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评价双腔起搏器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的可靠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0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2.31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三度房室阻滞植入了带有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AMS)的双腔起搏器。10例患者中,8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1例伴有阵发性心房扑动,1例伴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带有AMS功能起搏器可在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时,由跟踪房性频率的工作方式(DDD/DDDR)自动转换为非房性频率跟踪的工作方式(DDlR)。起搏器可自动将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发生AMS情况储存起来。患者植入起搏器后3个月进行随访,并用体外程控仪调出起搏器的储存信息进行分析。结果10倒患者中有6倒发生了274次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为lOmin~2h不等,患者心房颤动的心室反应为207~400bpm。每次心房颤动,起搏器启动了AMS,心室反应频率在60~90bpm,4例未发生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未启动AMS。结论 双腔起搏器AMS功能工作可靠,对于伴有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双腔起搏治疗时,应考虑应用带有AMS功能的双腔起搏器。  相似文献   

2.
双腔起搏器自动模式转换功能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双腔起搏器自动模式转换功能在房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对置入具自动模式转换功能起搏器的 31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 4天、1个月及每隔 3个月进行一次跟踪随访 ,观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和起搏器自动模式转换情况及临床症状。全部病例随访 1~ 18个月 ,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及房性心动过速 76阵次 ,起搏器由DDD(R)自动转换成DDI(R)模式 72阵次 ,患者自觉心悸 8阵次。结论 :自动模式转换功能可使起搏器在患者发作房性心动过速时发挥对心室的保护作用 ,有效避免由于起搏器跟踪快速心房率而造成心室率过快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并能明显减轻心悸等临床症状 ,提高病人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自动模式转换起搏器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检出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运用自动模式转换 (AMS)起搏器的模式转换功能对阵发性心房颤动 (AF)检出效果。 17台 AMS功能起搏器参数设置 :上限频率为 90~ 110 bpm、心房检测频率 12 0~ 13 0 bpm、心房感知灵敏度 0 .65± 0 .19(0 .5~0 .75 ) m V、频率自适应 AV间期 3 0~ 2 0 0 ms、心室后心房不应期 (PVARP) 2 5 0~ 3 70 ms,打开 AMS功能。通过AMS监测、动态心电图及心电图随访 17例患者 (男 13例、女 4例 ,年龄 69± 12 .7岁 ) ,以了解 AF发作及模式转换情况。 15 17例患者 AF发作 5 4 5次 ,检出 5 4 4次 ,启动 AMS 5 4 4次 ,检测成功率为 99.9% ;1例患者动态心电图证实有 AF发作 ,但起搏器内无存贮的 AMS资料 ,检测失败率为 0 .1%。 1例检测到肌电位 4次 ,并启动 AMS功能 ,误检测率为 0 .73 %。 AF发作时检出的房率为 12 5~ 4 0 0 bpm。结论 :具有 AMS功能的起搏器对阵发性 AF检出可靠 ,适用于有 AF发作的慢 快综合征患者。但计时窗、心房感知灵敏性及 f波大小对 AF检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具有自动模式转换功能(AMS)的DDD起搏器进行双房三腔心脏起搏治疗房内传导阻滞并快速性房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及随访要求。方法:对2例例患者植Medtronic THERA DR7964iDDD起搏器,进行双房-右室三腔起搏治疗,定期起搏器程控和Holter复查了解近期及远期起搏各参数变化、起搏与自身心律的关系及对房性心律失常影响。结果:2例阵发房颤、房扑者、房颤发作明显减少,双房-右室近期及远期起搏阈值测定良好,起搏器AMS发挥正常,但起搏程控检测冠状窦电极参数受限并且起搏器自动模式转换详情观察具有一定局限性。结论:双房心脏起搏器能有效地治疗因房内传导阻滞引起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AMS的DDD起搏器适用于具有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双房心脏起搏患者,为了更好地观察冠状窦电极的稳定性及更确工判断该起搏术对快速房心律失常的疗效,有待使用新型的转换器,并进一步探讨起搏器的连接方式。  相似文献   

5.
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发作时,起搏器的自动模式转换功能开启后会将心房跟踪模式自动转换为非心房跟踪模式,在自动模式转换过程中,起搏器需要识别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但心房扑动发生时常因部分F波落于心室后心房空白期中不能被计数,使心房频率不能被正确识别而无法进行模式转换。美敦力公司针对这一问题,在自Kappa700系列后的起搏器中设置了空白期心房扑动搜索功能,空白期心房扑动搜索在DDD(R)、VDD(R)模式下可用。  相似文献   

6.
为观察三腔双房起搏联合预防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起搏治疗模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研究 3例房间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并置入三腔双房同步起搏器的患者。起搏器具有房颤预防治疗功能。左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置入 2 188电极导线 ,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DDTA起搏模式 ,随访 6个月 ,观察超驱动起搏、长间期抑制、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后加速起搏功能关闭和开启时 ,患者的临床症状、统计模式转换发生的次数、第一次至第二次房颤发作的间期、平均 2 4h房早记数。结果 :双房同步起搏后 ,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明显减少。超驱动起搏、长间期抑制、房早后加速起搏功能开启时 ,模式转换发生的次数减少、第一次至第二次房颤发作的间期延长、平均 2 4h房早记数明显减少。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提示 :三腔双心房起搏联合预防房颤的起搏治疗模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起搏器的休息频率功能对房性心律失常的近期影响,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植入Identity Adx DDD 5286型双腔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39例。起搏器植入后不打开休息频率,保持起搏器出厂设置;术后3个月随访时程控为在双腔起搏模式下打开休息频率,共随访6个月。比较起搏器植入前后及打开心房滞后模式后心房起搏百分比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房性期前收缩次数和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阵数增加(U=4.19、4.28和4.39,均为P<0.05),相应的发作例数也增加(χ2=4.57、4.61和4.96,均为P<0.05)。与未打开休息频率模式比较,打开后心房的起搏百分比明显降低[56%(40%73%)比84%(64%73%)比84%(64%97%),P=0.03];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房性期前收缩次数和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阵数明显减少(P<0.01),相应的发作例数也减少(P<0.01)。结论休息频率模式可以减少心房起搏的比例,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打开休息频率模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AMS(automaticmodeswitch)自动工作方式转换,是双腔起搏器在识别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后,自动由跟踪房性心律的起搏方式即VAT方式(DDD或DDDR)转换为非房性心律跟踪的起搏方式(DDI,DDIR...  相似文献   

9.
双腔起搏器目前在临床已逐步推广使用 ,程控其某些参数以避免心律失常的发生是一个主要功能 ,本文报告两例 DDD起搏器植入患者利用程控其某些参数来治疗房性心律失常。例 1 患者男性 ,81岁 ,阵发性黑朦 ,头晕 2年入院 ,Holter检查示 :平均HR:6 1bpm,最快 HR:87bpm,最慢HR:40 bpm;频发室上速 ,短阵房颤 ,大于 2 .5 s的长 RR间期 8次 ,最长窦性停搏 4.2 s,食管电生理检查 :窦房结恢复时间 (SNRT) :16 42 m s,较正窦房结恢复时间 (CSRT) :740 m s,SNRT指数(SNRTI) :182 % ,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慢 -快综合征 ) ,植入 CPI,VIS…  相似文献   

10.
3例患者 ,1例慢快综合征、2例Ⅲ度房室阻滞 ,安置了VVI型起搏器 ,基频率分别为 70 ,70 ,6 0次 /分。当患者发生心动过速时 ,体内起搏器发生了非同步模式转换 ,以其基频率规则发放起搏脉冲。因而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 ,应使用药物控制快速心律失常 ,同时起搏器的设计也应对此有充分的考虑。  相似文献   

11.
起搏方式转换功能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起搏方式转换起搏器在心房颤动(房颤)时自动方式转换(automaticmodeswitchAMS)功能及转换后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合理设置计时周期及感知灵敏度,通过AMS监测功能对其转换方式进行分析。结果随访13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3例,年龄69±12.7岁,随访时间为1~24(11±6)个月。其中8/13例患者有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作,共发作475次,发作持续时间为数秒~2小时,发作最多者14次/日,检测出的心房率为125~>400bpm,发作期间均启动了AMS功能,心室起搏频率为60~100bpm,患者未出现心绞痛及心功能恶化。结论这种起搏器对房颤检出可靠,适用于有阵发性房颤发作的慢-快综合征患者,DDI起搏时对患者心功能影响不大。AMS功能应用时要注意计时窗对房性心动过速检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动态心房超速起搏 (DAO)方式预防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选择 5例患者 ,均为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置入具有DAO功能的双腔起搏器。随访单盲把患者分为A组 :DAOon和B组DAOoff,半年后交换 ,共随访 12个月。每个月随访症状 ,每 3个月一次 2 4h动态心电图及程控仪随访自动模式转换 (AMS)次数。置入起搏器后胸闷、心悸、气促等症状较起搏器置入前改善。在DAOon时较off时这些症状进一步改善。 2 4h动态心电图随访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发作时间 :A组DAOon时 3 3 .8± 10 .7minvsDAOoff时 60 .4± 19.3min ,B组DAOoff时 5 5 .1± 17.6minvsDAOon时 3 7.2± 13 .5min。程控仪监测到AMS次数 :A组DAOon时64 9± 3 1minvsDAOoff时 5 796± 3 86min ,B组DAOoff时 5 5 69± 3 0 5minvsDAOon时 65 8± 2 9min。结论 :动态心房超速起搏方式具有一定的预防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快慢综合征患者一般窦房结功能正常,在出现快速心律失常转复时,因窦房结功能的一过性抑制而发生缓慢心律失常;慢快综合征患者窦房结功能多有器质性病变,表现为在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基础上合并有快速心律失常.快慢综合征患者经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室上性心动过速消失后伴随的长间期随之消失,窦房结功能一般可恢复;而慢快综合征患者首选植入起搏器,结合抗心律失常药物,药物控制不佳时也可选择导管消融.  相似文献   

14.
波士顿科学起搏器的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反应(AFR)是波士顿科学公司起搏器的一项功能,目的是当患者发生房扑时,如果心房率超过AFR程控频率,起搏器会马上转换为非跟踪模式工作,防止在心房易损期内的竞争性起搏导致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同时,可以在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而未能模式转换时,避免因跟踪心房导致的快频率的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15.
3例患者,1例慢快综合征、2例Ⅲ度房室阻滞,安置了VVI型起搏器,基频率分别为70,70,60次/分。当患者发生心动过速时,体内起搏器发生了非同步模式转换,以其基频率规则发放起搏脉冲。因而,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应使用药物控制快速心律失常,同时起搏器的设计也应对此有充分的考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三腔双心房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探讨三腔起搏的原理,适应症以及起搏模式的选择。方法患者2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0岁,诊断房间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并植入三腔双心房同步起搏器。左心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2188电极导线,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结果双房同步起搏后,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明显减少。结论初步临床应用提示,三腔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17.
1例慢快综合征安置了VVI型起搏器患者,当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频率达185次/分时,起搏器由VVI转换成VVO模式,以60次/分基础频率规则发放起搏冲动,与自身心律形成了竞争心律。采用胸壁连续刺激试验,模拟出了这一现象,并定量出了起搏器的非同步模式转换噪声启动频率。结论:临床医师应注意鉴别起搏器噪声模式转换与感知功能异常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起搏器的正常起搏功能、起搏功能障碍及可能发生的自身心律失常。方法分析84例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随访者的动态起搏心电图。结果①83%为正常起搏功能,包括室性融合波和假性室性融合波;双腔起搏器中的上限频率+模式转换、心室安全起搏;单腔起搏器中的起搏器滞后功能;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②17%起搏功能障碍,包括室房逆传、起搏功能异常、感知功能异常、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③81%出现自身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心房纤颤、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结论安置永久起搏器后起搏心电图变得复杂,只有对正常起搏及起搏器故障的心电图做出正确判断,才能及时正确处理,以避免起搏器故障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腔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发生房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为合理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392例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对217例随访期间合并房性快速型心律失常(观察组)与175例未合并房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对照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92例患者中,合并房性快速型心律失常217例,发生率55.4%。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植入指征:窦性心动过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高龄、心室起搏比例高,对并发房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起搏器术后患者并发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监控。需针对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90岁,因“病窦综合征”植入百多力公司Philos II DR-T型DDDR起搏器。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出现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起搏器自动运行PMT保护功能成功终止PMT,但因传感器频率过快,心房起搏再次功能性失夺获导致PMT反复发作,最终通过自动模式转换为DDI后终止PMT的持续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