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子中药学”内涵与现代中医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述"分子中药学"内涵与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方法:笔者在总结多年中医药理论学习与中药学科研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集大量业内人士中医药学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采用对比分析和总结及提炼的方法,愚述己见并与广大学者共勉。结果:一是传统中医药面临危机。近百年来传统中医药学发展缓慢,导致国内个别学者误称中华民族国粹之一的中医药学是"伪科学",甚者有"取缔中医药"的言论。二是中医药是21世纪全球普遍关注且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然学科。"八纲辨证"和"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精髓,中药的临床治病多样性和多靶性揭示中药的多成分即多分子效应机制。由此认为中药是由诸多具有特定骨架(即结构)和药理活性的分子组成。研究和分析中药的分子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药理活性及其机制和规律是分子中药学的科学内涵。三是分子中药学是现代中医药理论的基础。现代中医药理论的关键是中医治病原理的现代化。现代中医临床证治实践的知情权是医患双方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揭示中药疗疾的物质基础是中医药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都将从研究分子中药学入手。结论:分子中药学是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必然,分子中药、方证组方和物效基础等研究将成为未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分子中药新药极有可能是将来中药市场的主流产品。  相似文献   

2.
视中药为天然药物的观点 ,早已存在 ,只是近些年更为流行 ,大有强加给中医药学之势 ,且具隐讳性。此观点是以表面和片面现象为依据 ,故具虚假性 ;此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中药本质 ,加之其隐讳性 ,故具误导性和极大危害性。为防中药现代化及国际化的夭折仍至中药及中医药学消亡 ,中医药学工作者应对视中药为天然药物观点以警觉 ,坚持中药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这一本质 ,保留或称保持其宏观优势 ,克服微观劣势吸收现代科学研究成果 ,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 ,从而使中药及中医药学得以丰富和发展 ,为人类健康再做新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药是我国的国粹,也是世界传统医学中独具特色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了伟大贡献,作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中药也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实现自我超越。《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中药、天然药物向现代中药的转变,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又是相互促进、相互为用的。  相似文献   

4.
药物不良反应是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减肥药“马兜铃酸事件”来探讨了我国天然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安全性评价。介绍了国外一些影响了中医药国际声誉的中药毒性的报道;探讨了我国天然药物毒副作用产生的7个主要原因,如中药品种混乱、不按辩证施治等。呼吁加强对天然药物(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推进中医药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5.
以药物规律性组合为切入点,从药物规律性组合是构成方剂的要素;组合中药物的药量配比不同,功用指向有异;药物组合间的配用与效能及对后世的影响等诸方面探析仲景方的组方用药思路.药物组合是方剂的组成部分,可将其作为独立的配伍单位,采用联合的方式构成复杂方剂;有时一个药组也可单独成方.以药物规律性组合为切入点,着力于方剂中药物规律性组合的解析、掌握与运用,对探讨方剂的构成、演变及其发展,优化方剂的药物组合,及阐明复方的功效、主治、效应物质、作用机制等都有所助益.在此基础上,明确药组在方剂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深化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的研究,为临床合理配方择药及创制新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有关中药之范围 ,近年来有不少人撰文论述 ,笔者读后受益匪浅 ,但又不敢苟同 ,故此略陈管见 ,兼与同道商榷。1 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关系  中药是自上世纪初相对西药而形成的概念 ,古称之为本草 ,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临床的药物。就其实物而言 ,包括一部分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含炮制品、成药制剂等 )和某些合成品 (如人工牛黄、机制冰片等 )。此定义的核心在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也就是说 :每一味中药的应用 ,都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 ,离开中医理论指导而应用的药物则不是中药。而天然药物是指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药物 ,与中药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杨丽 《中医药学刊》2003,21(12):2157-2158
通过长期教学,逐渐认识到“中药性能的负效应”理论,应改变目前在《中药学》教材中零碎散见、缺乏系统编写的状况,增补并编入“中药的性能”一章,与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方面,可使学生同步理解中药性能的正负效应。真正掌握独具特色的中药药性理论,另一方面,可进一步完善教材,使“中药的性能”内容更充实、更具有系统性。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记者刘燕玲从日前召开的中国中药协会2006年度会长会议获悉:“十一五”期间。我国把继续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天然药物的发展,列入医药行业的主要任务之一,力求中药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和中药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1.
中药指纹图谱及其对中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李克  王曙东  宋炳生 《中草药》2002,33(11):961-963
简要介绍了中药指纹图谱的原理,探讨了建立中药指纹图谱对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标准的水平,加快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建立了中药材规范化栽培,促进中药新药研制水平的提升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对中药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四气为核心,分析中药药性数据中气与味、归经、毒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中医临床用药、中药实验研究、中药新资源开发等提供理论线索和数据支持.方法:在对数据等级编码基础上,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对《中华本草》中8 356味具有四气属性中药的药性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四气与辛、甘2味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与苦、淡2味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与脾、胃、肾三经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与大肠、心、膀胱、胆、小肠、肺六经(按相关性递减排序)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与毒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药性越“热”则越可能具有辛、甘2味,越常入脾、胃、肾三经,其毒性更大;药性越“寒”则越可能具有苦、淡2味,越常人大肠等六经.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药专利创造性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雍海英  高山行 《中草药》2005,36(6):801-804
通过对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我国1998-2003年授予中药专利相关数据进行整理,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中药专利授权的数量,中药复方与有效成分专利数量、中药职务与非职务专利数量的发展差异,结果表明发明专利明显多于中药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中药复方专利大大超过中药有效成分专利,与中药职务专利比较中药非职务专利占绝对优势。而在授予中药专利中,中药有效成分专利、中药职务专利的比例,恰恰正是衡量中药是否具有创造性的重要指标。这一差异反映了我国现阶段中药专利创造性较低的现状。在我国中药专利创造性认定讨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提出我国专利法应尽快确定并完善中药专利创造性标准,加大力度鼓励企业与个人在技术上提高中药的创造性,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和中药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中药在美国的专利保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莉  李野 《中草药》2007,38(1):137-140
中药由于有效成分不清楚,作用复杂等原因,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很难获得西方专利制度的保护。通过检索美国专利全文数据库,分析了从1977年到2006年近30年来,美国对中药的专利保护情况及特点,得出中药能够在美国获得有效的专利保护的结论,并为了解美国中药专利保护情况提供参考。同时,在美国很大一部分中药专利是由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获得的现状也引发思考,作为中药的起源地,我国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并利用中药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中药指纹图谱数据库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林伟  秦昆明  徐雪松  陈丹妮  王彬  蔡宝昌 《中草药》2014,45(21):3041-3047
在中药现代化的研究过程中,指纹图谱技术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控制中药质量的质控模式,但是如何实现中药指纹图谱数据的快速匹配、检索、识别和鉴定功能是指纹图谱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药指纹图谱数据库的研究和建立,为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有助于加快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程。主要从中药指纹图谱数据库研究历程、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优势、研究成果等方面予以阐述。总结了中药指纹图谱数据库在中药现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吴晶  李欣 《中草药》2010,41(11):1908-1912
中药产业承载了悠久的中医药理论与文化,而现代专利保护将对其可继续发展和国际化产生深刻影响。但我国专利制度的历史尚短,中药专利保护政策尚不完善。通过分析德国、日本和韩国天然药物专利保护政策的先进经验,提出针对我国中药专利保护现存问题他国可以借鉴的作法。具体措施包括延长发明专利保护期,细化中药专利审查原则以及加强中药专利服务等几方面,从而完善中药专种保护政策,发挥我国中药产业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中药现代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圣鼎  陈仁通  韦璧瑜 《中草药》2007,38(5):641-646
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中国传统医药的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继承传统,走出传统,走向现代。中医药的优势在于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因人而异和复方用药,弥补了西方医学在诊治上的不足之处,这在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上具有导向性的作用。由于西方医学对治疗疑难症和抗衰老上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使人们对中医药需求增加,中西医优势互补的新医学体系将会逐步形成。从研发中药的角度,对传统中医药理论、整理和规范中药材及中药市场、中药炮制、微量元素测定、质量控制、制剂工艺、生物技术及专利保护等方面来探讨中药现代化,实现对传统中药的超越,把传统中药提高到现代药学的水平,能被国际社会所接纳,造福于全人类。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中药质量追溯系统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昌孝 《中草药》2017,48(18):3669-3676
中药质量标志物从概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得到我国中药科研与产业界的重视。中药质量是影响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的重大问题,确定影响中药质量的标志物,并综合信息分析、风险评估,确定并控制影响产品质量所有因素。特别是通过从药材源头到成品全过程的质量、标准和控制研究,构建全程可溯源的控制和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中药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应是保证中药质量和产业过程全程控制的关键,以期对中药产业健康发展产生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许钧钧  张辉  唐力英  吴宏伟 《中草药》2012,43(12):2321-2326
为了解国外申请人在我国天然药物尤其是复方药物的专利布局特点,采用国家知识产权局自主开发的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Patent Search and Service System of SIPO)的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CNABS),对1985-2012年5月的不同国家地区来源的专利申请进行检索,以国际专利分类表中涉及植物、藻类、苔藓、真菌等涵盖中药的分类号为检索目标,采用人工及软件辅助分析的方法对检索结果,尤其是中药复方专利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包括申请人、治疗领域、重点专利技术),以期掌握中药复方专利申请中的发展态势,并籍此分析国外复方专利技术的布局状况与技术发展路径,为国内专利制度下中药复方产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心血管疾病常用中药注射液及相关中药有效组分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Pub Med等数据库(截至2014年9月1日)以及相关参考书目,对目前治疗心血管疾病最常用中药注射液及相关中药有效组分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心血管疾病最常用中药注射液有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15种注射液,3个处方源于经典方剂,其他源于临床或科研处方;处方组成药味均较少,单味占到60%,最多为3味药;主要针对心血瘀阻证;多具有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抗血栓形成、抗氧化、扩张冠脉等药理作用。涉及最多的中药是丹参、红参、红花,有效组分类型主要有黄酮、皂苷、醌类等,为有效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