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笔者自1982年以来,在临床采用自行设计的多用叩诊锤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无意中发现有不少患者用一臂的尖顶划不出 Babinski征,但当同时使用二臂时,即另一臂的尖顶也同时划足背外缘时(双划),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脑膜瘤“脑膜尾征”的影像分型及病理.方法 179例凸面脑膜瘤和89例颅底脑膜瘤手术患者,术后其瘤体和硬膜标本做常规病理学检查.选取距离肿瘤基底处0~0.5 em、0.6~1.0 cm、1.1~1.5em、1.6~2.0 cm、2.1~2.5 cm、2.6 ~3.0 cm处硬膜做HE染色,检查硬膜内是否存在肿瘤细胞.分析各型”脑膜尾征”对应的硬膜肿瘤细胞侵袭率和侵袭范围的差异.结果 “脑膜尾征”在MRI上可以分为平滑型(37/268, 13.8%)、结节型(48/268,17.9%)、混合型(84/268,31.4%)、对称多极型(29/268,10.8%)、非对称多极型(70/268,26.1%).179例凸面脑膜瘤中158例(88.3%)可以见到肿瘤侵袭周边硬膜,其中82.3% (130/158)侵袭范围在2.0 cm以内,94.9% (150/158)在2.5 cm以内.平滑性“脑膜尾征”对应的硬膜肿瘤细胞侵袭范围在1.5 cm以内,各型“脑膜尾征”对应的硬膜的肿瘤侵袭率和侵袭范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脑膜尾征”在凸面和颅底脑膜瘤分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凸面脑膜瘤,肿瘤周边硬膜切除范围建议达2.5 cm,如果这个范围不能达到,“脑膜尾征”的形态可以作为决定切除范围的参考.对于一般行Simpson Ⅱ级切除的颅底脑膜瘤,肿瘤周边的硬膜可以根据“脑膜尾征”形态采取相应的处理.“脑膜尾征”的分型对术前肿瘤周边硬膜的病理变化有一定的预测性,能够使外科医生术前预测侵袭范围和获得足够的切除范围,对降低脑膜瘤远期复发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脑膜尾征”与脑膜瘤部位及其病理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脑膜瘤MRI上脑膜尾征形态学表现与脑膜瘤部位及其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0月资料齐全的1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MRI表现和病理学结果 ,重点分析其脑膜尾征形态与肿瘤部位及其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 75.56%的脑膜瘤在MRI T_1WI增强像上表现有脑膜尾征,其形态上分为单尾、双尾和多尾。不同部位脑膜瘤和不同病理类型的脑膜瘤脑膜尾征形态学特点有所不同。结论脑膜瘤脑膜尾征的形态与局部硬膜组织结构和肿瘤病理类型有关系。明确认识此种关系对术前提高脑膜瘤良恶性诊断水平,术中选择正确的切除方式,树立正确的手术理念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科于200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CT平扫显示有"漩涡征"特征的急性硬膜外血肿30例,现将经验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男26例,女4例,年龄14 ~ 52岁,平均26.8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9例,车祸伤12例,钝器打击伤7例,跌伤2例.术前GCS评分3~5分11例,6~8分13例,9~12分6例.术前瞳孔不等大16例,双侧瞳孔散大8例,对光反射存在2例,患侧瞳孔变小2例,其中麻醉前双瞳散大,呼吸心跳骤停2例.2例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术后对侧瞳孔散大.所有病例CT平扫均显示有典型的"漩涡征"(图1,2),28例CT检查时间距受伤时间为30 min-2.5 h,平均65 min,2例(前述术后对侧瞳孔散大)CT平扫显示对侧出现"漩涡征".  相似文献   

5.
“脑膜瘤尾征”组织的EMA、Vim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膜瘤是起源于蛛网膜细胞的良性肿瘤。它占全部颅内肿瘤的20%和颅外肿瘤的大部分。其中,60%~72%的脑膜瘤有脑膜尾征。脑膜尾征形态表现多样,其形成的机制是瘤周硬膜的肿瘤侵袋或是硬膜的反应性增生,但是目前仍有争议。本研究通过对术中腑膜尾征组织的显微镜下观察和病理组织的免疫组化检测,  相似文献   

6.
在“症”、“证”、“征”的用法上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时出现用字不准,就显得不够规范。因此,在文字编辑过程中,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词义对“症”、“证”、  相似文献   

7.
在“症”、“证”、“征”的用法上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时出现用字不准,就显得不够规范。因此,在文字编辑过程中,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词义对“症”、“证”、“征”的用法混乱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对于目前如何使用“症”、“征”、“证”,我们倾向于人民卫生出版社郭有声同志的观点,具体如下:(1)“症”用于症状和并发症,如临床症状、症状鉴别诊断及手术并发症等;(2)“证”用于适应证和禁忌证,如手术适应证和手术禁忌证等;(3)“征”用于综合征、征象、体征和指征,如帕金森综合征、手术指征等。  相似文献   

8.
在“症”、“证”、“征”的用法上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时出现用字不准,就显得不够规范。因此,在文字编辑过程中,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词义对“症”、“证”、“征”的用法混乱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对于目前如何使用“症”、“征”、“证”,我们倾向于人民卫生出版社郭有声同志的观点,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症”、“证”、“征”三个字的用法上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时出现用字不准,就显得不够规范。因此,在文字编辑过程中,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词义对“症”、“证”、“征”用法混乱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对于目前如何使用“症”、“证”、“征”,我们倾向于人民卫生出版社郭有声同志的观点,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在“症”、“证”、“征”的用法上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时出现用字不准,就显得不够规范。因此,在文字编辑过程中,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词义对“症”、“证”、“征”的用法混乱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对于目前如何使用“症”、“征”、“证”,我们倾向于人民卫生出版社郭有声同志的观点,具体如下:(1)“症”用于症状和并发症,如临床症状、症状鉴别诊断及手术并发症等;(2)“证”用于适应证和禁忌证,如手术适应证和手术禁忌证等;(3)“征”用于综合征、征象、体征和指征,如帕金森综合征、手术指征等。  相似文献   

11.
在“症”、“证”、“征”的用法上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时出现用字不准,就显得不够规范。因此,在文字编辑过程中,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词义对“症”、“证”、“征”的用法混乱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对于目前如何使用“症”、“征”、“证”,我们倾向于人民卫生出版社郭有声同志的观点,具体如下:(1)“症”用于症状和并发症,如临床症状、症状鉴别诊断及手术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12.
在“症”、“证”、“征”三个字的用法上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时出现用字不准,就显得不够规范。因此,在文字编辑过程中,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词义对“症”、“证”、“征”用法混乱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对于目前如何使用“症”、“证”、“征”,我们倾向于人民卫生出版社郭有声同志的观点,具体如下:(1)“症”用于症状和并发症,如临床症状、症状鉴别诊断及手术并发症等;(2)“证”用于适应证和禁忌证,如手术适应证和手术禁忌证等;(3)“征”用于综合征、征象、体征和指征,如帕金森综合征、手术指征等。  相似文献   

13.
心理现象错综复杂,对精神病性症状目前也不易严格界定。  相似文献   

14.
本刊1978年第4期,发表了周康和徐声汉所写的“痰迷心窍,论在精神科所起的影响及其实用价值”(以下简称“痰论”)一文。以后,收到不少来稿和来信,提出不同的或相同的意见。为促进学术争鸣,本期摘要发表了几位代表者的来稿。欢迎广大读者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特别欢迎以自己的实践的资料来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神经外科领域中的应用,使得神经外科医生能够通过微小的神经损伤来治疗某些神经外科疾病。根据1990年Wickham和Pitzpatrick提出的“微侵袭外科(minimally invasivesurgery)”的名称,Baner和Hellwig于1992年提出“微侵袭神经外科(minimallyinvasiveneurosurgery)”的名称,当时主要是指内窥镜神经外科。目前微侵袭神经外科的内容已远远超出内窥镜神经外科的范畴,根据国际微  相似文献   

16.
现代精神病学中广泛使用“类病态人格”一词,以补充说明某些基本诊断的概念。例如:“精神分裂症,类病态人格状态”,“颅脑外伤后遗症,类病态人格症状群”,“高血压病,类病态人格的个性改变”等等。类病态人格症状群一词,可以说明某些疾病临床相的特征或不典型的情况。虽然本词的使用有一定  相似文献   

17.
关于“咽反射检查的禁忌问题”的补充1993年26卷第1期《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刊登了乌鲁木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神经内科郭福岭、李保银两同志的“有关咽反射检查的禁忌问题”一文,觉得对临床很有指导价值,很实用。我们认为以下两种情况也应列入咽反射检查的禁...  相似文献   

18.
19.
正颅内出血的患者如果CTA原始图像中出现CTA点征则提示再出血可能,我院在2016年11月收治了一例脑出血患者,发病3 d后行CTA检查,CTA原始图像出现点征,后经DSA证实CTA点征所在的部位是动脉瘤。1病历资料患者女性,37岁,厨师,因发热1 w,突起右侧肢体无力1 h入院。患者1 w前出现发热,胸闷,体温最高39℃,1 h前突起右侧肢体无力,不能站立下床,遂入我院,体查:嗜睡,体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临床实践的经验。笔者提出:将其分为眼源性视觉癫痫与脑源性视觉癫痫,是为了帮助做好定位诊断和病因的鉴别诊断。眼源性视觉癫痫、是指当看到火光或红色、图形图案花纹、突然光亮或黑暗时等诱因,致使病人出现全身痉挛发作,即其发作因素是客观环境对视觉作用的结果;而脑源性视觉癫痫,则指癫痫大发作所出现的眼觉先兆,如病人主诉在视野范围内看到“闪光”或“盲点发作”或“暂时性视野缺损”等;亦有先出现暂补的“视幻觉发作”,或“感知综合障碍”等等的精神症状,这是由于脑部颞、顶、枕叶的交界部位有“致癫痫灶”,并产生“异常放电”至有关大脑结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