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额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眶沟通性视神经鞘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经额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26例颅眶沟通性视神经鞘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1例;肿瘤全切除率为96.2%。无手术死亡病例及颅内感染、脑脊液漏、搏动性突眼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新出现4例眼球运动障碍,3个月后1例完全恢复,3例不全麻痹。术后出现10例上睑下垂,3个月后7例病人不同程度恢复上睑抬举功能,3例无恢复。术后1月全切病例行视神经管周伽玛刀治疗,次全切病例行肿瘤残余部分伽玛刀治疗。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0.3月,MRI检查示全切病例无肿瘤复发,未全切患者未见残余肿瘤增大。结论 经额眶入路切除颅眶沟通性视神经鞘脑膜瘤是较好的手术方式,全切率高,并发症少,结合术后辅助伽玛刀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颅入路显微切除蝶眶脑膜瘤的手术方法、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 对18例蝶眶脑膜瘤患者选用额颞入路、眶颧入路或眶颧结合扩大前颅窝底入路硬膜外结合硬膜内切除肿瘤,在硬膜外磨除增生的蝶骨大翼骨质、眶上裂、视神经管开放减压,其中经额颞入路15例,眶颧入路2例,眶额结合扩大前颅窝底入路1例,术前、术后均有视觉功能评价、手术录像及术后影像评估肿瘤切除程度.结果 肿瘤切除程度:Simpson Ⅰ级2例,SimpsonⅡ级6例,SimpsonⅢ级8例,SimpsonⅣ级2例.18例患者术后突眼情况均有好转,视觉功能改善13例.随访6 -56个月(平均25.3个月),2例患者肿瘤复发.结论 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显微切除蝶眶脑膜瘤,可获得充分显露和眶尖、球后减压,可有效缓解突眼、视觉障碍及眼肌麻痹.因肿瘤多累及眶尖、眶上裂、海绵窦等重要结构,肿瘤难以全切,术后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3.
眼眶肿瘤(附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眼眶肿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经手术治疗的眼眶肿瘤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视神经起源的眼眶肿瘤视力障碍严重,而海绵状血管瘤、神经纤维瘤等非视神经起源的肿瘤视力障碍相对轻微.原发性视神经鞘脑膜瘤术后视力预后差.15例脑膜瘤获得平均为39.2月的随访,4例复发.结论眼眶肿瘤的治疗方式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对于原发性视神经鞘脑膜瘤和视神经胶质瘤,还取决于患眼的视力和肿瘤的生长状况.经颅眶入路能较好地暴露大多数眶内和眶尖肿瘤.  相似文献   

4.
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经额外侧入路44例,经眶-额外侧入路28例,经眶-颧-额-颞入路7例,经翼点入路3例。术中磨除前床突和视神经管顶及外侧嵴,切除侵入视神经管内的肿瘤27例;磨除鞍结节,经蝶窦切除鞍前壁肿瘤12例。结果肿瘤SimpsonⅠ、Ⅱ级切除75例(91.5%),SimpsonⅢ级切除7例(8.5%);术后视力改善和稳定151只眼(92.1%),视力恶化13只眼(7.9%)。术后出现不同程度下丘脑症状2例,术后偏瘫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正确选择手术入路,采用熟练的显微颅底外科技术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保证。额外侧入路能提供良好的手术空间和视野,术后视觉症状改善明显。术中打开视神经管,仔细辨别并保护蛛网膜屏障中的小血管,是保障肿瘤全切除和术后视力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床突区手术临床应用解剖,提高前床突区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了1998年至2004年采用翼点硬脑膜外入路手术治疗的前床突脑膜瘤12例,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36~58岁,平均42.2岁,视力减退者10例,头痛者11例。手术一般采用经眶上翼点联合入路,但对肿瘤累及海绵窦者采用经额颞眶颧联合入路。磨除前床突。硬脑膜外阻断肿瘤基底部血供。硬脑膜下切除肿瘤。结果前床突脑膜瘤共12例,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前视力明显减退的10例患者,术后6例明显好转,2例改善,1例无变化,1例较术前恶化,其中术后视力无改变和视力恶化的2例均为术前有明显视神经萎缩者。结论前床突脑膜瘤采用翼点硬脑膜外入路手术,磨除前床突,有利于肿瘤基底部的血供阻断和前床突下肿瘤与颈内动脉的分离。眶上翼点联合入路可明显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有利于大型肿瘤上极的显露和切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经颅眶入路治疗眶尖部肿瘤时保存视神经、眼动脉、动眼神经等血管神经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经颅眶入路治疗眶尖部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良性肿瘤62例,恶性肿瘤7例。采用经颅眶入路切除肿瘤,所有手术均由神经外科、眼科医师共同完成。结果肿瘤根治性切除60例,部分切除9例;术后4例动眼神经损伤,仅1例视神经、动眼神经、展神同时损伤。结论掌握眼科解剖学知识和神经外科显微操作是进行眶尖部肿瘤切除手术的基础。行经颅眶入路,在眶尖部骨性充分减压后先分离切除肿瘤前部,是保护视神经、眼动脉、动眼神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眶沟通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颅眶沟通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多有病例均接受显微手术肿瘤切除,其中额颞眶颧入路2例,眶额颧入路1例结果2例肿瘤全切,1例肿瘤近全切除。术后患者眼球突出均明显改善;患者视力改善2例,视力较术前无明显改善1例。术后未见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4~10个月,平均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颅眶沟通脑膜瘤可显著缓解患者症状,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眶沟通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颅眶沟通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多有病例均接受显微手术肿瘤切除,其中额颞眶颧入路2例,眶额颧入路1例结果 2例肿瘤全切,1例肿瘤近全切除。术后患者眼球突出均明显改善;患者视力改善2例,视力较术前无明显改善1例。术后未见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4~10个月,平均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颅眶沟通脑膜瘤可显著缓解患者症状,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视神经鞘脑膜瘤(附5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治疗视神经鞘脑膜瘤中的作用。方法 5例视神经鞘脑膜瘤均采用显做外科切除,1例采用额颞入路,2例为改良翼点入路,2例经眶额-翼点入路。术中力求解剖保留视神经。对比手术前后视力改变,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肿瘤全切3例,视神经解剖保留4例。术后视力情况:1例较术前进步,1例无变化,3例完全失明。结论 显做神经外科技术多可以解剖保留视神经,但很少能保留视力。  相似文献   

10.
眶颅沟通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眶颅沟通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14例病人中6例采用经额眶入路,8例采用经翼点入路进行手术。结果: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1例。所有病人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病理结果:神经鞘瘤3例,脑膜瘤3例,神经纤维瘤1例,间皮源性肉瘤1例,泪腺混合瘤1例,视神经星形细胞瘤1例,巨细胞肉芽肿1例,转移性鳞状上皮基底细胞癌1例,皮样囊肿1例及炎性假瘤1例。结论:上述两种手术入路可提高眶颅沟通性肿瘤的全切率;具备良好的手术技巧,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眶沟通性肿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其相关技巧。方法 2000年5月至2011年5月对27例颅眶沟通性肿瘤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及对眼眶的累及情况选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其中经额颞眶顶入路手术17例,眶上-翼点入路5例,改良翼点入路5例。结果肿瘤全切除21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肿瘤全切除率为77.8%(21/27)。术后病理学检查示脑膜瘤19例,转移癌2例,视神经胶质瘤1例,视神经纤维瘤4例,泪腺混合瘤1例。术后随访6年,2例死亡,22例仍存活,3例随访半年后失去联系。结论颅眶沟通性肿瘤首选的治疗方法为手术,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娴熟的显微手术操作对于全切除肿瘤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颅眶沟通肿瘤包括颅眶型及眶颅型两类.我院自1988年10月~1995年10月采用额颞眶颧新联合入路,切除颅眶、中颅窝底肿瘤2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38.7(7~62)岁.临床表现 病程2个月至8年,其中1年以内10例,l~3年14例,7年后复发脑膜瘤1例.有不同程度突眼22例(单侧18例,双侧4例).复视、眼球固定及眼球活动障碍12例,视力下降20例,单侧视力下降14例,双侧6例,视乳头水肿15例,视神经萎缩5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视神经管开放减压在前颅底病变中的应用.方法 神经减压的手术入路除鞍结节脑膜瘤的4例采用额颞硬膜下入路外,其他均采用经颅额下外侧硬膜外入路.视神经管减压的应用病例包括外伤后急性视神经损伤7例,其中6例外伤后视力完全丧失,1例仅留光感;骨纤维异常增殖症8例;视神经及其周围组织肿瘤(围视神经肿瘤)包括颅眶海绵窦沟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和经颅内镜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TSM)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6月—2019年6月,14例行神经内镜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鼻蝶入路手术6例,经颅内镜眶上外侧入路8例。结果 经鼻蝶入路组患者肿瘤切除均达到SimpsonⅠ级,经眶上外侧入路组患者均达到SimpsonⅡ级;除1例患者视力下降加重外,其余患者的视力障碍均较术前改善。术后2例患者出现嗅觉障碍,1例患者出现颅内感染;两组患者均无发生脑脊液漏。结论 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和经颅内镜眶上外侧入路均是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有效方法,两种内镜技术可全切除绝大部分的鞍结节脑膜瘤。经鼻内镜的优势是将复杂颅底脑膜瘤变为凸面脑膜瘤,对于质地较韧,且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包裹明显的血管保护有一定困难;经颅内镜可以无死角切除鞍结节脑膜瘤,对于侵犯视神经管的肿瘤的视神经减压有一定局限。两种技术可以优势互补,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美国Barrow神经外科中心改良双瓣法眶颧入路治疗前中颅窝底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眶颧入路显微切除的12例前中颅窝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操作技巧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讨论。结果术后头颅MRI示蝶骨嵴脑膜瘤4例、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和三叉神经鞘瘤各1例、鞍旁高级别肉瘤1例及鞍区脑膜瘤1例,共8例完全切除; 3例海绵窦区脑膜瘤和1例岩斜区脑膜瘤大部切除。结论改良眶颧入路,对颅前、中颅窝底肿瘤提供了最佳暴露。该入路手术步骤相对简便,并且硬膜外即可处理肿瘤基底,减少肿瘤血供;该入路可以较好地显露前中颅窝底区域,并有效保护病变毗邻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眶内脑膜瘤的诊断和经颅手术治疗的方法 . 方法 对13例原发性眶内脑膜瘤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 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手术路径和操作技术进行讨论. 结果 13例均采用经颅入路,肿瘤全切除6例次,次全切除3例次,大部切除4例次.无手术死亡病例. 结论 选择不同的经颅入路切除原发性眶内脑膜瘤,暴露良好,可在直视下切除;显微技术的应用可明显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颅眶交界区肿瘤的分型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眶交界区肿瘤的分型及手术方法。方法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和侵袭方向,将32例颅眶交界区肿瘤分为眶颅型(7例)、颅眶型(11例)、颅鼻眶型(8例)和眶尖-视神经管型(6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其中采用经额下硬膜外入路11例,眶-翼点入路15例,额颞眶颧入路6例;对8例颅鼻眶型肿瘤联合使用经鼻内镜、鼻侧切开入路。术后按颅底缺损位置和范围分别采用游离骨膜瓣、人工脑膜补片及带蒂膜瓣修补硬膜缺损,并用钛板修复颅底骨缺损。结果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及颅内感染、脑脊液漏、搏动性突眼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和侵袭方向进行肿瘤分型和选择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眶交界区肿瘤,同时修复颅底缺损,能提高手术疗效和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脑膜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3-01我院采用经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脑膜瘤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手术效果、手术技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肿瘤全切除10例(Simpson I级切除2例,Ⅱ级切除8例),次全切除l例(SimpsonⅢ级切除)。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及视野缺损改善,术后出现尿崩3例,经治疗1~2周好转;随访6个月~5a,术后2a左右肿瘤复发1例,余均恢复良好。结论应用经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脑膜瘤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颅入路联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防治侧颅底脑膜瘤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经颅入路联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的20例侧颅底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未延伸至海绵窦或眶上裂的肿瘤实现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为减少术后眼神经损伤的风险、有小块肿瘤残留在海绵窦或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侵犯前中颅窝的晚期鼻咽纤维血管瘤手术切除后的复发率较高,其主要原因有肿瘤巨大、呈分叶状且血运丰富。本文根据经颅眶入路的手术经验及肿瘤与翼突板的解剖关系,提出颅眶入路结合鼻内镜入路治疗晚期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方法。方法回顾1999年3月至2005年7月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及头颈外科的11例经颅眶入路治疗晚期鼻咽纤维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患者,年龄10~21岁,平均1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鼻衄及鼻咽部肿物。诊断依据为CT、MRI及DSA,其平均径线为6.9cm。11例肿瘤均有颅内侵犯。经颅眶入路手术11次,其中5次联合面部切口,1次经鼻镜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近全切除3例(2例蝶窦残余肿瘤);伤口感染1例;复发1例。结论对于侵犯颅内的晚期鼻咽纤维血管瘤应先经颅眶入路,切除翼突板外侧部分肿瘤,联合鼻内镜手术切除鼻咽腔和蝶筛窦部分的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