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本实验利用原代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到GABA对大鼠垂体前叶细胞的氚标胸苷基础掺入率有明显的换制性效应,且可被印防已毒素所反转。培养细胞的原位杂交实验表明,GABAA受体的β2亚单位mRNA可表达于多数垂体前叶细胞中,提示GABA的上述作用可能系GABAA型受体介导的。 相似文献
2.
实验采用无血清原代培养大鼠垂体前叶细胞及原位杂交方法,观察了不同剂量的17-β-雌二醇对大鼠翻来覆去体前叶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0^-10mol/L E2作用24h后,对两种生长因子的表达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用溶酶体的标志酶──胞嘧啶单核苷酸酶(CMP)细胞化学反应显示溶酶体的超微结构,并比较了各种细胞溶酶体的特点以及在高泌和低分泌状态下溶酶体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垂体前叶内分泌细胞中,溶酶体数量丰富,结构多样,以分泌自噬的方式参与了垂体前叶激素分泌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雌激素受体在大鼠垂体胶叶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ERα和β两个亚型天大鼠垂体前叶的表达及两者是否共存。方法 用种属特异性抗体(兔抗大鼠ERα和羊抗大鼠ERβ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ERα免疫反应物质位于细胞核内,其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垂体产叶和后叶,中间叶极少,ERβ免疫反应物质位于胞浆和胞膜,其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垂体前叶和中间叶,后叶不表达。ERα和ERβ可共存于同一细胞。结论 ERα和ERβ在大鼠垂体前叶分布不同,但部分细胞有共存,提示两者在介导雌激素的作用中有不同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月龄大鼠垂体重量、垂体前叶3类细胞比例及滤泡星形细胞(FS细胞)S100蛋白表达的形态学变化。方法:选取2~3月(青年组)、10~12月(中年组)、18~20月(老年组)3组大鼠垂体经分析天平称重后,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ABC法观察垂体前叶S100蛋白的表达。结果:中年组垂体重量最大;垂体前叶嫌色细胞(其中多为滤泡星形细胞)所占比例以中年组最高(39.26%±0.10%);3年龄组S100蛋白阳性细胞的分布方式不同;细胞阳性率以中年组最高(27.13%±0.16%),与其它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中年组大鼠垂体重量、垂体前叶FS细胞的数量、分布与其它两组比较变化最大。在大鼠垂体前叶增龄过程中,FS细胞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7.
实验采用无血清原代培养大鼠垂体前叶细胞及原位杂交方法,观察了不同剂量(1010、108和106mol/L)的17β雌二醇(estradiol,E2)对大鼠垂体前叶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α,TG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010mol/LE2作用24h后,对两种生长因子的表达均无显著影响;而108mol/L和106mol/LE2则显著升高TGFαmRNA,分别为对照组的15倍和16倍(p<0001);同时明显降低TGFβ1mRNA,使TGFβ1mRNA水平分别降低为对照组的70%和55%(p<0001)。说明一定浓度的E2对正常大鼠垂体前叶细胞TGFα和TGFβ1基因表达有明显影响,提示这两种生长因子可能以自分泌/旁分泌机制,参与E2对垂体前叶细胞功能的部分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月龄大鼠垂体前叶腺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其与滤泡星形细胞(folliculo-stellate cells,FSCs)之间的形态学关系。方法:透射电镜观察2~3月(青年组)、10~12月(中年组)、18~20月(老年组)3组大鼠垂体前叶的超微结构。结果:3组大鼠的FSCs和腺细胞之间均存在连接复合体样结构;在增龄过程中,FSCs的形态变化不明显,而腺细胞及其细胞间质变化明显:细胞排列散乱、细胞间隙增宽、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以中年组较为显著;脂褐素、髓样体、凋亡细胞增多,老年组比较明显。结论:FSCs可能通过与腺细胞的直接接触对腺细胞发挥作用;垂体前叶腺细胞及其细胞间隙的变化直接反映其增龄变化。 相似文献
9.
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在大鼠垂体前叶的细胞共定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卵泡刺激与黄体生成生素分泌及基因表达与调控用抗人LH-β亚单位单克隆抗体和扩FSH-β亚单位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的研究。通过连续切片免疫酶技术,免疫细胞化学双标记及电镜免疫金双标记技术,在大鼠垂体前叶进行FSH和LH的免疫细胞化学共定位研究。本文对垂体前叶GTH细胞存在着3种激素基因表达形式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11.
肾上腺切除后大鼠垂体前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双侧肾上腺切除后大鼠垂体前叶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变化。将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补充氢化考的松的正常大鼠组、双侧肾上腺切除补充氢化考的松组及双侧肾上腺切除组。结果显示,正常大鼠垂体前叶内有部分CGRP反应纤维,以细纤维为主,其上有较多膨体;神经纤维多松散走行,有时呈团簇状,其分布不均匀,于内侧偏尾部略多。肾上腺切除组大鼠垂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应激时大鼠垂体前叶血管紧张素原mRNA表达及血管紧张素Ⅱ含量的变化。方法:用原位杂交技术及放免分析法检测应激大鼠垂体前叶血管紧张素原(ANG)mRNA的表达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结果:应激时垂体前叶ANGmRNA表达及AngⅡ含量均显著增高,且ANGmRNA表达增高率超过了AngⅡ含量的增高率。结论:应激时垂体前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被显著激活,进一步支持局部RAS参与了应激反应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人胎儿垂体前叶中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形态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29例不同胎龄水囊引产胎儿和1例新生儿垂体前叶P物质(SP)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形态及分布。胎儿及新生儿垂体前叶中SP反应纤维粗细不等,有大小不一的膨体;部分纤维丝状曲屈盘绕分布,部分为稀疏的弥散走行。纤维主要位于前叶中央区及其与外侧区的交界部位,与血管及腺组织均有接触。在3~5月龄垂体前叶内SP纤维较少,纤维短而粗,膨体少且小,纤维丛较小和稀疏;6~10月龄SP纤维增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观察大鼠垂体前叶细胞中各类激素细胞的增殖水平,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灵敏、无同位素污染的检测垂体前叶细胞增殖的方法。方法:应用原代培养大鼠垂体前叶细胞,加入5-溴-2-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细胞增殖,用抗BrdU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大鼠垂体前叶细胞中各类激素细胞增殖能力。结果:大鼠垂体前叶细胞可见Br-dU阳性标记内分泌细胞,其细胞核内可见棕褐色阳性颗粒,核浆比例增大,呈颗粒状,提示处于细胞增殖期。免疫细胞双重染色表明,体外培养垂体前叶的生长激素细胞、催乳素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均具有一定的增殖能力。结论:BrdU标记是一种有效的标记垂体前叶细胞增殖的方法,为探究大鼠垂体前叶细胞中各类激素细胞增殖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雌激素受体在大鼠垂体前叶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ERα和 β两个亚型在大鼠垂体前叶的表达及两者是否共存。 方法 用种属特异性抗体 (兔抗大鼠ERα和羊抗大鼠ERβ抗体 )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 ERα免疫反应物质位于细胞核内 ,其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垂体前叶和后叶 ,中间叶极少。ERβ免疫反应物质位于胞浆和胞膜 ,其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垂体前叶和中间叶 ,后叶不表达。ERα和ERβ可共存于同一细胞。 结论 ERα和ERβ在大鼠垂体前叶分布不同 ,但部分细胞有共存 ,提示两者在介导雌激素的作用中有不同功能 相似文献
16.
大鼠应激时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的血管紧张素原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及放免分析法观察了35只SD大鼠应激时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组织中血管紧张素原(ANG)mRNA的表达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髓质ANG mRNA表达均显著增强(n=5,P<0.001,P<0.05),以下丘脑最为明显。下丘脑、垂体前叶ANG mRNA表达增高率超过了AngⅡ含量的增高率(P<0.05),而肾上腺皮质ANG mRNA表达仅在急性应激时有明显改变(P<0.05)。结果提示:应激时局部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RAS)被显著激活,以住测得的局部组织AngⅡ的增高主要是局部RAS激活的结果,本研究进一步支持了局部RAS参与了应激反应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甘丙肽和经典激素在大鼠垂体前叶细胞内的共存研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实大鼠垂体前叶中存在相当数量的甘丙肽免疫反应细胞。用相邻切片免疫组化方法,发现甘丙肽免疫阳性细胞同时与所有ACTH、GH、PRL、FSH、TSH等5种垂体前叶经典激素在腺细胞内共存,此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垂体前叶神经活性物质和激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短暂性前脑缺血后大鼠海马各区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R)1 mRNA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大鼠前脑缺血15min再灌注0.5h~7d动物模型和原位杂交、图像分析等技术。结果缺血后,海马CA1区NR1 mRNA的表达呈明显上升趋势,至24h达高峰;然后表达开始回落,至缺血后7d降至低谷。在CA3区,NR1 mRNA的表达变化与CA1区类似,但变化幅度明显减小。在齿状回,缺血后0.5h~72h,NR1 mRNA的表达未见显著性变化;缺血后7d,表达亦显著降低。结论短暂性前脑缺血后,大鼠海马各区RN1mRNA的表达变化不同,这种不同可能与海马的选择性易损现象和迟发性细胞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
短暂性前脑缺血后大鼠海马各区NMDA受体亚单位NR2A和NR2B mRNA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和图像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观察短暂性前脑缺血 (15 m in)再灌注 (0 .5 h~ 7d)大鼠海马各区NR2 A和 NR2 B m RNA的表达变化 ,探讨二者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结果发现 ,缺血后 ,NR2 A和 NR2 B m RNA在海马各区呈现出一种相对一致的表达。在海马 CA1 区 ,NR2 A和 NR2 B m RNA的表达分别在缺血再灌 6h和 12 h降至低谷 (P<0 .0 5 ) ,然后表达开始回升 ,在缺血再灌 48h都升至高峰 (P<0 .0 5 ) ,之后表达再次下降 ,直至缺血后 7d(P<0 .0 5 ) ;在海马 CA3区 ,二者的表达变化规律与 CA1 区相似 ,不同的是表达变化的幅度明显减小。在齿状回 ,缺血后 0 .5 h~ 72 h,NR2 A和 NR2 B m RNA的表达未见显著性变化 ,72 h后表达开始下降 ,直至缺血后 7d(P<0 .0 5 )。以上结果提示 ,短暂性前脑缺血后 ,NR2 A和 NR2 B m R-NA在大鼠海马各区表达变化的模式不同 ,这种不同可能与海马的选择性易损现象和迟发性细胞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