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目的研究MRI三维稳态构成干扰序列(3D-CISS)在诊断儿童脑积水膜性梗阻方面的作用。方法41例脑积水病儿术前均行MRI检查,包括常规序列和3D-CISS序列。比较3D-CISS序列与常规序列在诊断脑室、脑池膜性梗阻方面的差异,分析两种序列在诊断脑积水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MRI常规序列诊断交通性脑积水29例,非交通性脑积水12例;3D-CISS序列诊断交通性脑积水25例,非交通性脑积水16例;两种序列在诊断脑积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例病儿中,经3D-CISS序列评估后选择脑室镜手术18例,包括非交通性脑积水16例,及存在脑池膜性梗阻的交通性脑积水2例;这18例随访半年以上,均未发现脑积水复发。结论3D-CISS序列可清晰显示脑积水病人脑室内及脑室外的膜性梗阻,有助于对病人进行准确分类,指导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FSE三维容积成像序列对视神经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诊断视神经炎患者32例,行视神经冠状位T2WI脂肪抑制、3DFSE T2WI脂肪抑制扫描,对3DT2WI脂肪抑制图像后处理及重建,分析视神经各段是否异常及受累范围、程度。结果采用双盲法对诊断结果与MR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中临床诊断视神经炎41条视神经,23条正常(2组MR检查结果正常)。视神经冠状位T2WI脂肪抑制信号明显增高46.3%(19/41),轻度增高36.6%(15/41),未见增高17.1%(7/41),3DT2WI脂肪抑制扫描信号明显增高56.1%(23/41),轻度增高29.3%(12/41),未见增高14.6%(6/41)。结论磁共振三维容积成像序列扫描速度快,可获得薄层容积图像,提高视神经炎的诊断水平及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SPECT在脑积水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在脑积水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CT或MRI检查确诊的脑积水患者36例进行SPECT检查.采用99mTc-DTPA185MBq,经腰穿注入脊髓蛛网膜下腔,注药后1,3,6,24,48 h摄取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36例患者中梗阻性脑积水26例,交通性脑积水9例,脑萎缩1例.正常情况下SPECT前后位像脑脊液动力学表现为典型的上行三叉影像.梗阻性脑积水其核素明显蓄积于腰池和基底池或囊腔内,其早期典型的三叉上行影像亦消失.交通行脑积水表现为上行三叉影像圆钝,核素在脑表面和纵裂区蓄积且消散时间延长.26例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均行神经内镜治疗,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且恢复满意,随访1~30个月均无复发.9例交通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随访6~28个月,8例恢复良好,1例症状体征及脑室系统无明显改善.结论 应用SPECT进行脑脊液动力学评价,对于判断和区分不同类型的脑积水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MR、CT和体格检查在脑干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将颅脑损伤后出现意识障碍需排除脑干损伤的21例患者在保持气道通畅等情况下,进行体格检查、CT和MR检查,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组21例颅脑损伤后意识昏迷患者中出现脑干损伤症状17例,行气管切开14例,行颅内血肿或脑挫伤减压手术7例.21例均行头颅CT检查示脑干区低密度影9例,广泛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环池周围出血7例,轻度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或脑干周围变化不明显5例;头颅MRI检查证实脑干损伤15例,另6例仅为纵裂、颅底、半球区脑挫伤.结论 MRI对于脑干损伤的诊断优于CT及体格检查,可起到确诊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D-slicer软件在基于3.0T磁共振3D-FIESTA及3D-TOF序列的影像重建对面肌痉挛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责任血管的诊断及在微血管减压手术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20-06—2023-06于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微血管减压手术患者30例且手术中证实均存在动脉压迫;术前患者行3D-FIESTA及3D-TOF磁共振检查后预判责任血管,再次利用3D-slicer影像处理软件在3D-FIESTA及3D-TOF序列基础上三维重建合成责任血管及走形,比较其诊断的差异及优势。结果 其中面肌痉挛24例,三叉神经痛6例,术中证实24例动脉压迫性面肌痉挛责任血管18例为同侧小脑前下动脉压迫,6例为同侧小脑后下动脉或其分支血管压迫;6例动脉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中证实责任血管均为同侧小脑上动脉;3D-FIESTA联合3D-TOF对责任血管的诊断率73.3%(22/30),3D-slicer基于3D-FIESTA-C及3D-TOF-MRA序列经三维重建后对责任血管的诊断率96.67%(2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5,P&...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在低场强磁共振设备中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16位29-60岁无明显诱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运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3D TOF MRA)行颅内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结果:16例患者均为单发动脉瘤,均手术证实。结论:在低场强磁共振设备中运用血管成像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能为其手术治疗提供客观有价值的依据,且无放射性,无创伤,不需要对比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技术在低场强磁共振设备中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 :对 16位 2 9~ 60岁无明显诱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运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3DTOFMRA)行颅内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结果 :16例患者均为单发动脉瘤 ,均手术证实。结论 :在低场强磁共振设备中运用血管成像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能为其手术治疗提供客观有价值的依据 ,且无放射性 ,无创伤 ,不需要对比剂。  相似文献   

10.
磁共振成像在亨廷顿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亨廷顿病(Huntington disease,HD)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国内尚未见报道,现对9例HD病人磁共振成像资料的对照研究报道如下。1 资料1.1 一般资料:研究组:1999年1月至2000年4月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收治的9例病人,年龄43—54岁,平均(47.3±11.1)岁,男性6例,女性3例,7例病人有明确的家族史。对照组:宣武医院健康体检的成年人8例,年龄40—62岁,平均(48.5±10.2)岁。男:女比例为1:1。1.2 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为后天出现、隐袭起病的、呈进行性加重的舞蹈样动作;②进行性智力减退,经简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为22.6±1.6。  相似文献   

11.
磁共振成像在神经肌肉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变翻转角的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SPACE)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于1.5T磁共振扫描仪上行3D-SPACE序列成像并多平面重建,分析患侧组与健侧组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关系。结果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侧组39侧神经,31例(31/39)表现为神经受压或移位;健侧39侧神经,25例(25/39)表现为神经血管关系阴性;健侧组与患侧组神经血管关系密切阳性率及三叉神经受压推移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SPACE序列可以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及决策提供更准确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3.
ECT在神经内窥镜诊断与治疗脑积水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在神经内窥镜诊断与治疗脑积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998~2002年经MRI检查确诊为脑积水的34例患,施行ECT检查。采用^99mTc-DTPA方法,于检查前8h禁食、水,经腰椎穿刺注入核素2mL(^99mTc,15mCi),分别于注药后30min、3h、6h和24h摄取图像进行分析。结果34例患中梗阻性脑积水30例,交通性脑积水4例。正常情况下,ECT前后位像脑脊液动力学表现为典型的上行三叉影像。根据脑脊液流体动力学变化,不同类型脑积水ECT的影像学诊断标准:(1)梗阻性脑积水时上行三叉影像消失。(2)交通性脑积水表现为上行三叉影像圆钝,核素在脑表面和纵裂区蓄积且消散时间延长。结论ECT在不同类型脑积水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质子磁共振波谱在细菌性脑脓肿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细菌性脑脓肿诊断及与颅内囊性及坏死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例细菌性脑脓肿患者与19例颅内囊性、坏死性肿瘤患者进行1^H-MRS检查,分析、比较共振峰的特点。结果 7例细菌性脑脓肿患者中,6例显示多种氨基酸(AA)共振峰,5例出现丙氨酸(Ala)共振峰,2例出现乙酸(Ac)共振峰,1例出现琥珀酸(Suc)共振峰;上述波峰均未见于19例囊性、坏死性肿瘤患者。结论 1^H-MRS能有效反映细菌性脑脓肿与囊性、坏死性脑肿瘤的不同组织化学特征。依据AA、Ac、Suc及Ala共振峰的出现与否,1^H-MRS能为细菌性脑脓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WI序列及SWI序列检查在DA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36例DAI患者按颅脑CT是否发现脑实质内出血分为脑CT阳性组及阴性组。评价2组MRI平扫(T1WI、T2W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磁敏感成像(SWI)影像学资料,观察不同检查方法对DAI的敏感性。结果 CT阳性组CT、T1WI、T2WI、FLAIR、DWI、SWI出血病灶检出率分别为16%、21.6%、38.9%、42.8%、62.1%、98.2%,CT阴性组分别为2.7%、14.4%、17.8%、21.9%、100%、23%,DWI序列在非出血性弥漫轴索损伤的检出率最高,与MRI常规平扫及CT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SWI序列在出血组检出率最高,与MRI常规平扫及CT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AI影像中DWI序列在非出血病灶及SWI序列在出血性病灶的检出率高于CT及MRI常规序列,应将DWI及SWI序列作为诊断DAI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取CT和磁共振弥散成像(MRI)检查,比较2组阳性率、病灶数及平均直径。结果对照组阳性率为59.0%,观察组为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检出34处缺血灶,平均直径(6.33±3.57)mm,观察组可见62处缺血灶,平均直径(9.55±3.41)m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CT检查,磁共振弥散成像在明确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病变部位、确定缺血范围等方面优势显著,可为疾病的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 (MRI)和诱发电位在诊断多发性硬化中的价值。方法 运用病例统计方法 ,计算头颅MRI、视觉诱发电位以及听觉诱发电位等在多发性硬化患者中的异常率 ,并分析、比较异常率之间的差别。结果 MRI异常率为 83 5 8% (5 6/67) ,视觉诱发电位为 64 18% (4 9/ 67) ,听觉诱发电位为 73 1% (4 3 / 67) ,并且均能发现多发性硬化的亚临床病灶 ;两项或三项联合检查的异常率较其单项检查的异常率增高 ,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和诱发电位检查有助于临床确诊MS ,联合应用可使其敏感性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磁共振3DCUBE T2WI脂肪抑制序列对视神经病变的进行诊断及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3例临床诊断为视神经病变的患者眼眶常规MR扫描,MR 3DCUBE T2WI脂肪抑制序列扫描,运用AW4.4后处理工作站,对3D CUBE T2WI脂肪抑制序列进行多平面重组,观察视神经眶内段、管内段及颅内段显示情况及病变。结果 MR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对比,常规眼眶MR扫描序列显示视神经信号明显异常56.5%(13/23),轻度异常17.4%(4/23),未见异常26.1%(6/23),3DCUBE T2WI脂肪抑制序列显示视神经信号明显异常73.9%(17/23),轻度异常13.0%(3/23),未见异常13.0%(3/23)。结论 MR 3DCUBE T2WI脂肪抑制序列在较短扫描时间内获得3D容积图像,并可在后处理工作站上进行曲面重组,对视神经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眼眶常规扫描序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联合3D-CISS序列扫描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VBD患者的MRA及3D-CISS序列图像资料。结果 8例患者的3D-CISS序列和MRA原始图像上除显示扩张迂曲的椎基底动脉外,还可见5例患者的基底动脉或其分支与脑池段颅神经的位置关系异常,其中基底动脉及左侧小脑上动脉压迫面神经脑池段各1例;基底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1例;基底动脉与动眼神经关系密切2例。结论磁共振血管造影联合3D-CISS序列扫描不但可以完整显示扩张、迂曲的椎基底动脉,且可以观察病变血管与脑池段脑神经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