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针灸甲乙经》的针刺处方和腧穴配伍规律。方法:通过搜寻查阅《针灸甲乙经》中针刺处方的内容并构建《针灸甲乙经》针刺处方及腧穴配伍规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M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对高频腧穴、特定穴使用、取穴部位、选穴归经使用频次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获得符合纳入标准的针刺处方共869则,分为单穴和多穴处方,以十二正经五腧穴的使用频次最高;取穴部位多为四肢;在归经统计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膀胱经(17.89%);挖掘得到关联穴位组合13条;高频穴位聚类分析得到4类穴位。结论:《针灸甲乙经》针刺处方多为单穴处方,取穴多为四肢部穴位,足太阳膀胱经选穴最多,表明其擅长运用单穴治疗人体各类疾病,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针刺办法,该书处方取穴精简、配伍精妙,其学术思想对指导后代医家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继承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求古代针灸治疗胃脘痛特定穴运用规律。方法:通过制定数据的来源和采集标准、规范病症腧穴名称,将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于古代针灸治疗胃脘痛的特定穴规律研究。结果:针灸治疗胃脘痛选取特定穴88个,占总穴位90.74%,以胃经募、合、经、络穴为主,其中中脘运用频率最高;特定穴配伍分析显示,脾背俞配伍交会穴支持度最高,而脾胃经的募、背俞穴与交会穴相配伍最多。结论:特定穴的选取及特定穴间的配伍是古代针灸治疗胃脘痛的主要处方原则,体现了循经取穴的特点,且操作方法以艾灸为主,针刺为辅,不重视针刺手法及灸法。  相似文献   

3.
《百症赋》首见于明代,为古代著名的针灸歌赋。全书论述病症种类丰富,取穴精简,广为传诵。其中涉及12条脾胃病相关条文,涵盖10种相关疾病,效果优良。本文主要探讨了《百症赋》脾胃病取穴配伍规律及治疗思想两方面内容。取穴上全赋均采用单穴或对穴,大量选用五输穴、背俞穴、募穴等特定穴,占脾胃病取穴总数的76. 2%。赋中对躯干部交会穴的运用较有特色,一穴通两经,扩大了治疗范围,提高疗效。歌赋中灵活运用标本理论,将穴位的远端及近端治疗作用进行了有机结合。治疗上以病机为纲,《内经》为法,调治以健脾和胃为本,同时根据不同脾胃病的特定病机,顾护联系四脏;治法上通补兼施,以通为主,重视祛湿与理气。为后世医家树立了典范,对当代针灸治疗脾胃病有较大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针灸大成》卷末针灸医案29则,是珍贵的临床范例.用穴有选穴少巧,配伍精当;辨证选穴,详审病机;循经取穴,认清病位;守正出奇,善用特定穴;重视后天,顾护脾胃之特点.为后世医家治疗疾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针灸甲乙经》中论述心痛的原文进行检索、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针灸甲乙经》治疗心痛选穴时,谨遵《黄帝内经》学术思想,采用循经远取的取穴方法,特别是注重特定穴的运用。处方用穴讲究配伍以提高疗效,治疗过程中多采用针法,且辅以放血疗法。  相似文献   

6.
四关穴"能大开通"机理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承舜  方莉  毛竹 《新中医》2008,40(7):111-111
"四关"一词最早见于<内经>,历代医家对其认识不一,有六十六穴之中、四肢末端、两肘两膝、合谷太冲等多种说法.但针灸界仍以双侧合谷、太冲为"四关"者居多.四关穴之所以临床疗效满意,乃是因为其配伍具有开通之意.  相似文献   

7.
“四花”穴,为古代治疗骨蒸劳瘵之著名灸穴之一,记载于多种古代医籍中,现代针灸医籍中将此收入经外奇穴类。关于“四花”穴的定位,在古代诸医籍中记载并不一致,主要有二种,一是以《外台秘要》、《苏沈良方》所载为代表。其“四花”穴的四个点呈棱形分布的定位:一是以《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为代表的呈正方形分布的定位。而现代针灸医籍及文章中,在收载和引用此“四花”穴时,多从后者,或有甚者将两者混为一谈;故有必要从文献角度加以考察,以求正误。一、“四花”穴出处的考察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四花”穴的名称及定位系唐·王焘《外台秘要》一书,此书  相似文献   

8.
[背景]针灸治疗癫狂疗效确切。[目的]《千金要方》治疗癫狂针灸选穴规律。[检索策略]主题词与自由词结合手工检索《千金要方》。[纳入标准]1涉及癫狂穴位。2单穴。3多穴配伍。[数据收集与分析]两名研究者独立阅读原始文献,对可能符合标准文献阅读全文,确定是否符合纳入标准,遇分歧通过讨论或由第三者裁定。最终纳入文献独立数据提取用穴频次、穴位经络、用穴部位、特定穴。[主要结果]最终纳入条文70条。治疗癫狂针灸腧穴总共86个。用穴频次最高经脉主要集中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主要选取上肢部和头项部腧穴。特定穴:五输穴、原穴、络穴。[结论]《千金要方》中针灸治疗癫狂腧穴频次、经络、穴位分部及特定穴属性,可为针灸临床决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挖掘古籍《普济方·针灸门》中针灸治疗不孕症的选穴规律.方法:利用《中华医典》第5版检索《普济方·针灸门》中治疗不孕症的针灸处方,分析处方数据中穴位的使用频率、特点、归经和刺灸方法.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条文60条,穴位30个,共计用穴频次65次.其中,单穴处方最多,频次为56次,占比93.33%;特定穴17个,...  相似文献   

10.
分析针灸古代文献中关于慢性胃炎的不同主症的特定穴运用特点,并探讨总结其规律。确定主题词,通过电子检索及手动检索相关古籍以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Modeler 18.0对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①纳入条文2243条,含特定穴(除外仅为交会穴者)共109个,特定穴使用频次2554次(占71.7%),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特定穴最多见,五输穴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募穴。②"胃脘痛""哕、呕、反胃""嗳气、吐酸""痞满"4类主症特定穴均常选取足三里、内关、中脘、公孙、太白,除"痞满"外其他主症还常取背俞穴,"嗳气、吐酸"还常配以章门穴,配伍上诸症均以内关-公孙的关联性最强,主症不同配伍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1.
《针灸甲乙经》处方配穴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取《针灸甲乙经》中有两个及两个以上明确穴位配伍的条文101条,分析其穴位配伍的特点。结果显示《甲乙经》中针灸处方大量选取特定穴配伍,尤以五腧穴相配为多;并运用前后配穴法、表里配穴法、上下配穴法、远近配穴法等多种配穴法。此外,文中还对5组固定穴位配合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古医籍中针灸治疗恶心呕吐的腧穴配伍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恶心呕吐提供选穴依据和治疗思路。方法以《中华医典》中针灸治疗恶心呕吐的古代文献为依据,"针灸"为主题词,结合"恶心呕吐"的古代病名,通过查阅71部著作,2937条针灸治疗恶心呕吐处方,筛选后纳入33部著作,195条针灸处方。建立针灸治疗恶心呕吐的古代文献数据库,运用SPSS Modeler进行关联性分析,分析核心穴位节点和配伍关系,利用Gephi0.9.1软件展示复杂网络示意图。结果通过运用关联分析法和复杂网络分析法对腧穴与腧穴配伍进行分析,再经过对195条针灸处方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将其进行频次统计,归纳腧穴、经脉、部位、特定穴等之间的配伍规律。结论针灸治疗恶心呕吐腧穴配伍规律主要以按部配穴、按经配穴、特定穴配穴为主。针灸治疗恶心呕吐腧穴配伍规律主要以本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为主。  相似文献   

13.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历代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用穴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历代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从先秦至清末178种涉及针灸内容的文献中收集相关数据,建立偏头痛古代针灸临床文献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统计筛选出历代针灸治疗偏头痛常用的经脉、腧穴以及腧穴配伍,并分析这些经穴使用的潜在规律.历代针灸治疗偏头痛以胆经选用频次最高,且具体腧穴的选用上既有病位局部腧穴,又有病位远端的四肢腧穴.从针灸治疗偏头痛的腧穴运用频次统计来看,历代都非常重视阳经腧穴的选用,其中又以少阳经脉的风池、丝竹空和率谷使用最为频繁.从特定穴选用的类别看,除了重视头部经气相贯相交最为集中的交会穴外,还重视选用肘膝关节以下的特定穴,如原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和五输穴.通过运用数据挖掘手段对历代针灸治疗偏头痛文献进行提取和分析发现,经络理论是指导临床的基础和选穴的前提,特定穴是组成处方的主要部分和配伍选用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素问·水热穴论》"水俞五十七穴"是《黄帝内经》重要的针灸成方之一。古代大多数医家多从注释的角度进行整理,而对处方蕴含的深层次中医思路则涉及较少。文章试从肺与膀胱理论、肾为胃之关以及腧穴的分布特点三方面来分析水俞五十七的处方思路。笔者认为其构思巧妙,配伍精当,对于临床水肿类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针灸甲乙经》中治疗小儿痫证的针灸处方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处方中特定穴的运用规律,经分析得出:《针灸甲乙经》中治疗小儿痫证重视特定穴的使用,选用的特定穴中以交会穴的选用频次最高,其次为五输穴、络穴。尤为注重与膀胱经有关联的特定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回顾分析了近10年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选穴研究概况,发现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以多穴配伍为主,多穴中以脾胃之俞募配穴及脾胃之俞募穴配下合穴为主。表明脾胃之背俞穴、募穴及下合穴对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时期针灸方选穴规律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搜集整理大量古代针灸处方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了不同时期针灸方的选穴规律:在宋以前,针灸方主要是单穴或少量穴位成方,选穴首要选阿是穴,其次多选相应的经脉穴或五输穴,也就是以局部穴位为主,配伍相应的远端穴位;宋以后,针灸方以多穴方为主,多用循经选穴和辨证选穴方法进行推导组方.  相似文献   

18.
明辨"四关"穴在针灸疑难病证中的功效范围并进行分析归类。四关分别指双侧的合谷、太冲,其穴性相应,位置对称,上下相伍,犹如人体气血往来的4个关隘。对针刺四关穴的基本功效和应用范围,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窍苏厥"而治急症危候,二是"疏通经气"而治头面诸疾,三是"搜百节风"而治肢体痹痛,四是"驱风解痉"而治内外风患,五是"解郁安神"而治情志失常,六是"调和升降"而治脏腑失调,七是"行气活血"而治妇科血证,八是"解毒泻邪"而治皮肤疮疹。针刺四关穴操作简单,效果非凡,明辨四关穴的功效分类,可以充分发挥四关穴特色,在针灸疑难杂证中获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1949年10月前文献中复溜的主治优势病症及配伍规律。方法:检索1949年10月前复溜穴相关文献,建立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五输穴主治与配伍数据挖掘软件QLZJ1.0版”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条文561条,频数分析结果示单穴主治优势病症为腰痛、脉厥等28种,配伍主治优势病症为水肿、伤寒无汗等26种,配伍腧穴频率最高的是合谷,频率最高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特定穴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五输穴;关联分析结果示复溜优势配穴7对;聚类分析结果示复溜优势配伍穴组4类。结论:复溜主治优势病症以肢体经络、气血津液、肾系及脾胃系病症为主,尤以腰痛、汗证、水肿为核心优势病症;复溜配伍多采用表里经配穴法和本经配穴法,多与阳经腧穴相配,配伍特定穴时以交会穴、原穴和合穴为主。  相似文献   

20.
四关穴探析     
四关穴作为针灸临床要穴,不仅主治广、疗效高、而且见效快,取穴方便,被历代针灸医家和学者们所推崇。《针灸大成》中记载:“四关:四穴,即两合谷、两太冲穴是也。”笔者在查阅经典古籍及现代文献后发现:开四关穴有众多的理论支撑,如标本根结理论、脏腑别通理论、五行生克制化理论、现代解剖理论、全息医学理论及微量医学观点等;同时,在临床运用中,合谷、太冲这一配伍有疏肝和胃、调畅气血,宣肺解痉、祛风止痛,醒脑开窍、镇惊安神之功。因此,本研究从文献渊源对四关及四关穴进行辨析,对开四关穴的含义、理论依据和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能将四关穴更好地运用于针灸临床和理论研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