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用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患者的安全性,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治疗提供建议。方法:对40例新型冠状病毒病确诊患者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后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性质、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29例(72.5%)发生与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相关不良反应,出现2种及2种以上不良反应13例(32.5%),严重不良反应4例(10%)。不良反应类型主要有甘油三酯升高20例(50%)、恶心7例(17.5%)、腹泻7例(17.5%)等。男女组和不同年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在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和检验指标的前提下,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系统评价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等相关数据库,检索时限截至2020年8月21日,纳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COVID-19的临床对照研究(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洛匹那韦/利托那... 相似文献
6.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抗新型冠状病毒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抗新型冠状病毒治疗的应用可行性、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最近在中国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尚无针对性强的抗病毒药物,临床尝试"老药新用",以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2012年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疫情中使用的一线抗病毒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来抗新型冠状病毒治疗。分析该药的抗病毒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可行性,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冠状病毒感染性疾病有一定临床基础,可重建宿主的免疫功能,抗新型冠状病毒有一定疗效,但有较高的耐药屏障。结论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用于抗新型冠状病毒治疗可行,临床疗效较好,但应用期间要加强药学监护,尤其是合并用药和特殊人群应用时,注重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治疗经验,为抗疫一线临床医生提供诊疗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22日至2月18日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收治的79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普通型组55例,重型和危重型组24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肺部CT影像学及预后等,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案。结果 79例COVID-19患者平均年龄为45.1±16.6岁,其中男性45例。重型和危重型组较普通组患者的发病年龄更大,男性占比更多,合并更多的基础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及危重型组较普通组患者的淋巴细胞(LYM)计数、白蛋白(ALB)降低更为明显;而中性粒细胞(NEU)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cTnI)和尿素氮(BUN)的升高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重型和危重型组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药物种类、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及鼻导管吸氧应用比例显著多于普通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截至2月... 相似文献
8.
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目前还没有高质量临床实验证实任何药物可以有效治疗该疾病。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是中国卫健委发布的试行诊疗方案中推荐试用的抗病毒药物之一。但因证据有限,临床工作者在实践中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缺乏LPV/r在一般和特殊人群中的详细用药指导,诊疗方案中推荐方案的依据和理由不明确等。本文总结和分析了LPV/r在SARS和MERS患者中使用的临床证据,根据现有的安全性数据推荐了在成人和特殊人群中的用药方案,并讨论了治疗时长、注意事项和LPV/r的药学监护策略等。本文目的是解读在COVID-19的治疗中使用LPV/r的理论依据和潜在益处,并指导临床工作者在试用LPV/r治疗COVID-19时合理地使用LPV/r。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川东北地区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川东北地区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所致ADR的临床表现、处理措施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截至2020年2月22日,南充、广安、巴中3个地区累计收治确诊患者92例,其中84例使用了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各地区患者ADR发生率分别为52.94%,58.62%,66.67%,无明显差异(P>0.05);ADR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恶心、皮疹等,其中腹泻、恶心的发生率与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川东北地区应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新冠肺炎的ADR发生率均较高,其中腹泻、恶心的发生率及总ADR发生率在不同疾病间的差异显著。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确认,临床用药需谨慎。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4日~2月19日我院110例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使用LPV/r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时间、发病到肺部CT显示炎症明显吸收时间、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情况及治疗后的转阴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时间、发病到肺部CT显示炎症明显吸收时间及总病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核酸转阴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LPV/r可明显缩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但在缩短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时间、发病到肺部CT显示炎症明显吸收时间及总病程等方面无明显优势,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应关注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肝损伤。一系列研究表明细胞因子风暴、SARS-CoV-2病毒所致的胆管细胞损伤以及药物性肝毒性可以诱导继发性肝损伤,对不同因素所致的肝损伤的机制以及保肝药物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深入揭示该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支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药物引起的肝损伤报道逐年增加。其中,抗菌药物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最常见药物之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如果应用不当会增加肝损伤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本文按照抗菌药物的分类,从研究现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例报道等方面,综述了近期各类抗菌药物所致肝损伤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各类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对2011-2013年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内163例严重药物性肝损害报告进行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涉及的怀疑药品品种繁多,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心血管药物较易引起药物性肝损害。65岁及以上年龄段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合并用药将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预防药物性肝损害发生。 相似文献
14.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类药源性病变,可导致急性肝衰竭,严重时可造成肝硬化、肝癌甚至死亡.近年来,DILI的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成为药物研发失败和已上市药物被撤市的重要原因.自噬是细胞内蛋白质和受损细胞器进行清除的过程,对细胞稳态、质量与数量乃至存活与死亡等调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研究表... 相似文献
15.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和及时、正确诊治药物性肝损害。方法:对2002年我院住院病人住院期间肝功能指标发生异常的20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205例中药物性肝损害48例,涉及药物10类、28种,依次为抗肿瘤药、抗生素、降血脂药、降糖药及激素类药,肝损害类型呈多样性。结论:药物性肝损害是临床上较常见和易被忽视的疾病,应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某院药物性肝损伤(DILI)住院患者药物使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查阅某院 2014年1月-2017年12月因DILI住院的患者病历,对其用药史及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剂量、溶媒等信息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DILI41~60岁是高发阶段,占52.83%;引起DILI的药物以中药占60.69%比例最高,其次为抗感染药物和解热镇痛药;临床保肝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不合理应用主要是无适应征使用PPI和中药注射剂等。结论:关注中药、抗感染药物引起肝损伤的不良反应,DILI药物治疗应避免使用引起肝脏损伤的药物,减轻肝脏负担,保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对比分析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与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度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重度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LSS组和激素组,每组60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等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均显著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显著升高(P<0.05),且ALSS组较激素组疗效更显著(P<0.05)。ALSS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激素组(χ2=5.175,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结论 ALSS治疗及激素治疗均可有效改善重度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ALSS在显效时间及有效率方面优于糖皮质激素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武汉市第三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治疗期间发生药物性肝功能异常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7日-2020年3月8日武汉市第三医院出现的药物致肝功能异常的COVID-19患者资料,对患者用药、肝功能检查值、治疗和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OVID-19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药源性肝功能异常的男性较多(P<0.01),且51~70岁是高发阶段;60%以上的患者应用治疗COVID-19各类药物均达到2种及以上,对症治疗药物合并用药3种及以上药物达到51.96%。结论 COVID-19诊疗过程中,警惕中老年男性患者联合用药造成的药物性肝功能异常,减轻肝脏负担,加强用药监护并及时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