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颅内,椎管内单纯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在临床罕见,但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现收集我科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3例,结合文献报道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9年3月经病理证实的7例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MRI特征和手术结果。结果 7例均表现为慢性双下肢麻木及无力,1例伴有神经根性症状;脊柱MRI显示6例病变位于胸椎,1例位于颈胸交界区;所有病变均达到手术全切,术后所有患者神经功能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少见;主要表现为脊髓及神经根慢性受压而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体征;脊柱MRI示病变位于硬脊膜外脊髓背侧或一侧,且有经相应椎间孔向外生长的趋势;手术切除病变较为容易,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显微外科结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椎管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资料。3例表现为双下肢麻木乏力,病变位于胸椎;1例为单侧臀部疼痛,病变位于腰椎。均行显微手术切除,其中3例同时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病变均全切除,术后病理为海绵状血管瘤,术后症状消失,脊柱稳定性可靠。结论椎管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少见,脊髓与神经根慢性受压而出现症状和体征,MRI具一定特征表现。充分暴露病变,利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结合钉棒内固定技术,既能全切病变,也可有效确保脊柱稳定性,改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22岁学生,因右肩背部剧痛1d入内科。查体:T_(5-8)压痛(十),双下肢肌力Ⅴ级。第2天出现双下肢乏力、尿潴留及第二肋以下平面痛觉消失;双下肢肌力为零。CT检查示C_7~T_2硬脊膜外血肿,脊髓向左侧移位,CT值为73Hu。MRI示C_7~T_2硬脊膜外有一肿物影,约2.2cm×4.1cm×2.0cm,T_1加权像为等信号,T_2加权像表现为低信号。脊髓造影示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硬脊膜外血管畸形的分类、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9例硬脊膜外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措施、病理改变和疗效.结果 6年来手术治疗硬脊膜外血管畸形9例,占同期收治脊髓血管畸形患者9.2%,其中6例动静脉畸形,3例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发现畸形血管完全位于硬脊膜外.1例术前已截瘫患者术后无恢复,2例一定程度的改善,另外6例完全恢复正常.结论硬脊膜外动静脉畸形与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预后良好,凡有症状的患者都应当接受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椎管内硬脊膜外血管畸形比较少见,我院在近8年中曾遇到2例硬脊膜外血管畸形出血的病人,现就其诊疗经验介绍如下。 例1 男性,49岁,因胸背痛,双下肢麻木9小时,双下肢完全性瘫痪,尿潴留1小时而入院。1个月前胸背疼痛,诊断为“肥大性脊椎炎”,对症治疗后疼痛缓解。检查:T_(6~8)两侧有压痛,双下肢肌力0级,T_6平面以下痛觉减退,T_(10)平面以下深、浅感觉  相似文献   

7.
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1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绵状血管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的一种血管畸形,多见于大脑半球,脊髓少见,硬脊膜外更为罕见。作报导1例64岁的男性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以进行性双下肢麻木无力为主要症状。结合相关献,对该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病理及治疗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3岁。以双下肢无力1个月,加重伴行走困难20d,于2004年6月10日住院治疗。查体: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感觉正常,运动较差,双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增高,双侧巴彬期氏征阳性。MRI示胸6、7椎体水平椎管内偏背侧占位病变,呈椭圆形,大小约1.7cm×1.5cm,T1呈高信号,内可见等低信号,T2呈低于脊髓信号。入院诊断:胸6、7椎管内髓外硬膜下畸胎瘤。行正中切口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胸6、7水平皮下有一纤维条索与棘上韧带相连,胸6、7棘突间隙增宽,肿瘤及硬脊膜通过椎板缺损处突出到脊突间隙,椎板间有一约1.5cm×1.2cm之缺口,肿瘤大小约3.2cm×1.7cm×1…  相似文献   

9.
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及其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诊断、鉴别诊断、手术治疗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3-2001年收治的18例椎管内CA,其中硬脊膜外7例,髓内11例。结果 均行手术治疗,17例行镜下或肉眼全切除术,1例行次全切除。术后随访6-96个月,17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明显改善,其中12例恢复正常工作和学习。5例生活能自理;1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无明显改善,生活需他人照顾。结论 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应尽可能行肿瘤全切除术,以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2000年1月17日凌晨1时突发颈背疼痛,向双上肢放射,3h后逐渐出现双下肢瘫,感觉丧失,下午7时入住我科。查体:神志清楚,胸乳头平面以下所有感觉丧失,平面以下驰缓性瘫痪。椎管MRI示颈7-胸2椎管占位,位于硬脊膜外,T1像与脊髓等信号,T2像与脑脊液信号相同,内部信号欠均匀,脊髓受压变形,诊断为硬脊膜外血肿(C7-T2)。手术:气管插管全麻下椎管坐位手术,C7-T2正中切口,常规分离肌肉、筋膜,咬除棘突、椎板,即见血性液体流出,量约10ml,色红,其中伴部分凝血块。硬脊膜外见蜘蛛足样畸形血管,电凝后切断畸形血管团分支。逐层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椎管内脊膜转移瘤的MR成像表现。方法:经组织学及临床证实的13例椎管内脊膜转移瘤患者,运用中磁场MR机,予以自旋回波序列成像。结果:依据硬膜、脑脊液在不同成像序列上的信号组合,把13例椎管内转移瘤分为(1)硬膜、硬膜外病变7例;(2)硬膜、硬膜下病变3例;(3)软膜病变3例。增强后T_1加权像上病灶呈条状、层状、花边状、结节状强化。结论:增强后T_1加权成像对椎管内脊膜转移瘤的诊断是最敏感的,依据椎管内病灶的分布特点,可评估其转移途径。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58岁.左肩部疼痛2年,四肢乏力伴大小便困难10d,于2009年3月14日入院.查体:颈僵硬,感觉平面障碍位于C6~7平面,双下肢肌张力高,左肩部痛觉敏感,左侧霍夫曼征阳性.MRI:头颅未见异常,C3~4椎管内髓外硬膜下一约3.4cm×2.0 cm×1.0cm的肿块影,边界较清,包膜完整,内有流空影.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图1),术前诊断:①脊膜瘤;②神经鞘瘤.术中见C3~4髓外一黑色肿瘤3.0cm×2.5 cm×1.0cm,包膜完整,与硬脊膜粘连紧密.硬脊膜贴近肿瘤面呈暗黑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一侧改良半椎板入路微创手术切除椎管内硬脊膜外及硬脊膜下髓外病变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经一侧半椎板入路微创手术切除椎管内硬脊膜外及硬脊膜下髓外病变26例,其中硬脊膜外病变5例,髓外硬膜下病变2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 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神经鞘瘤11例,脊膜瘤4例,肠源性囊肿3例,椎间盘脱出3例,硬脊膜外血管畸形并出血2例,神经根外膜下血肿1例,毛细血管瘤1例,转移瘤1例;26例病变均达到全切,其中4例脊膜瘤在接触式激光刀辅助下切除,3例肠源性囊肿在内窥镜辅助下完成.术后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早期即可作肢体功能锻炼及下床活动,无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随访3~36个月,平均9.8个月,21例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所有病例未出现脊柱畸形或不稳定,无病变复发. 结论 经一侧半椎板入路微创手术切除椎管内病变能最大限度保护脊柱的肌肉韧带附着点及后柱的完整性,手术经改良后可以切除大多数椎管内病变,安全有效;术中接触式激光刀、内窥镜等辅助能提高病变全切除率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正1病例资料17岁女性,因背部肿物渐进性增大半年余入院。半年前发现背部正中隆起肿物,质韧,约"花生米"大小,肿物渐进性增大。入院体格检查:背部胸6~7椎体水平可触及肿物,大小约6 cm×4 cm,质韧,边界尚清楚,与后方胸椎黏连,活动度差,触之无压痛,无皮肤红肿;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入院后行胸椎增强MRI检查示胸6~7椎体水平左侧背部竖脊肌及局部椎管内可见异常信号团块影,T_1像、T_2像以等信号、低信号为主,其内散在高信号影,胸7椎体左侧椎板骨质破坏;增强扫描肿物呈明显不均匀边缘强化,椎管内部分呈明显强化,并沿左侧硬膜外间隙向前侵犯胸7椎体左后缘,  相似文献   

15.
椎管内肿瘤发生于脊髓、椎管内与脊髓临近组织的原发肿瘤或转移性肿瘤的总称。椎管肿瘤包括硬脊膜外肿瘤(神经鞘瘤、血管瘤、脂肪瘤)、硬脊膜下肿瘤(神经鞘、脊膜瘤)、脊髓内肿瘤(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多发生在颈段、胸段。好发年龄20~50岁,男性大于女性。症状:疼痛多见,其次是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异常,直肠、膀胱功能障碍等。  相似文献   

16.
正椎管内肿瘤占神经系统肿瘤的10%~20%~([1])。根据椎管内肿瘤与脊髓和硬脊膜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髓内、髓外硬脊膜下、硬脊膜外和横跨硬脊膜的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形肿瘤。手术切除是椎管内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早期脊髓减压手术可以改善神经功能和减少术后并发症~([2])。手术过程中,不仅要尽量切除肿瘤,减少肿瘤对脊髓的损伤,也要兼顾到术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本文对全板切除术、单侧半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我科1983~1987年经CT和脑血管造影(CAG)检查并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3例,结合文献分析其特点,供同道们参考。 病例报告 例1 男,35岁,因反复癫痫大发作半年入院。体查除双侧前臂各有约直径2cm微呈紫蓝色皮下肿物外余未见异常。CT见右顶枕叶皮层2.1×1.5×2cm  相似文献   

18.
正1病例资料男,18岁,因大小便功能障碍5年伴右侧肢体麻木、疼痛半个月入院。脊柱MRI示颈、胸、腰骶段椎管内见条形长T_1/T_2信号,其内见局部斑片状短T_2信号,中央管扩张;腰3/4椎管内见一类圆形占位,呈稍长T_2、T_1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大小约1.1 cm×1.3 cm;脊髓呈牵拉变直改变,圆锥下移;骶_(1~4)椎管内见囊状长T_1、T_2信号,大小约2.0 cm×6.1 cm(图1A~C  相似文献   

19.
正椎管内硬脊膜囊肿是一种少见的椎管内占位性疾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与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的硬脊膜憩室或蛛网膜疝有关。根据临床症状及MRI表现可诊断。对于有症状的病人,应早期积极选择合适的方法治疗。本文就椎管内硬脊膜囊肿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1椎管内硬脊膜囊肿的发病机制及分型目前,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FOXC2基因突变有关[1],先天性因素多于后天性因素[2]。先天性硬脊膜憩室或穿过硬脊膜先天性缺陷的蛛网膜疝,受流体静压以及脑脊液搏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椎管内肿瘤发生于脊髓、椎管内与脊髓临近组织的原发肿瘤或转移性肿瘤的总称。椎管肿瘤包括硬脊膜外肿瘤(神经鞘瘤、血管瘤、脂肪瘤)、硬脊膜下肿瘤(神经鞘、脊膜瘤)、脊髓内肿瘤(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多发生在颈段、胸段。好发年龄20~50岁,男性大于女性。症状:疼痛多见,其次是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异常,直肠、膀胱功能障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