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阔筋膜张肌构筑学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的研究,为阔筋膜张肌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大体解剖法、肌构筑法、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结果(1)阔筋膜张肌肌重(46.25±4.8)g,肌长(16.42±0.6)cm,肌纤维长(4.54±0.5)cm,羽状角0°,肌生理横切面积(9.65±0.74)cm2;(2)支配阔筋膜张肌的神经来自臀上神经下支,从肌的后上部入肌,入肌后向肌下部走行,分成前后两大支,前支主要支配肌前半部,后支主要支配肌后半部。结论 (1)阔筋膜张肌是扁肌,倾向于速度型构筑特征;(2)阔筋膜张肌肌内神经主要分布在肌中部。 相似文献
2.
阔筋膜张肌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评价阔筋膜张肌的功能并为临床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研究人阔筋膜张肌的大体形态,肌纤维型分布、肌构筑学特征和肌梭分布密度。结果:Ⅰ型肌纤维占54.5%,肌重44.3g,生理横切面积3.7cm^2,羽 状角6为0度,平均肌梭密度6.48个/g。结论:阔筋膜张肌是一块力弱的带状肌,与臀大肌共同组成平行肌组,在髋、膝关节的角度变化时起到运动监测器的作用以唤起臀大肌的动作。作者假设它与缝芹肌、股薄 共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临床多采用自体腓骨短肌或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但两种材料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特性不同。
目的:对比自体腓骨短肌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66例陈旧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引起的慢性外踝不稳患者,年龄15-63岁,其中34例采用自体腓骨短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32例采用深冻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重建后随访观察两组腓骨肌反应时间、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距离,以及目测类比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功能评分。
结果与结论:两组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距离均低于治疗前(P < 0.05),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 < 0.05);自体腓骨短肌腱组末次随访腓骨肌反应时间高于治疗前(P < 0.05),同种异体肌腱末次随访腓骨肌反应时间低于治疗前(P < 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目测类比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功能评分、距骨倾斜角、距骨前移距离及腓骨肌反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后的踝关节功能、稳定性及运动水平与自体腓骨短肌腱重建效果相当,但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保留完整腓骨短肌的优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5.
6.
背景:目前对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后的研究多集中于软骨、后外侧结构及关节的松弛度等方面。
目的:观察后交叉韧带断裂对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生物力学的影响。
方法:取12具正常成人新鲜尸体膝关节标本,在200 N载荷下,测试膝关节屈曲0°,30°,60°,90°位时,内、外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后将12具标本的后交叉韧带全部切断再进行相同的测试。
结果与结论:膝屈曲0°和30°位时,后交叉韧带断裂前后内、外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均为压应变,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膝屈曲30°~90°位时,内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随着角度增加而逐渐增大;膝屈曲60°和90°位时,后交叉韧带断裂后拉应变较断裂前明显增大(P < 0.05),其中内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均为拉应变,而外侧副韧带中点的应变在后交叉韧带完整情况下膝屈曲60°时为压应变。说明后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对30°内的膝关节运动无明显影响,但是随着屈曲角度的增加,内、外侧副韧带受到的影响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7.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髂骨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髂骨瓣的解剖及应用要点。方法 :在 2 5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重点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的走行、分支、发出点和外径等。结果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阔筋膜张肌支上行支发出点距髂前上棘平面 7.1± 2 .3cm ,外径 1.2± 0 .8mm ,该支又分出 2~ 3支外径在 0 .3mm~ 0 .5mm的小分支从阔筋膜张肌后份进入肌质 ,上行至肌起始处达髂骨 ;其下行支发出点距髂前上棘平面 7.9± 1.8cm ,外径 1.3± 0 .8mm。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髂骨瓣具有手术可行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带血管蒂阔筋膜张肌及腱膜转位修补巨型腹股沟疝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带血管蒂阔筋膜张肌及腱膜转位修补巨型腹股沟疝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阔筋膜张肌的动脉血管分布、神经支配、肌腹和肌腱的长度等。结果 阔筋膜张肌动脉来源有旋股外侧动脉和臀上动脉 ;该肌由臀上神经支配 ,肌腹长度为 (1 1 2 31± 3 1 3)mm ,髂胫束的长度为 (31 5± 6 8)mm ,髂前上棘水平至腹直肌外侧缘的距离 ,男性为 (1 68± 7 5)mm ,女性为 (1 76± 6 8)mm。结论 阔筋膜张肌血供丰富 ,肌腱膜长 ,位置邻近腹股沟区 ,可作为巨型腹股沟疝修补的供区 相似文献
9.
10.
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 ,发现其右侧副胸锁乳突肌与胸骨肌相连的变异 ,较为罕见 ,报道如下 :(1)副胸锁乳突肌上端连于胸锁关节处 ,向左下方连于左侧胸骨角下缘 ,位于体壁肌肉浅层 ,长 2 .0cm ,宽 1.0cm。(2 )胸骨肌上端在胸锁关节处 ,分别与胸锁乳突肌和副胸锁乳突肌相连 ,下端与右侧腹直肌鞘前层相续 ,位于肌肉浅层 (即浅筋膜下方 )最宽处 4 .0cm ,长 9.0cm ,与副胸锁乳突肌呈 4 5°夹角。(3)左侧未见异常 ,分析变异原因 :副胸锁乳突肌的发生可能于腮弓间充质演化异常有关 ;而胸骨肌变【收稿日期】2 0 0 1 - 0 4 - 2 3异则可… 相似文献
11.
家兔副神经外支及其分支的起始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用真成年家兔15只。(1)HRP注入副神经外文,标记细胞出现在注射侧延髓锥体交叉下端和脊髓C_(1-5)节段,88.9%标记细胞分布在C_(1-4)。标记细胞成群或散在地分布在延髓锥体交叉下端中央管的前外、颈髓前角和中间带的各亚核。标记细胞的最大径在30.9-123.5μm之间,41μm以上的占88.8%。在注射侧的C_1、2、3、脊神经节、迷走神经下节和交感神经颈上节观察到标记细胞。(2)HRP注入斜方肌神经,标记细胞分布在同侧脊髓C_(1-8)节段,标记细胞分布在前角的大多数亚核。(3)在胸锁乳突肌神经近侧断端涂HRP结晶,标记细胞出现在同侧延髓锥体交叉下端和脊髓C_(1-3)节段,标记细胞分布在前角的多数亚核。斜方肌神经和胸锁乳突肌神经起始核在脊髓的位置有较多的重叠。 相似文献
12.
13.
本研究采用胆碱酯酶(AchE)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豚鼠脑干内侧部踏步相关区域[三叉神经中脑核(Me5)、蓝斑(LC)、中缝大核(RM)及邻近网状结构和延髓巨细胞网状核(Gi)]AchE阳性神经元分布,并利用大鼠和猫进行对照。结果表明豚鼠Me5含有AchE强阳性神经元,而在大鼠和猫的Me5则没有观察到。豚鼠LCAchE阳性神经元分布明显较猫LC的弥散分布集中,虽然密集程度较大鼠LC为弱。此外,在上述三种动物中AchE阳性神经元在Gi、RM及其邻近网状结构具有相似的分布。本文就实验结果与踏步运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不同日龄大鼠孤束核内侧亚核内突触超微结构变化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电镜下对生后4天、16天、30天和90天四组大鼠孤束核内侧亚核(mNTS)内突触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其在生后有一个继续发育变化的过程,这可能与该核功能的成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环杓后肌神经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借助SXP-Ⅰ型手术显微镜观察了30例成人喉返神经终末支支配环杓后肌的分支,并用改良的karnovsky-Roots AchE染色方法鉴定了喉返神经终末分支的性质。结果表明,喉返神经以前、后二终支入喉,前支是运动支,后支为感觉支;环杓后肌神经来自前支和前支的分支——杓间肌支,支数多,长度短。组织学研究表明,前支内,环杓后肌神经纤维和其它神经纤维随机分布在一起,未形成一个独立的神经束。 相似文献
16.
大鼠沿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内缘的带状区向丘脑的投射—HRP法研究(中脑核—丘脑投射通路研究之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作者在系统地探索三叉神经本体觉传递的中枢通路工作中,曾证明做为初级传入神经元的三叉神经中脑核(Vme)神经元的中枢突主要投射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背内侧部及邻接的网状结构(Vodm-LRF)区。而此区的传出纤维又向沿三叉神经感觉主核(Vp)内缘伸延的一个带状区投射。此带状区腹侧达上橄榄核背侧,背侧达三叉上核及臂旁核,形成浓密的标记终末带。为了追踪此带状终末区的神经元向何处投射以及它在Vme—丘脑投射通路中的地位,本实验将HRP溶液注入于丘脑腹后核的不同部位进行了逆行追踪。结果表明,上述带状区的神经元主要投射到丘脑腹后内侧核的腹内侧部。结合本研究的一、二两篇的结果,作者推论传递面、口部本体觉刺激的中枢通路可能是由Vme,Vodm—LRF,沿Vp内侧延伸的带状区和丘脑等四级神经元组成。本文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了有关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18.
用WGA-HRP、CB-HRP及HRP法顺行追踪了斜角带核垂直支的传出纤维联系,结果如下:1.一些标记纤维进入海马伞和穹隆,分布到海马等结构,2.有些标记纤维经扣带束终于扣带皮质前、后部;3.较多的标记纤维行走于髓纹内,终于丘脑带旁核、丘脑内侧核及丘脑内侧核内、外侧部。斜角带核垂直支腹侧部有大量纤维经髓纹终于外侧缰核内侧部,仅少量纤维终止在内侧缰核;4.一些标记纤维加入内侧前脑束,分布于下丘脑外侧核、被盖腹侧区及脚间核。此外,斜角带核垂直支还投射到中缝核、室周核、中央灰质、杏仁复合体的某些部分及蓝斑。 相似文献
19.
左,右手动脉形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成人上肢标本30对,经动脉灌注,解剖观测,比较研究了同一个体左,右手动脉的形态特点。结果表明,形态差异主要在手掌部,且以掌浅层动脉最明显。浅,深两层动脉的管径右手较粗者占多数,而掌浅弓为完全弓型者多见于左手,掌浅层动脉的支数左手较多,桡、尺动脉及其第一级分支间的吻合支也是左手多于右手,说明左手的侧副循环能力比右手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显微解剖剥离方法对25例(50侧)胎儿股骨头颈骨外营养血管的分布、变异及应用解剖学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详细的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