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韩国李圭晙(1855-1923),号石谷山人,庆北道迎日郡人,熟悉文史,兼通中医,1904年撰成<素问大要>,选取<素问>25篇,删王冰注,原句之下,偶参己意,每多精见.<素问大要>有1906年刊刻本,印数极少,现存日本杏林书院;另有李圭唆弟子李元世1921年手抄本.李圭晙精<素问>,善临床,其医学理论见<素问大要>卷4末的两篇医理与临床紧密结合的重要论文--<素问附说>与<百病总括>.<百病总括>以七言韵语写成,显示李圭唆具有很高的汉文阅读与写作水平.<素问大要>校勘训诂每有卓见;书末附李圭唆弟子李钟淳所撰<方制八法>,将<素问>理论与<伤寒论>方剂及后世方剂结合起来,颇具参考价值.<素问大要>扩大了<黄帝内经>在韩国的影响,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2.
韩国李圭晙(1855-1923),号石谷山人,庆北道迎日郡人,熟悉文史,兼通中医,1904年撰成<素问大要>,选取<素问>25篇,删王冰注,原句之下,偶参己意,每多精见.<素问大要>有1906年刊刻本,印数极少,现存日本杏林书院;另有李圭唆弟子李元世1921年手抄本.李圭晙精<素问>,善临床,其医学理论见<素问大要>卷4末的两篇医理与临床紧密结合的重要论文--<素问附说>与<百病总括>.<百病总括>以七言韵语写成,显示李圭唆具有很高的汉文阅读与写作水平.<素问大要>校勘训诂每有卓见;书末附李圭唆弟子李钟淳所撰<方制八法>,将<素问>理论与<伤寒论>方剂及后世方剂结合起来,颇具参考价值.<素问大要>扩大了<黄帝内经>在韩国的影响,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3.
《内经》是中医药学第一部经典大作,它的主要功绩是为中医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确定的临床原则至今仍指导着医疗实践。"百病生于气"语出自《素问o举痛论篇第三十九》,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指导临床实践及预防疾病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百病生于气关于"百病生于气",这里的气可以理解为气机失调。由于气具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运动不息,周而复始"等特性,其内在脏腑,外至四肢百骸,大经小络,都有气的存在,所以人体的气机失调,就会使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全身的升降出入运动障碍而百病丛生。气乱是指气行的方向和部位失常…  相似文献   

4.
方剂本质乃基于病机、药性基础上的药物选用,病机之本本于五运六气,病机明、药性谙,则百病莫逃。黄元御认为六气之变为百病之纲,六气应人又有标、本、中气之别,故治疗宜明六气之标本中气之从化。以《四圣心源》中所载方剂为例,结合《素问》等经典论著疏明黄元御六气治法的遣方择药思想。  相似文献   

5.
"标本"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标本理论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标本之说始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素问.移精变气论》云:"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皆极言标本之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内经》还列出《素问.标本病传论》及《灵  相似文献   

6.
李时珍治痰法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时珍在《濒湖脉诀》中说“痰生百病食生灾”,认为许多疾病都与痰有关。自此说之后,诸如“百病皆因痰作祟”等学术观点与“痰生百病食生灾”大抵雷同。笔者近期对《本草纲目》辑录的附方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其中用于治疗各种痰病以及顽痰怪症的方剂有300多首,用药...  相似文献   

7.
以《素问》和《伤寒论》为理论基础,以四时节气、阴阳学说与方剂配伍为切入点,分析韩祗和《伤寒微旨论》中辨治伤寒、中风、阴黄的原创方剂的处方思路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 《素问·至真要大论》在阐述制方法则时曾说:“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历代注家看法颇不一致,现将个人的粗浅认识奉献给同道及师者,以供商讨,并求得指正。 (一)奇方与偶方的含义《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许多注家只从方剂的药味数上划分奇偶,而忽略了方剂的配伍  相似文献   

9.
书讯     
《上海医学》2006,29(4):266-266
《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出版本书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蔡宝昌、赵国平主编,分4个部分:认识篇介绍中西医对传染病的基本认识;诊断篇介绍传染病的诊断知识,通过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来诊断传染病;治疗篇为本书之重点,分别从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方面介绍治疗传染病的方法,特别是中医的常用方剂、常用中药及单秘验方;预防篇介绍传染病的预防原则及方法。书末还有附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我有一个疑难问题,请您给解答一下: 今年第五期的《中医杂志》登载了一篇《“四肢为诸阳之本”析疑》的文章:文中论点是,否定《素问·阳明脉解篇》中“四肢者诸阳之本也”的“本”字,认为乃“末”,字之错讹,于是作者便肯定的说:“四肢为诸阳之末,并不是诸阳之本”。其论点论据已见该文中,此不赘述、  相似文献   

11.
《伤寒钤法》是一部论述伤寒运气学说的元代著作,由程德斋继承马宗素《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医书的基础上编撰而成。《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著录的版本均源自《薛氏医案二十四种》一书,并非原著,原书已经散佚。除薛氏重编本,《伤寒钤法》还见于明周藩王朱橚《普济方》及同时代熊宗立《重编伤寒必用运气全书》。三者虽然大致相同,但文本内容及表述差异较大,对此进行考察,有助于展现钤法原貌,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素问纠略》一书的作者及版本历来说法不一。《明史》记为杨慎,但考查杨慎文集《升庵全集》《升庵外集》均不见此书;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认为此书应是朱丹溪所作。本文就此提出疑问,考查杨慎著述的主客观条件。首先,从史传及杨慎诗文中可知,他曾研习医籍,知晓医理,其医学著作《男女脉位图说》序文更反映了他欲纠辨古人的愿望,是为他著《素问纠略》的主观条件或内部条件;其次,杨慎晚年贬谪至西南地区,恶病缠身,曾学医自疗,且喜好上山采药,这为他创作《素问纠略》提供了外部条件;加之同僚何宇度、名医何时希的记载为旁证,杨慎著《素问纠略》三卷是成立的。而针对杨慎文集不见此书,一卷本著者题为朱丹溪、周木等人的事实,本文认为是版本不一所致。即:名为《素问纠略》的医书实有两个版本:其一为前述杨慎所著的三卷本,已经亡佚;其二为周木辑佚或假托元代朱震亨所作的《素问纠略》一卷本,现存抄本。由此,《素问纠略》作者及版本问题得以澄清。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广注》(以下简称《广注》)是清初钱塘名医李彣所著.该书是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的第一本全注本.《广注》的刊行对后世《金匮》研究者产生了一定影响.由于种种原因,《广注》少有传世,目前知者不广,国内外尚无对《广注》的全面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现藏有一部清刻本,刻印工艺精良,序目完整.现结合可见的文献资源对长春中医药大学《广注》清刻本行文献学及版本学分析,明确了该版本《广注》较高的文献价值.进一步探索该版本的文献信息,将为研究明清《金匮》注家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山田业广是江户中末期日本著名的汉方医学考据学专家、文献学家,《千金要方读书记》是其代表著作之一。山田业广以江户医学馆模刻宋版《千金要方》作为底本,取元刊本、正德本、万历本、嘉靖本、手抄真本等为校本,对《千金要方》进行研究并完成《千金要方读书记》的撰写。以上几种版本是当时乃至现在所存《千金要方》之最善者,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山田业广在《千金要方读书记》中运用熟稔的考据学知识,对《千金要方》进行精良的考证,纠正讹误、阐发文义、判断俗字等方面为其所得;但新颖见解较少,并存在误校误训之处。  相似文献   

15.
朝鲜《医林撮要》所载中朝医学交流史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丧鲜内医郑正先撰、杨礼寿校正,成书于16-17世纪时期的《医林撮要》一书,共13卷128门,它引用了大量李朝前期的朝鲜医书及当时已成书的中国医书资料,是一部非常切合临床应用的综合性方书。特别是书中所收载的“中朝质问方”和中朝传习方”中的方剂,若干处与中国宋代医书《仁斋直指方论》等有诸多联系,是中国和朝鲜医学交流过程中的重要记录。但它与记载中朝两国政府官员之间医学质问的傅懋光《医学疑问》毫不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东坡养生集》为汇集苏轼诗文杂著中与养生相关的内容而成,集中体现了苏轼以“安”、“和”二字为中心的养生哲学。经过研究,可以确认此书为明代王如锡所集,成书于明崇祯八年。现存有三个版本,为两个系列。一为以崇祯刊本为代表的明版系列,一为以陈道生本为代表的清版系列。崇祯刊本中的评注,当为编集者王如锡所做。而清版均为邱象升在明版基础上,修改增删其评注文字而成。有无康熙序可作为明版与清版的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17.
《素问释义》校文对后世影响较大 ,其校勘的特色有 :大胆对经文提出怀疑 ,校勘方法以理校法为主 ;重视新校正校文 ;据文字气象校 ;指出异说 ,并提出《素问》为“众手杂合之文”;标记原文出校 ,校记简要等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病因、病机、概念、分类、临床表现等方面对《素问.痹论》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探讨,并就痹证的概念、脏腑痹、痹与营卫关系、痹热等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指出《内经》仍是学习中医的最佳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