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手法加中药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法加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福建龙岩地区第一医院(364000)邱丽红,李惠尧笔者自1992年以来,用中药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20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20例患者均为女性,最大65岁,最小20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2个月。病因:长期伏案工作者1...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颈性眩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颈性眩晕常见于中老年人,其特点是眩晕主要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如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随着颈部位置  相似文献   

3.
<正>颈性眩晕系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出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颈性眩晕在临床十分多见,已引起临床上的普遍重视,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有很好的疗效,笔者采用针刺治疗颈性眩晕6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颈性眩晕的分型治疗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将颈性眩晕分为上、下颈性眩晕,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并与常规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以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135例颈性眩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其治愈率及治疗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而试验组的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颈性眩晕进行分型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能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5.
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相似文献   

6.
不同疗法组合治疗颈性眩晕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不同疗法组合对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对80例患者分别用手法、封闭、静脉滴注、口服非甾体药物方法分组治疗。结果 以上不同方法组合均有一定的治疗意义,经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 颈性眩晕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的供血不足。采用何种治疗方法应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7.
李伟居  黄桂忠  王少伟 《中国骨伤》2007,20(10):633-633
颈性眩晕属中医学之“眩晕”、“项强”、“颈筋急”范畴,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疾病。我科自2000年8月-2005年8月,采用仰头摇正手法治疗颈性眩晕,配合预备手法及善后手法进行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3例,男40例,女23例;年龄2569岁,平均41·6岁。病程5d7年,平均2·75个月。诊断标准:①主诉无外伤;②眩晕,变换体位可加重,或伴视物模糊,或伴恶心呕吐;③颈肌紧张,C2-C7颈椎棘突旁无压痛点,寰枢关节周围可扪及异常突起块,伴有压痛;④X线检查颈椎张口位:寰枢关节齿状突偏歪。排除诊断:①内科疾病如高血压、低血压、脑血管意外、美尼尔氏综合征、脑部肿瘤等;②眼科方面疾病;③脊  相似文献   

8.
手法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伟居  黄桂忠  王少伟 《中国骨伤》2006,19(10):633-633
颈性眩晕属中医学之“眩晕”、“项强”、“颈筋急”范畴,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疾病.我科自2000年8月-2005年8月,采用仰头摇正手法治疗颈性眩晕,配合预备手法及善后手法进行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手法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性眩晕是临床头晕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常易与“脑动脉硬化”、“美尼耳综合征”、“植物神经紊乱症”等疾病相混淆,因而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笔者自1996年始采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上千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后经研习多流派正骨手法,逐渐形成我院特色颈椎六步手法。总结2006年里采用该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126例,疗效肯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1):1927-1931
[目的]总结伴颈性眩晕颈椎病患者手术疗效,探索该类患者手术治疗指征及手术要点。[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伴颈性眩晕颈椎病患者127例,并根据性别、年龄、手术入路、手术节段、术前眩晕评分及术后颈椎前凸角进行分组,统计并比较各组患者改善率及改善度差异。[结果]女性、前路手术及术前评分超过3分患者改善率及改善度明显提高。长节段(2个)、术后颈椎前凸角超过10°患者改善率显著提高,但改善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超过60岁患者改善度显著低于年龄低于60岁患者。[结论]保守治疗无效、女性患者、年龄不超过60岁及眩晕评分超过3分可作为重要的手术指征。尽量选择前路手术,长节段固定不稳定的椎体,重建颈椎曲度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改善率及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11.
椎动脉周围剥离术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年中,对40例颈性眩晕患者采取手术切除颈椎间盘+植骨术同时,行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剥离术,切断前斜角肌以松解和消除椎动脉的刺激因素。38例获得满意效果。要取得手术的成功,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12.
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退变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合并后纵韧带退变(DPLL)的病因和病理变化过程。方法:回顾总结350例CSM手术所见,对术中切除的182例DPLL送病理切片行光镜观察。对2例正常人的颈椎后纵韧带(PLL)和5例典型的DPLL标本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后纵韧带正常者168例(48%),DPLL182例(52%),其中纤维化增厚86例(24.6%),纤维化合并软骨化21例(6.0%),纤维化合并骨化75例(21.4%)。结论:CSM合并DPLL者高达到52%,其病因呈继发于颈椎间盘退变。DPLL退变过程分为3个阶段:纤维化增厚、软骨化和骨化。DPLL是OPLL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急性胰腺炎复发的病因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病人出院后复发的临床经过、病因学诊断和治疗,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急性胰腺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分析1997年至2000年间33例急性胰腺炎复发病人的随访资料和临床治疗结果。结果:急性胰腺炎的复发率为12.41%。2次复发26例,3次复发5例,4次和5次复发各1例。33例病人中,出院后1年内复发18例,占复发病例的54.55%;1—3年内复发10例,占30.30%;3年后复发5例,占15.15%。就病因而言,有胆源性胰腺炎17例,酒精性胰腺炎2例,高脂血症3例,胰腺囊性腺癌3例,特发性胰腺炎8例。手术治疗8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经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2例。死亡5例,死亡率15.15%。结论:明确病因是减少复急性胰腺炎复发的基本条件,针对病因的合理治疗是降低急性胰腺炎复发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4.
神经根型颈椎病伴有周围神经卡压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29例双卡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从1997年以来同时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与周围神经卡压的病例中选出29例患者,诊断标准为:(1)影像学上存在神经根在椎管内受压的证据;(2)有临床和(或)电生理的证据表明存在周围神经受到卡压;(3)周围神经的Tine1征阳性。对其中5例行保守治疗,24例行手术治疗,即神经松解术。平均随访12个月,根据术后症状、体征改善的程度分优、良、可和无效4级。结果:25例治疗后疗效优良,占86%。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伴有周围神经卡压的双卡综合征并不罕见,正确认识双卡综合征,对诜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和估计愈后有重要意义.一旦确诊.应采取手术或非手术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改进的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型术的远期疗效,探讨克服单开门手术弊端的方法。方法:对12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改进的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型术,其中91例获随访,随访3~6.5年,平均5年3个月。结果:采用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79.06%。术后3例出现开门侧肩及上臂神经根性疼痛,1例出现脑脊液漏,无1例出现颈椎不稳及再关门。结论:改进的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型术通过选择性神经根管扩大、牢固的椎板固定、准确的开门节段选择可以避免单开门术式的弊端,与文献报道相比,是一种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胰腺炎的病因和十二指肠镜在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1年18例18岁以下因慢性胰腺炎行ERCP 40次的临床资料。年龄4~17岁,平均10.3岁。男8例,女10例,均存在上腹痛,影像学检查提示胰腺有异常表现。气管插管全麻下行ERCP。行狭窄括约肌切开、胰管狭窄段扩张、碎石、取石、胰管支架放置/鼻胰引流管放置等治疗。结果 18例40次ERCP操作,胰管插管成功39次(97.5%)。不明原因慢性胰腺炎11例(61.1%,其中2例以胰腺胸膜瘘发病),胰腺结构异常致慢性胰腺炎7例。全部患者症状消失。ERCP无严重并发症。9例结束治疗者随访1~39个月,均无腹痛发作。结论儿童慢性胰腺炎病因主要为特发性及结构异常,经十二指肠镜治疗微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2005年间应用该术式治疗的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随访观察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维持情况及其并发症。术前和术后通过神经功能JOA评分,颈部轴性症状和颈椎动态侧位片,颈椎MRI进行比较临床疗效。 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全部患者随访3月,6月,12月,24月JOA评分平均优良率分别为:75.0%, 81.3%, 85.4%, 89.6%。结论 前后入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能彻底减压及提高植骨融合率,并有效的维持椎间高度,避免了因骨的再吸收造成椎间塌陷引起的继发神经功能损害;只要严格的掌握手术的适应证,遵循手术的操作原则,绝大多数的手术并发症均可避免发生。因此,该方法在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合并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管合并颈椎病并经手术治疗45例.研究发现,颈椎病病变过程是颈椎椎管狭窄临床发病的常见原因.测量结果,颈_3~颈_7椎管矢状径均在10mm以下并有节段性椎体后缘增生和骨赘形成.根据临床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征象,分别选择颈椎前路和后路施行减压和植骨.平均随访18个月,椎间融合率100%,功能恢复优良率达82.2%(37/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