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外关、足临泣穴在耳鸣患者中的压痛反应及压痛阈,为临床上运用二穴诊治耳鸣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非耳鸣者32例为对照组,耳鸣患者101例为耳鸣组,对外关、足临泣穴进行按压,记录压痛阳性反应次数,同时使用压痛测试仪对两组的外关、足临泣穴的压痛阈进行测量。结果:压痛频次比较:耳鸣组外关的压痛频次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耳鸣组足临泣的压痛频次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侧别耳鸣患者双侧外关、足临泣穴的压痛反应频次均高于单在左侧、右侧有反应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穴单在左、右侧有压痛反应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压痛阈均值比较:对照组外关、足临泣的压痛阈均值都大于耳鸣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耳鸣患者较非耳鸣者外关、足临泣穴压痛敏感,提示两穴为耳鸣患者相对敏感的反应穴。不同侧别耳鸣患者的二穴均以双侧压痛多见,左右侧压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风市穴在耳鸣患者中的压痛反应及其压痛阈,为应用风市穴诊治耳鸣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耳鸣患者90例为耳鸣组,非耳鸣者30例为非耳鸣组,对两组的风市穴进行按压,记录压痛阳性反应次数。采用压痛测试仪对风市穴的压痛阈进行测量。结果:耳鸣组风市穴的压痛频率高于非耳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侧别耳鸣患者的风市穴均以双侧压痛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右侧风市穴压痛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压痛阈比较,耳鸣组风市穴的压痛阈小于非耳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侧别耳鸣患者的风市穴左、右侧压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鸣患者较非耳鸣患者风市穴的压痛反应频率更高、压痛更敏感。不同侧别耳鸣患者的风市穴均以双侧压痛多见,左右侧压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耳鸣患者中渚、翳风压痛反应及压痛阈,研究其在耳鸣时的敏感性,为临床诊治耳鸣提供选穴依据。方法:选取耳鸣患者104例,非耳鸣者30例,对中渚、翳风进行按压,记录压痛反应阳性频次,并采用压痛测试仪对中渚、翳风压痛阈进行测量。结果:压痛频次:耳鸣组中渚、翳风的压痛频次大于非耳鸣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侧别耳鸣患者比较双侧中渚、翳风压痛频次均高于左侧或右侧,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左、右侧压痛频次无显著性差异(P0.05)。压痛阈:耳鸣组中渚、翳风压痛阈小于非耳鸣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右耳鸣患者左侧中渚压痛阈小于右侧,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耳鸣和双耳鸣患者左、右侧中渚压痛阈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左耳鸣患者左侧翳风压痛阈小于右侧,有显著性差异(P0.05);右耳鸣和双耳鸣患者翳风左、右侧压痛阈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侧别耳鸣患者翳风压痛阈均小于中渚,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耳鸣患者中渚、翳风压痛频次较高,压痛阈较低,说明中渚、翳风是耳鸣的敏感反应穴,不同侧别耳鸣患者翳风压痛阈均小于中渚,说明翳风较中渚更敏感。不同侧别耳鸣患者中渚、翳风均以双侧压痛多见,双耳鸣患者中渚、翳风均反应在双侧,单耳鸣患者中渚、翳风压痛阈以双侧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耳周耳门、听会、翳风、完骨、风池五穴在耳鸣患者中的特异性反应,为针灸治疗耳鸣提供临床选穴依据。方法选取耳鸣患者90例作为耳鸣组,非耳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2组受试者少阳经耳周耳门、听会、翳风、完骨、风池五穴进行按压,记录压痛反应阳性穴位,并采用压痛测试仪测量上述五穴压痛阈值。结果耳鸣组完骨穴的压痛频次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穴的压痛频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耳鸣组完骨、翳风、风池穴的压痛阈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其余穴的压痛阈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耳鸣患者的少阳经耳周完骨、翳风、风池穴压痛较非耳鸣者敏感,提示此三穴为耳鸣的特异性反应穴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原发性痛经患者月经期三阴交穴的压痛反应。方法:将3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痛经组)和30例健康女性(健康组)纳入本试验。分别在两组受试者的月(痛)经期和非经期进行三阴交穴压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值和压痛阈值评估,并进行比较。结果:痛经组痛经期的三阴交穴VAS值显著高于非经期、健康组月经期(P0.01);痛经组痛经期的三阴交穴压痛阈值显著低于非经期、健康组月经期(P0.01);健康组和痛经组的非经期三阴交穴VAS值和压痛阈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经的急性发作可使三阴交穴压痛反应更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侧别耳鸣与经络压敏穴分布侧别的相关性,为诊治耳鸣科学选穴提供试验依据。方法:运用经络循按法,在62例耳鸣患者头顶及颈部、侧头及耳周部、背腰部和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体表经络进行循经按压,记录出现的压敏穴数,对不同耳鸣侧别的左、右和双侧经络压敏穴数采用SPSS17.0进行卡方检验。结果:1左耳鸣时双侧经络压敏穴数多于右侧(P0.01),右耳鸣时双侧经络压敏穴数多于左侧(P0.05);左侧或右侧耳鸣时,有同侧经络压敏穴较多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双耳鸣时,双侧经络压敏穴数分别较左侧和右侧多,右侧经络压敏穴数较左侧多,即双侧右侧左侧(P0.01)。结论:无论左、右侧耳鸣还是双侧耳鸣,其压敏穴多分布在双侧经络。单侧耳鸣时,有同侧经络压敏穴较多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需进一步增大样本量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腰骶松筋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月经期次髎穴压痛反应及腰骶部压痛点的影响。方法将40例年龄16~30岁未育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松筋组20例与西药组20例,松筋组患者于每次月经期前3 d进行腰骶部松筋疗法治疗,每个压痛点治疗5 min,2次/d,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西药组患者于月经期前3 d给予布洛芬缓释片口服,2次/d,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测定2组患者第1次及第3次开始治疗前次髎穴压痛阈值,并记录腰骶部压痛点数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估2组患者初始治疗前及治疗第1,2,3个月经期第3天的疼痛情况。结果西药组患者第3次开始治疗前次髎穴痛阈值、腰骶部压痛点数量与第1次开始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松筋组患者第3次开始治疗前次髎穴痛阈值明显增高(P 0. 05),腰骶部压痛点数量明显减少(P 0. 05),且次髎穴痛阈值明显高于西药组而腰骶部压痛点数量明显少于西药组(P均0. 05)。松筋组患者治疗2次后腰骶部压痛点的解剖学位置及其与背俞穴的重合点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而西药组患者治疗2次后均未发生明显变化。2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P均0. 05),但2组间第1,2个月经期第3天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松筋组患者治疗第3个月经期第3天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同期西药组(P 0. 05)。结论腰骶松筋法可通过对腰骶部压痛点的刺激而起到疏通经络气血的作用,是一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颈源性耳鸣患者胸锁乳突肌区穴位软组织张力,研究颈源性耳鸣颈肩部肌肉的上下、左右失衡情况及其对耳鸣的影响,为针灸治疗颈源性耳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颈源性耳鸣患者40例,健康者30例,应用软组织张力仪对颈源性耳鸣患者及健康者的颈部胸锁乳突肌区穴位(完骨、扶突、气舍)进行软组织张力位移值测量并记录。结果:耳鸣组与健康对照组左、右侧胸锁乳突肌区软组织张力位移值组内比较:左耳鸣患者左侧(患侧)完骨软组织张力值低于右侧(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扶突、气舍左、右侧软组织张力位移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右耳鸣患者完骨、扶突、气舍左、右侧软组织张力位移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双耳鸣患者左、右侧颈部3穴软组织张力位移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健康对照组左、右侧颈部3穴软组织张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耳鸣组与健康对照组胸锁乳突肌区软组织张力位移值组间比较:左耳鸣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胸锁乳突肌区软组织张力位移值组间比较:左耳鸣患者左侧(患侧)完骨、扶突软组织张力位移值小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左耳鸣患者气舍左侧软组织张力位移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左耳鸣患者右侧(健侧) 3穴软组织张力位移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右耳鸣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胸锁乳突肌区软组织张力位移值组间比较:右耳鸣患者左侧(健侧)胸锁乳突肌区3穴软组织张力位移值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右耳鸣患者右侧(患侧)完骨软组织张力位移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双耳鸣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胸锁乳突肌区软组织张力位移值比较:双耳鸣患者左、右侧完骨、扶突软组织张力位移值均小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双耳鸣患者左、右侧气舍软组织张力位移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单侧颈源性耳鸣患者患侧颈部上部软组织张力位移值低于健侧;颈源性耳鸣患者患侧颈部上部软组织张力位移值低于健康对照组,表明颈源性耳鸣患者颈部左右失衡、且偏于患侧,上下失衡、且偏于上部,提示临床治疗颈源性耳鸣需关注患侧颈部上部软组织的松解治疗及两侧颈部肌肉的平衡调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朱琏新设穴反应点在项痹病患者中的表现形式,为临床开发和应用该穴治疗项痹病提供选穴依据。方法:将90例项痹病患者(观察组)和同期90例非项痹病患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观察2组患者的双侧新设穴的形态学改变和痛阈改变,包括新设穴体表皮肤色泽改变、皮肤局部凹陷或隆起、皮下硬结、压痛等指标,统计2组阳性反应的例数,比较2组阳性反应出现率。结果:观察组两侧出现穴位皮肤隆起、皮下硬结、指按压痛的例数均高于对照组(P 0. 05)。新设穴体表形态学改变阳性率观察组为50. 0%,对照组为6. 7%;新设穴痛阈改变阳性率观察组为91. 1%,对照组为11. 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项痹病患者新设穴体表阳性反应敏感性增加,穴位存在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慢性胃炎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督脉背段压痛反应和压痛阈的同步观察对比,探析慢性胃炎与督脉背段相关穴位或部位的特异性。方法:选取慢性胃炎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各30例,同步对比观察督脉背段T_1~L_3棘突下的经穴和经上非穴点的压痛反应和机械压力痛阈。结果:胃炎组与健康组督脉背段各棘突下压痛反应出现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炎组督脉背段T_1~L_3各棘突下的压痛阈均比健康组低,T_4~T_9、T_(12)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胃炎组在督脉背段各棘突下的压痛反应出现率和压痛阈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P0.01);健康组则呈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督脉T_4棘突下、神道(T_5)、灵台(T_6)3个穴位或部位为慢性胃炎与督脉背段相关的高度特异性穴位,可供针灸临床参考;高压痛反应出现率和低压痛阈值可能是慢性胃炎在督脉背段穴位特异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介绍隐白穴的临床针灸方法,适应症,注意事项及临床运用,认为隐白穴的主要作用为调经止血,利湿止带,健脾止泻,并列举验案三则。  相似文献   

12.
内关、公孙协同作用的神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CB-HRP神经示踪法对内关,公孙配伍机理从神经解剖学角度进行探讨。结果:内关、公孙配伍运用,其针刺信息可在脊髓内经中间内、外侧核的神经元纤维感传至相应脊髓节段,再分别通过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形成突触联系,形成脊髓层次的协同增效关系;同时通过两穴在脊髓内相应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纤维产生突触联系,实现对胃等内脏传入信息在脊髓和孤束核水平的调节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太白穴的定位最早见于《灵枢经》,是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对脾、胃等多个脏腑功能有调节作用,然太白穴的古今定位存在差异。从临床应用来看,依据《灵枢经》所述定位,公孙穴其单穴主治与原文所述主治契合;太白穴的应用以个案报道居多,从中可见其功效与原文有相似之处。对于大都穴,可从现代太白穴定位治疗临床热证的报道中推测,针刺本节后陷中可能是发挥了大都穴的功效。但无论何种定位,大都穴单用治疗疾病的临床报道稀少,证据略有不足。结合文献对"核骨"的解释以及公孙穴、太白穴、大都穴的临床应用,使得太白穴位于足第一跖骨底部粗隆下陷中,更有说服力。但由于时代及医疗实践差异,难免造成考证上的谬误。因此,期待能发掘出更多两汉、魏晋及以前的相关针灸文献,仔细求证,并结合临床进一步核实太白穴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论妊娠期禁针合谷、三阴交穴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金春兰  朱江 《针刺研究》2005,30(3):187-190
针对古今针灸文献中有关妊娠期禁针问题的不同认识与观点,本文以合谷、三阴交这一传统下胎对穴为切入点,对妊娠禁针穴的依据、禁针的时期以及孕期如何安全合理使用禁针穴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认为合谷、三阴交穴促进各孕期子宫收缩,从而存在导致流产的可能;妊娠子宫对电针刺激的敏感性随妊娠进展而逐渐增加,针刺作用又因其机体所处机能状态不同而对妊娠产生不同影响。建议在妊娠中期可适当选用禁针穴,在妊娠早期应慎用,妊娠晚期则应禁针。文中还提出了提高针刺下胎效果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5.
16.
健康女性月经前后太白、冲阳穴伏安特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健康女性月经前后穴位伏安特性的变化规律,应用自制的智能型穴位伏安特性计算机检测系统对健康女性月经前、中、后太白、冲阳穴进行伏安特性检测。结果:月经中和月经后太白和冲阳大部分扫描点电阻值均高于月经前。提示穴伏安特性随月经周期中不同的气血盛衰而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曲池、血海对小鼠瘙痒模型的影响。方法 ICR小鼠及BALB/c小鼠分别随机分为模型组、苯海拉明组、针刺组。于实验前7 d,针刺组针刺曲池、血海,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苯海拉明组0.2 mL/10 g体质量灌胃,每日1次;模型组予等容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7 d,采用尾静脉注射右旋糖酐方法制作小鼠瘙痒模型,观察模型小鼠瘙痒次数和持续时间;采用皮下注射磷酸组胺方法制作小鼠皮肤过敏模型,观察模型小鼠皮肤风团面积和皮肤光密度。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可明显减少瘙痒模型小鼠的瘙痒持续时间(P〈0.05),减小皮肤过敏模型小鼠腹部蓝染的风团面积,且降低皮肤光密度值(P〈0.05,P〈0.01)。结论针刺曲池、血海有较好的止痒和抗过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比较电针"三阴交""合谷""血海"穴对痛经大鼠模型的镇痛效应,以探讨穴位作用的特异性.方法:将100只通过阴道涂片筛查的3月龄处于动情间期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盐水组、模型组、三阴交组、合谷组、血海组,每组20只.后4组采用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联合制备痛经大鼠模型,盐水组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进行处理.盐水组与模型组不予针刺,其他3组分别电针"三阴交""合谷""血海"穴.观察从疼痛即刻开始电针20 min内各组大鼠扭体行为,记录子宫收缩波形.结果:从扭体行为来看,较之三阴交组、血海组,合谷组扭体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P<0.01),扭体次数显著降低(均P<0.05).从子宫收缩波形来看,较之模型组,合谷组收缩频次减少(P<0.05),三阴交组、合谷组子宫收缩波幅、活动度均显著降低(均P<0.05),血海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评价电针各穴对痛经大鼠的镇痛效应程度,"合谷"穴最佳,"三阴交"穴次之,"血海"穴第3,说明穴位作用存在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针刺阴陵泉、内庭对湿热证大鼠模型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饮食、湿热环境、大肠杆菌感染联用方法制作大鼠湿热证模型.造模后给予针刺治疗10 d.结果 造模大鼠症状和体征都有变化,符合湿热证的特点;且高、中、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2.95±0.18)、(3.31±0.20)、(9.52±0.53)]mPa?s,血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