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混凝土护坡通江河道内钉螺迁移扩散规律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目的探讨混凝土护坡通江河道内钉螺迁移扩散规律,为制订钉螺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以苏南运河"河口至新丰铁路桥"河段为试区,开展整治前已灭螺点、混凝土护坡有螺情况、水中障碍物滞螺、水体钉螺、漂浮物携螺和船体携螺调查,将调查结果与整治前情况相比较.结果已灭螺点复查12处,2处查到钉螺,距河口分别为3.2 km和4.3 km;水中障碍物滞螺调查有螺框出现率为0,与整治前的87.0%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调查水体4 800 m3 ,捕获活钉螺1只,水体钉螺密度0.021只/m3,较整治前下降了98.5%;调查漂浮物260 kg,捕获活钉螺3只,漂浮物携螺量0.012只/kg,较整治前下降了95.4%.结论混凝土护坡通江河道汛期仍存在钉螺迁移扩散,以随水流及漂浮物扩散为主要形式,但强度明显减弱,波及范围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2.
洪涝灾害后通江河道砼护坡控制钉螺效果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评价洪涝灾害后通江河道砼护坡控制钉螺效果。方法 选择受长江洪涝灾害影响的通江河道及其流域作为研究现场,对通江河道砼护坡工程实施前后流域内河道、灌区及通江口外江滩进行钉螺消长的纵向观察,评价护坡工程控制钉螺效果;同时对河道内潮位变化、钉螺扩散、滩地淤积等影响因素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实施通江河道砼护坡3年,河道钉螺面积下降74. 68%,有螺框出现率下降61. 15%,活螺密度下降85. 65%,钉螺感染率及感染性钉螺面积降至O。但其后钉螺面积则徘徊不下,有螺框出现率上升,并再次出现感染性钉螺;内陆灌区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均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河道内水体持续保持血吸虫感染性。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通江河道内潮位变幅大,月平均潮位差在3. 45~5. 57 m;河道内由于工程原因和泥沙淤积,存在大量孳生钉螺的淤积滩地;汛期河道漂浮物平均携带钉螺18. 10只/kg;通江口外存在大面积江滩钉螺,钉螺密度呈增长趋势;同时河道沿线涵闸均缺乏防螺措施。结论 在水位未控制的通江河道单纯进行砼护坡不能防止钉螺扩散,也不能完全消除水体血吸虫感染性。建议此类通江河道应优先考虑控制水位,增加防螺措施,同时最大限度控制和杀灭通江口外江滩钉螺。  相似文献   

3.
通江河道水泥混凝土护坡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通江河道水泥混凝土护坡工程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效果。方法 选择南京市栖霞区摄山镇七乡河为实验区,采用与护坡工程同步的前瞻性方法。观察工程前后实验区内各项血防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 工程后邻近村庄的人、畜粪检阳性率均下降了100%,河道内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了76.10%、63.47%、50.60%和100%。1997~2000年河水小白鼠感染率下降了95.92%。阳性小鼠的平均虫荷分别为15.20条、7.00条、1.33条和1.00条,3年共在人江口捞到漂浮江滩钉螺8只。结论 混凝土护坡工程血防效果明显。要巩固成果必须消灭支流河道钉螺并阻止长江血吸虫尾蚴的漂入。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评价通江河道混凝土护坡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选择便民河句容段为实验区,采用混凝土护坡和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选择3个监测点,对主、支流河道螺情,人、畜血吸虫病情,河水感染性等情况进行监测;设对照区采用常规防治措施加以比较.结果实验区2003年主河道连续4年查不到钉螺,支河道有螺面积较治理前下降了72.62%,有螺框出现率下降了87.31%,钉螺感染率下降了100.00%;未检出血吸虫病人、病畜,河水感染性监测为阴性.对照区主河道钉螺面积2003年较1998年增加51.49%,有螺框出现率下降46.32%,钉螺感染率为0.27%;支河道有螺面积增加2.41%,有螺框出现率下降58.64%,钉螺感染率为0.29%,人血吸虫病患病率为0.30%;牛血吸虫病患病率为5.66%,河水哨鼠感染率为59.00%.结论通江河道混凝土护坡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通江河道及河口水利血防工程钉螺控制效果。方法选择老便民河、潘家河和新便民河3项水利血防工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河岸硬化+河口溢流坝工程、河岸硬化+河口建闸工程和主河道及部分支流河岸硬化工程。现场观察工程实施前、后工程区及目标保护区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变化,比较不同水利血防工程对通江河道钉螺控制的效果。结果在实施常规药物灭螺条件下,老便民河工程实施后主河道钉螺即被消除,但目标保护区(支流河道及灌区)钉螺仍未能消除;潘家河工程实施后即消除了主河道及支流和灌区钉螺;新便民河工程实施后主河道钉螺面积下降89.22%,支流及灌区钉螺面积则维持不变。结论通江河道河口建闸或溢流坝更有利于工程区及目标保护区钉螺控制,在水位不稳定的通江河道实施水利血防工程应优先考虑控制水位和防止钉螺扩散。  相似文献   

7.
马鞍山市部分辖区属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流行区分布在西部濒江的6个行政村(居委会),中、东部为血吸虫病的非流行区。2006年底,有钉螺面积188.7万平方米,其中99%分布在长江外滩以及小黄洲外滩。除锁溪河以及采石河下游入江口段历史有钉螺外.辖区内的其他通江河道流域均无有钉螺分布报告。2007年下半年,组织开展了市辖区八条通江河道的钉螺调查,旨在摸清钉螺是否沿水系向内河流域蔓延,掌握螺情动态和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和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南京市血吸虫病流行区通江河道实施血防综合治理后的钉螺控制效果。方法 选择南京市10条主要有螺通江河道,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1998—2019年通江河道血防综合治理措施实施情况,评价钉螺控制效果。结果 1998—2019年,南京市10条主要通江河道先后实施了以环境改造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共完成河岸砼护坡84.51 km、切滩清淤50.41 km、修建控水闸2座、修建滚水坝3条、开挖泄洪道1条,累计开展药物灭螺3 370.80 hm2。综合治理项目完成后,所有通江河道均未再查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至2019年,已有6条河道消除了钉螺,河道内总有螺面积由214.33 hm2下降至52.22 hm2,有螺河道钉螺密度均降至0.1只/0.1 m2以下。结论 以环境改造等为主的血防综合治理措施,可有效控制南京市血吸虫病流行区通江河道钉螺孳生和扩散,但项目完成后仍应加强工程维护管理、钉螺监测和控制等工作。  相似文献   

9.
通江河道护坡工程控制血吸虫病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通江河道混凝土护坡工程的效果与效益,为决策治理通江河道地区的水患与病患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和专家测评的方法,调查通江河道地区近5年的血吸虫病病情和水患情况及损失以及血防、水利、农业等的投入,结合工程设计预算,对工程后的血防、水利、环境和交通等效果和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再用净现值分析法预测工程后1-30年的净效益。结果 工程后相关地区的防洪标准提高了31.09年一遇,年投入防汛人员减少64.29t,年接触疫水人数减少51.61%,年预防服药人数减少58.37%,年河道减少来螺药物污染64.29t,护坡后5年和10年比不进行护坡减少病人1703人和40925人;中的年均血防效益为435.61万元,水利效益为2061.89万元;工程后12年收回了全部投资费用,30年将产生净效益14647万元。结论 通江河道混凝土护坡是有利于抗灾防病、减少污染、改善环境的血防、水利、农业相结合的环保型、可持续性工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通江河道流域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在通江河道采用主河道深埋有螺土、混凝土护坡,支河道持续药物灭螺,人畜同步查治血吸虫病,开展健康教育和减轻环境污染等措施综合治理。以便民河句容段为实验区,监测人畜血吸虫病疫情、河道螺情、支河道药浸灭螺效果、人群接触疫水、水体感染性及野粪污染等。结果经8年监测,未发现血吸虫病病人、病畜和急感病例;主河道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平均密度分别下降了90.73%、57.98%和94.04%,未查到感染性钉螺;支河道钉螺面积增加了53.14%,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平均密度、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75.85%、83.80%和100%;陈甸河与东山河上游药浸灭螺后已连续2年和4年未查到钉螺;河水感染性监测为阴性;野粪平均密度0.75份/50m^2,未发现血吸虫毛蚴。结论通江河道流域综合治理,控制了血吸虫病;混凝土护坡改变了河坡环境,有利于实施支流内陆灭螺,但仍存在钉螺的迁移和扩散。建议定期清除沉积土,加强螺(病)情监测,以巩固综合治理成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防止山丘地区河道钉螺因灌溉向灌区扩散的方法.方法取消分散供水的小机台,灌区实施集中供水,在供水处修建沉螺池,辅以沟渠硬化,并采取常规药物灭螺等措施,比较工程实施前后的螺、病情变化.结果工程实施4年,共有效阻截钉螺34 500只,灌区钉螺面积下降99.73%.结论沉螺池辅以沟渠硬化可防止河道钉螺向灌区扩散,适宜山丘地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血吸虫病和钉螺输入三峡库区的途径与方式调查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研究血吸虫病和钉螺输入三峡库区的途径与方式,为库区血吸虫病的监测与预警提供参考.方法问卷调查巴东、秭归流动人口265人及搬迁到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移民1 584人,并进行血吸虫病血清学(IHA、COPT)筛查;调查巴东、秭归耕牛情况、造纸厂原料及园林花木的来源与数量;库区"高移后靠"居民现况调查;收集统计年鉴、库区经济发展等社会经济资料.结果未发现来自血吸虫病流行区的耕牛.库区湖北段流动人口主要来自湖北省内血吸虫病流行区,血清学阳性率为0.57%(1/175),外迁移民血清学阳性率为1.01%(12/1186).引进的园林花木中未发现钉螺,亦未见从流行区购入芦苇造纸;"高移后靠"移民生活、卫生有较大改善,但生产安置不到位.未来宜优先发展柑橘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旅游业.结论流动人口、库区移至流行区移民将成为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牛也可作为传染源.尚不能排除钉螺随花木、造纸原料芦苇输入的可能;发展柑橘业有利于血吸虫病防治,但发展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旅游业使传染源、钉螺输入可能性加大.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有7个县18个村系无病有螺区,其中山区占88.9%,坝区占11.1%.本文对永胜和丽江县无病有螺和有病有螺村的钉螺进行了血吸虫感染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均可感染血吸虫毛蚴.说明无病有螺区潜在血吸虫病流行可能,应定期监测.  相似文献   

14.
长江江苏段江滩感染性钉螺及水体感染性消长的现场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长江江苏段江滩感染性钉螺及其水体感染性的消长规律,为优化江苏省急性血吸虫感染预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在江苏省一江滩连续12个月用棋盘式系统抽样法逐月采集钉螺,以压碎法鉴别捕获钉螺的感染性;以哨鼠法逐月测定滩内及周围水体的感染性.结果在江滩上12个月份均有感染性钉螺,但以5~10月份钉螺阳性率最高.滩内小型水体4~11月份均具有感染性;外江水体5~9月份具有感染性.结论在长江江苏段感染性钉螺滩块附近接触疫水全年均有感染血吸虫的可能性,其中以5~10月份危险性最大.  相似文献   

15.
水体中钉螺耗氧量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索一种简便、可靠的钉螺耗氧量测定方法。方法 根据水质溶解氧测定的原理 ,测定钉螺在不同数量 /密度、不同时间情况下 ,在水中耗氧量的变化情况 ,评价耗氧测定钉螺适宜数选择性试验和耗氧测定适宜时间选择性试验的效果。结果  6、13℃水环境温度下每笼 10、5 0只钉螺分别与每笼 2 0、30只钉螺耗氧测定的每螺每小时耗氧量两两比较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每笼 2 0、30、4 0只钉螺耗氧测定的每螺每小时耗氧量两两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6、13、2 8℃水环境温度下 3、6、9、12 h耗氧测定的每螺每小时耗氧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 ) ;6、13、2 8℃水环境温度下 3、6、9、12 h分别与 2 4、36 h耗氧测定的每螺每小时耗氧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 18h后耗氧测定的每螺每小时耗氧量开始呈下降趋势。结论 本方法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水体钉螺耗氧量的测定方法 ,但每次耗氧测定的钉螺数应在 30只左右 ,耗氧测定时间应控制在 6~ 12 h。  相似文献   

16.
钉螺生态学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钉螺是一种雌雄异体、卵生、水陆两栖动物,为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在诸多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钉螺从交配、产卵、孵出幼螺至发育为成螺及成螺的生存,出现螺群密度、生殖率、成活率、不同螺龄钉螺分布、扩散迁移等生态学特征,都同血吸虫病的流行和扩散有着密切联系。当前血吸虫病防治策略以化疗控制疾病为主,但仍不可忽视控制、消灭钉螺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钉螺生态学研究及其应用,可为实施生态灭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滇川钉螺的同工酶谱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滇川工地钉螺的同工酶谱特征及其亲缘关系,为钉螺分类提供资料。方法对采自四川省天全、绵竹、彭县;云南省大理、楚雄、洱源的钉螺分别进行解剖、匀浆,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对匀浆物电泳,分别进行苹果酸脱氢酶(MDH)和酯酶同工酶(EST)染色。结果MDH共分离出3条酶带,6地钉螺酶谱特征完全一致,Rf值为0.164,0.208,0.309,EST共分离出11~14条酶带,6地钉螺完全一致的酶带有8条,Rf值为0.074,0.296,0.373,0.408,0.497,0.520,0.601,0.651。结论2省间曾被命名为不同种群的钉螺亲缘关系密切;同时因长期的地理阻隔,各隔离群钉螺酶谱特征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18.
湘江望城段洲滩“迷魂阵”捕鱼网具携带钉螺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了解“迷魂阵”捕鱼网具携带钉螺情况及在扩散钉螺中的作用。方法 在春季汛期洪水淹没的有螺地带,选择1d观察4块洲滩上“迷魂阵”网具的数量,测量网具长宽和网孔大小,收集网具上钉螺并观察钉螺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 4块洲滩中均有钉螺分布,其中2块洲滩有感染性钉螺;4块滩上共有“迷魂阵”网具30个,获钉螺1310只,每个网具都携带钉螺,平均43.7只/个,钉螺感染率1.83%,从事“迷魂阵”网具作业的85.11%渔民为血吸虫病患者。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