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1.探讨氧化应激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蛋白尿和肾小球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2.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AngⅡ诱导的蛋白尿和肾小球足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方法雄性C57BL/6小鼠24只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AngⅡ模型组、Tempol治疗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尿8-isoprostane和清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球足细胞损伤;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肾组织中nephrin和podocin表达。结果1.AngⅡ灌注后尿中8-isoprostane和清蛋白排泄分别是健康对照组的5.45倍和16.65倍;肾小球足细胞出现广泛足突融合;肾组织中nephrin和podocin表达显著降低,分别是健康对照组的56%和49%。2.Tempol治疗后尿8-isoporstane和清蛋白排泄分别降低68%和77%;肾小球足细胞损伤明显减轻;肾组织中nephrin和podocin表达显著增加,分别是模型组的1.43倍和1.51倍。3.罗格列酮治疗后尿中8-isoprostane和清蛋白排泄分别降低57%和74%;AngⅡ诱导的肾小球足细胞损伤在罗格列酮治疗后明显好转;肾组织中nephrin和podocin表达亦显著增加,是模型组的2.05倍和1.58倍。结论AngⅡ通过诱导氧化应激而导致蛋白尿和肾小球足细胞损伤;PPARγ激动剂通过抑制氧化应激阻断AngⅡ诱导的蛋白尿和肾小球足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氧化和抗氧化失衡可能是肾病综合征产生大量蛋白尿的原因之一,而肾小球裂隙膜分子nephrin在维持肾小球滤过屏障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该实验初步探讨阿霉素肾病大鼠肾小球裂隙膜分子nephrin表达与氧化应激反应的关系,以及泼尼松和维生素E对阿霉素大鼠肾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尾静脉单次注射阿霉素5 mg/kg建立肾病发病过程中的氧化应激模型,并增加泼尼松和维生素E干预。应用化学比色法检测肾皮质氧化应激指标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肾小球裂隙膜分子nephrin表达变化,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肾病组大鼠肾皮质丙二醛(MDA)含量及24 h尿蛋白排泄量高于正常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与肾病组相比,泼尼松和维生素E干预组从14 d开始尿蛋白排泄量明显减少,直到28 d(P<0.05)。维生素E干预组肾皮质MDA含量较肾病28 d组下降,SOD、T-AOC活性较肾病28 d组升高。②正常对照组大鼠nephrin沿肾小球基底膜呈深褐色连续线性分布;肾病组随时间的延长深褐色连续线性分布向浅褐色短线条状或点状分布转化;泼尼松和维生素E干预组减轻了nephrin分子的异常改变;量化分析显示,肾病组肾小球nephrin阳性表达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泼尼松及维生素E干预组肾小球nephrin阳性表达含量较肾病组增加。③肾小球nephrin蛋白阳性表达含量与肾皮质MDA含量呈负相关,与肾皮质SOD和T-AOC活性呈正相关。结论:肾小球裂隙膜分子nephrin表达减少与氧化应激反应密切相关;泼尼松和维生素E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损伤有保护作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56-60]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黄芪对IgA肾病(IgAN)大鼠蛋白尿及肾组织nephrin、podocin的影响,探讨黄芪对IgAN蛋白尿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24只6周龄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黄芪组.模型组和黄芪组采用牛血清清蛋白+脂多糖+四氯化碳的方法进行IgAN造模,黄芪组予黄芪颗粒治疗,对照组予等量蒸馏水灌胃,9 g·L<'-1>盐水皮下注射及尾静脉注射.考马斯亮蓝法检测其24 h尿蛋白定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血生化指标.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肾小球IgA沉积强度,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肾小球nephrin、podocin蛋白的表达及分布,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肾皮质nephrin mRNA和podocin mRNA的表达.结果 1.黄芪组大鼠尿蛋白较模型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黄芪组大鼠肾组织病变较模型组减轻.3.黄芪组大鼠肾小球nephrin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podocin表达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黄芪组大鼠肾皮质nephrin mRNA及podocin mRNA的表达均较模璎组及对照组显著升高(P<,a><0.01).4.黄芪组大鼠肾小球nephrin、podocin的不连续斑片状、团块状异常分布较模型组改善.结论 IgAN大鼠肾组织nephrin、podocin出现表达变化及分布异常,黄芪能减少IgAN大鼠尿蛋白,其作用可能与调节nephrin、podocin的表达及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激动剂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MC)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小鼠MC,应用不同水平的AngⅡ(1,10,100nmol/L)或应用抗氧化剂乙酰半胱氨酸(NAC)或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预处理后再用AngⅡ刺激,于实验终点收集细胞,应用3H-胸腺嘧啶(3H-TdR)掺入法、细胞计数及流式细胞术测定MC增殖和细胞周期变化;抽提细胞总RNA,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和纤维连接蛋白(FN)mRNA表达;应用荧光探针2,7-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DCF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的变化。结果1.MC应用100nmol/LAngⅡ刺激后,其3H-TdR掺入量及细胞数分别是基础状态下的2.14倍和2.32倍;罗格列酮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AngⅡ诱导的MC增殖,其抑制率可达85%以上。2.MC应用100nmol/LAngⅡ刺激24h后,48%的细胞进入S期和G2/M期;罗格列酮呈剂量依赖性阻断AngⅡ诱导的细胞周期变化。3.罗格列酮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AngⅡ诱导的MCTGF-β1、PAI-1和FNmRNA表达。4.MC应用100nmol/LAngⅡ刺激60min后,ROS产生是对照组的3.85倍。罗格列酮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AngⅡ诱导的MCROS产生,10μmol/L罗格列酮几乎完全阻断AngⅡ诱导的ROS产生。结论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通过抑制氧化应激阻断AngⅡ诱导的MC增殖和细胞外基质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脓毒症新生鼠肾小球足细胞裂孔隔膜蛋白nephrin、P-cadherin的表达及地塞米松对两者的影响,以探讨脓毒症蛋白尿的发生机制。方法新生10 d Wistar大鼠24只,采用脂多糖(LPS)腹腔内注射的方法诱导脓毒症模型,随机分为脓毒症组(SE组,n=12),地塞米松治疗组(DE组,n=12),DE组大鼠腹腔注射LPS 12 h后给予地塞米松0.3 mg/kg。另设出生10 d Wistar鼠为对照组(NC,n=10)。注射LPS 48 h后分别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24 h尿蛋白(24 hUP)及尿足细胞(UPC)排泄水平;RT-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肾小球nephrin、P-cadherin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结果与NC组相比,SE组大鼠的CRP、PCT、NGAL、24 h UP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UP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ephrin、P-cadherin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明显下调。地塞米松明显改善LPS引起的CRP、PCT、NGAL、24 h UP升高,维持nephrin、P-cadherin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对UPC的排泄无明显影响。结论地塞米松可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恢复肾小球nephrin、P-cadherin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减轻蛋白尿。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经典多柔比星肾病大鼠模型中动态观察其蛋白尿发生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布和表达的时相变化,及其与足细胞裂孔隔膜关键分子nephrin磷酸化水平之间的关系,以深入了解VEGF在蛋白尿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留取正常大鼠(对照组)及多柔比星肾病大鼠模型(肾病组)3、7、14和28d肾皮质标本。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对照组及28d肾病组大鼠肾组织VEGF分布。3.提取对照组及3、7、14和28d肾病组大鼠。肾皮质总RNA,应用反转录获得cDNA,实时定量RT—PCR检测其VEGFmRNA表达。4.提取对照组及3、7、14和28d肾病组大鼠肾皮质总蛋白,应用免疫蛋白印迹检测其VEGF蛋白表达。5.提取对照组及28d肾病组大鼠肾皮质总蛋白,应用免疫沉淀分析其nephrin酪氨酸磷酸化水平。6.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时间点肾病组与对照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肾小球VEGF的染色较深,主要分布于肾小球足细胞及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系膜区亦有少许表达。在28d肾病组大鼠,VEGF在肾小球足细胞和系膜区的染色明显减弱。2.与对照组比较,3、7、14及28d各时间点肾病组大鼠。肾皮质VEGF的mRNA表达无显著性改变(Pa〉0.05)。3.与对照组比较,肾病组大鼠肾皮质VEGF蛋白表达于注射多柔比星后7d显著降低(P〈0.05),且在14d和28d2个时间点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a〈0.01)。4.与对照组比较,28d肾病组大鼠肾皮质nephrin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VEGF表达降低可能参与了多柔比星肾病大鼠蛋白尿的发生,VEGF与裂孔隔膜关键分子nephrin的磷酸化水平可能存在联系,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维护肾小球滤过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 podocin在大鼠氨基核苷嘌呤霉素肾病模型中的表达和分布的改变 ,探讨其在蛋白尿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通过一次性腹腔注射氨基核苷嘌呤霉素 (PAN)建立大鼠肾病模型 ,分别于注射后 1,3,10 ,2 0d处死大鼠 ,每次 6只。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应用光镜、电镜观察肾脏病理改变 ,应用免疫荧光染色结合图像分析、半定量RT PCR的方法 ,检测肾组织的podocin的表达。结果 ①PAN注射后第 3天 ,大鼠 2 4h尿蛋白的排泄量逐渐增加 ,第 10天达高峰 ,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第 2 0天 ,模型组大鼠 2 4h尿蛋白排泄逐渐恢复 ,但仍高于对照组 (P <0 .0 5 )。②PAN肾病模型第 3、10天 ,透射电镜显示足细胞足突融合。③与对照组比较 ,肾小球podocin的表达在PAN注射后第 1天出现下调 ,第 3、10天显著下调 ,第 2 0天podocin的表达逐渐恢复 ,但仍低于对照组 (P <0 .0 1)。④Podocin在正常大鼠肾小球沿毛细血管襻 ,呈均匀连续的线样分布。肾病模型第 1天 podocin的分布变得不均匀 ,局部呈颗粒状分布 ;第 3天 podocin的分布呈现弥散性的颗粒状 ;第 10天podocin呈粗大的颗粒状分布。第 2 0天podocin的分布逐渐恢复为线样。⑤肾病模型第 1、3、10天PodocinmRNA水平较对照组表达略有增强 ,第 2 0天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动态观察足细胞相关分子podocin在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肾皮质部的表达及分布的时相变化,探讨podocin分子在蛋白尿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建立阿霉素大鼠肾病模型,实验分为模型组(阿霉素肾病大鼠24只)和对照组(正常大鼠24只)。观察1、2、4和6周各项指标的变化,包括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Alb)和总胆固醇(TC)检测,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肾皮质部podocin的蛋白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肾皮质部podocin的mRNA表达,应用免疫荧光法观察podocin在肾组织中的分布。结果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组蛋白尿持续增加,并出现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表现为典型的肾病综合征;模型组由微小病变逐渐发展至局灶节段性硬化;模型组podocin在肾皮质部的蛋白表达2周时开始增高,4周时明显增高,6周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模型组podocin在肾皮质部的mRNA表达1周时开始增高,2周时明显增高,4周后较对照组下降;模型组podocin荧光染色由正常的沿肾小球血管襻呈均匀线性分布转变为呈不连续颗粒状分布,且分布异常并进行性加重。结论Podocin在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中蛋白和mRNA表达变化的时相不同,并且分布异常是发生蛋白尿的关键因素,推测podocin可能参与肾病病程进展的内在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牛初乳短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BctIGF-1)对肾病大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影响,为治疗肾病综合征(NS)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0只周龄相同、体质量相近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肾病组、BctIGF-1治疗组;实验第6周末杀鼠,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清与尿IGF-1水平,反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其肝、肾组织IGF-1 mRNA表达,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24h尿蛋白排泄量。结果BctIGF-1治疗组24h尿蛋白及病理积分均低于肾病组(P〈0.05,0.01);肾病大鼠血清IGF-1水平明显低于BctIGF-1治疗组(P〈0.05),尿IGF-1排泄量明显高于BctIGF-1治疗组(P〈0.01);各组大鼠肝组织IGF-1 mRNA表达差异无显著性;肾组织IGF-1mRNA表达由高至低依次为对照组、BctIGF-1治疗组、肾病组,BctIGF-1治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BctIGF-1治疗与对照组IGF-1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肾病组(P〈0.01,0.05)。结论BctIGF-1可有效降低肾病大鼠尿蛋白,减轻肾脏病理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其血清游离IGF-1水平、促进肾局部IGF-1mRNA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支气管哮喘小鼠肺组织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的表达及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增殖的影响。方法:将30只清洁级BALA/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和罗格列酮干预组,每组10只。卵清蛋白(OVA)致敏和激发建立哮喘小鼠模型,干预组在每次激发前1 h通过灌胃给予小鼠罗格列酮(5 mg/kg)进行干预,对照组小鼠以生理盐水代替OVA致敏和激发。显微镜下计数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LAF)中的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EOS);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气道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yclinD1蛋白的表达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CyclinD1 mRNA表达变化;图像分析软件测定管腔基底膜周长(Pbm)、气管壁总面积(WAt)、气道平滑肌面积(WAm)和ASMC核数(N),结果:以Pbm标准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哮喘组小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及EOS百分比显著增加,CyclinD1 mRNA和蛋白表达亦显著增高,而干预组可降低上述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哮喘组小鼠WAt/Pbm、WAm/Pbm和N/Pbm显著增加,而罗格列酮干预可减少上述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通过抑制ASMC的增殖,延缓气道重塑的进程,从而预防和治疗慢性哮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黄芪对实验性IgA肾病大鼠肾间质损害及肾组织核转录因子-KB(NF-k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表达的影响,探讨黄芪防治IgA肾病肾小管问质损害的作用机制.方法 28只DD大鼠分为模型组、干预组、对照组3组.模型组和干预组复制IgA肾病模型,干预组给予黄芪颗粒剂口服,并以正常SD大鼠为对照组.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尿红细胞、24h尿蛋白定量、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组织冰冻切片IgA免疫复合物沉积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肾组织NF-kBp65,MCP-1表达的影响;半定量评分法计算病理积分以观察肾脏病理损害程度.结果 ①干预组大鼠的尿红细胞、尿蛋白、尿NAG酶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模型组大鼠肾组织NF-kB、MCP-1的表达与干预组、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干预组大鼠肾脏病理评分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黄芪能减轻模型组大鼠的尿红细胞数、尿蛋白和尿NAG酶活性;能减轻IgA肾病模型大鼠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其减轻肾小管间质损害作用可能与下调NF-kB,MCP-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黄芪对实验性IgA肾病大鼠肾间质损害及肾组织核转录因子-κB (NF-κ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表达的影响,探讨黄芪防治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害的作用机制。方法:28只SD大鼠分为模型组、干预组、对照组3组。模型组和干预组复制IgA肾病模型,干预组给予黄芪颗粒剂口服,并以正常SD大鼠为对照组。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尿红细胞、24 h尿蛋白定量、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组织冰冻切片IgA免疫复合物沉积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肾组织NF-κB p65,MCP-1表达的影响;半定量评分法计算病理积分以观察肾脏病理损害程度。结果:①干预组大鼠的尿红细胞、尿蛋白、尿NAG酶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模型组大鼠肾组织NF-κB、MCP-1的表达与干预组、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干预组大鼠肾脏病理评分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黄芪能减轻模型组大鼠的尿红细胞数、尿蛋白和尿NAG酶活性;能减轻IgA肾病模型大鼠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其减轻肾小管间质损害作用可能与下调NF-κB,MCP-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观察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s,孟鲁司特钠)对多柔比星肾病(ADN)大鼠血、尿生化指标,肾脏组织病理、nephrin、podocalyxin及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在肾组织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ADN大鼠中的干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ADN模型,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B组(ADN组)、C组(泼尼松治疗组)、D组(孟鲁司特钠治疗组)及E组(孟鲁司特钠联合泼尼松治疗组).监测实验第4周及第8周24 h尿蛋白定量(24 h-up)及血生化指标动态变化,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肾组织中nephrin、podocalyxin及ICAM-1的表达.结果 实验第4周时尿蛋白及清蛋白指标均达到ADN模型要求,提示模型制作成功.实验第8周,与B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各项观察指标均有不同的改善,24 h-up、血胆固醇及肌酐显著降低(P<0.05),总蛋白、清蛋白及Ccr较前增加(P<0.05),肾组织病理改变减轻,肾脏病理积分及肾小球细胞外基质/肾小球面积比值降低(P<0.01),肾小球及肾小管ICAM-1表达减少(P<0.01),nephrin、podocalyxin表达增多.综合比较,其中E组疗效最好.结论 LTRAs可能通过对肾组织ICAM-1的抑制减少蛋白尿从而发挥保护肾脏的作用,与泼尼松联合应用治疗大鼠ADN可以起到协同的作用,药效明显优于两药的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14.
Podocin在多柔比星肾病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多柔比星肾病(ADN)大鼠模型,观察足细胞相关分子podocin在模型不同病理时期mRNA的表达,探讨podocin分子在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体质量(230&#177;20)g,月龄2~3个月],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模型组鼠尾静脉注射多柔比星6.5mg/kg,建立ADN模型。对照组注射9g/L盐水。分别于第2、4、6、8周每组各处死大鼠6只。处死前1天收集24h尿液,检测24h尿蛋白,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各组肾组织病理改变,Trizol法提取肾皮质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其各时间点肾组织podocin 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实验第2、4、6、8周均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各时间点24h尿蛋白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模型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在肾病早期表现为微小病变型,随着病情进展,第6—8周呈现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理表现;电镜下可见模型组随着病变进展,足细胞损伤进行性加重。在病变早期可见足突增宽、融合,晚期足突消失,核固缩等表现。模型组第2周。肾组织podocin分子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第4周时下降,第6—8周进一步下降(Pa〈0.05)。结论Podocin分子在肾病综合征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odocin mRNA表达变化可能与肾病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激动剂对AngⅡ诱导的MCP—1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不同水平AngⅡ(1、10、100nmol/L)刺激组及乙酰半胱氨酸(NAC,10μmol/L)和罗格列酮(10μmol/L)预处理30min后加入AngⅡ(100nmol/L)刺激组。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各组MCP—1的表达,荧光探针2′,7′-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DCF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变化。结果1.AngⅡ呈剂量依赖性的诱导肾小球系膜细胞MCP-1表达,1、10和100nmol/LAngⅡ刺激12h后MCP—1表达是对照组的1.80、2.51和3.57倍。2.AngⅡ可呈剂量依赖性诱导肾小球系膜细胞活性氧(ROS)的产生,1、10和100nmol/LAngⅡ刺激60min,ROS产生分别是对照组的1.82、2.92和4.08倍。3.Losartan完全阻断了AngⅡ诱导的ROS产生,而PD123319对AngⅡ诱导的ROS产生无抑制作用。4.抗氧化剂NAC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MCP—1表达。5.PPARγ受体激动剂罗格列酮10μmoL/L可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系膜细胞ROS产生和MCP-1表达。结论AngⅡ通过诱导氧化应激促进肾小球系膜细胞MCP-1表达;PPARγ/激动剂通过抑制氧化应激阻断AngⅡ诱导的MCP—1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及其受体T 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分子-3(Tim-3)在哮喘小鼠肺组织中的表达及 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ROS)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45 只清洁级雌性 BALB/c 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ROS干预组。观察卵清蛋白激发及ROS干预治疗后哮喘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应用 RT-PCR 方法检测肺组织 Galectin-9 和 Tim-3 mRNA 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外周血 IL-4 及 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哮喘组肺组织 Galectin-9 和 Tim-3 mRNA 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及 ROS 干预组(P<0.05)。哮喘组外周血 IL-4 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及 ROS 组明显升高,而 IFN-γ表达量较对照组及 ROS 组明显降低(P<0.05)。Galectin-9 和 Tim-3 mRNA 表达量与 IL-4 呈正相关(r=0.792,0.794,P<0.05),与 IFN-γ呈负相关(r=-0.692,-0.757,P<0.05)。结论 哮喘小鼠气道肺组织中 Galectin-9 和 Tim-3 mRNA 表达有明显升高,并且其改变与 Th1/Th2 细胞因子表达量具有相关性,ROS干预治疗后 Galectin-9 和 Tim-3 mRNA 表达下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多柔比星肾病大鼠肾组织及尿液中的表达,探讨MCP-1在微小病变肾病综合征(MCNS)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83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40)和肾病组(n=43).大鼠尾静脉单次注射多柔比星5 mg/kg制备模型.在实验第7、14、28、42天检测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 同时采用ELISA检测各组大鼠尿、肾组织MCP-1水平,采用SPSS 11.0软件对各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和两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1.肾病组大鼠尿蛋白排泄量逐渐增加,第7、14、28、42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1).2.不同时期肾病组大鼠肾组织及尿液MCP-1均明显高于同期正常对照组(Pa<0.01).3.不同时期肾脏及尿液中MCP-1的变化分别与24 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r=0.583,0.651 Pa<0.01).尿液MCP-1水平与肾脏MCP-1水平也呈正相关(r=0.810 P<0.01).结论 MCP-1参与了多柔比星肾病大鼠蛋白尿的发生.尿液中MCP-1水平可反映肾组织MCP-1水平,可作为判断MCNS病情的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在阿霉素诱导大鼠慢性进行性肾脏损害模型中的表达,以及罗格列酮(RSG)干预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RSG肾脏保护效应的可能机制。方法 45只2月龄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肾损害组、RSG干预组。肾损害组和RSG干预组从尾静脉注射阿霉素(ADR)6 mg/kg建立肾病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2周后,RSG干预组给予RSG(4 mg/kg)灌胃,对照组和肾损害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模型建立当天、第14天、70天分别收集24 h尿测尿蛋白;模型建立第70天取血测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及RT-PCR测定cyclin D1表达。结果 RSG干预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三酰甘油、胆固醇水平,系膜细胞和成纤维细胞cyclin D1蛋白及mRNA表达量与肾损害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理学观察,RSG干预组大鼠的肾脏损害较肾损害组轻。结论 RSG可减轻阿霉素诱导的肾损害。RSG下调肾脏系膜细胞及成纤维细胞cyclin D1表达可能是其肾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αD_3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WT_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该研究通过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 ,动态观察α骨化醇 (αD3)对肾组织肾母细胞瘤抑制基因(WT1 )表达及其对肾病大鼠蛋白尿的影响。方法  12 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肾病组、激素组、αD3组和联合组 (激素 +αD3) ,每组 2 4只。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制备阿霉素肾病模型 ,对照组一次性尾静脉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模型制备 2周后 ,激素组、αD3组和联合组分别每天灌服泼尼松、αD3及泼尼松与αD3,共 4周。对照组和肾病组分别灌服等量蒸馏水。于实验第 2 ,4 ,6周末各组随机抽取 8只大鼠 ,收集 2 4h尿标本后处死大鼠 ,分离肾组织 ,观察肾组织病变。用考马斯亮蓝法检测 2 4h尿蛋白含量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组织WT1 的表达。结果 第 2周末 ,肾病组、激素组、αD3组及联合组大鼠 2 4h尿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第 4周及第 6周末 ,肾病组大鼠尿蛋白逐渐上升 ,激素组、αD3组及联合组尿蛋白降低 ,均低于同时间点肾病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WT1 表达仅见于肾小球 ,肾小管几乎无表达。第 2周末 ,肾病组、激素组、αD3组及联合组大鼠WT1 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第 4及第 6周末 ,肾病组WT1 表达进一步减弱 ,激素组、αD3组及联合组WT1 的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足细胞骨架结构蛋白α-actinin-4与多柔比星肾病大鼠机体氧化应激状态的关系,并从分子水平推测贝那普利降低尿蛋白的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组Wistar大鼠经尾静脉一次性注射多柔比星5 mg/kg建立动物模型,术后药物干预组予贝那普利6 mg/(kg*d)灌胃,对照组则行等量9 g/L盐水灌胃,观察2组大鼠尿蛋白、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变化.链酶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物(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α-actinin-4在其肾小球中的分布及表达改变.结果 实验组多柔比星注射后7 d即有T-AOC活性递减,α-actinin-4蛋白阳性表达递增,且α-actinin-4由均匀点线样分布,逐渐向不连续粗颗粒状、连续较粗线样、斑片样的分布模式转变;在14~28 d,实验组24 h尿蛋白量、MDA渐增,SOD递减,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与实验组比较,28~35 d贝那普利干预组24 h尿蛋白量及MDA显著降低,SOD、T-AOC活性明显增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α-actinin-4表达减弱,并呈线样分布,且紊乱程度减轻(Pa<0.05).相关性分析示α-actinin-4与24 h尿蛋白量、MDA均呈正相关(r=0.948 ,0.825 Pa=0),与SOD、T-AOC均呈负相关(r=-0.956,-0.873 Pa=0). 结论 多柔比星肾病大鼠α-actinin-4分布及表达的改变与蛋白尿的发生及机体氧化应激状态存在相关性.贝那普利降尿蛋白的作用可能与改善机体氧化应激,影响α-actinin-4分布或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