肉应与所有导致异常子宫出血和宫腔占位性病变的情况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