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内经》论五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食物均有辛、甘、酸、苦、咸五味之不同。对不同药 (食 )物而言 ,五味既异 ,其所入脏腑经络、所发挥的补泻功能及所引起的毒副作用都有差异。对于不同机体而言 ,由于所受外邪不同 ,外邪入体后所中脏腑 (经络 )有异 ,因而采取不同性味的药 (食 )物的治疗方案也当有所区别。内经的作者们已经对药 (食 )物的这种五味作用有相当深刻的认识 ,并由此而创新立了比较系统的“五味学说” ,试论述于次。1五味归藏药物因其性味、升降浮沉的不同 ,进入体内后可分布于不同的脏腑经络 ,简称“归藏”。就五味而言 ,其归藏的一般规律 ,如《素问·至真…  相似文献   

2.
3.
张仲景对《内经》五味理论的运用与发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药食五味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在《内经》中有详细的论述,一方面人之阴精来源于饮食五味,五味分人五脏而藏之,是气化活动乃至于生命的基础,即《素问·六节藏象论》所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以养五气。”但偏嗜五味又可以伤五脏所藏之精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或者影响相关脏腑,导致脏腑间功能失调,如“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张仲景依味谴方的特点:1.全方一味为主,这些方往往有一个明显、单纯的治疗倾向,体现了“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的原则。2.一方二味为主。这类方剂集中体现了仲景对《内经》“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理论的运用与发挥。3.一方多味。针对复杂多变的病机,仲景更多的方是多种味,并衡量君臣佐使、轻重缓急而组方。进一步研究药味理论对于仲景学说及中医药理论的研究及发展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娟 《中外医疗》2008,27(36):125-126
本文以<黄帝内经>(以下称为<内经>)为例,以养生要则为理论基础,从4个方面:预防、形神、阴阳、情志,来阐述<内经>养生观中所包含的健康心理学思想.希望本文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内经>中除了含有博大精深的中医治疗理论,更蕴含着关于心理学的理念,亟待考究.  相似文献   

7.
“五味”理论最早见于《内经》和《本经》;《内经》对“五味”理论的阐发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根据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以保持各自的协调平衡,说明五味的生克制化乘侮关系及阴阳的相互关系,维持人体五味的协调平衡。由于《内经》的论述较散,分布于全书的十几个章节中,兹将“五味”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系统的梳理和浅析。  相似文献   

8.
《内经》五味阴阳理论刍议刘耀1邵锋21山东中医药大学1995级研究生2500142山东省沂南县人民医院红卫分院276300关键词黄帝内经五味阴阳理论研究中图法分类号R221《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  相似文献   

9.
中医心理学思想贯穿于《内经》之中,全书在个体各年龄阶段生理发展的基础上,生动而完整地描述了人从出生到死亡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对中医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及临床心理治疗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内经》饮食观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饮食物是人体赖以生存的源泉,《内经》作为中医经典之作,其对饮食的论述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和指导意义。笔者试从饮食的重要性、药食同源、饮食有节、因时因地因人择食及顾护胃气等8个方面对《内经》饮食观浅作分析。  相似文献   

11.
12.
《内经》“过用致病”观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知疾病的病因是诊治疾病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新的医学模式的确立,使病因学研究更为深入。《内经》“生病起于过用”的病因学观点,主要从时空的范围,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角度去认识疾病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具有其独特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素问·经脉别论》指...  相似文献   

13.
从《内经》的身体观探讨“勇怯”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纵横<内经>中所现"勇怯"二字,探讨"勇怯"的内在深意.认为<内经>中"勇怯"一词人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人"形-气-心(神)"三位一体的身体观念.建议:"勇怯"一词可不必解释,保留本意.  相似文献   

14.
从《内经》看情志异常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只要发而中节,对人体健康有保护和促进作用,所谓“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但是急剧或持续过久的情志变化又常常导致疾病,故《内经》中许多经文指出过度的情志是致病的重要原因。《素问·调经论》中说:“夫邪之生也……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这里的喜怒即概括多种情志变化而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认为不节制情志活动可能会影响生命,所谓“喜怒不节,生乃不固”。《内经》对导致情志异常的原因也有较深刻的认识。研究这些原因对于  相似文献   

15.
对《内经》的因果观进行探讨,认为《内经》对因果问题的诸多方面已有一定的认识,其对动力性原因与限定性原因的认识,对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内因与外因的认识,以及对一因多果问题的认识,已达到一定深度。  相似文献   

16.
阐述《内经》养生重在“和”,与天时和谐,调和情志,饮食调和.行动调和,注意预防和而康泰。做到合其常度,以和为贵,以平为期,以达“尽终其天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试析《内经》的营养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饮食营养学方面的营养素的概念、平衡的观点、饮食的四气五味、五味的偏嗜不当致病等几个方面论述《内经》中有关医学营养学方面的理论,分析这些理论与现代营养学的结合点以及对营养保健和养生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浅谈《内经》之“胃不和则卧不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后世医家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解有以下两种:一是指患者由于气喘而不得平卧,是一种疾病强迫性体位的表现;二是指由于脾  相似文献   

19.
从《内经》看十二经脉理论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医药领域里 ,中医养生学对于延缓人的衰老 ,提高人的寿命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它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奇珠。从内容上看 ,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 ,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 ,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1〕。养生学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有摄生、道生专篇 ,又有对养生的意义、原则、方法等较系统的论述 ,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养生之道〔2〕。后世医家和养生家 ,虽有许多发展 ,并有不少养生著 ,但就学术思想理论体系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