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食管癌肿瘤体积(GTV)与病理T分期的关系,为食管癌临床T分期提供参考指标。方法 2005年1月~2005年12月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208例,术前均行胸部CT扫描,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勾画食管癌GTV-T靶区,并计算GTV-T体积,测量食管病变的最大直径及病变长度,同时记录术中实测食管病变长度,分析CT扫描显示的食管癌GTV-T体积及各径线与术后病理T分期间的关系。结果 CT图像上勾画的GTV长度与术中实测食管病变长度间未见统计学差异(t=-1.786,P=0.076)。T1期GTV T体积与T2、T3、T4期的GTV T体积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期与T3期的GTV-T体积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2期与T4期的GTV-T体积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T3期与T4期的GTV T体积之间亦未见统计学差异。CT显示食管病变的长度及病变在最大层面上的直径T1、T2期与T3、T4期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3与T4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随着食管癌T分期的增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CT扫描显示的GTV体积有可能成为指导食管癌临床T分期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作者通过对202例鼻咽癌的CT扫描及临床资料分析,证实鼻咽癌局部扩展的方式是从鼻咽腔向四周浸注蔓延。对各壁侵犯的频率依次为侧壁、顶壁、后壁、前壁、底壁,对咽旁结构侵犯的频率依次为颈动脉鞘区、翼内肌、翼外肌、翼腭窝,对邻近腔窦侵犯的频率依次为口咽、鼻腔、蝶窦、上颌窦、筛窦、眼眶。肿瘤因受鼻咽邻近解剖结构的影响,其向四周扩展的机率不均等。当侧壁和后壁受侵犯时(分别为97%和88.6%),肿瘤向后外蔓延浸注颈动脉鞘区高达86.1%,形成了向后外蔓延为主要走向的扩展方式。并设想以浸润距离作为T分期的部分基础,取代壁数和超腔两个因素,将T分期重新划分,这样基本上能反映出目前鼻咽癌晚期病例占大多数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常规分割放疗(CFRT)与后程超分割放疗(LHRT)对鼻咽癌大容积(≥60cm3)原发肿瘤的疗效关系。方法:无远处转移的182例初治鼻咽癌(T2~4N0~3Mo)。治疗前根据CT资料勾画鼻咽癌原发肿瘤,容积(≥60cm3),采用CFRT或LHRT照射,N3的病例均加用辅助化疗,分析比较两组疗效。结果:鼻咽癌大容积≥60cm3原发肿瘤无论T分期,采用LHRT较CFRT治疗,患者原发灶5年控制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N0~2的患者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对比,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咽癌大容积原发肿瘤无论T分期,(N0~2)后程采用超分割照射可提高鼻咽癌控制率及无瘤生存率,但N3的患者虽鼻咽癌控率可提高,但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未见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T分期,N分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鼻咽癌临床分期受T和N各种因素的交叉影响,同时也T与N之间的相互匹配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本文采用单因素生存分析及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方法,分别对完成首程放射治疗的鼻咽癌T1,T4N0M133例及早期TN0-3M0203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的检测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的检测与临床分期的关系张康,吴伟健广西梧州市红会医院肿瘤科(梧州·543002)应用抗人T细胞单克隆抗体OKT系统检测人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可以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部分调节作用。其中,OKT3与外周血T细胞反应;O...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鼻咽癌放疗后原发肿瘤体积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接受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和生长类型、原发肿瘤体积(VO)以及放射治疗结束时残留肿瘤体积(V70)、原发肿瘤最大截面积、T分期和N分期、照射剂量等因素。采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这些因素和放疗50Gy时肿瘤退缩率的关系。结果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病理类型和生长类型、T分期、N分期、照射剂量与肿瘤消退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肿瘤体积的变化可较好的反映放疗的效果,明确肿瘤消退的相关因素,可以指导临床治疗,预后判断,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期及性别差异。方法:对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间行放射治疗的237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类型、肿瘤部位及TNM分期做回顾性分析和性别间比较。结果:237例患者男∶女=2.65∶1,发病年龄35-70岁多见,发病高峰在45-64岁。女性的高峰年龄高于男性,但差异不显著(P=0.088)。吸烟和饮酒率男性为58.1%和40.7%、女性为20.0%和1.5%,两性间差别显著(P=0.000)。城市人口是农村人口的1.89倍,但男女间城乡分布差别不明显。初诊时T3和N3占的比例高,分别为46.8%和44.7%,有远处转移的占4.6%。男女间TNM分期无明显差别。以鼻部症状和颈部包块为首发症状的分别为38.4%和35.9%。肿瘤位于顶后壁最多(205例),其次为侧壁(166例),前壁和底壁少见,多壁为60.8%,侧壁与耳部症状相关(P=0.047)。病理类型非角化型鳞癌222例(分化型120例,未分化型102例),角化型2例,男女间病理类型分布无明显差异。结论:鼻咽癌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吸烟及饮酒者明显高于女性。男女间病理类型、TNM分期及发病年龄无明显差别。首诊时T及N分期较晚,以颈部包块、鼻和耳部症状就诊的患者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细胞DNA倍体类型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已表明实体瘤细胞DNA倍体类型与肿瘤发生、发展和预后有明显相关,有关鼻咽癌细胞DNA 倍体类型研究的文章也有所报道[1~3]。但所采用标本多为石蜡组织块。作者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技术对放疗前的鼻咽癌活检新鲜组织进行DNA倍体类型研究,其目的为探讨鼻咽癌细胞DNA倍体类型与临床分期的关系。1材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本院首次诊治的鼻咽癌患者152例。男性115例,女性37例。中位年龄44.3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低分化鳞癌143例,未分化癌6例,高分化癌3例。临床分期按“ … 相似文献
9.
准确的肿瘤分期是指导治疗、评估疗效和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NPC临床分期的进展,比较′92分期和′2008分期标准的优劣,重点阐述新分期的修订要点等相关问题.认为′92分期已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及时使用NPC′2008分期有助于保证NPC分期工作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鼻咽癌原发灶肿瘤体积与临床T分期的关系。方法对189例患者治疗前行鼻咽全颈MRI平扫及增强,采用面积求和方法计算鼻咽原发灶肿瘤体积。结果全组鼻咽原发灶肿瘤平均体积为(19.70±16.80)cm3[(1.04~97.04)cm3],各T分期鼻咽原发灶肿瘤体积如下:T1期(6.60±3.24)cm3[(1.04~14.36)cm3],T2期(9.98±4.41)cm3[(4.99~21.55)cm3],T3期(17.96±10.19)cm3[(2.33~50.13)cm3],T4期(35.19±19.76)cm3[(11.78~97.04)cm3]。鼻咽癌原发灶肿瘤体积T1~T4期各分期间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结论鼻咽癌2008分期的T分期标准基本上可以反映鼻咽原发灶肿瘤体积,虽然各T分期体积分布有部分重叠范围,但不影响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鼻咽癌原发灶肿瘤体积与T分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根据原发灶肿瘤体积分布特点验证鼻咽癌1992年福州分期T分期标准的合理性。方法患者治疗前行横断位CT增强扫描后,应用医学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ACS)中的多边形测量工具,逐层勾画鼻咽原发灶肿瘤范围,记录PACS自动计算的相应区域面积,然后根据CT扫描所用层距层厚,采用面积求和方法计算出鼻咽原发灶肿瘤体积。结果全组鼻咽原发灶肿瘤平均体积为(23.4±21.4)cm3(0.8~100.7cm3),各T分期鼻咽原发灶肿瘤体积分布如下:T1期(2.6±1.3)cm3(0.8~5.2cm3),T2期(16.2±8.5)cm3(1.5~36.9cm3),T3期(28.1±15.7)cm3(6.4~73.7cm3),T4期(38.3±26.1)cm3(9.1~100.7cm3)。T1~T4期鼻咽原发灶肿瘤体积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进一步行相邻T分期间两两比较:T1/T2与T2/T3期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T3/T4期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334)。结论基于解剖部位定义的鼻咽癌1992年福州分期T分期标准基本上可以反映鼻咽原发灶肿瘤体积,但各T分期体积分布有较大重叠范围,特别是T3/T4期之间。建议参考原发灶肿瘤体积对T分期标准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大体肿瘤体积( gross tumor volume,GTV)对T分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98例行根治性切除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不同GTV分级的病理T分期分布情况、5年生存情况以及局部区域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结果 GTV 分级与T 分期总符合率为72.16%,一致性分析显示两者存在一致性( Kappa =0.402,P<0.01)。随着GTV分级升高T分期逐渐增加,且相邻T分期GTV分布有重叠现象;随着GTV分级升高食管癌患者整体生存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900,P=0.000)。 GTVⅠ级组和Ⅱ级组1、3、5年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时间均显著高于GTVⅢ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GTV分级升高食管癌患者整体局部区域复发率先下降后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8,P=0.023);随着GTV分级升高食管癌患者整体远处转移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9,P=0.797)。结论随着食管癌患者GTV增大T分期逐渐增加,5年生存率逐渐下降,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92分期系统临床应用15年来,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基于现代诊断和治疗模式下大宗病例的鼻咽癌进行分期因素的探讨,为"92分期的改进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收治、经病理证实、无远处转移的初诊鼻咽癌924例,所有病例治疗前均行鼻咽和颈部MRI检查。采用归纳法分析"92分期中T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N分期因素的筛选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根据临床分期的原则,采用风险一致性、风险差异性、预后预测及分布均衡性等指标对分期进行评价。结果:"92-T分期因素中,颈椎前软组织、软腭、翼腭窝及眼眶受侵时,均100%合并其它同一期别或更高期别的T因素受侵,91.3%(282/309)颈动脉鞘区肿物占据合并其它T3因素受侵,85.3%(64/75)单组颅神经受侵合并其他T4因素受侵。T3颈动脉鞘区肿物占据组(HR=1.635,95%CI:0.987~2.764)与T2组(HR=1.524,95%CI:0.910~2.368)的局部复发风险比较接近;T3单一颅底骨质受侵组(HR=3.567,95%CI:1.398~11.278)、广泛颅底骨质受侵组(HR=3.891,95%CI:1.449~10.449)及T4单纯蝶窦受侵组(HR=3.613,95%CI:1.437~11.854)局部复发风险比较接近;T3单组颅神经受侵组(HR=5.849,95%CI:2.069~14.500)和T4除蝶窦外受侵组(HR=6.618,95%CI:2.499~17.525)局部复发风险比较接近。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的水平、侧数是影响鼻咽癌远处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由此,依据分期标准简洁的要求,删除软腭、颈椎前软组织、翼腭窝及眼眶等因素。依据风险一致性原则,将咽旁间隙包括茎突前间隙及颈动脉鞘区侵犯定义为T2,颅底骨质包括翼突区侵犯定义为T3,蝶窦受侵定义为T3,颅神经侵犯定义为T4。依据多因素分析结果,N分期考虑淋巴结侧数及水平。结论:本研究推荐的、基于磁共振成像的T、N及总临床分期标准符合风险一致性、风险差异性、分布均衡性及预测价值等临床分期原则,建议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前及放疗中细胞凋亡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TdT酶介导的生物素化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35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及放疗中鼻咽部刷落癌细胞的细胞凋亡率(apoptosis rate,AR)。结果 鼻咽癌放疗前的AR为7.2%±2.4%;放疗量分别为10GY、30GY和60GY时的AR分别为64.3%±21.4%、57.2%±17.3%、16.2%±7.4%,明显高于放疗前(P<0.01);放疗前的自发性细胞凋亡与放射治疗诱发的细胞凋亡呈正相关。结论 检测鼻咽癌患者刷落癌细胞的细胞凋亡率有助于判断放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CT和MRI确定鼻咽癌原发肿瘤靶区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计划设计中CT和MRI确定肿瘤靶区(GTV)的价值比较。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9例NP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CT扫描采用GE Lightspeed型16层螺旋CT机,常规轴位平扫。MRI检查使用GESigna1.5Tesla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统计方法为配对t检验。结果:MRI组和CT组勾画的靶区中,肿瘤平均体积分别为(32.49±19.91)cm3,(29.06±18.75)cm3,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t=5.268,P=0.000)。早期和进展期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t=5.677,P=0.000;t=3.310,P=0.005)。在T1、T2、T3期中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值分别为0.005、0.001和0.004),而在T4期中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146)。结论:MRI组勾画靶区较CT组精确。因此建议在鼻咽癌肿瘤靶区勾画中应以MRI较为适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计划设计中 CT 和 MRI 确定肿瘤靶区(GTV)的价值比较。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9例 NPC 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治疗前1周内均有 CT 和 MRI 资料。CT 扫描采用 GE Lightspeed 型16排螺旋 CT 机,常规轴位平扫。MRI 检查使用 GE Signa 1.5Tesla 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标准头部正交线圈,常规 SE 序列,扫描方向为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10例增加 FLAIR 序列,扫描范围上至鞍上池,下至第2颈椎下缘水平。部分病例行 Ultravist CT 扫描或/和 GD-DTPA MR 扫描。统计方法为配对 t 检验。结果 CT 组和 MRI 组勾画的靶区中,肿瘤平均体积分别为32.49±19.91 cm~3,29.06±18.75cm~3,二组对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t=5.268,P=0.000)。早期(T1+T2)和进展期(T3+T4)二组对比有极显著性差异(t=5.677,P=0.000;t=3.310,P=0.005)。在T1、T2、T3期中二组对比差异明显(P值分别为0.005、0.001和0.004),而在 T4期中二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146)。结论 MRI 组勾画靶区较 CT 组精确。因此,建议在鼻咽癌肿瘤靶区勾画中应以 MRI 较为适合。 相似文献
18.
血浆EB病毒DNA数量与鼻咽癌细胞凋亡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EBV-DNA数量与鼻咽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巢式荧光定量PCR,检测鼻咽癌患者血清EBV-DNA的拷贝数,TUNEL法检测鼻咽癌组织中癌细胞凋亡情况,分析EBV-DNA拷贝数与凋亡癌细胞的相关性。结果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检出率为96.4%(27/28),中位数为1 800 copies/μl(0~22 100 copies/μl)。28例鼻咽癌活检组织中癌细胞平均凋亡指数为30.0±18.0。EBV-DNA拷贝数与鼻咽癌细胞凋亡呈正相关(γ=0.927,P〈0.05)。结论血浆EBV-DNA水平与鼻咽癌细胞凋亡呈正相关,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可能部分来源于凋亡的癌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咽癌组织中细胞自发凋亡在预测临床放射敏感性中的意义。方法对38例初治、无远处转移、放疗前鼻咽癌患者活检标本,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自发凋亡,临床观测患者放疗过程中鼻咽部肿瘤的消退情况。结果自发凋亡率与鼻咽癌瘤体的消退率呈显著正相关(放疗剂量为40Gy时,γ=0.836;放疗剂量为70Gy时,γ=0.909;P<0.01)。患者性别、年龄及分期与鼻咽癌瘤体的消退率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鼻咽癌中细胞自发凋亡率可以作为鼻咽癌临床放射敏感性可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