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联合化学治疗原发舌鳞癌的局部近期疗效及技术可行性。方法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喉科2012年至2018年间行常规多西他赛、顺铂和氟尿嘧啶(TPF)方案化疗的39例原发舌鳞癌患者中,选取18例同时进行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舌体肿物患者为粒子组,其余21例为对照组。分别于治疗术后1、3、6、12个月对两组患者行舌体增强CT或MR观察,对局部近期疗效进行评价对比。结果粒子植入联合化疗组局部控制率为83.33%,单纯化疗组局部控制率为42.86%,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粒子植入术中及术后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且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CT引导下局部永久性植入放射性碘-125粒子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学治疗舌鳞癌,局部缓解率显著提高。方法安全、微创、并发症少、定位精确、近期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索拉菲尼治疗肝细胞癌的有效性与其CT或MRI影像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索拉菲尼治疗肝细胞癌病人的预后因素,探索影像学表现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自2009年4月~2010年12月,收集38例连续的接受索拉菲尼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根据肿瘤在CT或MRI上动脉期的表现,可分为动脉期富血供与贫血供两组。收集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时间。结果:38例接受索拉菲尼治疗的肝细胞癌病人中,中位年龄(53.3±11.1)岁,其中男性35人,占92.1%。17例动脉期富血供,21例富血供。中位生存时间10.7个月(95%CI:8.7~12.7),1年总体生存率41.0%。肿瘤富血供的中位生存时间及1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2个月(4~20个月)及52.9%,而贫血供的分别为7个月(1~16个月)及23.8%(P=0.002)。接受索拉菲尼治疗的BCLC B级的肝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及1年总体生存率均明显优于BCLC C级的患者,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动脉血供是影响接受索拉菲尼治疗的肝癌患者疗效的预测因素(HR,0.22;95%CI:0.07~0.67;P=0.008)。结论:肝癌动脉血供是索拉菲尼治疗肝癌患者疗效的预测因素,富血供的肝癌患者接受索拉菲尼治疗比贫血供的肝癌患者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25I放射粒子植入术治疗浸润性胰腺癌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和正常胰腺组织放射损伤处理.方法对不能手术切除的浸润性胰腺癌27例,根据治疗计划实施125I放射粒子植入术,比较分析了术后肿瘤局部控制率、生存率、临床受益反应及其影响因素;24只家兔随机分为A、B两组,正常胰腺、肠系膜血管边缘植入125I放射粒子,植入后第40天及第80天分别处死,取粒子植入处直径1 cm范围内胰腺组织和部分肠系膜血管,HE染色评定胰腺组织及肠系膜血管慢性放射性损伤情况.结果 (1)本组病例中,CR 2例(8%);PR 8例(32%):SD 12例(48%);PD 3例(12%);有效率40%;疼痛缓解率为92%.本组病例术后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1%、29%和7%,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1.2个月.肿瘤体积大、植入粒子总活度高、术后未追加局部放疗显示术后生存率降低.本组2例(7.4%)发生术后胰腺炎,其中1例出现胰腺假性囊肿.(2)家兔胰腺慢性放射损伤呈逐渐恢复趋势.血管内膜上皮细胞的损伤性改变出现较晚,肌层变性及肌紊乱有明显修复.结论 125I放射粒子植入术是治疗浸润性胰腺癌的一种有效、安全、并发症较少的姑息治疗方法,其胰腺并发症能够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三维立体定位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唐山人民院收治原发性肝癌患者56例,随机将其分为A组和B组,所有患者均先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于治疗后3 ~ 14d内,A组28例患者在三维立体定位CT引导下进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B组28例患者仅在CT引导下进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治疗后随访2 ~18个月,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治疗后2~18个月随访显示,A组31个病灶完全缓解(CR)8个,部分缓解(PR)16个,稳定(SD)6个,进展(PD)1个,有效率为77.4%.B组32个病灶完全缓解(CR)4个,部分缓解(PR) 10个,稳定(SD)8个,进展(PD) 10个有效率为43.7%.结论 在TACE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三维立体定位技术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比单独CT下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并提高了治疗的精准性及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巨块型原发性肝癌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 89例巨块型原发性肝癌患者,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至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碘油用量为20~50ml.再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发现肝外肿瘤供血动脉,超选择插管化疗栓塞后,注入适量明胶海绵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中首次DSA造影发现11例存在肝外动脉供血;64例出现肝外供血动脉共计67支.术后甲胎球蛋白下降均>50%.术后4~6周复查CT,肿瘤最大直径缩小3.5~5.9cm.1、2、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3.8%、48.3%和28.5%.结论 巨块型原发性肝癌大剂量碘油栓塞联合肝外肿瘤供血动脉介入治疗,对于提高巨块型原发性肝癌的介入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肾上腺转移癌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8例行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肾上腺转移癌患者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制定治疗计划系统(TPS).单个粒子的放射性活度为29.6 MBq,粒子间距0.5~1.0 cm,中位MPD为102.9 Gy(95.8~113.4 Gy).在CT引导下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肾上腺肿瘤内.治疗后1~10月对病灶影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8例患者125I粒子植入治疗后CT影像复查示: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4例,稳定(NC)1例,有效率87.5%(7/8).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主要的并发症为疼痛(3例)、少量出血(1例)、发热(2例).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肾上腺转移癌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灌注栓塞术(TACE)联合CT导向下放射性125I粒子瘤内植入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A组41例(单纯TACE组),B组34例(TACE序贯125I粒子植入术组),两组均于术后第3、6、12个月行CT扫描进行疗效评价,分别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生存状态。两组有效率及生存状态比较均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3个月,A、B组的总体有效率(CR+PR)分别为36.6%(15/41)、70.6%(2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B组术后6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97.1%(33/34)、85.3%(29/34),明显高于A组的73.2%(30/41)、41.5%(17/41)(P<0.01)。结论 TACE联合CT导向下放射性125I粒子瘤内植入是治疗肝癌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肝动脉树的X线解剖学类型.方法:对10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肝动脉DSA造影资料分析研究,根据供血动脉在瘤体内的分布情况以及X线解剖学形态进行分型;根据不同的解剖学类型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结果:肿瘤组织内肝动脉树X线解剖学形态分为4种类型,即肝动脉瘘型、枯枝型(中血供)、柳枝型(少血供)、鸟巢型(多血供).4种不同解剖学类型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显效率分别为31.3%、38.9%、44.8%、54.1%,总有效率为76%.结论:原发性肝癌的肝动脉供血主要表现为鸟巢型、柳枝型.根据不同解剖学类型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术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射频消融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经病理、影像学诊断及AFP值证实的原发性肝癌符合筛选条件的患者共80例,按住院号数的单、双数分成两组:对照组(TACE组)42例,综合治疗组(TACE 射频消融组)38例。对照组只给予TACE治疗,综合治疗组先行TACE后2~3周再予联合射频消融治疗。两组患者行TACE术时对肝动静脉瘘、门静脉癌栓及下腔静脉病变等并发症给予相应处理。结果TACE组治疗42例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2%、55%和21%,中位生存期1.78年;综合治疗组38例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78%和53%,中位生存期2.31年。综合治疗组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均显著高于TACE组(P<0.05)。综合治疗组的综合介入治疗效果与死亡风险率呈显著的负相关(OR=0.570,P<0.05)。结论TACE联合射频消融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可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结合经皮穿刺注射无水乙醇术(PEI)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的疗效.方法对21例中、晚期原发性巨块型肝癌先行TACE术治疗,术后2~3周再在CT引导下PEI 1~2次,治疗2个周期后观察AFP变化和肿块缩小率以及1、2年生存率.结果19例肿块明显缩小,其中5例肿块缩小率超过50%,所有病例术前显著增高的AFP值显著降低,其中6例降低至正常范围.本组病例1、2年累计生存率分别是65%、40%.结论联合应用TACE+PEI可以作为综合介入治疗巨块型肝癌的一种常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信号转导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HR及正常血压(WKY)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随机分为(1)WKY对照组:以20%丙二醇孵育24h;(2)SHR对照组:同上处理;(3)葛根素组:SHR内皮细胞以不同浓度(25、50、100ng/L)葛根素分别孵育24h;(4)胎牛血清(FBS)组:SHR内皮细胞以10%FBS孵育24h;(5)PD98059+葛根素组:SHR内皮细胞以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s)抑制剂PD98059(50μmol/L)预孵育10min,再以100ng/L葛根素孵育24h;(6)蛋白磷酸酶激动剂(BDM)+葛根素组:培养的SHR内皮细胞以蛋白磷酸酶激动剂2,3-丁二酮肟(20mmol/L)预孵育10min,再以100ng/L葛根素孵育24h。采用[3 H]-胸腺嘧啶核糖核苷酸([3 H]-TdR)掺入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p42/44MAPKs磷酸化水平。结果:50ng/L和100ng/L葛根素组SHR大鼠微血管内皮细胞[3H]-TdR掺入值较SHR对照组分别高74.1%和96.5%(均P0.05),与FB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98059和BDM+葛根素组[3 H]-TdR掺入值分别较100ng/L葛根素组低44.7%和47.5%(均P0.05),与SHR对照组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25、50和100ng/L葛根素组p42MAPK磷酸化水平较SHR对照组分别高25.0%、66.7%和75.0%(均P0.05),p44MAPK磷酸化水平较SHR对照组分别高17.8%、60.2%和62.7%(均P0.05)。PD98059和BDM+葛根素组p42MAPK和p44MAPK磷酸化水平均较100ng/L葛根素组明显下调(P0.05),而与SHR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能诱导SHR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其细胞内信号转导可能与p42/44MAPKs磷酸化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蛋白1(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1,ECMl)在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肝脏细胞株(正常肝细胞株LO2、肝癌细胞株HepG2)和肝脏组织(正常肝组织和肝癌组织)中ECM1的表达,并比较正常肝组织和肝癌组织之间的ECM1表达差异。结果:ECM1的表达如下:正常肝细胞株LO2(-),肝癌细胞株HepG2(+);正常肝组织阳性率20%(4/20),肝癌组织阳性率85.4%(70/82)。统计分析表明,对ECM1的表达,肝癌组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1)。结论:ECM1在肝癌组织中过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引导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转移性浅表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确诊为恶性转移性浅表肿瘤患者进行125I粒子治疗结果,利用薄层CT扫描图像进行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术前计划、术中调整、术后验证粒子分布及数量。局部浸润麻醉后,CDFI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结果术后3个月,16.7%(26/156)患者肿瘤完全缓解,51.3%(80/156)患者肿瘤部分缓解,21.1%(33/156)肿瘤稳定,10.9%(17/156)肿瘤进展,总有效率(CR+PR)为68%。术后6个月,18.6%(29/156)患者肿瘤完全缓解,53.2%(83/156)患者肿瘤部分缓解,22.4%(35/156)肿瘤稳定,5.8%(9/156)肿瘤进展,总有效率(CR+PR)为71.8%。无严重皮肤反应、骨髓抑制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 CDFI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转移性浅表肿瘤具有方法简单、定位准确、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等优点,是一种安全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两种肝癌标志物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和γ-谷氨酰转移酶同工酶Ⅱ(γ-glutamyltransferase isoenzymeII,GGT-Ⅱ)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primaryhepatocellularcar cinoma,PH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GGT-Ⅱ检测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AFP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别对33例乙型肝炎患者,3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4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以及35名健康体检者进行GGT-Ⅱ和AFP检测,综合分析2项指标对PHC的诊断价值。结果:PHC组的GGT-Ⅱ和AFP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肝炎组和健康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联合检测敏感性高于单一检测指标。结论:血清GGT-Ⅱ及AFP联合检测可提高PHC的诊断灵敏度,提高肝癌的早期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宫颈癌(Cc)癌组织和非癌组织的HPVcccDNA含量,并联合联合液基细胞学进行检测,探讨癌组织HPVcccDNA与cc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45例宫颈癌患者癌组织和非癌组织中总HPVDNA和HPVcccDNA含量,分析2种组织中HPVcccDNA和总HPVDNA与癌组织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血清HBsAg阳性的癌组织较对应非癌组织总HPVDNA无显著性差异(4.33士1.1μS,4.13±1.09,P=0.439),而癌组织HPVcccDNA水平显著升高(3.09士1.22μS 2.62士0.97,P=0.039),HPVcccDNA所占比例也显著升高(70.09%μS 62.33%,P=0.015);42例中有14例(33%)的癌组织HPVcccDNA几乎成为HPVDNA唯一存在形式;3例血清HBsAg阴性的cc中均检测到了HPVcccDNA的存在,且HPVcccDNA比例均较高;癌组织和非癌组织HPVcccDNA与组织总HPVDNA均呈正相关(r=0.8244,P〈0.001;r=0.8460,P〈0.001):癌组织中HPVcccDNA定量和肿瘤的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O.05)。结论宫颈癌组织中HPVcccDNA水平和所占比例较非癌组织均升高,HPVcccDNA在宫颈癌变中有重要的作用,但水平与宫颈癌的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Myc、SIRT1及acetyl-p53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0例乳腺癌和30例乳腺增生症中的c-Myc、SIRT1(Sirtuin type 1)、acetyl-p53蛋白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预后分析。结果:c-Myc阳性组乳腺癌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 9.0%/6 7.2%)低于c-M y c阴性组(分别为8 6.2%/8 6.2%),S I RT 1阳性组乳腺癌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 6.1%/6 4.9%)低于S I RT 1阴性组(87.9%/87.9%);acetyl-p53阳性组乳腺癌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7%/86.7%)高于acetyl-p53阴性组(分别为58.3%/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yc及SIRT1蛋白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预后差,而acetyl-p53蛋白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预后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早期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0例鼻咽癌初诊患者,进行全身前后位SPECT骨显像、CT扫描和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由两位核医学科医生共同做出诊断,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鼻咽癌颅底骨侵犯SPECT阳性检出率46.7%(28/60),CT阳性检出率28.3%(17/60),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阳性检出率55.0%(33/60).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颅底骨侵犯的阳性检出率与SPE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底骨侵犯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的阳性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检测敏感性与单纯SPECT检查相比无明显差异,但明显高于CT,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早期检测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早期腹水中临床意义,评价CA125作为肝癌腹水诊断的实验室指标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对云南省肿瘤医院介入科2013年7月到2014年1月共计111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对照组为我院健康体检者23例,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检测血清CA125,并同时采用腹部CT及B超诊断患者腹水。对32例肝癌患者进行2次以上跟踪检测血清CA125。对血清CA125与肝储备功能child-pugh分级进行比较两者的相关性。数据统计处理采用spss17.0版统计分析软件。各组间CA125值差异性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阳性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间CA125值与child分级的相关性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癌腹水组CA125结果为287.33U/mL,肝癌无腹水组CA125结果 37.15 U/mL,健康对照组为15.96U/mL,各组之间CA125水平比较P〈0.01,提示有显著性差异;肝癌腹水组CA125阳性率为88.6%,肝癌无腹水CA125阳性率37.31%,健康对照组阳性率7.69%,各组之间CA125阳性率比较χ2=49.685,P〈0.01,有显著性差异;32例跟踪检查患者中,无腹水稳定组有12例,CA125为29.56 U/mL;无腹水进展组有15例,CA125为168.35 U/mL;腹水组有5例,CA125结果为187.00U/mL,进展组血清CA125与稳定组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展组与腹水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A125与child-pugh-分级相关性研究,其中child-A有83例,CA125结果为57.17 U/mL;child-B有18例,CA125结果为268.14 U/mL;child-C有10例,CA125为581.05 U/mL,血清CA125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系数r=0.665,P〈0.01,提示2者之间有显著性相关。结论血清CA125可作为诊断肝癌并发腹水的实验室检查方法;血清CA125与child-pugh分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对CT数据处理、分析,研究巨块型肝癌肝动脉的分布规律。方法:收集93例正常人(正常组)和93例巨块型肝癌患者(肝癌组)CT数据,利用IPS软件三维重建,研究正常组与肝癌组肝动脉的差异以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肝癌组肝固有动脉、肝固有动脉左支、肝固有动脉右支和肝中动脉起始处血管平均直径均比正常组相应部位血管管径增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肝固有动脉右支血管分支多于正常组动脉血管分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块型肝癌位于肝左叶者,与正常组对比有76.9%膈动脉分支包绕/嵌入肝癌肿瘤,可认为其为肝癌供血的新生血管;巨块型肝癌位于肝右叶和肝中部者,新生血管呈球状包绕肝癌。结论:巨块型肝癌肝动脉的变化规律可从血管直径、分支及新生血管位置研究,为临床精准介入治疗提供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