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体外研究不同剂量脂多糖(LPS,lipopolysaccharide)对过敏性哮喘患者细胞因子分泌的调节作用。[方法]随机选取过敏性哮喘患者8例,取其外周血3份,其中两份分别加入10μg、1μg的LPS进行24h培养,设为高、低剂量实验组;另一份不加LPS同样培养,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各组IL-4、IL-5、IL-10、IL-12及IFN-γ含量。[结果]3组间比较发现IL-4、IL-5、IL-10、IL-12生成量及IFN-γ/IL-4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FN-1生成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其他两组相比,高剂量组的IL-4、IL-5的生成量显著降低(P〈0.05),而IL-10、IL-12生成量及IFN-γ/IL-4比值显著升高(P〈0.05);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IL-5显著性升高(P〈0.05)。高剂量组IL-12与IL-4及IL-5呈负相关(r=-0.822。P〈0.05;r=-0.768,P〈0.05),与IL-10呈正相关(r=0.841,P〈0.05);IL-10与IL-4及IL-5呈负相关(r=-0.812,P〈0.05;r=-0.754,P〈0.05)。[结论]LPS调节过敏性哮喘患者细胞因子分泌具有剂量依赖性.高剂量LPS能有效调节过敏性哮喘患者细胞因子的分泌。抑制Th2型优势免疫。  相似文献   

2.
<正>茶氨酸(Thenine,N-gamma-ethyl-L-glutamine),是一种非蛋白质氨基酸,最早发现于绿茶(Camellia sinensis)叶中[1],目前,除在蘑菇、油茶、红山茶等植物中已检测出微量存在外,在其它植物中尚未检测到[2],其CAS登录号(CAS Registry Number)为3081-61-6,分子式C7H14N2O3,分子量为174.1977。茶氨酸是茶叶的主要呈味物质,约占茶叶干重的1.0%2.0%,约占茶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50%[3],自然存在的茶氨酸均为L型[4]。L-茶氨酸具有抗肿瘤、神经保护、延缓衰老、提高动物认知能力等作用[5-8],  相似文献   

3.
煤尘对大鼠AM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尘对大鼠AM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齐宗利,李秋营近年来,不少人认为细胞因子在尘肺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2]。但煤尘对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Macrophage,AM)分泌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目前报道不多。为探究其机理,我们采用AM加...  相似文献   

4.
白细胞介素4在过敏性哮喘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最新资料显示,过敏性喘的病理发生离不开TH2细胞的重要作用,其中白细胞介素4居中心地位。本文围绕过敏性哮喘发生的各个环节如IgE的产生、CD23的表达、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血管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及单吞噬释放细胞因子等方面阐述了白细胞介素4的作用,并从分子水平揭示了白细胞介素4诱导TH2细胞因子的抑制TH1细胞因子的效应,从而导致过敏性哮喘发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速发型哮喘及晚发型哮喘与细胞因子关系 ,了解不同的细胞因子对不同类型哮喘的调节作用 ,探讨其免疫学发病机制。 [方法 ]以提取的平菇孢子抗原致敏 ,激发豚鼠建立哮喘模型 ,激发后 2d处死 ,取其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检测IL 4水平。卵清蛋白致敏 ,激发建立小鼠哮喘模型 ,取其血清 ,以ELISA试剂盒检测IL 5水平 (pg)。注射抗IL 5单抗 (第一次激发前 2h一次性皮下注射 1mg/kg)后观察 1L 5水平变化及嗜酸性细胞变化。 [结果 ]致敏 ,激发豚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 4水平为 ( 14± 0 8)U/ml,正常对照组为 ( 6 7± 1 5 )U/ml ,实验组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0 1)。IL 4活性 ,实验组为 ( 2 15 89± 893)cpm ,正常对照组为 ( 116 74± 2 81)cpm ,实验组同样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0 1)。卵清蛋白致敏 ,激发的哮喘小鼠 2d及 4d组血清中IL 5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0 1) ,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 10 3及 2 4 5倍。而注射抗IL 5单抗组比未注射组明显降低 (P <0 0 0 1)。注射 2d及4d组分别为未注射组的 10 2 %和 5 3% ,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血中嗜酸性细胞变化 :卵清蛋白致敏 ,激发的哮喘小鼠 2d及 4d组血中酸性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0 1) ,分别高出  相似文献   

6.
内毒素在小鼠过敏性哮喘模型所起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小鼠过敏性哮喘模型,在过敏原的致敏和激发阶段给予不同剂量内毒素(即脂多糖LPS),探讨内毒素在哮喘模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BALB/c小鼠哮喘模型,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开展后续实验。实验组包括:鸡卵清白蛋白(OVA)致敏,OVA激发组;OVA致敏,LPS激发组;OVA致敏,OVA+LPS联合激发组;LPS暴露于OVA致敏前,OVA激发组;对照组包括试剂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各实验组的LPS剂量均分为高、中、低三个剂量组。通过测定小鼠气道阻力和肺顺应性来反映其肺功能改变;流式细胞术(FCM)测定FITC、PE阳性细胞数,表征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以下简称Treg细胞)的相对比例;荧光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测定肺脏和脾脏Foxp3mRNA表达的水平;ELISA法测定血浆总IgE和OVA特异性IgE水平,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h2细胞因子(IL-4和IL-5)的水平;计数BALF中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等各类白细胞所占百分比;常规病理切片观察肺组织改变情况。结果结果表明,与哮喘模型组小鼠相比,在LPS各处理组中,总体上能诱导Treg细胞的产生,改善肺功能,降低IgE滴度,降低Th2介导的免疫反应,同时诱导肺部炎症。尤其是在致敏阶段腹腔注射内毒素可以缓解由过敏原诱导的气道炎症和改善肺功能,诱导肺组织和脾组织Foxp3mRNA表达的增加。结论LPS抑制了Th2介导的过敏反应,可能与Foxp3表达量的增加相关,后者诱导Treg细胞增殖,对哮喘症状起到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7.
尘螨过敏性哮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尘螨过敏性哮喘华云汉哮喘是气道的慢性过敏性炎症反应,是致敏原诱发的迟发性变态反应中,由多种细胞和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以螨为致敏原引起的慢性气道炎症所致的哮喘称之为尘螨过敏性哮喘(DustMitESenstiveAsthma,DMSA...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皮肤暴露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对过敏性哮喘的影响.方法 3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1)对照组;(2) Ovalbumin (OVA)致敏组;(3)4 mg/kg/d DBP+ OVA组;(4) 40 mg/kg/d DBP+ OVA组;(5)400 mg/kg/d DBP+ OVA组.第1~5组小鼠每天皮肤暴露于生理盐水或不同浓度的DBP,连续28 d.第2~5组小鼠分别在实验的11、18及25 d腹腔注射OVA致敏液,并且在第29~35 d进行每日一次每次30 min的OVA(1%)雾化,构建小鼠过敏性哮喘模型.第36 d处死实验小鼠,取肺组织和血清,使用ELISA法检测肺组织中的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含量.同时,采用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肺部气道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过敏性小鼠模型组相比,DBP皮肤暴露会提高肺组织中IL-4和血清中IgE的含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会显著的加重小鼠肺组织的气道重塑和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学变化.结论 长期皮肤暴露于DBP(>4 mg/kg/d)会诱导小鼠产生过敏性体制,加重过敏原诱导过敏性哮喘.  相似文献   

9.
余宁宁 《健康博览》2006,(12):13-13
近日,浙医二院研究出一种新生物靶点治疗方法对付过敏性哮喘病。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制备成功抗人嗜酸细胞趋化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CCR3),能阻断哮喘气道炎症、黏液分泌以及气道反应性。近年来,过敏性哮喘发病率和死亡率急速上升。由于过敏性哮喘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沈华浩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创新性提出哮喘骨髓发  相似文献   

10.
螨过敏性哮喘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抗返流治疗对胃—食管返流(GER) 相关性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25 例GER 相关性哮喘患者,在常规哮喘治疗基础上均给予抗返流治疗8 周,并于治疗前后作肺功能测定。结果:抗返流治疗后,肺功能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其中FEV1 和PEFR 的改善最明显;12 例临床控制(48-0 %) ,13 例好转(52-0 % );21例需长期服用支气管扩张剂的患者,13 例完全停用(61-9 %) ,8 例用量减少一半以上(38-1 %) ;13 例需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患者,8 例停药(61-5 %) ,5 例减量(38-5 % )。结论:抗返流治疗GER 相关性哮喘,无论GER 先于哮喘或哮喘先于GER,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2.
空气中致敏真菌数量和种类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曝片和曝皿方法调查广州市区全年空气中致敏真菌数量、种类的分布及其季节性消长情况,室内采样设在距市中心1500米附近大楼四楼内走廊,室外设在该大楼约100米旅店四楼的顶平台。全年室外曝片365张,获得真菌孢子2346个,鉴定32个种属共2286个,其孢子优势菌为交链孢霉、黑粉霉和锈菌;室内外曝皿72个,获得菌落8l2个,其菌落优势为无孢子群、着色芽生菌和青霉。本文就致敏真菌与广州地理环境、季节性消长规律的关系及其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芬太尼静脉镇痛对严重烧伤患者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患者芬太尼静脉镇痛对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严重烧伤患者于伤后6h内入院,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全部患者持续静脉泵入芬太尼10μg/ml+氟哌利多50μg/ml进行镇痛治疗,持续输入量2ml/h。检测镇痛前和镇痛后4、12、24h和48h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全部患者镇痛开始后IL-6、IL10和TNF-α与镇痛前比较均有明显变化(P﹤0.05),其中IL6和TNF-α镇痛开始后12h和24h与镇痛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而IL10镇痛开始后4、12、24h和48h与镇痛前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芬太尼静脉镇痛可以有效地预防或减轻严重烧伤患者的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天灸治疗哮喘技术的培训效果,探讨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方法]采取课堂讲授与互动强化相结合的集中培训方式;将培训对象对该技术的知晓率、平均成绩分别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对培训对象对该技术培训效果的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培训对象对该技术知识的知晓率从培训前的19.95%提高到课堂讲授后的58.78%及互动强化后的6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1.31,P<0.01);平均成绩从培训前的13.01分提高到课堂讲授后的56.21分及互动强化后的60.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06,P<0.01).认为急需该技术的占93.62%;认为已掌握该技术的占97.87%;认为该技术适用的培训对象及对培训授课形式和互动强化形式的满意度均达到了100.00%.研究发现学历与平均成绩有关(P<0.01).[结论]本次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互动强亿环节对提高培训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为保证培训质量,应选择学历适当人员进行培训,并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力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合并变应性鼻炎的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控制情况和肺通气功能。[方法]对入选的无其他心肺疾病、糖尿病和职业病的住院支气管哮喘患者,分单纯支气管哮喘组(单纯哮喘组)和合并变应性鼻炎组(鼻炎组)两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问卷形式调查哮喘控制情况,以肺功能仪测定肺活量(VC)、一秒呼气/用力肺活量(FEV1%)和最大分钟通气量(MVV),建立个人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中鼻炎组126例,占45.8%,其发作频率、近1年住院次数和每次住院天数均高于单纯哮喘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控制测试分值差于单纯哮喘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炎组VC、FEV1%和MVV均低于单纯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应性鼻炎的控制情况影响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和肺通气功能,临床工作中要高度重视支气管哮喘患者有无合并变应性鼻炎并规范化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4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组(PN+EN组,n=24)和完全肠外营养(TPN组,n=23)。两组病人接受同样的基础治疗,所有病人均于营养支持前及营养支持后d3、d7、d10检测血浆内毒素(LPS)浓度,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EN+PN组治疗后血浆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逐渐降低,而TPN组较治疗前逐渐增高。治疗d7和d10EN+PN组显著低于TPN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N+EN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PN组,且腹胀和腹泻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显著降低SAP患者血浆LPS浓度,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NAPP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巧云  刘群红  李朝品  王健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9):3614-3615,3618
[目的]应用HepG2.2.15细胞株作为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模型,研究NAPP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方法]以NAPP梯度浓度与HepG2.2.15细胞混合培养,通过MTT法检测药物的细胞毒性,9 d后取细胞培养上清液,用ELISA法测定HBsAg、HBeAg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上清液中病毒载量。[结果]NAPP浓度在1 mg/ml时,对细胞无明显毒性;NAPP在所稀释的各浓度下,对HBsAg、HBeAg均有抑制作用,对HBsAg、HBeAg的治疗指数分别大于188.7和64.5;NAPP可抑制HBV-DNA的复制。[结论]NAPP体外对HBV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515例变应性鼻炎变应原皮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变应原皮肤点刺结果进行分析,为治疗变应性鼻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变应性鼻炎的患者进行11种吸入性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组胺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结果]515例符合条件的交应性鼻炎患者的变应原测试以屋尘螨最高(63.7%),其次为粉尘螨(61.4%)和热带螨(40.8%).[结论]515例交应性鼻炎患者的常见变应原为屋尘螨、粉尘螨和热带螨.  相似文献   

19.
顺德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皮肤点刺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顺德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主要变应原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标准化变应原对51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分成青少年组和成年人组进行皮肤点刺试验。青少年组175例,成年人组344例,比较两组变应原阳性率的差异。结果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率89.4%,前3位的吸入性变应原分别为粉尘螨(79.0%)、户尘螨(74.1%)、蟑螂(46.8%);多数变应性鼻炎患者对多个变应原皮试反应阳性。青少年组对粉尘螨的敏感程度明显高于成人组(p<0.005)。结论顺德地区尘螨是最重要的变应原,应重视对尘螨的特异性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