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2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云飞 《新中医》2007,39(12):64-65
半夏泻心汤为医圣张仲景创立,《伤寒论》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哕下利篇》:"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治之"。  相似文献   

2.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用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原文讲:“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此方《伤寒论》中用于治疗伤寒五六日,邪传于里,实为柴胡汤证,但是医者误用下药,而出现心下满而不痛,或兼寒热错杂、呕吐、肠鸣的痞证。《伤寒明理论》“阴阳不交曰痞,上下不通为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清气在下,则生…  相似文献   

3.
杨晓虹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11):675-675
半夏泻心汤一方自出《伤寒论》14 9条 :“伤寒五六日 ,呕而发热者 ,柴胡汤证具 ,而以它药下之 ,柴胡证仍在者 ,复与柴胡汤。……但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 :“呕而肠鸣 ,心下痞者 ,半夏泻心汤主之”。本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甘草 7味药组成。其组方特点为扶正祛邪、寒热并调、辛开苦降 ,特别适合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因该类病证患者多病程日久 ,脾胃虚弱、寒热互结、气机阻滞 ,很适合用半夏泻心汤类方剂加减治疗。笔者在临床实践中 ,遇到慢性消化系统…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治疗慢性胃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党参组成。原方主治小柴胡汤证误下成痞者,如《伤寒论》154条所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俱,而以它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曰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另在《金匮要略》中又用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后世师其法,凡脾胃虚弱,客邪乘虚  相似文献   

5.
心下痞与胃下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卫东 《河南中医》2003,23(2):63-63
《伤寒论》第 15 1条 :“脉浮而紧 ,而复下之紧反入里 ,则作痞 ,按之自濡 ,但气痞耳。”第 15 4条 :“心下痞 ,按之濡 ,其脉关上浮者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4 9条 :“伤寒五六日 ,呕而发热者 ,柴胡汤证俱 ,而以他药下之 ,柴胡证仍在者 ,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 ,不为逆 ,必蒸蒸而振 ,却发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 ,此为结胸也 ,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不痛者 ,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 :“呕而肠鸣 ,心下痞者 ,半夏泻心汤主之”。综合《伤寒》、《金匮》论痞 ,其病机为 :伤寒误下 ,使脾胃之气受伤 ,在表之邪 …  相似文献   

6.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和“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是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的常用方,临床多用于治疗胃肠疾病。笔者根据寒热错杂辨证点用于咽炎的治疗,其效尚佳,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泻心汤类主方,为中虚痞塞,气机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之痞证而设。《伤寒论》154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相似文献   

8.
半夏泻心汤证原文见《伤寒论》154条(《伤寒论讲义》1964年版)“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历代医家认为半夏泻心汤是治正痞的主方,临床应用很广泛,现就半夏泻心汤方证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9.
<正>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本方由制半夏、黄芩、干姜、党参、炙甘草、黄连、大枣7味药物组成,用治柴胡汤证误下、寒热互结、升降失常、心下痞满不疼、呕吐不利等证。黄海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行医二十余载,学贯中西,临床辨  相似文献   

10.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说明半夏泻心汤是由小柴胡汤证误下导致脾胃运化失司而出现的痞证。而小柴胡汤本身就存在着脾胃亏虚,误下显然犯了虚虚实实之戒。同理,误吐也容易出现半夏泻心汤证。而《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实际上《金匮要略》列出了除“痞”作为主要的临床表现之外,在上则为“呕”,在下则为“肠鸣”,此处肠鸣称下利,而这样的痞满、呕吐、肠鸣、下利则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半夏泻心汤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之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虚实相兼。而气机升降出入在半夏泻心汤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气机的方向上来看,向上向外,张机(字仲景)用辛药宣发;向下向内,张机用苦药降敛。气机畅,则病邪尽。同时,本方既有黄芩、黄连之泻实,又有人参、炙甘草之补益,进而补则升、泻则降。文章以重用其性,轻用其功,抓住病机,阐述陈雁黎老师活用半夏...  相似文献   

11.
<正>胃肠病是中国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半夏泻心汤是一张经实践检验的治疗胃肠病的经方。渊源半夏泻心汤源自《伤寒杂病论》,其寒热并用,补泻兼施,配伍巧妙。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各出现1次,《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中论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相似文献   

12.
半夏泻心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是为传经之邪,柴胡汤证仍具,误用苦寒清下药攻下之后,里气已伤,无形之邪乘虚而人,形成但满而不痛的心下痞证而设。是《伤寒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临床广泛运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尤其对脾胃系统疾病具有较高应用价值,被后世医家尊为调和脾胃的祖方[1]。  相似文献   

13.
马婷  洒荣桂 《新中医》2007,39(3):92-94
半夏泻心汤是集辛开苦降、寒热补泻于一体的代表方剂。此方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组成,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是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的代表方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在脾胃病治疗中运用广泛。  相似文献   

14.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篇,方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组成。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因误下而成之痞证。原文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汤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笔者应用此方随症加减治疗口腔溃疡、泄泻、呕吐、消化功能紊乱等病,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痞证》:“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  相似文献   

16.
正半夏泻心汤首载于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9条[1]:"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是治疗"痞"证代表方,《华氏中藏经》说:"阳气上而不上曰痞;阴气下而不下曰痞,痞格者谓阴阳不相从也。"指出痞证  相似文献   

17.
<正> 半夏泻心汤原医圣张仲景为心下痞所设。《伤寒论》曰:“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可见,本方主治心下痞满、呕恶、肠鸣下利之证。此证乃脾胃不和,升降失序,寒热错杂,气机痞塞  相似文献   

18.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7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策  王继合 《河北中医》2008,30(5):493-494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治疗小柴胡汤证误下伤中而致的痞证,另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脉证并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泻心汤用药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能调和脾胃气机,治疗上寒下热,寒热互结于中焦之痞塞。临床上只要辨证准确,  相似文献   

19.
何者为半夏泻心汤之君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半夏泻心汤源于《伤寒论》154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但满而不病者,此为痞,柴  相似文献   

20.
<正>张喜奎教授临床精于辨证,善用经方,用药灵活多变,疗效确切。笔者随师侍诊期间,屡见投半夏泻心汤治疗诸多病证获良效,受益颇多。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