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Li Y  Kou B  Wu S  Zhang L  Zhu G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0,29(3):168-171
探讨乳腺癌组织层粘连蛋白(LN)及其受体(LN-R)和nm23蛋白的表达与间质微血管密度及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方法检测73例乳腺癌力nm23蛋白的表达,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切片上检测其微血管密度(MVD)。结果病理分级越高,乳腺癌LN表达程度越强,即病理Ⅰ级而LN分布Ⅲ级者为8.3%,病理和LN分布均Ⅲ级者为58.8%,两者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LN-R表达程度则与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血管生成及组织蛋白酶D表达与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eldensity,MVD)及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CD)表达与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乳腺癌组织的MVD及CD进行定量和半定量研究。结果:乳腺癌组织MVD及CD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腋下淋巴结转移组的MVD(131.8±39.8)明显高于腋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nodenegativebreastcancer,NNBC)组的MVD(78.1±27.1)(P<0.001);腋下淋巴结转移组CD高表达者(33/36,91.7%)明显多于NNBC组(16/36,44.4%)(P<0.01)。乳腺癌组织MVD与CD表达关系密切;远处转移及早期死亡者MVD较高且CD表达极强。结论:乳腺癌组织MVD的增加及CD高表达可能协同促进肿瘤转移。富于微血管及CD高表达的乳腺癌应作为远处转移及早期死亡的高危患者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微血管数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中微血管数(MVQ)与转移、预后的关系,MVQ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erbB-2、nm23-H1、组织蛋白酶D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浸润性乳腺癌中MVQ与PCNA、c-erbB-2、nm23-H1、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结果MVQ在76例浸润性乳腺癌中的均数是57.82±22.22。MVQ与淋巴结转移、c-erbB-2、组织蛋白酶D(癌细胞)的表达无关;MVQ与远处转移(10年内)、PCNA、组织蛋白酶D(间质细胞)表达呈正相关(P值均小于0.01);而与nm23-H1、5年生存期呈负相关(P<0.01)。结论浸润性乳腺癌中MVQ与肿瘤的远处转移和生存期关系密切,可以作为一项独立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4.
层粘连蛋白及其受体在乳腺癌的表达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和层粘连蛋白受体(lamininreceptor,LN-R)与乳腺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了109例乳腺癌原发灶和37例淋巴结转移灶组织中LN和LN-R在癌细胞内表达的情况。结果有32例(29.4%)原发灶浸润性癌细胞内可见LN表达,5例(13.7%)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癌细胞内有LN表达。乳腺癌原发灶中有LN-R表达者占55.04%,淋巴结转移灶中LN-R表达占83.78%,后者明显高于前者(P<0.05)。64例随访材料中单独LN表达者无1例死亡,而有LN-R表达者生存期明显短于无LN-R表达者(P<0.001)。经临床和病理多因素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和LN-R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LN-R的风险度(4.375倍)大于淋巴结转移(2.810倍)。结论结果提示LN-R表达是导致乳腺癌患者死亡的重要生物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血管生成与胃癌发展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揭示血管生成与胃癌发展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抗人因子Ⅷ相关抗原(FⅧRAg)的抗体标记56例人胃癌组织中的微血管,检测微血管密度(MVD),并分析其与胃癌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生长方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MVD与胃癌浸润深度(P<0.01)、淋巴结转移(P<0.01)和远处转移(P<0.05)密切相关,而与组织学分级和生长方式无关(P>0.05);MVD≥43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结论:血管生成对胃癌的发展具有一定作用,MVD可成为判断胃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Ⅳ型胶原(IV.C)和层粘连蛋白(LN)在类风湿关节炎(P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其它结缔组织病(CTD)患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PIA)对36例RA、34例SLE和17例其它CTD患者以及63例正常人的血清IV.C和LN含量进行了测量。结果 各组患者血清IV.C和LN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0.0001),且SLE组血清LN水平明显提高RA组(P〈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与胃癌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与胃癌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56例人胃癌组织VEGF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及部分胃癌VEGFmRNA表达,分析VEGF和MVD、及其与胃癌组织学分型、浸润深度、生长方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VEGF阳性者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者(P<001),VEGF表达和MVD与胃癌浸润深度(P<001)、淋巴结转移(P<005)和远处转移(P<0.05)密切相关,而与组织学分型和生长方式无关(P>005);VEGF表达阳性或MVD≥43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VEGFmRNA表达与VEGF蛋白表达具有一致性,但其分布不同。结论VEGF与胃癌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对胃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有促进作用,VEGF和MVD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及其受体(KDR) 在卵巢癌中的表达, 并探讨其与卵巢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SABC免疫组化染色法, 对66 例卵巢肿瘤中, VEGF 和KDR 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恶性、交界性及良性卵巢肿瘤中, VEGF 和KDR 的表达率分别为72-9% 、75-00 % 、38-46 % 及54-05% 、43-75% 、7-69 % ; 恶性肿瘤及交界性肿瘤VEGF和KDR的表达, 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 0-05) 。KDR 不仅表达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 在肿瘤细胞内也有强表达。有淋巴结转移的卵巢癌VEGF 的表达与无淋巴结转移者相比较, 有显著差异(P< 0-05); KDR 的表达与卵巢癌淋巴结转移无关(P> 0-05); 卵巢癌的不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病理分级间VEGF和KDR的表达, 无显著性差异( P> 0-05) 。结论: VEGF和KDR 的表达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B淋巴细胞EBV-LMP1和ZEBRA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EBV-LMP1和ZEBR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的表达情况。方法:间接荧光免疫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SLE患者B淋巴细胞中EBV-LMP1和ZEBR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活动期患者CD23+细胞EBV-LMP1和ZEBRA的表达率均高于CD19+细胞(P<0.01)。非活动期患者CD23+细胞EBV-LMP1表达也高于CD19+细胞(P<0.01)。但EBV-ZEBRA表达在两亚群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朋病毒参与了SLE的发病机制,病毒主要以潜伏期状态存在于患者中,病毒复制促进病情发展,检测B淋巴细胞EBV-LMP1和ZEBRA的表达率,有助于病情活动指标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CD44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相关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44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LSAB法对76例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和无转移组CD44表达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雌激素受体(ER)表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CD44阳性率在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组为706%,无转移组为452%,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CD44表达呈递增趋势,Ⅰ级与Ⅱ、Ⅲ级间阳性率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CD44与PCNA表达存在平行关系,与ER表达呈负相关趋势。结论:CD44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是乳腺癌患者预后判定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EGR-1、c-erbB-2、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早期生长反应基因(EGR-1)在乳腺癌的表达及其与癌基因c-erbB-2和ER、PR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以EGR-1、c-erbB-2、ER、PR抗体标记75例不同病变的乳腺组织。结果:乳奶性病变可见相对高水平的EGR-1表达而乳腺癌EGR-1阳性仅19例(42.2%),EGR-1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和ER、PR表达有关(P〈0.05,P〈0.01),与c-erb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微血管数与预后因素淋巴结状态,pS2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微血管数与预后因素淋巴结状态、pS2的关系。方法:用LSAB法检测浸润性乳腺癌(IBC)中的微血管数(MVC)和pS2表达。结果:在76例IBC中MVC的均数是57.82±22.22;淋巴结阳性52例中有远处转移23例,无远处转移29例,MVC分别为68.02±20.12与55.18±19.08,差异有显著性(P<0.05)。腋淋巴结阴性24例中,有远处转移9例,无远处转移15例,MVC分别为70.77±11.11与42.62±23.54,差异有显著性(P<0.01)。原发癌pS2阳性与阴性的病例,MVC分别为56.75±19.06与67.08±20.3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MVC可作为乳腺癌一项预后指标,无论腋淋巴结阳性或阴性,原发癌MVC越高越易形成远处转移;MVC与pS2表达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细胞ELISA法,研究发现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单核细胞HLA-DR的影响。结果表明HCMV感染后1d,单核细胞HLA-DR表达显著增高(P<0.01),以后逐渐降低,d5降至对照水平;IFNγ(500U/ml).TNF(250U/ml)、IL-6(500/ml)、IL-1(500/ml)均能不同程度地刺激单核细胞HLA-DR表达;HCMV感染后,细胞因子刺激HLA-DR表达的水平在感染后d5,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1);IL-1+IFN-γ及TNF+IFN-γ在刺激单核细胞HLA-DR表达时有协同作用;HCMV感染后,IFN-γ+IL-1及TNF+IFN协同刺激单核细胞HLA-DR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果提示:在HCMV感染引起免疫抑制过程中,其引起单核细胞HLA-DR表达降低是一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HCMV感染对单核细胞HLA-DR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细胞ELISA法,研究发现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单核细胞HLA-DR的影响。结果表明HCMV感染后1d,单核细胞HLA-DR表达显著增高(P<0.01),以后逐渐降低,d5降至对照水平;IFNγ(500U/ml).TNF(250U/ml)、IL-6(500/ml)、IL-1(500/ml)均能不同程度地刺激单核细胞HLA-DR表达;HCMV感染后,细胞因子刺激HLA-DR表达的水平在感染后d5,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1);IL-1+IFN-γ及TNF+IFN-γ在刺激单核细胞HLA-DR表达时有协同作用;HCMV感染后,IFN-γ+IL-1及TNF+IFN协同刺激单核细胞HLA-DR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果提示:在HCMV感染引起免疫抑制过程中,其引起单核细胞HLA-DR表达降低是一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CD)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表达与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CD和PSA在78例乳腺癌中的表达,其中伴同侧腋淋巴结转移者36例。结果:(1)78例乳腺癌CD阳性表达率41.03%(32/78),PSA阳性表达率43.5%(34/78);(2)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组CD阳性表达率69.44%(25/36),无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组CD阳性表达率16.67%(7/42),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3)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组PSA阳性表达率25.0%(9/36),无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组PSA阳性表达率59.52%(25/42),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CD和PSA的表达可作为乳腺癌预后检测的参考指标。CD表达阳性率与同侧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预后负相关;而PSA表达阳性率与同侧腋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与预后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p53和nm23联合表达对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p53 和nm23 表达作为食管鳞癌转移标志物的实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5 例原发性食管鳞癌中p53 和nm23 蛋白表达。结果:63-53 % (54/85) 肿瘤呈p53 阳性表达,p53 阳性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和TNM 分期有关(P值均为0-001)。40 %(34/85) 肿瘤为nm23 低表达。nm23 低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 分期有关( P值分别为0-032、0-001、0-001) 。单因素分析显示:p53 和nm23 表达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 OR值分别为6-984 和0-087,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nm23 表达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一个独立因素(珘b= - 0-8481 , OR= 0-181, P= 0-0001) 。p53阳性肿瘤具有高度淋巴结转移的倾向(珘b= 0-3150, OR=2-284,P= 0-0565),其它临床病理学参数与淋巴结转移之间未见明显关系(P> 0-05) 。p53 和nm23 异常表达之间呈负相关(rs= - 0-3849 ,P= 0-0003),在促进肿瘤的进展和转移过程中起联合作用。结论:p53 和nm23 联合表达对判断食管鳞癌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层粘连蛋白受体(LN-R)、Ⅳ型胶原(Col Ⅳ)、间质微血管密度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标记82例乳腺癌组织中LN-R、Col Ⅳ、FⅧRAg,并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标记切片上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LN-R表达强度及MVD的高低在乳腺癌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间有差异;ColⅣ在两组间无差异。结论:乳腺癌间质微血管密度增加及LN-R表达增强可作为预测肿瘤转移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了47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含量。结果表明:①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在Ⅱ型糖尿病组及有、无微血管病变组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0.01),有微血管病变组又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0.05~0.01);②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53,P<0.01)。提示:血清sICAM-1和sVCAM-1参与Ⅱ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与方法 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LSAB)免疫组化和图象定量分析技术检测50例非小细胞型肺癌(其中伴有淋巴结转移者32例,不伴转移者18例)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结果:EGFR表达与肿瘤间质淋巴细胞浸润(TIL)呈负相关(P〈0.01),EGFR高表达时,TIL浸润少,肺癌的转移率高(83%)EGFR的表达与肺癌的组织类型明显相关(_P〈0.05),但与肺癌的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ER阳性和ER阴性人乳腺癌细胞株p53、mdm-2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及其与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应用细胞培养、基因转染和免疫组化染色LSAB法等技术,检测ER阳性、表达野生型p53(wtp53)蛋白的MCF-7细胞和ER阴性、表达突变型p53(mtp53)的MDA-MB-231细胞以及ER转染阳性MDA-MB-231细胞中p53、mdm-2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其与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关系。结果(1)MCF-7细胞和MDA-MB-231细胞p53蛋白的性质和分布明显不同,前者p21WAF1和mdm-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后者(P<0.05),且前者的生物学特性较后者为好。(2)ER质粒转染MDA-MB-231细胞后,其p53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而mdm-2蛋白的表达水平增加(P<0.05),生物学特性得以改善。结论乳腺癌细胞ER状态与p53和mdm-2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生物学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