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时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粘连性肠梗阻是各类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因:一是先天性因素,多由发育异常所致;二是后天因素,如腹腔内感染、创伤、出血、缺血、异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对于大多数肠梗阻,只要诊断明确就不难做出治疗决策。然而,粘连性肠梗阻则不然。因粘连性肠梗阻早期多为单纯性,但有可能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绞窄与非绞窄临床上很难区分。粘连性肠梗阻是否发生绞窄,单纯从发病时间上是不行的,还是应当从重视病史、体征、化验及X线检查等方面全面了解和综合分析而做出较准确的判定。因而就要临床医生应仔细地观察和分析病情。[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3.
小儿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0年1月至2002年10月收治的187例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病例,结合献资料讨论其手术时机的选择问题。结果 非手术治疗小儿粘连性肠梗阻104例。手术治疗83例,急症手术56例,其中肠切除15例(26.8%),死亡2例(3.6%),平均住院11天;非手术治疗无效转手术治疗27例,其中肠切除10例(37.0%),死亡2例(7.4%),平均住院20天。结论 小儿粘连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无效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粘连性肠梗阻病情的判断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肠梗阻是急腹症的常见病因,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腹部X线平片检查,常可判断有否存在肠梗阻和推测梗阻的部位.然而急性肠梗阻起病急、病情变化快,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常常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而延误诊断、延误手术时机是造成肠梗阻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手术治疗目的是为了解除梗阻并防止肠绞窄发生,因此手术时机应选择在肠绞窄发生之前进行.因此,对于肠梗阻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以及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选择对肠梗阻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对我院近8年来70例手术治疗的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8例经手术治疗后均解除梗阻,症状消失;2例并发肠瘘,并发症发生率为2.86%,没有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来决定急诊或是择期手术;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是获得最佳手术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方法.方法 对2006年5月至2011年4月32例粘连性肠梗阻采用腹腔镜治疗的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粘连性肠梗阻的腹腔镜治疗疗效好,32例全部治愈,其中术中中转开腹手术治疗2例,无并发症出现,无死亡病例.结论 严格把握适应证,选择合适病例,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方法疗效好,能明显降低粘连性肠梗阻的并发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粘连性小肠内疝是临床上一重要的急腹症,且病情重变化快。由于其较为特殊的病理表现,X线常常对其束手无策。目前,国内也罕见超声对此类病变的报道。现对2004年2月~2005年10月本院肛肠外科收治的7例粘连性小肠内疝病例的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超声对此类病变有着较高的特异性,值得推广。资料与方法本组7例,男4例,女3例,年龄2~69岁,平均22岁。其中无手术病史者1例,其余均有腹部手术史。仪器使用美国产HP5500,日本产Toshiba8000、Aloka1700,韩国产Medison9900等,探头频率3.5~7.5MHz。患者仰卧,充分暴露腹部。先用3.5MHz腹部凸阵探…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超声辅助腹腔镜和常规腹腔镜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n=44)和对照组(n=37),对照组给予常规腹腔镜治疗,观察组实施腹腔镜治疗术前和术中超声实时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观察孔长度、手术开始至腹腔探查时间及术中肠坏死、血性腹水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观察组并发症(观察孔愈合不良1例,小肠损伤1例,尿路感染1例)合计发生率为6.82%,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孔愈合不良4例,小肠损伤2例,术后肠漏1例,肺部感染2例,尿路感染2例)的合计发生率2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粘连性肠梗阻腹腔镜治疗术采用超声辅助监测,可显著缩短手术开始至腹腔探查时间,缩小观察孔的长度,有助于减轻对腹膜的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回顾性分析72例粘连性肠梗阻,发现手术后粘连是引起粘连性肠梗阻最主要原因,近半数在最初手术后一年内发病,梗阻部位最常见于回肠,其次在空肠。认为诊断主要依靠完整的史、全面的体检及简单的腹部摄片;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成功率高,而恶性循环肠梗阻或出现肠地应积极手术治疗,并总结了术中处理经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5例绞窄性肠梗阻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的经验。结果 5例均急诊手术证实为绞窄性肠梗阻,其中肠系膜裂孔疝并空肠坏死2例,美克尔憩室索带压迫并回肠坏死1例,回肠扭转并坏死2例。所有患儿均一期行坏死肠切除肠吻合术,无死亡病例,术后无短肠综合征发生;无休克复苏后脑损伤发生。随访2年所有患儿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发育良好,无饮食障碍、排便障碍发生。结论详细的体格检查,及时的影像学检查以及常规的腹腔穿刺检查是明确绞窄性肠梗阻的充分依据;正确及时手术治疗是明确病因、祛除病灶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MSCT诊断粘连性肠梗阻绞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MSCT对粘连性肠梗阻绞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MSCT征象,评价其对发生绞窄的诊断价值。结果 70例粘连性肠梗阻,手术及病理确诊34例发生绞窄,MSCT诊断29例发生绞窄,其中26例有既往腹部手术史。MSCT征象中,肠壁强化程度减低、弥漫性肠系膜水肿及血管增粗、肠系膜积液、肠壁增厚、C/U型肠襻与粘连性肠梗阻绞窄有关(P均<0.05)。MSCT诊断粘连性肠梗阻绞窄的敏感度85.29%(29/34),特异度100%(36/36),准确率92.86%(65/70)。结论 MSCT对判断粘连性肠梗阻绞窄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附2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及手术时机,以提高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方法利用腹腔镜对粘连性肠梗阻28例进行粘连松解术。结果26例成功利用腹腔镜完成粘连松解术,2例因术中损伤小肠改为开腹手术,26例利用腹腔镜成功行粘连松解术的患者经过1-38个月随访,均无梗阻症状复发。结论有选择性地利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是安全实用的,严格遵循手术适应证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人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及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9例老年人粘连性肠梗阻病例的手术治疗。结果本组49例均有腹部手术史,主要症状是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腹部X线平片检查为完全性肠梗阻,均行手术治疗。结论老年人粘连性肠梗阻的主要原因是腹部手术,依靠病史、体征及腹部X线摄片检查来诊断,出现完全性肠梗阻时应积极手术,掌握手术时机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肠梗阻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X线腹部平片和CT检查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近年来514例肠梗阻病例,其中46例经手术治疗,平均年龄51.6岁,对x线腹部平片及CT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梗阻是否存在、梗阻部位、病因的推断、梗阻程度的判断及有无绞窄性梗阻。结果46例经手术证实病例中,机械性梗阻45例(含绞窄性梗阻12例),误诊3例。其中小肠梗阻23例,结肠梗阻21例,2例伴有肠穿孔:结论x线腹部平片与CT是诊断肠梗阻的有效方法,CT检查对梗阻病因、部位、类型的判断有其明显优势,尤其是绞窄性梗阻时肠系膜的变化有其较明显特征,是减少误诊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介入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于我院消化内科治疗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200例,设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单纯消化内科治疗方法(鼻胃管胃肠减压术),试验组采用介入结合消化内科治疗方法(经鼻插管介入)。比较两组肠梗阻缓解的时间(具体比较前3天的平均引流量、排气时间、腹胀腹痛减轻时间),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穿孔、出血、狭窄、中转手术)。结果 治疗期间试验组引流量、排气时间、腹胀腹痛减轻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临床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9.0% vs 58.0%,P<0.05);试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9.0% vs 21.0%,P<0.05)。结论 经鼻肠梗阻导管介入治疗对于粘连性肠梗阻有明显的临床效果,症状缓解快,治愈率高,并发症少,在临床可以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粘连性肠梗阻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CT征象及诊断。方法: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结果证实的54例粘连性肠梗阻的CT征象。结果:CT检查发现粘连索条和腹腔束带46例。粘连段肠管改变54例,包括肠管皱缩42例,梗阻部位鸟嘴征15例,肠袢粘连成团5例。移行区炎症4例,恶性肿瘤腹腔转移恶性粘连4例。肠绞窄征象5例。结论:CT能明确诊断粘连性肠梗阻及其原因,并有效提示肠绞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将9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3组,单纯保守治疗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非手术疗法,包括如禁食、抗感染、补液、持续胃肠减压等; 手术治疗组30例,入院后即行手术治疗;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组30例是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应用新斯的明行穴位注射.结果 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组治愈15例,总有效率为80.0%,复发率为16.7%;单纯保守治疗组治愈为12例,总有效率为80.0%,其复发率33.3%;手术治疗组治愈为19例,总有效率为93.3%,复发率为30.0%.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组较单纯保守治疗组及手术治疗组平均肛门排气时间提前10~48 h,排便时间提前15~36 h.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较另两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 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大大缩短了疗程,促使多数患者避免再次手术的痛苦,也能节省了住院的费用,是目前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胎儿期肠梗阻MRI表现,结合生后手术史及病理学诊断,探讨MRI对胎儿期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胎儿期肠梗阻病例26例,胎龄为孕23~35 w,均先行胎儿超声检查后再行胎儿MRI平扫。采用2D快速平衡稳态进动序列(2D fast imaging employ steady acquisition,2D FIESTA)、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ingle-shot fast spin echo,SSFSE)序列、快速反转恢复运动抑制序列T1WI(fast inversion recovery motion insensitive T1WI,FIRM T1WI)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序列。根据梗阻部位、梗阻区肠管信号改变、梗阻远端肠道充盈情况、肠系膜血管异常等进行影像学诊断,并观察继发改变如腹水、羊水增多等,随访出生情况及手术治疗结果,分析MRI诊断的正确率及漏诊率,探讨MRI各序列在胎儿肠梗阻诊断中的优势。结果 26例肠梗阻胎儿中:十二指肠/空肠狭窄或闭锁16例,其中4例伴十二指肠和空肠旋转不良;胎粪性小肠梗阻4例,其中2例继发肠扭转致肠缺血坏死;肛门闭锁4例;结肠狭窄或闭锁1例;先天性巨结肠1例。所有胎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羊水增多,部分病例伴腹水、心包积液及睾丸鞘膜积液;2例为单脐动脉。MRI诊断正确率为92.3%(24/26),误诊率为7.7%(2/26)。MRI能清楚显示胎儿肠梗阻部位,观测肠管扩张的程度。SSFSE序列可显示系膜血管受累,FIRM T1WI序列有助于结肠梗阻的诊断,DWI序列可提示梗阻肠管缺血和出血的改变。结论胎儿期肠梗阻MRI图像有特征性改变,可以判断受累肠管的发生部位、梗阻程度和合并症等,对产前诊断和出生后手术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