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髋臼杯即髋臼假体的安放角度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髋臼外展角、前倾角是评价髋臼假体放置是否合理的重要参数。 目的:综述了髋臼前倾角的测量方法,髋臼前倾角与假体的关系,为临床合理放置假体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维普和PubMed数据库中2011-08之前关于全髋关节置换髋臼前倾角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全髋关节置换;髋臼前倾角;人工关节;测量”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关节置换及髋臼前倾角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285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5篇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髋臼假体精确的放置对关节的稳定性十分重要,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臼假体安放于外展40°~45°、前倾15°~20°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2.
背景:成人髋臼发育不良髋臼小而浅,臼内有大量骨痂和瘢痕组织等都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真臼的辨认、臼杯的准确安装带来极大困难,关节置换前对髋臼的全面认识是选择合适的髋臼假体和制定个性化髋臼重建方案的前提。 目的:评估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前臼杯型号选择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11例准备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的髋臼发育不良患者行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髋臼,并进行数字化臼杯模板置入拟定术中假体型号,并与置换中实际作吻合度评估。 结果与结论:螺旋CT扫描可清晰显示髋臼形态,基于此所进行三维关节置换前计划,拟定的臼杯大小数据中71.4%与置换中实际一致,其组内相关系数为0.888,明显较基于X射线平片所作二维置换前计划准确。髋臼发育不良病例髋臼变浅变小,髋臼外上方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骨缺损,为达到骨床对臼杯良好的包容,可借助三维多平面重建能有效评估髋臼形态,其对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前假体的选择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观察不同头颈直径比股骨假体全髋置换中,髋关节假体安装参数对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并探讨杯与颈前倾角优化组合。建立全髋关节假体三维可视化计算机模型,计算满足两组不同髋关节活动度下,髋臼外展角每变化5°时相应的髋臼前倾角安装角度,并在以髋臼外展角为横坐标,髋臼前倾角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上描点、连线画图,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实验显示,颈干角135°,髋关节一般标准和严格标准活动度,髋臼杯前倾角(Y)与股骨颈假体前倾角(X)的关系分别为Y1=-0.728X1+40.916,Y2=-0.7384 X2+46.456;允许的最小髋臼外展角(OImin)和头颈直径比(GR)的关系分别为OImin’1=254.27GR 1-3.172,OImin’2=230.58GR 2-2.519。髋关节活动度和髋臼安装角度安全范围随着头颈直径比增大而增大;髋关节活动度要求越高,髋臼安装角度安全范围越小。可允许的最小髋臼外展角随着头颈直径比的增大而变小。髋臼前倾角与股骨颈前倾角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仅利用髋臼解剖放置髋臼杯会改变功能性髋臼杯的方向;计算机导航完成髋关节置换手术可提高假体放置的准确性。目的:应用有限元模型模拟手术,模拟髋臼杯的应力大小及区域,结合骨盆倾斜角计划髋关节置换髋臼杯放置方向,探讨骨盆倾斜角对髋关节置换术髋臼侧假体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收集6例(标记为A-F)骨盆X射线片及CT数据,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 6.14-4(SIMULIA公司,法国)建立髋关节模型,以仰卧位前骨盆平面为坐标平面,模拟髋关节置换手术,建立6个模型,再根据站立位骨盆倾斜角,对骨盆倾斜角≤-10°与骨盆倾斜角> 10°者,调整假体植入的参考平面,建立9个模型,分为矫正前模型:A(-14°),B(-29°),C(11°);矫正后模型:Aa(-7°),Bb(-18°),Cc(1°);正常模型:D(-8°),E(-2°),F(-9°)。在有限元求解软件中,约束固定模拟单足站立,于骶髂关节、耻骨联合、大转子处加载关节负荷,比较各模型髋臼、髋臼杯及内衬最大Von Mises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1)运算中模型B出现不收敛,在骨盆倾斜矫正后收敛;模型A出现不...  相似文献   

5.
背景:三维有限元法研究发现,髋关节假体的安装位置和髋关节置换效果关系密切,但关于不同前倾角和外展角髋关节假体安装位置对髋关节生物力学影响的研究不多。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不同假体安放位置髋关节置换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选择1名健康志愿者,获得志愿者骨盆和股骨的影像资料,建立该志愿者的骨盆和股骨的三维几何模型并进行有限元网络划分,采用CT扫描获得假体模型数据建立准确的假体模型,然后建立16种不同假体安放位置的髋关节置换模型。在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上方垂直向下施加780 N的力,观察16种模型的髋臼应力峰值、股骨应力峰值、聚乙烯内衬应力峰值和聚乙烯内衬破坏区体积情况。结果与结论:(1)16种不同假体安放位置的髋关节置换模型观察结果显示,前倾角为10°外展角50°时,髋臼的应力峰值最小,为51.23 MPa;股骨的应力峰值最小,为26.34 MPa;聚乙烯内衬的应力峰值最小,为5.288 MPa;聚乙烯内衬破坏区体积最小,为2.239×10-7 m3;(2)结果可见,假体安装角度为前倾角10°外展角50°时最理想,此安装角度髋臼、股骨、聚乙烯内衬的应力峰值和聚乙烯内衬破坏区体积均最小,可为临床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6.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晚期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高龄股骨颈骨折所致的疼痛、强直以及功能缺失的有效方法,全髋关节置换后髋臼假体的寿命主要取决于髋臼杯的准确安放,为此拟应用术前规划的导航系统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目的:评估国产基于术前规划的导航系统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实现植入髋臼最佳安装精度的有效性,并阐明该导航系统的临床实用性。方法:采用中央随机化系统分配受试者入组,减少选择偏倚,受试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组,分别为导航组(20例),常规技术组(23例),导航组1例患者失访,全髋关节置换均采用侧卧位,后外侧入路,导航组术中利用基于术前规划的导航系统辅助髋臼杯的植入,常规技术组采用常规手术器械引导植入髋臼杯。术后1个月(±7 d)通过CT确定髋臼位置,测量并记录外展角和前倾角,进行Harris评分、WOMAC评分和SF-36评分。结果与结论:(1)使用基于术前规划导航系统辅助放置的髋臼假体平均外展角为(41.82±5.26)°,常规手术技术放置的髋臼假体平均外展角为(43.69±5.8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9);使用基于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计算机模拟全髋关节置换术,研究假体位置对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以CT数据为基础,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及虚拟手术技术建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三维模型,在不同假体位置模拟关节运动并测量关节发生撞击前的最大活动范围。 结果 (1)髋臼外展角增大可导致屈、伸、屈曲90°内旋活动范围增大,对外旋影响小;髋臼及股骨前倾角增大均可导致屈及屈90°内旋活动范围增大,而伸及外旋均减小。(2)为满足日常活动需要,取较大髋臼外展角时,髋臼前倾角宜适当减小;取较小髋臼前倾角时,股骨前倾角宜适当增大,反之亦然;而髋臼外展角与股骨前倾角的相对位置取决于髋臼前倾角。 结论 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把握好假体的相对位置可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加关节稳定性。此外,本结果对髋关节假体翻修术中假体安放及术后脱位患者日常活动范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全髋关节置换时臼假体的位置安放不当可导致术后脱位、增加骨-假体的应力,加快假体磨损。髋臼假体安放于轻度内上的位置可增加骨-假体界面的接触,从而降低了接触面应力,临床预后更好。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广泛用于骨科手术中,它对空间长度和角度的定位有很好的精度。髋臼假体的外展角和前倾角显著影响THA术后假体的受力及磨损。本文还简要回顾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磨损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髋臼侧重建中不同髋臼假体安放角度对髋臼周围内外应力分布的影响,探索提高THA术后髋臼假体稳定性的方法。方法基于材料属性的非均匀赋值模型和由不同髋臼假体前倾角(15°,20°,25°)与外展角(40°,45°,50°)的9种组合方式构建包括正常髋模型在内的10种有限元模型,并以正常步行模式单支撑相中的髋关节最大接触力为载荷条件进行求解。以正常髋模型分析结果为对照,按照从定性到定量原则对比分析各模型的内外应力。结果当髋臼假体的放置角度与正常髋臼的解剖角度(前倾19°、外展46°)最接近时,髋臼周围的应力遮挡现象最明显。此外,当髋臼假体的外展角放置于45°,前倾角在15°~25°变化不会对模型整体应力分布造成较大的影响;而且在15°前倾角条件下,模型不仅在应力分布方面具有良好稳定性,同时在皮质骨和松质骨上应力遮挡现象相比于处于正常髋臼解剖角度时明显改善。结论对于髋臼的正常解剖形态未发生明显改变且需要接受THA手术的患者,应把髋臼假体放置在正常外展角45°,而前倾角应小于正常解剖前倾角5°左右并居于15°~20°之间。  相似文献   

10.
背景:成人髋臼发育不良髋臼小而浅,臼内有大量骨痂和瘢痕组织等都为人工髋关节置换臼杯安装带来极大困难。臼杯安装后局部的力学变化关系到置换后假体松动的发生及使用寿命。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力学分析方法,对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采用不同直径臼杯置入,观察对髋臼假体-骨界面间应力分布情况的影响。 方法:选取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骨盆为试验对象,用螺旋CT做全长连续扫描,然后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建立髋关节发育不良骨盆模型。在计算机环境中对重建模型进行不同直径臼杯置入的模拟手术,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重建模型进行有限元网格化及力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对于髋臼发育不良的病例,选择小直径臼杯可应对髋臼浅平、骨床骨量不足的缺陷而达到较好的臼杯骨床包容,但臼杯直径小致接触面小使单位面积应力升高;另一方面,大直径臼杯置入扩大磨锉髋臼骨床可引起髋内壁破损突破,导致应力(包括压应力及剪切力)增大及集中。由此推断,髋臼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时应在保证骨床包容的前提下选择较大直径的臼杯,有利于应力的良好分布,但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扩大磨锉髋臼骨床所致髋臼内壁的穿破。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过程中髋臼假体放置是否准确对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稳定性及使用寿命有直接影响,臼杯位置安放不合理可能导致不良事件发生,因此应重视CT影像学检查。目的:分析CT图像以水平面和真骨盆平面作为参照的髋关节置换髋臼相关参数的差异,明确其对治疗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患盆腔软组织疾病但髋关节正常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对测量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于自然平卧位下基于垂直水平面予以CT扫描,通过CT定位片及其扫描图像对双侧髋臼的前倾角、髋臼角、髋臼深度、髋臼宽度、股骨头中点一髋臼边缘角、外展角予以测量,同时对真骨盆平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予以测量。选取CT软件予以三维重建,再次于真骨盆平面垂直予以扫描,采用相同方式对上述参数予以测量。左右侧髋臼及2个平面下参数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对2个参考平面的夹角与所测量参数的差值予以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水平面与真骨盆平面上的左右侧髋臼参数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骨盆倾斜角度与两参照面间股骨头中点-髋臼边缘角、髋臼前倾角差值呈正相关,与髋臼角、髋臼深度呈负相关;③提示平卧位CT扫描过程中,骨盆伴有旋转状况,以真骨盆平面作为参考的参数与直接测量得到的髋臼参数有误差,因此全髋关节换前制定髋臼假体放置方案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背景:由于假体安置角度不当时常导致臼柄撞击而使人工髋关节活动范围受限,不能满足正常的日常生活需要。目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臼杯安置角度一直存在争议,且对不同头颈比的人工髋关节置换中臼杯安置没有针对性指导。 目的:探讨不同头颈比人工髋关节臼杯安置角度的安全范围。 方法:参照人工髋关节内旋和外旋活动范围计算公式、人工髋关节内收和外展活动范围计算公式、人工髋关节前曲和后伸活动范围计算公式、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动态变化的数学表达式,根据Widmer人工髋关节正常活动范围标准得不等式组:①外旋活动范围至少40°,内旋活动范围至少80°。②外展活动范围至少50°,内收活动范围至少50°。③前屈活动至少130°,后伸活动至少40°。解上述3组不等式得出不同头颈比人工髋关节臼杯安置角度安全范围。 结果与结论:不同头颈比的人工髋关节臼杯安置角度的安全范围不同。为满足正常髋关节活动范围人工髋关节头颈比应大于22/12,人工髋关节活动范围随头颈比增大逐渐增大,随头颈比增大臼杯安置外展角和前倾角度安全范围逐渐增大,具体头颈比臼杯外展角安全范围的上下极值随前倾角增大在一定的范围内逐渐增大,且极差亦逐渐增大。外展角安全范围的上极值随前倾角增大逐渐减小,而下极值逐渐增大对称波动于45°上下且逐渐趋向于45°,最大前倾时外展角均为45°。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计算机导航对人工髋关节臼杯置入角度设定的可行性方法并评估其精确性.方法:将CT扫描资料进行计算机三维影像重建,并进行虚拟像与真实骨盆间匹配对应,在虚拟空间中,确立骨盆冠状、矢状、水平及前倾平面,并以此为基准进行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多角度设定的臼杯置入,由角度测量仪对臼杯置入角度的精确性进行测量验证.结果:导航辅助臼杯外展角置入,设定值与真实值间差异(0.46±1,53)°;对于臼杯前倾角,差异(0.79±1.37)°.两次独立操作所得结果作配对t检验,臼杯外展及前倾角均无显著性差异(t外展=1.15,t前倾=1.14,P>0.05).结论:研制的基于CT影像资料的计算机导航可有效的设定臼杯假体置入角度,精确地引导臼杯置入.  相似文献   

14.
背景:后脱位在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并发症中发生率仅次于假体松动,严重影响髋关节的稳定性。目前在临床研究中股骨头直径及髋臼前倾角对髋关节稳定性的影响尚存争议。 目的:探讨股骨头直径和髋臼前倾角在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对髋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在尸体骨上测量全髋关节置换后影响髋关节后向不稳定的股骨头直径和髋臼前倾角。前倾角在计算机导航引导下安装在0°-20°,其中每个间隔为5°。分别应用直径为28,32,36 mm的股骨头进行实验,观察髋关节屈曲90°内收0°以及屈曲90°内收30°时引起脱位的内旋角度。 结果与结论:当髋臼臼杯前倾角从0°增加到15°时,导致髋关节脱位的髋关节内旋角度随股骨头直径增加而增加(P < 0.05)。当髋臼臼杯前倾角度从15°增加到20°时,导致髋关节脱位的髋关节内旋角度随股骨头直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不明显。在髋关节屈曲90°内收0°时,当髋臼臼杯前倾由15°增加到20°,股骨头直径36 mm组相对于28 mm和32 mm组有更高的稳定性(P< 0.01);当髋臼前倾角度大于10°时,股骨头直径32 mm组与28 mm组相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P < 0.05);当髋臼前倾角小于10°时,此种区别不是很明显。当髋关节屈曲90°内收30°,股骨头直径36 mm组相对于28 mm和32 mm组有更高的稳定性(P < 0.01);当髋臼前倾角度大于10°时,股骨头直径32 mm组与28 mm组相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P < 0.05);当髋臼前倾角小于10°时,此种区别不是很明显。结果提示髋臼前倾角的增加可减少髋关节后脱位的发生,但是当髋臼前倾角不是很好选择时,应用大直径的股骨头可增加髋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Although cementation of polyethylene liner into a well-fixed metal shell during the revision surgery has several advantages compared to total acetabular revision, there are some disputes about its clinical outcomes, especially regarding the re-revision rate and the prosthetic survivorship.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outcomes and safety of cementation of polyethylene liner into a well-fixed acetabular cup in the revision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ith retained stable cup. METHODS: Between March 2012 and November 2014, nine patients underwent revision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ith cementation of polyethylene liner into a well-fixed acetabular cup. There were 1 male and 8 females, aged 43.7 years on average. The time was 9.4 years on average from the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o revision. Harris Hip Score and prosthesis X-ray films were compared after revision. The effects and safety of cementation of polyethylene liner into a well-fixed acetabular cup were further evaluat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Nin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8-37 months. The Harris hip scores before revision was (49.54±18.28) points previously, and (84.82±10.59) points during final follow-up (t=6.377, P < 0.05). One patient had re-revision surgery because of recurrent dislocation. There were not complications in other patients, resulting in failure rate of 11%.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olyethylene liner cementation technique is safe and effective when the well-positioned and well-fixed acetabular cup retain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对13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传统手术组(n=70)和3D打印组(n=60),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影像学指标、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下肢力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D打印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手术组,手术时间、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手术组(P<0.05);3D打印组臼杯外展角偏差、前倾角偏差、髋关节旋转中心的垂直距离及水平距离偏差均小于传统手术组(P<0.05);3D打印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传统手术组(P<0.05);3D打印组术后3个月下肢力线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与传统手术相当,但其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提升术后髋关节的稳定性,改善下肢力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侧卧位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4月—2018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153例,其中男64例、女89例,年龄21~81岁,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DAA组(79例)和PLA组(7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住院时间、脱离助行器独立行走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1天摄骨盆正位X线片,并应用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ACS)进行假体角度测量,进而依据Nakata方法判断股骨假体位置(以股骨假体内翻3°~外翻3°为假体处于中心性固定),依据Pradhan方法测量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以髋臼外展角30°~50°、前倾角5°~25°为髋臼假体位置安全范围)。结果 与PLA组相比,DAA组手术时间较长[(68.61±7.15)min与(63.45±8.82)min],切口长度较短[(10.47±0.88)cm与(12.06±0.91)cm],术中出血量较少[(131.40±42.83)mL与(155.70±48.09)mL],术后住院时间较短[(3.94±0.92)d与(4.79±0.95)d],脱离助行器独立行走时间较短[(3.91±1.09)d与(6.34±1.35)d],术后1、3天疼痛VAS较低[(4.05±0.70)分与(4.38±0.75)分、(2.47±0.80)分与(2.82±0.88)分],术后1、3个月Harris评分较高[(82.46±3.82)分与(77.59±4.78)分、(89.11±3.61)分与(85.82±3.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AA组术后髋臼外展角44.11°±4.61°、前倾角18.57°±3.81°,PLA组髋臼外展角43.04°±5.55°、前倾角18.27°±4.28°;髋臼杯位于安全区域比率DAA组为94.9%(75/79)、PLA组为93.2%(69/74),股骨假体位置居中率DAA组为93.6%(74/79)、PLA组为97.2%(72/74);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AA组与PL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6/79)与8.1%(6/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侧卧位DAA较PLA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更小、术后疼痛更轻、早期康复更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8.
文题释义: 骨小梁结构:骨组织包括皮质骨和松质骨,松质骨由一系列小梁骨组成。骨小梁在人体内分布广,呈疏松多孔的网状结构,骨的这种结构使得骨能够承受来自各个方向的载荷,并将载荷分散化,减少集中载荷对骨的不良影响。 有限元分析:有限元分析是一种数值分析方法,它的根本思想是离散化。即利用简单而又相互作用的元素(即单元),就可以用有限数量的未知量去逼近无限未知量的真实系统。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是提升产品质量、缩短设计周期、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一项有效手段,所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方法的发展,有限元法在工程设计和科研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已经成为解决复杂工程分析计算问题的有效途径。 背景:髋关节置换是治疗股骨头坏死、骨性关节炎、髋关节发育不良以及老年股骨颈骨折等髋关节疾病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有必要对髋关节置换的生物力学行为展开研究。 目的:采用有限元仿真的方法模拟髋关节置换后骨小梁结构髋臼杯和实体结构髋臼杯模型的接触应力和米氏应力大小和分布情况,分析其对假体及髋关节的影响。 方法:通过3-Matic Research 11.0软件设计了2种不同结构的髋关节假体组件模型:骨小梁结构髋臼杯和实体结构髋臼杯模型。并将设计好的模型经Hypermesh 14.0软件划分网格并赋予材料属性,最后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 6.13软件中仿真分析,比较相同状态下2种髋臼杯的应力值和应力分布情况。 结果与结论:骨小梁结构髋臼杯的应力呈散点状分布,分布范围广。实体结构髋臼杯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应力分布集中在受力点附近。骨小梁结构髋臼杯相对于实体结构髋臼杯而言,应力分布范围更大,应力分布更均匀,从而可以减轻髋关节假体之间的磨损,降低髋关节假体发生无菌性松动的风险。 ORCID: 0000-0003-4612-6111(王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