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提高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的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刺痛苦,避免邻近器官损伤的方法。方法:选择我院460例1天~3岁的患儿,做股静脉穿刺采集血标本,观察组230例采用新的股静脉穿刺定位法,对照组230例采用扪及股动脉搏动的传统方法进行股静脉穿刺定位法,比较两种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225例,出现淤血或小血肿5例,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185例,出现淤血或小血肿24例。结论:新定位法进行股静脉穿刺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扪及股动脉搏动定位股静脉穿刺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股静脉穿刺点的三指定位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刘世华 《护理学杂志》2002,17(4):245-245
股静脉穿刺点常规以股动脉搏动点作为参照依据 ,即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 2~ 3cm处扪及股动脉搏动后 ,在其内侧约 0 .5 cm处穿刺。但新生儿股动脉搏动不明显 ,且不能配合 ,因此穿刺成功率较低。在临床实践中 ,我们采用三指定位方法施行股静脉穿刺取得较好效果 ,提高了穿刺成功率。报告如下。1 操作方法新生儿仰卧于治疗台上 ,臀下垫一 15 cm× 10 cm× 1.5cm小枕 ,大腿略外展外旋 ,膝关节屈曲 90°。采血者左手握住新生儿大腿肌肉最丰满处 ,中、拇指分别置于大腿内、外侧 ,其指尖两点连线与腹股沟韧带平行 ,示指置于两点连线的中点上方、腹…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失血性休克患儿快速建立有效补液途径,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将100例外伤致失血性休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股静脉穿刺方法;观察组以股动脉搏动内侧0.3~0.5cm或脐部引一直线垂直于腹股沟的垂直交叉点内侧约0.5cm定位为第1针穿刺点,第1针穿刺点垂直下方3.0~4.0cm处为第2针穿刺点留置股静脉置管。结果观察组留置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操作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两针法股静脉穿刺置管能保证失血性休克患儿静脉通道及时建立。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婴儿股静脉采血成功率。方法将200例0~1岁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按常规触摸股动脉搏动定位行股静脉采血穿刺采血,观察组采用蝶式体位联合股三角体表投影法定位行股静脉穿刺采血。结果观察组一次抽取血标本成功率、采血时间及家长满意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对0~1岁婴儿,采用蝶式体位联合股三角体表投影法定位行股静脉穿刺采血可显著提高一次成功率,从而提高家长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笔者于 1991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对门诊及住院血透和血液灌流病人共进行股静脉穿刺插管 2 0 0例 ,除 2例误入股动脉 ,1例穿刺失败外 ,均获成功 ,成功率为 98.5 % ,血流量均能满足透析需要。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男 14 1例 ,女 5 9例 ;年龄 4岁~ 81岁 ,平均 38.5岁。 197例选择右侧股静脉穿刺 ,3例选择左股静脉穿刺。急性肾衰竭和 /或急性中毒共 115例 ;慢性肾衰竭 85例 ,其中有可逆因素需做临时透析者 35例 ,内瘘未成熟需做紧急透析 5 0例。2 方法 以右侧股静脉穿刺为例[1] :常规消毒、铺巾、病人仰卧 ,右下肢外展、外旋 ,膝关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患儿不同体位时股动脉与股静脉的解剖关系.方法 选取疝气修补术患儿,年龄4个月~7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按年龄分为婴儿组(≤1岁)、幼儿组(>1岁,≤3岁)和学龄前儿童组(>3岁,≤7岁).取下肢伸直位和外展位,在腹股沟韧带处以及其下方2 cm和4 cm处扫描并采集超声图像,测量股动脉与股静脉夹角、股静脉未重叠宽度和股静脉深度.结果 共有65例患儿完成本研究,婴儿组14例,幼儿组22例,学龄前儿童组29组.在腹股沟韧带处91%的患儿股静脉均位于股动脉内侧后方,到腹股沟韧带下方4 cm处,股静脉均位于股动脉的后外侧方.3组下肢外展位时股静脉深度较伸直时减浅,学龄前儿童组下肢外展位时股静脉未重叠宽度增加(P<0.05);从腹股沟韧带至其下方4 cm处股静脉深度逐渐增加,股静脉未重叠宽度逐步减小,股动脉与股静脉夹角均逐渐增大(P<0.05),3组各测定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股沟韧带至其下方4 cm处患儿股动脉与股静脉的解剖关系均为股静脉由股动脉内侧后方旋至外侧后方;下肢外展位时可减浅股静脉深度,在学龄前患儿中亦可增加股静脉未重叠宽度,提示患儿尤其是学龄前患儿股静脉穿刺时宜选择外展位.  相似文献   

7.
股静脉体表投影点斜角穿刺法用于小儿股静脉采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丽 《护理学杂志》2006,21(6):44-45
目的提高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成功率。方法将78例股静脉采血患儿随机分为甲组(40例)和乙组(38例)。甲组采用传统方法穿刺采血,乙组采用股静脉投影点斜角穿刺法。结果乙组一次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甲组,采血时间显著短于甲组,局部瘀斑发生率显著低于甲组(P〈0.05,P〈0.01)。结论股静脉体表投影点斜角穿刺法进针部位较直观,可提高采血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女,76岁,55kg。因10h前误服"敌敌畏"约50ml入院。因考虑病情较重,拟行股静脉穿刺术,血液灌注治疗。患者在局麻下行右股静脉穿刺术,患者取仰卧位,右臀部垫高,右下肢轻度外展外旋,右膝关节稍弯曲。右侧腹股沟韧带上下部皮肤消毒,戴手套,铺无菌单。确定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2cm,股动脉搏动内侧1cm为穿刺点。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腹股沟下股动脉搏动内侧皮肤及深部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超声技术探讨左右侧、年龄及性别等因素对股静脉与股动脉间解剖关系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成年患者275例,超声探头于短轴方向垂直接触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2 cm处探测股静脉位于股动脉的解剖方位关系,描述为:内上、内侧、内下、外下、外侧、外上这六种方位关系.结果 左右侧股静脉均主要位于股动脉的内下方(左57.45%,右66.18%),其次位于内侧(左37.09%,右28.00%),少数位于外下方(左4.36%,右4.36%),极少数位于外侧(左0.36%,右1.09%)及内上方(左0.73%,右0.36%);与左侧相比,右侧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侧的概率显著减少(P<0.05),位于股动脉内下方的概率显著增加(P<0.05).与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侧患者年龄(44.78±10.28)岁比较,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下方患者的年龄(50.74±9.92)岁显著增加(P<0.05),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外下方患者年龄(53.00±11.60)岁显著增加(P<0.05).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的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下方的概率显著增加(男39.71%,女60.29%)(P<0.05).结论 股动脉和股静脉之间的解剖关系变异较大,临床上对于不同患者行股静脉穿刺置管时要充分考虑到患者左右侧、年龄及性别因素的差异,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及穿刺方向可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陈丽 《护理学杂志》2006,21(11):44-45
目的提高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成功率.方法将78例股静脉采血患儿随机分为甲组(40例)和乙组(38例).甲组采用传统方法穿刺采血,乙组采用股静脉投影点斜角穿刺法.结果乙组一次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甲组,采血时间显著短于甲组,局部瘀斑发生率显著低于甲组(P<0.05,P<0.01).结论股静脉体表投影点斜角穿刺法进针部位较直观,可提高采血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股静脉穿刺采血的方法.方法:对我科2009年1月23日至2009年7月30日在我科住院的新生儿300例采用股静脉采血,操作者由两名护士配合,患儿取仰卧位,尿布包裹好会阴部,一人扶好患儿的非穿刺部位下肢,另外一人使穿刺髋部外展45度并屈膝90度,消毒好穿刺部位,股静脉位于股三角,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紧靠股动脉内侧约0.5个厘米右手持真空采血针垂直刺人,见血时停止再次入,另一头接真空试管,抽出所需血时拔出针头,按压五分钟以不出血为止.结果:300例中一次穿刺成功且采足所需血量286例,占95%,一次穿刺成功采血量不足9例,占2.9%,其中有6例误入动脉之后采集了血标本,占2.1%.所有病例没有发生活动性出血、局部血肿,也没有发生穿刺点感染.结论:股静脉既缩短了采血的时间,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患儿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患儿女,4岁,体重12.5kg。因室间隔缺损行深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修补术。静脉诱导插管顺利。触及股动脉搏动后,在左侧腹股沟缘下方1cm 与股动脉搏动外0.5cm 相交处穿刺,用20G44mm 套管针沿按压的股动脉方向中行进针,穿进静脉后见充分回血,未用注射器回抽即送针,接平衡液滴注。手术中发现自“股静脉”测压偏低,波动于0至0.5kPa 之间。停机前,血压维持于16~17.3/9.3~10.67kPa(120~130/70~80mmHg)。心脏自动复跳后,呈窦性心律。停机后,血压明显下降达10.67/8.0kPa(80/60  相似文献   

13.
三种下肢静脉穿刺置管方法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寻找下肢静脉最佳的穿刺置管方法.方法 将经下肢化疗的85例肿瘤患者分为三组.外周深静脉组23例,选择内踝大隐静脉起始处或小腿内侧,以15°~30°角进针行静脉穿刺,置入16 G PICC导管至大隐静脉末段或股静脉,经X线拍片证实导管尖端位置正确后接通输液装置输液;股静脉组41例,选择股动脉搏动最明显部位的内侧0.5 cm处,针头指向患者头部、与皮肤呈30°~45°角穿刺,王入16 G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输液;外周留置针组21例,采用18~22 G贝朗留置针,选择下肢浅静脉行静脉穿刺王管输液.结果 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操作平均耗时、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股静脉组成功率最低且耗时最多,外周留置针组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最高;外周深静脉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显著短于股静脉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股静脉组发生严重感染1例.结论 为预防化疗性静脉炎,应避免使用外周静脉而选择深静脉给药.外周深静脉置管与股静脉穿刺王管比较,操作简单、一次操作成功率高、耗时少,无严重并发症,是下肢深静脉置管较理想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10043例次经股动脉穿刺插管相关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经股动脉穿刺插管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 ,并对各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对 5 90 8例肝胆疾病患者共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介入治疗 10 0 4 3例次。年龄5岁~ 86岁 ,平均 4 5 7岁 ,经股动脉穿刺插管 1次~ 13次 ,人均 1 7次。其中伴明显动脉粥样硬化 10 7例 ,双侧髂动脉严重钙化狭窄 2例。 结果 股动脉穿刺插管成功率为 99 8% ,首次插管第一针穿刺成功率为 95 % ,多次插管后第一针穿刺成功率为 76 %。并发症 2 78例 ,股动脉穿刺处局部出血或血肿 2 11例 (2 1% ) ;导丝或导管进入血管周围间隙 13例 ,进入下腔静脉 17例 ;动脉夹层 11例 ;术中股动脉痉挛 5例 ;导管未送入 18例 ,改对侧股动脉穿刺插管成功 16例 ,2例因双侧髂动脉严重钙化狭窄改肱动脉穿刺插管成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操作死亡。 结论 经股动脉穿刺插管是安全、便捷的有效途径 ,熟练掌握穿刺插管技术是减少各项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在体重20kg以下的小儿行股静脉穿刺置管测中心静脉压25例。方法是先在腹股沟部摸清股动脉搏动明显点,作标记点A,在其内侧3~5mm处作标记点B,在B点向下作与AB线的垂直线25~30mm处为C点,即穿刺点。以0.5%普鲁卡因作皮丘,以14G针头刺破皮肤,而后用国产16G直径1.6mm、长170mm的留置针从刺破的针眼向B点进针,针体与皮肤夹角约15°,当刺破血管时有一突破感,以注射器回吸、为静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介绍应用颈外静脉移植修复重建股动脉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6月~2006年4月。对22例因注射毒品所致的假性股动脉瘤手术切除后致股动脉缺损患者。应用颈外静脉移植修复晕建。其中男20例。女2例;年龄25~46岁,平均31.2岁。股动脉缺损5~9cm。平均6.8cm。左侧14例。右侧8例。结果 术后伤口Ⅰ期愈合10例,Ⅱ期愈合4例。余8例伤口裂开并溃疡形成。二次手术行局部皮瓣移位修复,创面愈合。除1例因吻合口破裂出血而最终结扎股动脉外。其余均成功重建股动脉缺损。足背动脉均可扪及搏动。18例获1~30个月随访。动脉瘤无复发。12例复查彩色多普勒显示移植的颈外静脉已动脉化,并替代原缺损股动脉。结论 颈外静脉解剖恒定且表浅。切取容易。口径接近于股动脉,可作为自体静脉移植材料修复重建股动脉。手术操作简便。疗效确切。有一定的临床府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陈娅红 《护理学杂志》2004,19(23):41-41
婴儿静脉血标本的采集(采血),根据年龄大小不同其选择部位、操作方法以及操作用具有所不同。尤其新生儿是一个特殊人群,其护理操作要求高、技术性强、难度系数大。以前我科多行股静脉、颈静脉穿刺采血。穿刺成功率股静脉仅85.0%,颈静脉达90.0%。而股静脉穿刺有损伤股动脉、股神经的潜在危险;颈静脉穿刺不适宜新生儿及危重婴儿。  相似文献   

18.
经皮股静脉穿刺置管定位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心静脉插管是外科基本操作之一。经颈内静脉或经锁骨下静脉置管操作要求高 ,失败率达 7%~ 19%[1] ,偶可致严重并发症。经皮股静脉穿刺置管则方法简单 ,尤适合非熟练者。我们采用改进的经股静脉插管方法 ,使穿刺成功率大为提高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1.病人2 0 0 0年 1月~ 12月 ,对 15 4例需迅速建立中心静脉径路的危重病人、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插管难以施行或插管未成功者及因输液或静脉营养需置中心静脉插管者 ,施行股静脉穿刺置管。禁忌证 :①深静脉血栓形成者 ;②处于高凝状态者 ;③近 4周同侧曾行股静脉插管 ;④有下肢缺血…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介入治疗时.常规选用股动脉、股静脉进行穿刺,术后穿刺点的有效压迫是预防并发症的手段之一.本院自1998年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手术以来.常规选用沙袋对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近几年来,又尝试采用手指直接压迫和条索状纱布加压压迫的方法进行局部止血。本文通过上述3种方法对股动脉、股静脉穿刺点的止血效果、压迫时间进行评价,以选择更好的局部压迫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报道长期反复经血管注射毒品引致股动脉上段假性动脉瘤病例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取股动脉中段(发出股深动脉分支以下一段)代替传统的浅静脉或人造血管作为移植血管修复股动脉上段(发出股深动脉分支以上部位)和髂外动脉下段缺损,股动脉下段与股深动脉端侧吻合重建下肢血液循环共11例.结果 临床治疗11例,术后均成功重建了下肢血液循环,经6~24个月随访观察,平均16个月,未见局部假性动脉瘤复发,足背动脉搏动有力,患肢行走如常.结论 对于无可用自体浅静脉病例,又不能获得人造血管的情况下,用股动脉中段代替传统的浅静脉或人造血管作为移植血管修复股动脉上段和髂外动脉下段缺损,股动脉下段与股深动脉端侧吻合重建下肢血液循环是一种成功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