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黎艳欢 《河北医学》2006,12(12):1306-1307
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o-aortic balloon pump,IABP)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而有效的机械性辅助循环装置,可降低主动脉阻抗,增加主动脉舒张压,而降低心肌耗氧,增加氧供,达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现将2004年5月至2005年10月6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的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观察首次前壁 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 (AQAMI)溶栓及未溶栓患者于出院前 ST段抬高及 T波变化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旨在选择更恰当的治疗方法 ,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患者均为首次患 AQAMI,共 5 6例 ,其中接受静脉溶栓者 30例 ,男 19例 ,女 11例 ,年龄平均 (70 .3±2 .5 )岁 ;未溶栓者 2 6例 ,男 16例 ,女 10例 ,平均年龄 (6 5±11)岁。药物采用尿激酶 ,按推荐的方法进行 [1 ]。AQAMI诊断标准 :胸痛持续≥ 30 m in,含服硝酸甘油无效 ;V1~ 4导联中 2个以上相邻导联 ST段抬高≥ 0 .1m V,并出现异常 Q波 ;CK(肌…  相似文献   

3.
对一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病人采取休息、氧气吸入、心电监测、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溶栓护理、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有序护理措施,使病人痊愈出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av1导联损伤图形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急性前壁(包括前壁、广泛前壁、前壁+侧壁)心肌梗死患者69例,分析入院当时心电图。av1导联损伤图形包括以下情况之一:①ST段抬高≥0.05mv;②ST段抬高幅度〈0.05mv同时伴有T波对称性倒置;③ST段在等位线而伴有T波对称性倒置和病理性Q波形成(时间≥30ms)。所有的患者于发病两周行超声心动图并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入院期间心脏事件情况。结果:伴av1导联损伤图形者CK、CK—MB峰值明显增高而LVEF明显降低。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av1导联的表现损伤图形是判断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 h内溶栓与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溶栓治疗. 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和肌钙蛋白(cTn T)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灌注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 h内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 ,随着溶栓与急诊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急性血管重建的开展 ,AMI病死率大幅度下降 ,尤其是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本文就目前积极进行血管重建治疗条件下 ,前壁与下壁急性梗死患者心律失常 ,住院期间病死率及死亡病因进行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1998年 2— 11月我院心脏病中心收治的AMI患者 183例 ,男 12 9例 ,女 5 4例 ,年龄 (6 1± 11)岁 ,前壁90例 ,下壁 93例。一般状况见表 1。表 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例 )组别n平均年龄男女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前壁组 90 61± 1163 2 74 52 12 1下壁组 93 63± 11662 754 1…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改良后阴道前壁修补术与阴道前壁修补术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60例阴道 前壁脱垂、膨出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分别接受改良后阴道前壁修补术和阴道前壁修补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对 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2.2±5.1min,术中出血量为112.1±12.8mL,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0.1±5.3min、110.2±13.1mL,对比分析后,不具 有统计学差异(t=1.493、1.054,P >0.05).对照组患者中,1例患者手术时,因膀胱与阴道壁分离时解剖不清晰,分离较困难出血,约为200mL,通过对局部进行缝扎 后,停止出血,未出现膀胱、尿道损伤及其他并发症.手术结束后7d,将尿管拔除,1例患者出现排尿困难,通过留置尿管,定期开放2d之后均痊愈.观察组患者并 未出现手术并发症.两组患者在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对比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45,P >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经过3个月、12个月 的治疗后,复发率均更低,对比分析后,具有统计学差异(x2=8.104、8.025,P <0.05).结论 改良阴道旁修补术的疗效良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复发率更低, 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对应前壁导联ST段压低在临床较常见,为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我们对5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52例为2003年6月~2006年12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AMI)住院病人.入选对象符合①有明显胸痛症状,持续时间≥30min,发病至入院时间≤24h;②有典型下壁Q波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动态衍变;③有急性心肌梗死血清心肌酶动态改变;④不合并前壁心肌梗死.其中男38例,女14例;年龄31~86岁,50 岁以上占92.0%.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 h溶栓与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自2007年1月~2010年4月收治的60例发病6 h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不同分为A组(急诊溶栓组)32例和B组(急诊介入治疗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①两组患者成功再灌注率、死亡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P〈0.05)。②两组患者发病时、3 h时cTnT水平均无明显差异,但治疗后6 h的cTnT水平及CK-MB峰值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 h内采用介入治疗可以有效提高再灌注率、降低临床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其起病急,病情复杂、多变、严重、并发症多,是冠心病中最严重,危害性最大、病死率最高的一种疾病类型。因此协助医生做好各项急救及护理工作,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  相似文献   

11.
黄开群 《华夏医学》2002,15(5):688-689
急性五壁心肌梗死亦为复合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危重的一型。梗死面积越大 (超过 4 0 %以上 ) ,越易发生休克及泵衰竭 ,也易于促发严重心律失常 ,若不及时采取正确治疗方案及有效的护理措施 ,存活率极低。我科于 2 0 0 1年 12月收治 1例急性五壁心肌梗死患者 ,全心肌近坏死 ,此类患者的病死率约为 10 0 %。然而经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 ,患者很快康复出院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 ,6 3岁 ,因左前胸持续性钝痛 4h急诊入院 ,测血压为 2 1.3/ 13.3kPa,急查心电图 (ECG) :急性前壁、左侧壁及下…  相似文献   

12.
罗碧如  卓青 《广东医学》2002,23(2):193-194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下壁导联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4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资料,根据下壁导联ST段下移情况将患者分为无下移组和下移组。结果:ST段下移组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近期病死率明显高于无下移组。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下壁导联ST段下移是患者病情严重,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下壁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前壁AMI患者的心电图、选择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梗死相关病变与第一对角支(D1)开口的位置关系。结果:29例前壁AMI患者,伴下壁导联ST段压低12例中,以D1开口前的LAD病变或LAD合并D1病变9例(75.00%),以D1开口后的LAD病变3例(25.00%),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下壁民地联ST段压低与多支血管病变无关,而与LAD近端(D1之前)或LAD近端合并D1病变有关,可能反映高侧壁心肌缺血对应性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周白细胞粘附与急怀前壁心肌梗死区扩展的关系。方法 用直接滑行法对2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发病48小时后白细胞粘附进行动态监测,并根据第3天及第14天核素心室造影后测得的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舒末容积分组进行比较。结果 梗死区扩展组的白细胞粘附程度明显高于无扩展组。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区扩展可能同炎性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15.
王秀平  孙安华 《安徽医学》2007,28(4):363-363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QRS积分的影响。方法3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依那普利组(20例)与对照组(12例),治疗组给予依那普利10mg/日,并对每例患者住院即刻、24h、7d、21d做常规心电图,采用Wagner提出的QRS积分方法记录每份ECG分值。结果依那普利组第21日QRS分值(5.53±2.42)显著低于对照组(6.54±1.88),P<0.05。结论依那普利可明显降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QRS的分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合并室壁瘤的诊治疗效及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1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合并室壁瘤病人,经积极内科治疗(严格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及3例病人送外院作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临床疗效好并随访半年 ̄5年的疗效比较。结果12例病人随访至今无1例死亡,心功能维持在NYHA心功能I ̄III级,但3例仍有心衰发作。其中3例PCI后患者较另9例未行PCI治疗者疗效更好。结论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合并室壁瘤患者经严格坚持Ⅱ级预防治疗,能减少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可能PCI更能改善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以指导对其合理的治疗。方法 :选择首次Q波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患者 5 3例 ,随机分为介入治疗组 (A组 )和药物治疗组 (B组 ) ,A组病人于AMI后 2~ 4周行冠脉造影并证实存在梗塞相关血管 (IRA)而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植入术 ,其他治疗同B组。常规检查血压、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 ,并于半年后复查 ,随访半年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超声心动图主要观察室壁运动指数 (WMI)、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室中部的最大收缩期流速 (Vp)及二尖瓣舒张晚期与早期峰值流速之比值 (A/E)。结果 :A组的 3 2例病人PTCA及支架植入均获成功 ,且达 3级TIMI血流。半年后 ,A、B组各失访 2例 ,剩余病人中 ,A组 (3 0人 )和B组 (19人 )随访前后在心率、血压、血糖及血脂方面无明显差异 (P >0 .0 5 )。与梗塞后 2~ 4周比较 ,B组Vp、A/E、WMI及LVEF无改善(P >0 .0 5 ) ,而A组Vp、A/E及WMI均有显著改善 (P<0 .0 5 ) ;半年后 ,B组病人再梗塞、室壁瘤形成及心功能(NYHA)ⅢⅣ级者均高于A组 (P <0 .0 5及P <0 .0 1) ;A组与B组比较 ,Vp、A/E、WMI及LVEF均存在明显差异 (P <0 .0 5及P <0 .0 1) ,但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MI)患者前壁和/或侧壁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 :AIMI患者51例 ,男33例 ,女18例 ,年龄35~84岁 ,平均 (64±10)岁。所有病例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入院后3天内记录肌酸磷酸激酶(CPK)的峰值和入院后18导联心电图。依据有或无前壁和/或侧壁导联ST段下降分为ST段下降组(A组)和无ST段下降组 (B组 ) ,分析两组间冠心病危险因素、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CPK等指标的关系。结果 :两组的CPK峰值高低无差别(P>0.05)。比较心功能不全、总的心律失常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A组均高于B组 (P<0.05)。结论 :表明AIMI入院时心电图伴有前壁和/或侧壁导联ST段下降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 ,预后差 ,这一指标对AIMI患者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明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3):120-121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前壁sT段压低改变的原因。方法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8例分为前壁sT段正常7例、sT段压低18例、sT段抬高3例,均行18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记录相应导联(Ⅱ、Ⅲ、avF、V1~V9)sT段抬高或压低的值,并行急诊或择期CAG术了解冠状动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梗死范围、不同病变血管数、前降支血管病变程度与前壁sT段变化不相关(P分别等于0.7322、0.8932、0.2632),病变血管不同狭窄程度与前壁sT段变化相关(P=0.0121)。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前壁sT段压低与病变血管狭窄程度〈99%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20.
孟庆宁  杨梅  孙曙霞 《中外医疗》2010,29(22):72-72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梗合并束支阻滞的临床意义及预防。方法住院治疗的发生束支阻滞的58例患者,男38例,女20例,年龄42~86岁(平均60岁)。对照组:178例,男95例,女25例,年龄46~83岁(平均56岁)。对2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原因与病死率的比较,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记录同步12导联心电图,特异性心肌酶的测定,和超声心动图的影像改变,观察其并发症和病死率。结果本文急性前壁心梗合并束支阻滞的发生率为38%,于文献报道相似。其预后与合并束支阻滞的程度有较大关系,尤其是近期预后较差,与不伴有束支阻滞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急性前壁心梗合并束支阻滞发展为严重的传导阻滞或心脏突发事件较常见。因为多数右束支与左前分支的血供来自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第一分支,一旦发生前降支闭塞,则心肌损伤较广而严重,所以治疗的关键在于尽快恢复心肌再灌注。尽快建立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