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断台接生分娩时新生儿断脐的最佳时机与血红蛋白水平的关系,减少新生儿贫血的价值。方法足月新生儿3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80例和对照组180例。两组新生儿均于娩出后即断脐,而观察组断脐时尽量靠近胎盘,并在1min内将残留于新生儿端的脐带举起并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使脐静脉内的残余血完全流入新生儿体内。分别于出生后1小时和24小时取血查新生儿HGB和红细胞压积(HCT)。72小时后复查血清总胆红素。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和24小时后血Hgb和HCT均高于对照组,而72小时后血清总胆红素的测定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断台接生法时,取靠近胎盘端剪断脐带并将脐带内残余血液回输入新生儿体内,可提高新生儿的Hgb的含量,减少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剖宫产不同断脐时机及位置对母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于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分娩的1 200例产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A、B、C、D 4组,每组各300例。A组胎儿娩出后先钳夹子宫切缘后断脐,位置尽可能靠近胎盘,脐带长度30 cm;B组胎儿娩出后先钳夹子宫切缘后断脐,断脐位置距脐轮10 cm;C组清理呼吸道后即刻断脐,位置尽可能靠近胎盘,脐带长度30 cm,后钳夹子宫切口;D组清理呼吸道后即刻断脐,断脐位置距脐轮10 cm,再钳夹子宫切口,对比4组母儿结局。结果 4组新生儿Apgar评分、胆红素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量、胎盘残血量、产后24 h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与D组产后出血量、胎盘残血量显著高于A组、B组,A组与C组产后24 h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B组、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时先钳夹子宫切口,可减少母体产后出血量,延迟断脐并尽可能接近胎盘断脐可提高新生儿血红蛋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断脐时间对新生儿血红蛋白及黄疸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18年永康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00例新生儿,依据新生儿断脐时间不同分为快速断脐组(新生儿在出生15 s内断脐) 162例和慢速断脐组(新生儿在出生30 s后断脐) 138例,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12 h、出生2 d及出生3 d的总胆红素(STB)及胆红素达峰时间、脐带血及外周血的血红蛋白(Hb)水平及血球压积(HCT)水平、黄疸及贫血的发生率、黄疸出现时间。结果出生12 h、出生2 d及出生3 d时两组新生儿STB水平差异及胆红素达峰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脐带血Hb、H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速断脐组外周血Hb、HCT显著高于快速断脐组,贫血发生率低于快速断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黄疸发生率及黄疸出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长断脐时间能够提高新生儿血容量及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但不会增加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助产接生法配合晚断脐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阴道分娩的产妇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接生,胎儿娩出10 s内结扎脐带;实验组:运用改良助产接生法,当胎头仰伸娩出后左手拇指位于新生儿鼻根部,其余四指放在咽喉部,共同向口腔方向挤压,将新生儿口、咽喉、鼻内的粘液和羊水挤压出来,将胎头外旋转后再用橡皮吸球将残留在口咽部的剩余羊水吸尽后,将胎儿肩部、身逐一娩出。胎儿娩出后选择晚断脐,即出生90120 s之间结扎脐带。结果实验组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生后24 h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改良助产接生法配合晚断脐对提高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预防新生儿贫血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谭小兰 《药物与人》2014,(9):168-169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与阴道助产术在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中的临产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8例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产妇,以抛硬币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分别给予剖宫产术与阴遭助产术,分析两种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脐带因素占47.7%,对照组脐带因素占79.5%;差异显著(P〈0.05),两组间新生儿结局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术与阴道助产术均能够改善临产胎儿窘迫,保证新生儿具有良好结局,应用价值确切,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6.
黄瑞玲 《现代保健》2011,(13):57-58
目的 分析两种新生儿脐带结扎方法 的效果.方法 将400例健康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0例,实验组采用新的脐带结扎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脐带结扎方法,观察两组新生儿分娩后24 h内脐部出血情况、脐带干燥情况、72 h后第二次断脐脐带残端出血情况、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结果 两组新生儿分娩后24 h内脐部出血、脐带干燥、72 h后第二次断脐脐带残端出血、新生儿脐带在7 d内脱落的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果 新的脐带结扎方法 有利于脐带干燥、脱落,操作简单、易掌握,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梅县人民医院新生儿进行α-地中海贫血脐血筛查,为临床诊断和预防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于胎儿娩出切断脐带时,收集胎盘端脐带血液样本,电泳检测Hb Bart’s含量。结果 1 501例新生儿共检出α-地中海贫血者192例,占12.8%。静止型、标准型、中间型、重型患儿比例分别为35.42%、55.21%、7.29%、2.08%,以标准型居多。各型患儿男女性别发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 Bart’s是目前临床检测α-地中海贫血的一项重要的生物指标,对于早期筛查α-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具有积极作用,可提高优生优育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晚断脐带对新生儿并发症、脐部愈合、血常规指标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贫血等并发症的预防、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广汉市人民医院进行分娩的13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断脐时间的不同分为正常断脐组与晚断脐组,每组66例,统计两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新生儿脐带创面干燥情况,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Hb)、胆红素水平;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晚断脐组新生儿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正常断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并发症类型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晚断脐组脐带残端创面干燥情况显著优于正常断脐组,脐带残段脱落时间显著低于正常断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晚断脐组新生儿出生1周、2周红细胞比例、H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断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胆红素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晚断脐组新生儿出生1周、2周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显著低于正常断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晚断脐带有利于增加血清中红细胞、Hb含量,降低血清中hs-CRP、IL-6、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9.
李晏真医师对“脐带输血法抢救新生儿窒息”一文的商榷很好,特表谢忱。现仅对所提出的意见答复如下: 1.有关脐带输血法抢救新生儿窒息能否提高疗效问题。据有关资料和我们的临床实践观察是能提高疗效的。当新生儿窒息时,可采取血管(脐动脉或脐静脉)给药或输血。其输血量不宜过多,一般为25~30毫升。其注射的血液可在胎盘端脐带瑞上收集备用,除胎儿有产伤外,对各种窒息均可有效。在正常胎儿(无窒息儿)出生后,需待脐带脉搏变弱或脐带脉搏停止后方可断脐,目的是使新生儿可多得40~80毫升的血液,这是由于子宫肌收缩及新生儿呼吸、哭啼、肺脏扩张可吸收从胎盘而来的血液。这点少量的血液  相似文献   

10.
脐带是连接母体与胎儿之间的一根重要通道。脐带长约50厘米,直径1.5~2.0厘米,内由两根脐动脉和一根脐静脉、卵黄管、脐尿管等组成。待胎儿娩出后将在靠近胎儿腹部正中脐根部结扎、切断。断脐后局部组织闭塞、退化,最后仅残留一皮肤凹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肚脐。然而,有些断脐不久的新生儿脐部却有水样物流出,这种情况往往与新生儿脐部发育过程异常或有残留结构的存在而造成各种畸形有关,也可能是局部炎症等病变所致。最常见的诱因如下:1.脐茸。脐茸实际上是胎儿时期脐部粘膜的残留物,这是肚脐流水较为多见的原因之一。脐茸外表颜色…  相似文献   

11.
宁辉  孙霞  王茜  纪向虹 《现代保健》2014,(11):64-67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母婴血清内脂素水平、胎盘及网膜脂肪组织内脂素基因表达及其与胎儿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0例妊娠期糖尿病及55例正常孕妇母血清及新生儿脐血血清中内脂素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检测两组胎盘及网膜脂肪组织内脂素mRNA的表达。结果:(1)GDM组孕妇产前BMI、孕期体重增长、新生儿出生体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GDM组孕妇血清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新生儿脐血血清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脐血内脂素水平均显著高于母血内脂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胎盘组织内脂素mRNA表达有显著差异,双△Ct法进行相对定量分析,GDM组内脂素mRNA表达量是对照组的7.826倍;两组网膜脂肪组织内脂素mRNA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M孕妇血清及脐血内脂素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与了GDM的发生发展以及胎儿宫内发育的调节,循环中内脂素的变化主要来自于胎盘内脂素基因表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三维彩超检查绕颈脐带螺距增加率与宫内缺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脐带绕颈胎儿117例,将胎儿分为缺氧组43例与非缺氧组74例,测量胎儿颈部与游离部脐带螺距,计算增加率,予以无应激试验,分析产后追踪羊水性状,观察胎心率变化状况。结果:在脐带螺距增加率方面,缺氧组为(0.38±0.08)%,非缺氧组为(0.21±0.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羊水污染与胎心率异常率方面,缺氧组均为23例(53.49%),非缺氧组均为14例(18.9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非缺氧组比较,缺氧组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各指标较低,脐动脉血流各指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利用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对螺距增加率、血流等进行检测,分析胎儿宫内缺氧状况,为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可行性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彩超在脐带绕颈分娩前助产干预以及产后护理中的指导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436名脐带绕颈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人院的先后顺序将216名产妇作为观察组(干预组),220名产妇作为对照组(非干预组),在分娩前对两组孕妇进行彩超检查均确诊为脐带绕颈,观察组产妇根据彩超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对照组不干预,观察和记录两组孕妇的分娩方式、胎儿窘迫发生率以及新生儿出生后的Apgar评分。结果:经过助产干预,观察组93.5%选择自然分娩,14.4%孕妇出现宫内窘迫;对照组49.5%选择自然分娩,30.9%孕妇出现宫内窘迫,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高于7分的有83.8%,对照组高于7分的有4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应用于脐带绕颈分娩前助产干预和产后护理指导中,能够有效减少孕妇痛苦、降低剖腹宫产率,对于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在妇产科未来的发展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剖宫产围手术期短疗程预防感染使用抗生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产科2012年6月到2014年3月行选择性剖宫产手术的孕妇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试验组在术前30min给予头孢噻肟钠,术后断脐后24h内维持给药,对照组术后仅仅断脐后24h给予头孢噻肟钠,一直持续到患者出院,观察两组应用抗生素的效果。结果对照组术后最高体温、术后退烧时间明显的高于试验组,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5.344、6.571,均P<0.05);试验组的术后发病率、手术感染率以及子宫内膜炎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4.332、4.891、6.658,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发生消化发生道反应、药物性皮疹等不良反应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42、1.010,均P>0.05),术后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52、1.132,均P>0.05)。结论剖宫产围手术期短疗程使用抗生素可以明显降低体温,缩短退烧时间,同时有效预防产后的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与正常孕妇外周血、脐带血和胎盘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血管紧张素(Ang)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差异,为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分娩且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但无其他妊娠合并症的5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纳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选择同期在同一家医院分娩的50例正常孕妇纳入对照组。在孕妇分娩时留取胎盘母、子面胎盘组织,母亲静脉血及新生儿脐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TGF—β1、AngⅡ和VEGF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孕妇年龄、孕龄及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母亲静脉血、新生儿脐静脉血、胎盘母面及胎盘子面组织中TGF-β1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低,而AngⅡ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新生儿脐静脉血、胎盘母面及胎盘子面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母亲静脉血VEGF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9,P〉0.05)。结论TGF-β1、AngⅡ和VEGF表达水平的改变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延迟脐带结扎(DCC)对中晚期早产儿结局的影响,以期为改善中晚期早产儿结局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淮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出生的中晚期早产儿共116例,随机分为延迟脐带结扎(DCC)组(n=55)与早脐带结扎(ECC)组(n=61),比较两组早产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生后12 h、1周、4周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胆红素峰值,达峰时间,以及贫血、输血、红细胞增多症、颅内出血、败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情况。结果 延迟脐带结扎组生后12 h、1周、4周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高于早脐带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延迟脐带结扎组4周内贫血发生率及住院期间输血率均低于早脐带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早产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胆红素峰值、达峰时间,以及住院期间红细胞增多症、颅内出血、败血症、RDS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延迟脐带结扎可提升中晚期早产儿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水平,降低其贫血发生率及住院期间输血概率,不增加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能改善中晚期早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彩超指导脐带绕颈分娩前干预策略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0例脐带绕颈的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不采用分娩前干预措施,观察组采用超声检查对产妇脐带绕颈类型与方向进行确定,针对绕颈类型与方向,通过产妇卧姿,对其胎心与产程变化进行观察,以此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观察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和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率。结果: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和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指导脐带绕颈分娩前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剖宫产率以及新生儿窒息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8.
何树菊  黄晓萍 《现代保健》2014,(14):145-148
目的:探讨臀先露、肩先露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与妊娠结局间的关系,为临床处理PPROM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单胎PPROM产妇235例,其中臀先露、肩先露并PPROM49例,头先露PPROM186例。观察两种类型PPROM的并发症及妊娠结局情况。结果:臀先露、肩先露组的潜伏期明显短于头先露组,其余一般情况与头先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臀先露、肩先露组AFI≤5cm、1minApgar评分≤7、脐带脱垂、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的比例明显高于头先露组(P〈0.05)。臀先露、肩先露是导致1minApgar评分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1,OR=O.0821)。臀位、横位先露组与头先露组的剖宫产率、阴道分娩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臀先露、肩先露的产妇中行剖宫产者脐带脱垂、死胎死产发生率明显低于阴道分娩。结论:臀先露、肩先露PPROM更容易发生脐带脱垂、lminApgar评分≤7、AFI≤5cm、死胎死产,是1minApgar低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一旦确诊为PPROM,且胎位为臀先露、肩先露,应给予及时处理。避免脐带受压,尽快行剖宫产,有利于改善围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应用WHO倡导的脐带暴露法与传统的脐带包扎法对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和脐带残端脱落时间长短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至11月住院分娩的356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脐带暴露法组与脐带包扎法组,两组脐带结扎方法相同,脐带暴露法组断脐后在产房开始即暴露脐带,日常护理用清水清洁脐部,不用任何消毒液;脐带包扎法组断脐后使用脐带卷包扎,日常护理仍然使用75%酒精消毒脐部并每日包扎.比较分析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脱落率、脐部分泌物及脐炎发生率情况.结果 脐带暴露法组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多集中在6~7天,而脐带包扎法组多在7天以上,两组脱落率分别有显著差异(P<0.01);脐带暴露法组脐部分泌物和轻度脐炎发生率明显低于脐带包扎法组(P<0.01和P<0.05).结论 采用脐带暴露法可明显缩短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并能降低脐部感染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生儿脐部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刘珂 《现代保健》2014,(16):63-65
目的:研究环孢菌素A(CsA)对再生障碍病患骨髓细胞Fas表达及凋亡率的影响。方法:从2010年2月-2013年2月,本院共计48例病患被确诊为再障。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以注射用丹参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以CsA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分析CsA对于再障病患骨髓Fas表达情况和对MNC有关凋亡率影响。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3%(20/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7.50%(9/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CD34+Fas+的细胞百分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病患骨髓CD34-细胞的Fas表达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MNC有关凋亡率为(2.27±0.74)%,显著低于治疗前的(6.58±2.33)%,以及对照组治疗后的(2.92±1.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Fas异常表达和再障发病情况有一定联系,以CsA治疗再障病患,可明显降低其骨髓MNC凋亡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