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外髁劈裂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内侧副韧带(MCL)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科及陆良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35例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内侧副韧带Ⅱ度或Ⅲ度损伤患者,采用MIPPO技术复位固定胫骨外侧平台骨折,锚钉固定膝内侧副韧带损伤,评价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6周。Lysholm标准评定示优20例,良10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5. 7%。结论微创手术治疗外髁劈裂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内侧副韧带损伤效果明显,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背景:累及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复杂型骨折,如不能选择合适时机、采用合理的固定入路及固定方式,则易出现局部皮肤坏死、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内固定失败及膝关节功能障碍等不良并发症。目的:探讨累及胫骨平台后内侧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固定方法及效果。方法:以CT三维重建为基础和胫骨平台的三柱分型理论为依据,回顾性分析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累及后内侧柱的患者37例资料。所有病例施行固定治疗,采用前外侧切口及后内侧切口固定入路,外侧利用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竹筏"型解剖锁定接骨板固定,后内侧柱根据骨折情况选择此锁定支撑钢板固定,并行骨诱导人工骨植骨,按Merchant评分标准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得平均12.8个月随访。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无并发症出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25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2%。结果证实,前外侧切口结合后内侧切口+胫骨外侧"竹筏"型钢板及后内侧支撑钢板内固定,并应用骨诱导人工骨植骨治疗累及胫骨平台后内侧柱的胫骨平台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背景:Schatzker Ⅴ及Ⅵ 型胫骨平台骨折后常伴严重的关节面塌陷、胫骨髁分离、软组织及周围血管损伤。为减少软组织损伤,临床上一般采用有限切开复位、螺钉克氏针内固定外加跨关节外固定架固定的生物学固定方法进行修复,但对关节面复位不够充分。 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或后内侧与前外侧联合入路,置入内固定材料钛合金锁定加压钢板治疗Schatzker Ⅴ及Ⅵ 型胫骨平台骨折后的生物相容性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SchatzkerⅤ及Ⅵ 型胫骨平台骨折 50 例,采用膝前后联合入路锁定加钢板固定修复,观察患者的修复效果。 结果与结论:经钢板置入固定后,50例患者骨折均临床愈合,无骨不连、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骨折解剖位置平均Rasmussen评分为(14.3±1.9)分,优良率 90%;膝关节功能平均分为(24.3±2.5)分,优良率84%。固定后1年膝关节屈曲100°-130°,平均115°。结果证实,膝前后联合入路钢板置入修复 SchatzkerⅤ及Ⅵ 型胫骨平台骨折,具有修复后骨稳定性好,骨折复位及功能恢复好等钢板与宿主生物相容性好的特点。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5月~2011年8月,我科收治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患者19例,在罗从凤三柱分型中均为后侧柱骨折,其中右膝12例,左膝7例,单纯后内侧髁骨折10例,后内侧髁骨折伴膝关节半脱位者2例,单纯后外侧髁骨折3例,后外侧髁骨折伴膝关节半脱位者1例,后侧双髁骨折3例;19例患者均采用后内侧入路进行复位、内固定。结果随访10~40.8个月,平均17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3~6个月。随访第12个月本组平均屈膝(107.42±2.6)°(95~120°),平均伸膝(3.7±1.02)°(0~8°);根据Hass膝关节功能评定,本组中优10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89.47%。膝关节HSS评分平均为87.8分(78~94分)。术中解剖清晰,操作简单、安全,术后并发症少。结论采用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能充分显露胫骨平台的后髁,能为骨折的复位和内固定提供较好的操作空间,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68例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患者资料,男52例,女16例,胫骨平台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Ⅳ型13例,V型32例,Ⅵ型23例。腘动脉损伤程度分级:完全断裂10例,部分断裂36例,外膜完整内膜损伤22例。受伤至手术时机:受伤6小时以内实施手术49例,受伤6~24小时实施手术11例,受伤48~96小时实施手术8例。末次随访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49例6小时以内行血管探查修复并骨折复位固定的患者中,38例血液循环稳定,8例出现迟发性肌肉坏死,经多次清创,创面愈合,3例出现静脉危象,保肢无效。19例6小时以后实施手术的患者中,5例血液循环稳定,5例小腿肌肉部分坏死,经清创、换药、二期植皮后创面愈合;9例术后36~48小时出现血循环障碍,经急诊探查,其中1例患者好转,其余8例患者术后循环未改善,后出现大量肌肉坏死高热、肾衰,最后行高位截肢。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20例,良26例,可9例,差13例,优良率67.6%。按照膝关节功能评分,手术时机、固定方式以及是否预防减压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伴腘动脉损伤患者早期诊断并在6小时内实施手术是保肢成功的关键,外固定架固定及预防性小腿筋膜室切开减压可减少肌肉坏死和感染的发生,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胫腓骨骨折是较为常见的骨折,采用钢板内固定又是常用的治疗方法,而胫腓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手术入路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钢板内固定方式决定了手术入路。手术入路一般有3种:前内侧、前外侧、后外侧,常用前外侧。目前有学者提出前内侧应为常规手术入路。从生物力学和解剖学的观点以及AO技术的原则来分析,小腿双骨折后,胫骨骨折端受小腿后外侧肌肉收缩作用,张力侧在胫骨的内侧。根据钢板内固定的原则,钢板应固定在张力侧。但是,因小腿软组织结构特殊,小腿内侧软组织少,内固定影响组织的血运,易使皮肤发生缺血坏死,增加感染机会。因此,我们自  相似文献   

7.
外固定支架与小腿皮瓣在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外固定支架结合小腿内侧筋膜皮瓣在修复开放性胫腓骨骨折骨外露中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自1998年8月~2003年5月应用外同定支架结合逆行或顺行小腿内侧筋膜皮瓣一期修复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并骨外露30例。结果:30例随访4个月到5年,术后筋膜皮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28例,Ⅱ期愈合2例;27例胫腓骨骨折获得临床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最长为术后8个月;3例骨不愈合,1年后行切开植骨术而痊愈,不愈合率10%;2例有不同程度感染,其中1例并发慢性骨髓炎.术后感染率6.7%:结论:小腿内侧筋膜皮瓣血供良好,手术操作简单、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等优点,结合外固定支架技术是修复开放性胫腓骨骨折骨外露的一种可供选用的方法,特别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8.
黄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15):2330-2335
背景: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内固定修复方法有很多种,各有优缺点,有研究报道膝关节内固定修复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效果较好,具体此2种骨折修复效果的差异尚不确定。 目的:观察采用膝关节前外侧和后内侧联合入路双切口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法修复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修复效果。 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市昌平区医院骨科共收治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患者67例,其中Schatzker Ⅴ型38例、Schatzker Ⅵ型29例,均采用膝关节前外侧和后内侧联合入路双切口金属植入物内固定修复,对两种分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比较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的伤口经过积极治疗均愈合。末次随访结果显示,Schatzker Ⅴ型患者的内外翻评分、Rasmussen放射学总评分、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的屈、伸评分、关节活动度、关节稳定性评分和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均显著高于Schatzker Ⅵ型患者(P < 0.05)。两组患者的塌陷、髁部变宽评分、行走能力评分、膝关节疼痛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和固定后并发症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Schatzker Ⅴ型患者关节面恢复良好,内固定稳定可靠。结果证实,膝关节前外侧和后内侧联合内固定修复SchatzkerⅤ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Schatzker Ⅵ型骨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背景:胫骨平台3柱骨折多为高能量暴力引起,一般为粉碎性骨折,伴随关节面破裂、塌陷,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并发症多,是创伤骨科的难点。 目的:观察前后联合双切口3块钢板固定治疗合并复杂后侧骨折的胫骨平台3柱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双切口3块钢板固定治疗12例复杂胫骨平台3柱患者,前外侧切口采用一块高尔夫棒型钢板固定,后内侧用一块长钢板加一块短“T”型钢板固定。 结果与结论:12例患者内固定后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骨折均获愈合。X射线愈合时间为(14.0±1.1)周,完全负重时间为(15.1±1.7)周。内固定后即刻Rasmussen评分为(16.8±0.6)分。内固定后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屈126.3°,伸-1.3°,膝关节HSS评分为(89.1±2.5)分。内固定后即刻,3,12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及胫骨平台后倾角度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 > 0.05)。患者内固定均未发生切口皮肤坏死、感染、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果表明,对于合并复杂后侧骨折的胫骨平台3柱骨折,双切口3钢板固定方法兼顾到了骨折的复杂性和胫骨平台后侧的解剖学形态特殊性,疗效确切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累及胫骨平台后侧柱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胫骨平台后侧柱骨折30例,进行手术治疗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随访30例,手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评分为86.7%。结论膝后内侧倒"L"入路通过T形钢板适度预弯后进行支撑固定,结合前外侧锁定钢板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柱骨折有很好的临床疗效,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稳定系统(LISS)治疗复杂性胫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LISS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性胫骨近端骨折29例,骨折AO分型B型7例、C型22例;其中合并股骨干骨折2例,合并胫骨远端1例。术后根据X线影像资料和Kolment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疗效。结果:随访29例,时间7月-16个月,平均6个月。复查X线片示骨折对位、对线佳,骨折均愈合,无钢板断裂和螺钉松动。Kolment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优21例,良6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3.1%。结论:应用LISS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复杂性胫骨近端骨折,具有功能恢复快、伤口小、出血少、感染少等优点;骨折固定可靠,骨折端和软组织血供干扰少,减少骨折不愈合或骨不连的发生;可早期进行膝、踝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满意。因此,应用LISS治疗复杂性胫骨近端骨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胫骨远端内侧钩状微型钢板在治疗垂直型内踝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胫骨远端内侧钩微型钢板治疗21例垂直型内踝骨折的患者,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术后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手术前后踝穴间隙一致性、距骨-小腿角、距骨有无倾斜;根据Kofoed踝关节评分标准、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评分系统、踝关节活动度评估踝关节功能。结果 2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随访15.3个月。手术时间为40~125 min,平均63.5 min;术中出血量为50~180 mL,平均83.6 m L。术后出现1例浅表皮肤感染,2例创伤性关节炎,未见内固定松动、螺钉退钉、钢板断裂等并发症。21例全部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8个月(2.0~3.5个月)。术后1周复查X线,未见距骨倾斜不稳,踝穴间隙一致性恢复较好。术后1周距骨-小腿角(80.4±1.2)°较术前(73.5±4.8)°明显改善(=4.38,<0.05)。术后第1个月、3个月、1年时Kofoed踝关节评分、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评分、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0.05)。末次随访时根据Kofoed踝关节优良评分标准,优13例,良6例,差2例,优良率为90.48%。结论胫骨远端内侧钩微型钢板治疗垂直型内踝骨折,具有解剖复位骨折、有效支撑托举骨折块、防止垂直剪切力造成的骨折移位失效等优点,是治疗此类骨折较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前正中入路双钢板固定在Schatzker分型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行膝前正中入路联合双钢板固定治疗,对照组行膝内外侧切口联合双钢板治疗。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治疗后12个月,以HSS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以X线片测量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胫骨近端后角(PPTA)数据。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0.05);而观察组的切口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切口皮肤坏死、切口感染、骨折再塌陷均少于对照组,但骨折愈合延迟较对照组高;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0.00%)稍低于对照组(2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83.33%)优于对照组(60.00%)(=4.022,=0.04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PTA、PPT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后7 d X线片显示,对照组患者双钢板固定在位,骨折复位比较理想;观察组患者的胫骨平台内固定后关节面平整,骨愈合良好。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结果显示患者伤口愈合良好。结论 前正中切口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对于Schatzker分型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有助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肩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4月,采用肩外侧入路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PH)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24例,其中右侧13例,左侧11例.按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8例,三部分骨折13例,四部分骨折3例.结果:本组患者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可靠,术后均诉骨折部疼痛明显减轻.2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5月,平均12.2月.骨折均在6个月达到骨性愈合,患肩关节Neer评分81~97分,均分88.7分.结论:肩外侧入路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在“反漂浮”体位在手术治疗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9月—2020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创伤中心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28~70岁,平均38.5岁;SchatzkerⅡ型1例,Ⅳ型4例,Ⅴ型7例,Ⅵ型7例;累及后柱+外侧柱1例,后柱+内侧柱4例,后柱+内侧柱+外侧柱14例。所有患者在“反漂浮”体位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其中胫骨平台后柱+内侧柱骨折4例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入路,余15例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术中骨折端暴露良好。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愈合时间。术后定期随访,行患膝X线检查,评估内固定是否失效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测量对比患者术后即刻以及术后1年胫骨平台内翻角和胫骨平台后倾角。术后1年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估患膝关节功能。结果 19例患者均在“反漂浮”体位下顺利完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时间60~115 min,平均91.6 min。术中出血量50~200 mL,平均108 mL。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愈合时间17~25周,平均19.2周。患者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为87.16°±2.24°、后倾角为9.41°±0.85°,术后1年胫骨平台内翻角为85.98°±3.59°、后倾角为9.55°±0.9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9、2.01,P值均>0.05)。术后1年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患膝功能优9例、良8例、中2例。结论 在“反漂浮”体位下手术治疗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术野显露较好,手术安全,内固定稳定有效,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钢板内固定术和经皮﹙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术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5月~2009年12月,本科采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及经皮﹙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术治疗27例 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并对临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后27例均获随访,随访10~26月,平均17.6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5~10月,平均7.2月,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Lysholm标准评定:优19、良6、可2,优良率92.6%.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应视软组织损伤情况,选择合适固定方法及时机.软组织损伤较轻时选择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软组织损伤较严重时选择﹙有限切开﹚外固定术.因此,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和时机可减少软组织并发症,使骨折固定稳定,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髋动力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两种内固定术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8月~2011年4月,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183例,其中稳定性骨折38例、不稳定性骨折145例;随机分为两组,PFN组90例用PFN内固定术治疗,DHS组93例用DHS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相关数据.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5.3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两种术式疗效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PFN组疗效优于DHS组(P<0.05).结论:DHST和PFN两种内固定术式分别有其各自的优点和适应证,都是治疗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好方法,PFN对于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8年6月-2010年12月对26例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LISS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术后并发症,按照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标准﹙AKSS﹚进行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本组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36月﹙平均16个月﹚。术后X线片示骨折全部愈合,平均骨愈合时间为12周。术后无感染、螺钉松动、钢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AKSS评分:优19例,良5例,差2例,优良率92.31%。结论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牢靠等优点,有助于早期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理想,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一种新型胫骨下端后侧接骨板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小腿下端后外侧入路,胫骨下端后侧接骨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后踝骨折12例,按Haraquchi法分型:I型6例,II型4例,III型2例。结果 12例随访3-8个月,骨折愈合,伤口愈合良好,无伤口感染和皮肤坏死等并发症。按Leeds治疗结果标准:优8例,良3例,差1例。结论该胫骨下端后侧接骨板符合胫骨下端后外侧解剖形态,起到一种压板作用,固定确切可靠,对后踝骨折治疗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