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0~4岁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年来共监测发病儿童20662例,总发病率为196.02%,其中,ARI的发病率为122.54%,肺炎发病率占 22.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1990年的第25.88‰下降到1992年的20.61‰,肺死亡由1990年的第二位死因降至1992年的第6位。监测资料充分表明,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是ARI,开展ARI病理管理是降低儿童肺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 为贯彻实施《全国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防治方案》,结合卫生部有关精神,我省首先在雅安市、绵竹县、犍为县及20个妇幼卫生合作项目县(市)开展了ARI监测和试点,到1991年底ARI防治工作已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展开.通过1991年1年的工作,我省有关县(市)0~4岁儿童ARI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妇幼卫生合作项目县(市)之一的营山县,肺炎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1991年试点乡5岁以下儿童ARI病死率比1989年同期下降67%.ARI项目县之一的犍为县其监测乡婴儿死亡率由1990年的30.79‰下降到1991年22.1‰,其中肺炎死亡率比同期下降35.5%;死于家中、途中的比例,1991年比1990年同期下降  相似文献   

3.
0~4岁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4月~1991年3月,我们对浙江省PHC示范县(市)的7个乡0~4岁儿童ARI的发病情况作了监测,结果ARI的发病率为1917.02‰、其中肺炎发病率为127.81‰,婴儿肺炎发病率为193.20‰,均高于1986年全国6个妇幼卫生示范县监测区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采用 WHO提出的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 (ARI)标准病例管理方法 ,从 1998年 1月开始选择海原县 12个乡作为急性呼吸道感染监测乡。通过 1年的 ARI监测 ,结果监测前后 5岁以下儿童肺炎死亡率由 1994年的 14.5 5‰降至 1998年的 12 .5 3‰ ,下降了 13.90 % ;在婴儿死亡中 ,婴儿肺炎死亡构成由 48.11% (居死因构成第 1位 )降至 2 2 .6 7%(居死因构成第 2位 )。表明 ARI监测对降低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有作用 ,尤其对降低婴儿死亡率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5.
1990年9月~1993年3月对孝感、老河口两市农村儿童生存状况;ARI对儿童生存的影响;ARI病例管理的科学性、适用性,乡村医生的可接受性和推广应用的可行性;ARI管理与评估方法进行研究。结果:两市IMR分别为45.08‰和34.59‰,U5MR分别为55.34‰和41.35‰,肺炎分别为25.9%和26.8%,婴儿肺炎死亡专率分别为842.6/10万和975.1/10万;228例ARI症状与X线诊断相关分析,呼吸增快与听诊罗音敏感性相同(t=0.77,P>0.05),可为轻度肺炎诊断依据,胸凹陷特异性高(90.19%),可为重度肺炎诊断依据。两市两年监测,1990~1992年IMR由39.04‰降至26.06‰,U5MR由50.35‰降至35.95‰;婴儿肺炎死亡专率电1081/10万降至659/10万,肺炎在婴儿死亡中的构成比由24.80‰降至18.35%。  相似文献   

6.
1990年,隆回县被列为妇幼卫生(MCH)项目县。基础调查显示,1989年我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U5MR)为61.92‰,5岁以下儿童肺炎腹泻死亡率分别为17.35‰和7.49‰,为5岁以下儿童第1位和第3位死因。为降低肺炎和腹泻死亡率,实现项目目标,自1992年起在全县推广应用了5岁以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RI)和腹泻病例管理技术,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采用WHO提出的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标准管理方法,从1991年开始,选择4个乡作为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监测乡。通过1991~1993年连续3年ARI监测,结果4个监测乡监测前后0~4岁儿童肺炎死亡占总死亡的比率由34.38%降至9.09%,经统计学处理,x~2=4.02,P<0.05,表明ARI监测对降低婴幼儿肺炎死亡率有显著作用,并能直接降低婴幼儿死亡率。同时,监测对感冒、咳嗽和肺炎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ARI监测县基础调查资料显示,0~4岁儿童死亡率为51.20%,婴儿死亡率为42.04‰,新生儿死亡率为29.71‰。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新生儿期。儿童死亡的前四位原因分别为肺炎、先天异常、新生儿窒息、早产。有60.49%的死亡儿童死于第四和第一季度。死于家中途中的占总死亡数的64.20%,有近1/3的儿童死前未得到任何医疗保健服务。提示重点保健对象为围产儿和新生儿,重点防治疾病为肺炎、先天异常、新生儿窒息和早产。  相似文献   

9.
2006—2008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亡漏报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ang L  Wang LJ  Cai Y  Ma LM  Zhou MG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12):1061-1064
目的 了解全国疾病监测系统(DSPs)死亡病例报告工作的漏报情况及其漏报特征.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DSPs的161个监测点各抽取6个行政村(居委会),收集其2006-2008年常住人口资料,开展死亡病例漏报调查,覆盖人口6 422 667名,分年龄、性别和地区对漏报率进行估计,并对漏报率调整前后的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 全国总粗死亡漏报率为16.68% (6271/37 603),经加权调整后,漏报率为17.44%,城市略低于农村,分别为16.08%与18.14% (P <0.01);中部与西部高于东部,分别为19.27%、18.15%和15.46% (P<0.01).0~4岁儿童漏报率远高于5岁以上年龄组,分别为34.95%、16.90% (P <0.01);其中0~4岁年龄组性别差异较大,女性为39.36%,男性为31.93%.死亡率经漏报调整后,全国男性的死亡率由6.38‰调整到7.74‰,女性由4.66‰调整到5.64‰;中部地区男性死亡率调整前后分别为6.49‰与8.00‰,女性调整前后分别为4.59‰与5.73‰.0~4岁儿童死亡率男性调整前后分别为2.48‰与3.64‰,女性调整前后分别为1.98‰与3.27‰;其中,城市儿童死亡率调整前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分别为1.76‰与1.39‰,调整后儿童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分别为2.41‰与2.26‰.5岁以上男性死亡率经漏报调整后由6.60‰调整到7.96‰,女性由4.80‰调整到5.77‰.结论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亡漏报率存在地区和年龄差别,0~4岁儿童的死亡漏报率存在性别差别.  相似文献   

10.
加强高危妊娠管理,早期筛查、矫治高危妊娠,不断降低围产期发病率、死亡率是围产期保健的核心工作。沈阳市在孕产妇系统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高危妊娠管理并取得初步效果。孕产妇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率分别由1980年的32/10万和27.3‰下降至1988年的19/10万和12.8‰;子痫发病率由1984年的0.15%下降至1988年的0.12%。  相似文献   

11.
小儿腹泻病控制规划实施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降低小儿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方法:选江阳区泰安镇,通滩镇作为监测点,选0-5岁500名儿童进行腹泻病防治系统监测管理。结果:在腹泻病发病高峰季节腹泻患病率从监测管理前的62.70%降至监测管理后的20.10%,死亡率由4.00‰降至0,1岁以内婴儿母乳喂养率由54.22%上升至75.30%,差异显著(P<0.01),家长对腹泻病儿管理的合格率由27.00%上升至90.00%,医疗费用管理后明显下降,说明深入贯彻执行小儿腹泻控制规则(CDD方案),探讨实施模式,能有效地提高母乳喂养率,降低患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以大规模监测促进农村儿童保健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以儿童死亡率最高的急性呼吸道感染(ARI)为突破口,在试点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监测,覆盖60%的农村地区,通过自上而下的分级培训和自下而上的例会上报制度,建立起乡村医生病例登记制度,使初级卫生工作者识别、处置ARI能力不断提高,大监测引入计算机数据管理这一现代化手段,加强了省级及中央的反馈机制,增进了农村三级保健网的网络作用和网间沟通,从而使抽样乡婴儿死亡率在2年监测期间降低了28.2%,按如此速率,可望经再一轮2年时间的监测,达到婴儿死亡率降低至1990年的l/3这一 WHO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金华市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华市21家医院1年的出生缺陷监测结果显示:出生缺陷发生率为3.97%。,其中城镇5.58%,农村3.30‰,男性2.61‰,女性5.60‰;缺陷分类前6位依次为唇裂、脊柱裂、多指(趾)、无脑儿、腹裂、脑积水;围产儿死亡率9.60‰,出生缺陷儿围产期死亡率603.77‰。出生缺陷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存、健康和发展,因此,应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加强孕期监测,及早明确诊断,及时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4.
急性呼吸道感染(ARI)和儿童腹泻(CDD)是儿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据报告,ARI和CDD的发病率居儿童疾病构成的前两位。在中国儿童的死因构成中,ARI居首位,CDD为第四位。因此,降低上述两病的发病率、病死率,进而降低儿童死亡率,也就成为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尘肺的疾病负担及其危害效应。方法利用黄石市职业病监测系统42年死因监测资料,以死亡率、发病率、YPLL、DALY作为测量指标,综合测试尘肺的社会负担及尘肺危害效应。结果1958-1999年尘肺死亡1992例,发病率为46.59/10万,病死率3.16%,死亡率18.24/ 10万,YPLLR 1.67‰,DALYR 3.03‰,不同年代发病率、病死率、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尘肺患者的平均间接费用为14 486.09元,各年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黄石市尘肺的疾病负担较严重。  相似文献   

16.
外科ICU实施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实施导管相关感染干预措施后的效果.方法 对2006年1月-2009年12月入住外科ICU的患者,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医院感染发病情况进行监测,并用患者平均病情严重程度(ASIS)调整法调整医院感染发病率,同时对导管相关医院感染进行分析.结果 经ASIS调整后的日感染例次发病率由原来的7.49‰下降至4.45‰,导管相关感染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率由10.53‰下降至4.79‰.结论 ICU采取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能明显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浙江省1989年11个城市围产保健的部分监测结果。监测总人数为9835例,抽样比为3.05‰,围产儿死亡率为11.08‰。调整后的死亡率为12.67‰。全省城市围产儿死亡率95%的可信区间为9.02‰~13.14‰。围产儿死亡的前4位原因依次为脐带因素(27.5%)、胎儿因素(25.69%),出生缺陷(13.76%)及新生儿疾病(12.84%)。相对危险度(RR)和人群特异危险度百分比(PAR%)较高的因素为新生儿窒息,因此这是群体保健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1996至2000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主要结果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了解1996至2000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年龄别和主要死因别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网收集的1996至2000年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资料,计算不同地区的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别死亡率。结果2000年全国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22.8‰、32.2‰和39.7‰,较1996年(24.0‰、36.0‰和45.0‰)分别下降了5.0%、10.6%和11.8%;2000年城市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9.5‰、11.8‰和13.8‰,较1996年(12.2‰、14.8‰和16.9‰)分别下降了22.1%、20.3%和18.3%;2000年农村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25.8‰、37.0‰和45.7‰,较1996年(26.7%0、40.9%0和51.4%0)分别下降了3.4%、9.5%和11.1%。1996至2000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的痢疾、肺炎、腹泻、神经管缺陷和溺水死亡率有明显下降趋势。结论1996至2000年,我国城市和农村的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且肺炎、腹泻等可避免死因的死亡率下降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标准病例管理是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降低婴儿死亡率(IMR)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U5MR)的适宜技术,我们于1991~1992年在我省礼陵、安乡两县进行了试点实施,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按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以各县总人口20%的比例,两县共随机抽取8个乡作为试点乡,抽样乡内5岁以下儿童均列为观察对象,共16843人。用统一方法、标准和内容对上述两县1990年县、乡、村三级卫生资源,儿童保健服务现状及年出生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等情况进行基础调查。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对乡、村卫生人员进行ARI技术培训,重点内容是ARI诊断分类,治疗原则,抗生素应用及转诊原则.自1991年1月起,以乡为单位进行ARI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上海市18岁以下儿童在不同监测时段的出生缺陷发病率和构成情况,探索适宜的出生缺陷监测时段。  方法  利用2016―2018年上海市《出生缺陷儿、残疾儿童报告卡》,分析孕<28周、孕28周~<产后8 d、产后8~<43 d、产后43 d~<出生后1年、出生后1~<2年、出生后2~<3年和出生后3~<18年的出生缺陷累积发病率和构成比。  结果  2016―2018年,上海市18岁以下儿童出生缺陷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6.31‰、15.34‰和22.05‰,先天性心脏病在不同年度出生缺陷顺位中均为首位。孕28周前和围产期出生缺陷累积发病率分别为4.49‰和14.44‰,延长至产后42 d、出生后1年、出生后2年、出生后3年、出生后18年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5.18‰、16.90‰、17.05‰、17.11‰和17.35‰。将孕28周前纳入监测时段,并同时延长至出生后1年,出生缺陷患儿数分别占全部病例的83.21%和97.38%,出生缺陷发病率分别为常规围产期监测的1.45倍和1.70倍。  结论  建议以医院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监测模式将孕28周前纳入监测时段,并同时延长至出生后1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