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线三甲医院汶川地震急救护理组织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加强急救护理组织管理对地震灾难救援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5月12日~21日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冶的地震伤员资料,分析本次救援过程中急诊护理组织管理的方法、特点及效果。结果在震后10天内该院急诊科共接诊地震伤员1766例,救治工作的及时有效,急救流程的畅通,人员调配的合理,急救物资管理措施的完善,以及伤员信息的完整、准确和护理组织管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力地保证了伤员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结论高效的急救护理组织管理是灾难救援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2.
<正>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发生的史无前例的特大地震。地震发生后,笔者和其他医疗队员一起奋战在汶川抗震救灾的第一线40多天。在灾区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医疗队员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先后救治伤员907人,开展各类手术257例,救治的伤员无一例死亡、无一例差错,创造了许多生命奇迹。为此,笔者通过亲身经历,思考与探讨今后遭遇类似特大地震后开展早期紧急救护方面的有关问题,旨在为挽救伤员生命、提高救治成功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成批伤员早期紧急救护情况与救护体会。主要介绍了第二军医大学赴四川抗震救灾第六医疗队救治伤员的基本情况、开展早期紧急救护的过程(包括迅速反应、分组救护;快速分类、有效救治;梳理现场、规划区域;军地联合、优化流程;制作名片、方便伤员;统计数据、提供依据)及紧急救护体会,认为领导重视、科学筹划是救治成功的前提;伤情分类、有效处置是救治成功的关键;资料收集、科学统计是救治研究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德阳市人民医院在5·12汶川地震震后1周内医疗耗材的应急管理情况,为未来突发公共事件中医疗耗材的保障与管理提供一手证据。方法回顾性统计震后1周内手术相关,需求量前3位耗材的需求量、供应量、捐赠量、库存量等数据,并定性分析其与手术量和手术时间的关系。结果震后第1天手术量最大,耗材发出量在第1天也同步达到峰值,但第1-2天部分耗材采购因供应缺乏未能完成:截至震后第3~4天,紧急采购和捐赠的耗材数量基本满足供应缺口。截至震后1周,由于捐赠耗材的针对性不强和滞后以及手术量的减少,导致部分耗材供大于求。结论为应对未来突发公共事件,我国应加快建立医用耗材供需信息瞬时反馈系统的步伐,构建突发公共事件物资保障平台,并引导加强社会捐赠物资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汶川地震中群体伤患者的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2-31日我院收治的1348名地震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所有伤员中,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61例,胸腔闭式引流101例,清创缝合674例,颅内血肿清除,碎骨清除减压41例,截肢49例,清创外固定297例,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13例,肠切除或修补13例,脾切除8例,肝修补10例,剖腹探查1例。脊柱骨折引起完全性或不全性截瘫8人。死亡45例,入院1 h内死亡30例,1-24 h内7例,〉24 h 8例。死亡原因:失血性或/和创伤性休克29例,特重型颅脑伤1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结论:在地震群体伤的救治中,有三大原则对于提高救治率至关重要:首先,迅速检查、快速诊断和分诊是提高大规模群体伤救治率的关键,早期诊断应以查体、诊断性穿刺和胸部X线、B超检查为主,迅速查明并紧急处理危及生命的伤情,防止漏诊误诊;其次,重视休克复苏和多发伤的处理、防治ARDS、骨筋膜室综合征、继发感染等并发症、防治交叉感染和疫情发生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第三,按战时前线军队医院管理模式,向周边医院转移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一线三甲医院在汶川地震后医疗救援中面临大量信息发布和新闻宣传的任务,通过有效整合资源、搭建信息发布和新闻宣传平台,实施有效组织管理的实践过程,提出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综合信息管制预案,加强外环境拓展的思考。方法系统收集自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德阳市人民医院在央视、川台、院内等多个媒介以新闻、专栏、报刊、统计报表、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短信、横幅等多种形式发布的信息。结果德阳市人民医院在震后40天内,报送抗震救治统计信息181份,通过短信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近160万条,发布寻亲信息7467条,发放地震急救知识资料1486份,发放伤员心理抚慰资料1750份,编辑《抗震救灾专题报道》12期,编辑《抗震救灾特刊》3期;开辟医院内外网站抗震救灾专栏,刊载文章319篇,图片200余幅,制作抗震救灾视频资料;在中央电视台等电台电视台发布新闻60余条,专题片7期;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布信息70余条。结论汶川地震期间,德阳市人民医院通过有效的信息宣传机制及时展示了医院抗震救灾真实情况,上通下达,实现信息快速、有效传播,但在工作机制和方法等方面尚有欠缺,有待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总结汶川大地震后2周内参与德阳市人民医院医疗救援的志愿者组织管理工作,为今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8年5月12日至5月26日参与该院医疗救援志愿者的基本信息、工作流程、工作量、管理体系等资料,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医院医疗救援工作中志愿者组织管理的特点与效果。结果共有6838人次参与了志愿者工作,按其组织和管理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震后1天、震后2~3天及震后4~14天3个阶段。这些志愿者顺利协助医院完成了1870余名伤员的抢救、治疗和护理,441名伤员的分流转运和院内后勤保障、疫情防控、心理干预等工作。结论震后2周内不同阶段志愿者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不同,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对志愿者进行组织和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绩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德阳市人民医院骨科在汶川地震后7天内收治的420例骨折伤员的救治情况,为今后重大灾难事件中的骨折伤员救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德阳市人民医院骨科自2008年5月12日~18日收治的地震致骨折伤员的详细资料,分析伤员的基本情况和伤后救治效果。资料录入采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结果我院共收治462例住院骨折伤员,其中42例基本信息缺失,最终纳入分析420例。纳入病例中,男176例(41.9%),女244例(58.1%);中位年龄43(27,61)岁。震后前3天收治328例(78.1%),震后第4—7天收治92例(21.9%)。伤员主要来自绵竹、什邡和广汉市。人院诊断前3位骨折部位依次为胫骨(18.8%)、腓骨(16.6%)和股骨(14.9%)。分类救治方法前3位依次为闭合性骨折患者复位后行小夹板或石膏、牵引外固定(301例),闭合复位不佳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外固定支架固定(85例),开放性骨折行清创缝合及石膏外固定(78例)。结论总结汶川地震中骨折伤员的分类救治经验,建立重大灾害骨折伤紧急诊治机制,有针对性地储备治疗物资和安排救治人员,是今后发生重大地震灾害时保证伤员得到有效治疗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华西医院门诊部作为医院的窗口、形象,地震发生当天迅速组织人员,沉着、冷静地疏散门诊附近万名患者及家属,无一例踩伤、摔伤;随着各种渠道转来医院的患者增多,为利于有效的管理与护理人力安排,在保证门诊正常工作开展的前提下,服从医院大局安排,抽调护理人员承担起每日到机场接送患者的任务及急诊注射室的工作,为地震伤员的及时转送与救治、处理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吴英  )  任辉  )  刘明华  )  鲜继淑  )  游建平  )  王莉  ) 《全科护理》2010,8(31):2872-2874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我院分别于5月13日、14日派出两批医疗队72人,其中护理人员20人,于第一时间到达震中映秀镇展开救护工作,至2008年5月19日18:00,我院共分类救护批量伤员415例,其中危重伤员251例,行清创手术153例次,紧急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12例次,直升机空运后送伤员317例。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四川省卫生应急救援成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全面系统总结和反思汶川地震中四川省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各类巨灾的卫生应急救援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各类统计数据、专报、座谈会资料和相关评估报告,采取头脑风暴法、问卷法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①迅速组建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医疗保障组,在极短时间内建立部省间、部门间、军地间协调机制,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卫生应急救援行动。②水陆空三进,“黄金72小时”内实现3.58万名医疗救援人员大集结和重灾县医疗救援全覆盖,采取“四集中”、“伤员大转移”等有效措施,尽最大努力抢救伤员、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③坚持早期、科学、规范,狠抓防病重点环节,灾后两周实现乡、村和灾民安置点卫生防疫工作全覆盖,确保灾后无疫情发生。④全力组织灾区医疗物资保障供应,做到科学快捷、透明公开,实现单月的药品器械调配量达到平常一年总用量。⑤分两阶段推进灾区医疗卫生功能恢复和重建,10月中旬实现灾区医疗救治、疾病防控和监督执法所必需的仪器设备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结论在特大地震灾害面前,四川省卫生应急反应迅速、指挥有力、科学防控、攻坚克难,取得了抗震救灾卫生应急救援的阶段性成果。深刻反思存在的不足,在应对巨灾方面还需从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医药物资储备和队伍装备、学科建设和预案完善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3周2338例急诊伤员急救物资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群体灾难性事件中医疗机构应如何准备医疗急救物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起截至6月2日14点28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338例地震伤员的病种构成,不同时段伤情的分布特点,在急诊科期间药品及急救物资使用情况。结果2338例伤员中以骨折、皮肤软组织损伤及颅脑损伤多见,急诊科内消耗最多的三种药品依次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生理盐水及抗生素,随就诊时间不同,伤情类型及急救物资需求均呈阶段性变化,并且不同伤情种类及伤情严重度其急救药品及物资需求不同。结论应建立群体灾害事件的医疗物资保障应急预案,并根据灾后不同阶段伤员伤情分布特点及时调整医疗急救物资配备的类别和数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汶川地震损伤院内急救护理的特点,探讨灾害事件中急诊护士蕴藏的救援能力及今后灾害护理学应关注及建设规范的任务及课题。方法:通过对2118例地震损伤伤员的护理救护活动进行分析、总结经验。结果:根据院内救治地震损伤例数数量排前几位的依次分为开放性伤口851例、闭合性伤121809例、多发伤322例、伤口感染86例、气性坏疽32例、肢体离断伤18例、死亡2例。结论:灾害损伤与急救护理密不可分。灾害应急护理是一个需要探索、重视、实践长期建设规划的任务及课题。  相似文献   

14.
汶川大地震境外医疗队救援模式及流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汶川大地震期间赴四川省11支境外医疗队医疗救援总体情况、工作模式及流程,以期为我国医务工作者应对未来重大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国务院和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国外医疗救援的信息统计数据,以及笔者直接参与境外救援医疗队的工作统计。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汇总,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1.0对数据进行处理,作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1支境外医疗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工作模式,严格按照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开展医疗救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境外医疗队严谨的工作态度,耐心细致的服务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值得中国医务工作者认真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绵阳极重灾区医疗救援应急指挥纪实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5·12汶川8级地震,造成绵阳极重灾区87.7%的卫生系统受损,共伤亡317人,直接经济损失达31.24亿元。灾难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成立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医疗卫生救治指挥部,震后4小时内派出5支医疗队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县。现场医疗队首次分检后送伤员22947名,经三级转运到绵阳本地医院。截至6月30日,绵阳医疗机构累计接诊伤病员37.96万人次,收治住院伤病员21628人,其中危重伤员2772人,含截肢伤员146人,住院伤病员死亡846人。从5月17日起,绵阳向全国14省市医院转运伤员3381人。6月19日,绵阳市伤员康复中心成立,累计接收住院康复病人156人,治愈32人,并与援绵心理干预医疗队一起,对受灾群众和伤病员等进行7万余人次的心理危机干预。绵阳卫生防疫机构震后2小时内启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制订和完善震后防病技术方案,迅速派出防疫应急队伍,完成尸体处理、水质和疫情监测、环境废墟消毒、安置点防疫、提前防范次生灾害,开展大规模健康教育等工作。汶川地震绵阳极重灾区医疗卫生救治和卫生防疫应急指挥体系整合资源、统筹指挥、应对及时,极大地保障了相关政府、非政府部门及援绵各机构能在统一、有前瞻胜地指挥调度下协同工作,创造了地区性特大地震灾害医疗救援和疾病防控的“绵阳模式”,取得了抗震救灾医疗救援和卫生防疫阶段性胜利,所积累的宝贵一手资料和经验,将成为灾后重建和区域性国家级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后华西医院后勤应急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华西医院后勤为应对日常突发事件所做的系列保障准备工作,地震发生后采取的及时、科学的应对措施。其后勤保障工作流程,可为今后应对类似突发事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汶川大地震四川省医疗救治阶段工作纪实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目的回顾性分析汶川大地震医疗救治工作,对应急情况下的医疗救治进行分析评估。方法对四川省各市、县上报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数据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1.0软件统计数据,并作描述性分析。结果四川省医疗卫生系统的应急救治反应迅速、有效、有力。结论在汶川8级地震极端条件下的医疗救治中,四川省以难以想象的工作量和难度出色完成了应急救治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抗震救灾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医疗救援血液保障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特大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援中,输血是必不可少的医疗措施之一。在危机管理中如何使医疗救援血液保障工作做到有力、有序、有效,需要科学预测、分析和适度的工作程序调整。在汶川地震医疗救援血液保障中,卫生部力图贯彻上述原则,并在实践中加以研究和探索。客观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完善了灾害救援血液保障工作规范。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后四川大学学生应急能力及心理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后大学生应急能力和灾后心理感受状况,以及防震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为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其面对地震灾害的心理素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四川大学1%的在校大学生,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用自制问卷对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Epidata 3.0录人数据,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527份,回收有效问卷517份,有效回收率98.10%。多数学生对地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对各问题能正确回答者占65.4%~97.7%;但仅12.77%的被调查者表示参加过地震逃生训练。震后恐惧者占15.2%,不安者占59.4%,镇定者占25.4%。是否接受过心理干预,是影响大学生震后心理感受状况的重要因素(P=0.002),而性别、年级、专业和是否参加过逃生训练均不是大学生震后心理感受情况的影响因素(P值分别为0.246、0.216、0.406和0.090)。结论大学生地震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较好,但相应的地震逃生与救援训练开展不够。心理干预措施是影响震后学生心理状况的重要因素。今后高校应加强抗震逃生训练,提高学生震后应急能力;震后应尽早、科学地开展灾后心理干预,促进学生心理恢复。不同性别、专业背景和年级的学生间震后心理状况并无明显差异,应避免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20.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563例汶川地震伤员救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回顾性分析汶川地震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疗救援总体情况,为今后完善和健全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机制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从医院信息处、病案室、急诊科、骨科及其它相关临床科室系统收集震后至7月12日8时止收治地震伤员的相关资料,分析伤员基本情况和医院总体救治情况。资料录入采用EXCEL表格,统计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结果截至7月12日,共收治563例地震伤员,包括门诊伤员249例,住院伤员314例。其中男性287例,女性276例;中位年龄门诊伤员42(28,57)岁,住院伤员46(33,65)岁,住院伤员年龄明显大于门诊伤员(P=0.003)。门诊伤员集中在震后前3天(占73.50%),而住院伤员震后前3天不足50%。伤员主要来自都江堰市、阿坝州和彭州市;伤情分类前3位为骨科(69.3%)、神经外科(15.6%)、普外科(3.7%)。总医疗费用最高的3个科室依次为骨科、ICU和神经外科;而人均中位费用最高的3个科室分别为ICU、神经外科和肾内科。救治过程中共死亡9例,其中院前死亡5例,住院死亡4例;含颅脑损伤8例,挤压综合征1例。结论总结汶川地震医疗救援经验,建立我国地震灾害医疗救援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加强硬件建设、物资储备和人员培训,科学现场分拣与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是提高今后地震医疗救援整体水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