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试谈中西医思维方式的交融对中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洁 《医学与社会》2004,17(2):37-38
中医和西医这2种医学体系分别走过了几千年漫长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风格。至16世纪,特别是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西医学传入中国,在中国出现了2种医学体系同时并存、相互争鸣的局面。西医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不断地向中医界渗透、冲击。从而出现了“汇通学派”,其后又有中西医结合的多种尝试。西医学的引进逐步影响、改变着中医界人员的思维方式。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医传统的思维方式面临着来自许多方面的挑战,中西医2种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理念和方法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新的思维定式,主导着中医…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和西医学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之所以提出"中西医结合",正是因为中、西医学之间存在差异。西医学的文化特质是求真与求实,而中医学的文化特质是求善与求实,求真与求善在临床实践中的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一种方式。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属于具象思维,其思维是由"象"到"证"的过程。西医学的思维方式属于抽象思维,其思维过程是由"病"到"因"。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中医的学习不能采取简单对号入座的线性思维模式,正确的方法是用中医的思维去认识、理解中医,才可继承好中医,进而开展好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3.
从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看中医存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中、西医学分属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但其目的相同,彼此互补。西医学能够提供详尽客观的实验室数据,为中医学的科学化、标准化提供了依据,中医为西医提供了全新的思维和发展模式。两者在研究的对象和最终的目标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决定了两者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得到统一。中西医的兼融与互补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必由之路,也将是中国医学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中医学不会因为有部分缺点而被历史淘汰。  相似文献   

4.
中医是我国独有的医学体系,与西医迥然而异,在理论、方式等多个层面存在差别。西医是在当代科学理论上建立起的着眼于人体功能构造、解剖结构的科学,而中医在我国有200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两种医学各有特色,很难从单纯的层面辨别出孰优孰劣。为了发挥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我国很多学者都进行了中西医结合的探索。同时在当前技术水平及医疗结构下,两种医学也在不断的渗透、影响。为促进两种医学的进步,本文对中西医结合外科进行了实践及理论的探讨,本文着重研究了中西医结合在临床中的作用,并对未来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医和西医起源各异,发展历程和学科内容也完全不同,就医学信息的角度而言,二者各自的理论成分中相同或相似之处少见,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却并非能够简单地理解为遵循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在同一时间段对同一对象实施诊疗活动.作者认为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应当建立在理论的深化和大统一目标基础之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医学进行深入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中医和西医从完全不同的两个角度,为研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而两者最根本的差别来自于其哲学基础和起源发展,因此,对中西方医学史进行比较研究对中西医结合以至生命科学的更深理解具有积极的意义[1].  相似文献   

6.
半个多世纪以来 ,中西医结合在争论和困惑中发展 ,在发展中延续着困惑与争论。笔者就中西医结合的点滴理解和思考与同行作一探讨。1 宽容理解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石上世纪初 ,西医学传入中国并得到迅猛发展。由于各自对医学的认识和研究方法都有很大的差异 ,两种医学、两种文化间产生激烈的碰撞、矛盾和斗争。一些保守的“国粹派”不懂得中医学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关系 ,不懂得西医学的科学性、先进性 ,固步自封 ,学术僵化 ,狂妄自大 ,容不得任何人的批评和质疑 ,一味对西医排斥和拒绝。而一些西医学者以西医的解剖、生理来对应中医的五脏六腑、…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中西医汇通的不同时期,张锡纯主张通过"衷中参西"的方式将西医纳入到中医知识体系中,恽铁樵则以生理病理为标准重新建构"新中医".本文选取两人医著中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进行话语分析,认为差异性的医学话语背后意涵有三:代表着对西医知识吸收借鉴的不同侧重点;凸显出不同时期社会结构的差异及两种医学话语力量强弱的改变;深层次的文化意涵是展现了近代中医学家在医学汇通的不同时期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维从信赖到跳脱的过程,提示医学从传统逐步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8.
自1950年代中西医结合的概念提出后,中西医结合的教学、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便在全国乃至全球全面开展,经过7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在教学方面,全国很多中医药大学及综合性大学开设了中西医结合系(或专业)或者中医系(中西医结合方向),为中西医结合的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1]。由于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其思维方式又大相径庭,应用中医和西医两种思路来解决临床问题,往往令人产生许多困惑[2]。如何在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课教学中将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拟对基于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课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临床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探索目前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维方式,针对中西医结合学科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应建立和完善中西医标准化诊疗体系和疗效评价体系;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增强用药的针对性是当前临床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方向;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研究中,重视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利用,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保证;中医和西医两种不同理论的结合,关键在于能否找到结合点。  相似文献   

10.
中医外科学发展到明清时期已较为成熟,外科专著增多,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三大学术流派。"文艺复兴"以后的西医外科学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得出中医内外一理、气血外荣,西医解剖定位、自外而入的思维模式;西医凭技术、中医重学派的关于中西外科学术发展的基本特征。从而分析看到:中医外科病利用植物药进行治疗、西医内科疾病通过外科手段干预之不同的治疗思路和发展趋向;旨在说明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形成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1.
中医与西医有着迥异的哲学思维。本文从中、西医的历史内涵、思维方法、理论指导及哲学体系等不同角度,分别进行探讨,认为中医与西医本质不同,思维迥异。西医是实验科学,中医是经验科学;中医重在整体,西医重在还原。现今医学发展中的“中西医结合”,其道路是一个西医同化中医的过程,不利于中医的传承与发展。中医要发展,应首先考虑传统化,即在继承传统中医的基础上,依据现代环境具体灵活地结合“现代化”。中医、西医如果可以分别独立发展,各显优势,在此基础上再谈中西医结合,即精通中医者与精通西医者一起协作,或许更利于中医的发展,彰显中医的优势,其远期医学环境亦会优于现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进而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2.
“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这是毛主席向广大医药卫生人员提出的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任务,也是毛主席无产阶级卫生路线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感到,中医、西医是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不同体系的两种医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毛主席光辉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通过临床反复实践,反复总结,创造出统一的新医药学,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为此,我们本着学习的目的,把我们在学习中西医临床结合中的点滴体会介绍于下,作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比较中西医两种医学的起源、发展中分歧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人类医学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结果提出的推论,指出中医学自身发展中不应躲避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包括现代医学为我所用;从哲学角度提出,宏观的理论应该指导微现理论的发展,并且在微观理论发展到一定"微"的时侯,必须回归到宏观上来,中医是宏观的,西医是微观的,但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从长远趋势看,中西医必将彻底融为一体,中医在宏观联系上占优,两医则在微观上个体上见长,二者只有结合才能达到对人体这一复杂事物的正确把握;并指出中西医结合是未来人类医学达到完美融合的重要步骤,中西医结合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4.
王福明 《西部医学》2018,49(5):64-65
<正>中医及西医(现代医学)作为世界的主要两大医学已被广泛接受,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医学逐渐受到关注,并在临床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影响力在医疗体系中逐步扩大。中西医结合可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具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作为新兴学科,如何更好进行中西医结合,如何培养优秀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如何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和西医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学术体系,各有所长.中医在疾病诊断方面多从全局着眼,注重从疾病的当前表现中抓主要矛盾,但比较笼统,针对性不强;西医则重视实验,对疾病的病因病理认识比较深入,诊断定位具体,针对性强.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既是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的基本途径,也是基本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学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各有特点,中国医学是个体化的医学,化解性医学,其研究方法是外内法。西方医学是群体性的医学,对抗性医学,其研究方法是内外法。根据中、西医两套理论体系的特点,寻找出中西医结合是最佳切入点,真正做到两者相互移植,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即有利于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又为西医学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促进人类健康的发展,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学分属于不同的医疗体系,认识其差异,有利于寻求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交融的契合点,从而促进医学的发展.国医大师孙光荣通过系统的对比,得出两者之间在学科属性、医疗模式、诊疗思维、发展特点、治疗特点五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从学科属性而言,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西医学则属于单纯的自然科学;从医疗模式而言,中医学为整体医学模式,西医学为生物医学模式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诊疗思维而言,中医学是包容性思维,主张非定点清除致病因子,西医学则是对抗性思维,主张定点清除致病因子;从发展特点而言,中西医学呈现出起点高、发展慢与起步晚、发展快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从治疗特点而言,中医学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与"中和"为特点,西医学则强调数据支持,临床路径、介入和干预.  相似文献   

18.
推进中西医结合诊疗实践,要注重理论层面的结合,深入探讨中医与西医进行结合的形式与层次.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寻找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的契合点,梳理优势病种,注重"病证结合",探求中西医结合的科学化发展.这样才可以促进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发展,促进中国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是西方医学传人中国并与中医学发生碰撞的产物,从16世纪中叶(明代万历朝)算起至今约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在18世纪以前,中医思维受到西医解剖学的影响,因而才有方以智、汪昂等提出"脑主记忆"及王清任实践解剖的举动.从唐容川开始,积极开展"中西医汇通"的临床模式,并开"中说为主,西说为证"的研究先河.张锡纯在"中药治本,西药治标"的指导思想下,破天荒地将中西药(阿司匹林和生石膏)写在了一张处方上.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是老一辈革命家根据我国既有传统医药学,又有现代医药学的现实国情提出来的,是“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是我国医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005年温家宝总理题词“实行中西医结合,发展传统医药学“。但毕竟中西医结合是一个年轻的事业,还需要不断地建设发展成长壮大。在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